《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是一本由[宋]赵佶原著 王建荣编译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2-1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一):简记
你爷爷也在福建开茶园?被骗子带火的梗让茶叶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与咖啡可可相比确实低调了许多,我们日常喝茶也比较随心所欲,但茶科学和茶文化学作为农学的一门学科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宋朝也是茶文化的一个巅峰时期。
工程院院士作序,科班出身的编译者,以及原作者宋徽宗赵佶足以撑起这本书的分量,与另一版据说内容空瘪的书完全不同,本书由现存三种版本的大观茶论共同订正,原文自然是文言文写就(还好高中的功底还在),配以注释读起来倒不算困难,后也有完整的译文供参考,然后是援引包括陆羽的《茶经》在内的历代茶书相比较。古文后是对应主题下的现代研究概览,总体而言是一本科普向的书。
古人认为茶可汲天地灵气,使人清正平和,战乱时期自然无暇品茶,唯有安定昌盛的时代才能体会其中精妙。从种植开始,因为茶也属于农业中的一个小类别,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十分讲究天时地利,也需要“因材施教”;人工采摘到机器采集,但难以达到对茶叶品质极高的要求;不同种类的茶叶炒制方式各种工艺有所不同;饮茶的器具更是有诸多讲究的,我们似乎不大重视倒是很多外国友人很喜欢整套茶具这种礼品;点茶是我首次听说,也是书中最令人赞叹最炫技的部分;后文是一些色泽香气品味的类别区分。
中医中药、时令农历,这些经验,屠呦呦所说,中华文化是个宝库啊。茶可以如此精致品味,也可以一饮而尽,要我说抹茶奶茶冰红茶也是茶没什么好尊贵的。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二):读书品茗,人生乐事
你喝过茶吗?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而且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喝过。
从记事起,茶就陪伴在我日常生活中,也是我接触到最早的饮品,滚烫的沸水冲开茶叶,或馥郁或醇厚的香气冲入鼻腔,清晨来一杯,饭后来一杯,读书时来一杯,甚至会用茶水吃药送服。
茶水是有些涩的,也有苦味浓重的,入口并不都是可口的,但茶水就是有种神奇的魔力,不知不觉就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你喜欢喝茶吗?
也许答案就不一定了吧。
在咖啡,可乐和各种各样饮料盛行的时代,茶叶好像并不是最特别的,而摆在超市里,货架上,更多的还是加了各种添加剂和精制糖,已经没有多少茶味的茶饮料。
我相信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茶叶有些不同寻常的意义,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带着各地的风味和特色,现在研究证明茶叶中富含茶多酚、生物碱等多种营养物质,有益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作用。
我们将这种植物统称为茶叶,但其实茶和茶之间也是不同的,中国现代有四大茶区,分别是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和江北茶区。不同产地,气候,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风味,不同的土地上也会长出不同的茶叶,而随着前人的研究,对于茶叶的栽培和采摘,加工方式也各具特色,比如茶果相间种植的洞庭碧螺春,山南山北种植的凤凰单丛。茶叶的加工对于天气,晾晒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整个制茶过程费时费力。
但正是加工过程的精益求精,才有了我们杯里味道醇厚的一杯杯茶。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三):茶书四美:文字美设计美学术美延伸美
《大观茶论》。原著是宋朝的赵 佶,这名字陌生吧?说他的另外一个称号大家就熟悉了:宋徽宗。这本书是宋徽宗所写,科班出身浸淫博物馆数十载的王建荣编译。
书真的是好书,从地产、天时、选择,然后一直到茶的道道制作过程,种种茶具的选择,水的运用,优雅的品茶,可以说是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一方面感叹宋徽宗的全才,一方面感叹这个人如果做一个《琅琊榜》里纪王爷那样的闲散王爷,对他对国家来说可能都是一件好事。一个被放错了地方的棋子,搅浑了大宋朝整个棋局。
我们说回这本书,这本书有四美。 一是文字美。宋徽宗的文字清丽,言简意赅,除了可以当茶知识学习,做小散文品读也很不错。比如第十章写到茶味,宋徽宗的文字是“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感觉一下子就把品茶提了一个品档次,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二是书的设计美,比如宋徽宗原文的地方,全部用了宋徽宗的瘦金体,再比如图片的安排、文字的大小都非常得体。这本书的插图非常之多,看起来非常赏心悦目,尤其是把古画中的各种茶具展现出来,让人更加能够了解古代茶人的日常生活。
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王建荣的学术美。校勘学术性强,翻译简单明快,如果你来专业研究茶的学问,这本书也可以当做入门之作。比如刚才我们所引用的那句关于茶味儿的话,里面提到了“风骨”,王建荣就把“风骨”翻译成:“茶汤的内部内在结构,只有内在结构坚实,茶汤才会有更立体层次更丰富的表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译了,这是王建荣对茶味的深刻理解。 第四美就是延伸阅读,每个章节都还配的有历代跟这个主题有关的其他茶书的介绍,可以开阔人的眼界。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四):《大观茶论寻茶问道》——感受茶之精髓,体会文化魅力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是宋代文人的四件雅事,宋代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巅峰,宋代的煮茶、饮茶,不但是上层社会的风尚,也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真可谓是雅俗共赏。宋朝人的点茶、斗茶的习惯,都是宋人生活中的清雅趣事,而茶艺将技巧、趣味与美学结合在一起,开创了茶学新的境界。
《大观茶论寻茶问道》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的全新力作,作者有着深厚的茶学功底,这一次他为我们细细解说宋徽宗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带领我们去感受茶之精髓,体会文化魅力。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是宋徽宗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这本书对北宋时期茶的地产、天时、采择、罗碾、煮水、点茶等进行了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中的“七汤点茶法”是最精彩的部分,从注水的手法到茶筅击拂的方向及轻重,对宋代点茶技巧描述得非常详细,不但形象生动,更是充满雅趣。
这本书中不仅有对《大观茶论》原文的精心译注,更有对二十个主题的延伸与拓展,让我们看到茶道的演进历程,更让我们通过经典,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大观茶论》所载:“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追溯原因,除了源于土壤、气候的差异,也是为了阴阳达到和谐,颇有几分哲学意味。
作者在书中不但收集了相应的历史资料、文人诗词,还引用了许多名画加以介绍,如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宋代佚名的《斗茶图》,每一个层面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文化的积淀,都是宝贵的财富。
小小的一盏茶里有历史的沉淀,有文化的传承,有生活的意趣,还有无尽的深意。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五):给现代爱茶人看的《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宋徽宗,一个被当皇帝耽误的艺术家。他创造了瘦金体,留下了《瑞鹤图》、《芙蓉锦鸡图》,还写下了这本《大观茶论》。
翻开这本书,从茶道种种,亦可窥探一丝宋代的繁荣,大宋,一个现代文人依旧为之心生向往的朝代。
显然只是单纯的把《大观茶论》再出版一次没什么意思,所以我再一次被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惊艳到,上一次还是那本《如是茶席》,有关茶事,本就雅极。
这本书以《大观茶论》为依托,不仅含有原文+注释+译文,在每篇后面还有相对应的图文详解。结合现代的制茶工艺和照片,一一对比。
另外还有多幅古画,大多与茶相关,画中的古人们或研茶、或烹茶、或斗茶,生动至极,想必在千百年前他们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斗茶便这样开始了,除了斗茶品、斗茶令,还有一种更有趣的斗法,“茶百戏”。又称水丹青,我寻思,这可能是最早的拉花吧。
除了茶的历史与演变,书里也告诉了我们很多日常买茶饮茶中会用到的实用知识,比如茶的分类,不同种类的茶该如何挑选、冲泡与保存等等。
虽然不能回到宋朝,但闲下来的时候,不如体验一场宋朝的风雅,比如喝茶。
没有哪位爱茶人,可以拒绝这本书。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六):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读《大观论茶 寻茶问道》
文/苇眉儿
我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了。
关于探讨茶道、茶艺、茶学的书,我也看了一些,各有各的着重侧重点。宋代皇帝赵佶的《大观茶论》,情之至者一往情深,将茶事中的宋代点茶推向了极致。尽管后世评价他“诗文字画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王建荣,编译了赵佶的书,著为《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带领喜欢品茗论茶的茶人一道,在宋韵茶学中体悟茶之本真和茶之精髓,来,一起,喝茶。
阅读不同的书籍,收获也是不同的。对于我来说,有关茶的一切都是门外汉,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书中很多有益的知识,何况王建荣老师在茶叶方面是行家里手,更加上他足足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不辞辛劳严谨细致地校勘、编撰了这本《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以茶为钥,在茶的世界撷取一缕氤氲的茶香吧。
从茶的地产到茶的制造,再到茶的外焙,二十章说透茶的前世今生。“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没错,由下而上生长枝叶的草木植物,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那些灵秀的草木也能尽其用了,多好呀。
采茶的最好时机是春分前、清明前、谷雨前;宋代制茶步骤有采择、捡芽、濯器、蒸芽、压黄、研膏、造茶、焙火;现代茶叶审评标准一般通过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内容进行;六大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白茶;快速辨茶五字诀,分别是重、匀、香、燥、润……
茶,不单单是茶,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哲学、美学等融为一体,可以这样说,茶事是一项综合性、艺术性的文化活动,人们常说的一杯茶一本书就是这个意思。本书古今关联,旁征博引,有古文有译注,有文字有图解,有历史渊源也有现代工艺,给人们茶余饭后提供了精神的食粮。
就像卢仝那首《七碗茶》所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吃茶的妙处尽在此中了。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美哉,妙哉。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七):穿越千年,回望盛世之清尚
在读宋朝历史的时候便发现宋朝出了一位被皇位耽误的天才艺术家宋徽宗赵佶,在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好也极坏,虽不善于政治权术却在书法、绘画等领域的艺术造诣不逊于其他的诗词大家,然知其擅长书法、绘画且能诗词,却不知他对茶道亦颇有造诣。
宋朝作为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占据着难以企及的地位。喜好艺术,对精美之物“喜而弄之”的宋徽宗更是将宋代茶文化推向了极致,并为其编撰了《大观茶论》,这可是绝无仅有的由皇帝撰写的茶学论著,其地位不言而喻。
继《陆羽茶经:经典本》之后,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将宋代茶学专著《大观茶论》重新解读,让这部《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重现宋代茶道文化的精髓,抛开那些繁琐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用通俗的语言,简洁而生动的译文描绘出宋代遗留下来的文明盛宴。
从大江南北到三山五岳,一种茶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地理位置、产茶种类、气候条件、地形特点以及茶的品种,四大茶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像西南茶区是最古老的茶区,华南茶区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江南茶区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而江北茶区则是中国最北部的茶产区。
什么样的地产什么样的茶,陆羽与宋徽宗分别在其著作中分析了土壤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如今现代茶园主要被分为八个类型:红壤型、砖红壤型、酸性紫色土型、潮土型、棕壤型、黄棕壤型、黄壤型和赤红壤型。
在本书中作者对宋代茶道文化进行了还原式展现,不论是种植、制作、鉴别,还是宋代制茶与点茶的手法、煮水、茶器、点茶技艺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将其详细解析。书中充斥着大量精美图片,让茶道文化贯穿古今,透过这些古代经典赏析,或许我们能从中窥见千百年前的宋代茶道文化的精彩所在。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八):以茶为钥,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
关于茶的书读过不少,但是古代皇帝写的关于茶的书还是第一次读。
《茶论》是宋代艺术型皇帝宋徽宗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现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在《大观茶论》今存刊本《说邪》本两种、《古今图书集成》本的基础上,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校勘、编撰,而成这本《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
翻开书,就是浓浓的宋徽宗味道。扉页上的书名、目录、序、每个章节所引用的《茶论》原文,都是采用宋徽宗的“瘦金体”。让我想起之前买的茶叶,就有店主用瘦金体在茶盒包装上手写题字,当时并没有将这和宋徽宗《茶论》关联起来,现在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是这一层缘由。
虽然宋徽宗在当皇帝这件事上是失败的,历史不堪回首。但是他在艺术造诣上却没有几个皇帝能比,可以说他是最懂茶道的皇帝。身为皇帝,他又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他还比别人更有玩茶的优势,在讲饮茶之道这方面,他是一个可以和陆羽相媲美的茶专家。
《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都有详细的记述。全文立论清晰、辞藻文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经过王建荣馆长的白话翻译、解说,以及与茶相关的各种知识的融合,让我们可以更清晰明朗地对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知识的入门读物。
校堪、翻译通俗易懂,拉近了读者和宋徽宗《大观茶论》之间的距离,再加上对现在茶文化的科普,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与茶相关的各种知识。关于茶叶的制作加工,《大观茶论》中写着“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茶业界有“三前摘翠”的说法,这“三前”是指春前、明前、雨前。茶叶是分春、夏、秋三季的。不同季节适合制作不同的茶类。比如,绿茶以春茶品质最佳,红茶则在夏天和秋天制作更优。
书中图文并茂,让读者有直观的认知。书中对古代的制茶步骤、现代蒸压炒茶的手法等都有详细的图文步骤介绍,一步一图,一目了然,可以让我们积累许多茶知识,了解了茶文化,我们在喝茶时更能品出它的意境,跟着这书悟出茶之道。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九):用更适合现代人的方法解读经典茶论
今天要读的是一本关于宋代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解读书,书名是《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
《大观茶论》原名为《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故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之所以有名,一是因为这本书写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展程度和技术,一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皇帝。
宋徽宗赵佶是哲宗的弟弟,哲宗病死后,太后立其为帝,在位25年。据说当年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第一位收藏者便是宋徽宗,据说他还用自创的瘦金体在图上新笔题字,据说他还懂得园林设计,当然最厉害的便是他写了这本《大观茶论》,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位艺术水平相当高的皇帝。
由凤凰汉竹出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为硬壳封精装,16开,尺寸是720*1000。书中精选了《大观茶论》作者赵佶的部分绘画作品,比如《文绘画》、《晴麓横云图》等。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的编者是王建荣,曾编著了《茶道:从喝茶到懂茶》、《陆羽茶经:经典本》等书籍。
编者王建荣对照着现存宛本《大观茶论》为底本,三本合校,择善而从。原书的二十篇,逐篇进行讲解。书中带有《大观茶论》原文、生僻字注音、词语短句注释、校勘记,以及简明扼要易懂的译文。
茶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茶对温度和降水量有一定的要求,最高种植在海拔2600米的高地上,最低仅几十米。
现代茶区根据产茶种类等因素划分四大茶区: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
名山出名茶。武夷山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的发源地,而武夷岩茶正是茶树长在岩缝之中,茶叶具有岩骨花香的特征;黄山是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的故里;峨眉山出竹叶青,泰山的泰山茶有着北茶至尊的美称等等。
茶树生长需要向阳、山坡、烂石土壤和大树遮荫。而像狮峰龙井、武夷岩茶等,都是生长在阳崖阴林的环境中,所以品质佳。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不仅是解讲了《大观茶论》,保留了原书的内容,还对比历代茶书,如《茶经》《茶疏》《茶谱》等书,辩证讲解。同时附以历代茶碗图,茶石刻图,宋代制茶步骤图等,还有现代图,如龙井茶园图,乌岽山坡茶图等等。
《大观茶论》是关于茶的专论,《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是关于茶的解读,是更适合现代人了解茶的一本书。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读后感(十):茶有格,时时浸染
在如今科技和物质时代,更多的人追逐着传统,人有些人谓之标新立异、博取眼球。但我们如果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认真看待时,大部分人是在坚持传承,返璞归真,在岁月的浸淫和见证下,日益的焕发出光彩!
我也是大部分人流中的从众者。最近,邂逅建盏,入心入肺!逐渐迷上了茶具,进而对茶也左寻右看。具也好,茶也罢,皆是妥妥的小白,只是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时兴起而生爱!借此,为自己留一方寸之地休憩!
冥冥之中,总有那么多的机缘,在我求知于与茶有关的知识时(货真价实的小白,需要恶补),在众多的茶书中,独独《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卓然而立,被我邂逅!
或许,因为原著是宋徽宗赵佶,这位诗文字画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朝末代皇帝引起了我的好奇,那个被金军折磨致死的亡国之君居然是艺术天才与全才,也是唯一一个撰写的茶学论著的帝王。
也或许,编译者王建荣的丰厚学识、躬身实践吸引了我。
这本书,立论清晰,辞藻文雅。从生产制作、择器选水、点茶手法以及茶的评判标准,没有晦涩难懂的字段,与茶有关的前世今生,囊括其间,让人择善而从。不过,像我这样的小白,这本书更像是量身而写,不深不浅,亲民易懂,同时也不失精到的给我普及了所有的盲点。
不管怎样,此书以茶为钥,图文并茂,今夕相扣,让我们不但领略宋朝风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大俗大雅的黄金时代;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我们更以此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熏陶着艺术与美学融为一体的登峰造极,让人捧书欲罢不能!
茶有格,时时浸染,或能得其一二!
书一本,茶一杯,香一缕,琴声袅袅,茶之本真,美学之精髓,返璞归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