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精选

发布者:一只许许 2022-1-15 05:10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是一本由【美】迈克·贝克特尔 著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一):“老好人”与“真正的好人”

“我们不会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才去对别人好;我们对别人好,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自我感觉良好。”

这句话来自《停止讨好》一书封面,看完之后感觉焦虑缓解了不少:我们可以停止讨好,但也不必放弃自己的善良。我们可以好好做自己,但依然可以做一个好人。

书中还有很多让人感触的话,分享给大家——

我大半辈子都在讨好别人,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 一条鱼不会注意到它生活在水里。(引言 2 )

我们讨好别人,是因为我们想感受自己的价值。不知怎么的,我们开始求助于他人来满足这种需求。要是别人喜欢我们,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004)

当我们用追悔的滤镜看待自己时,这个滤镜从来都不是正面的,而且几乎总是放大的。我们原本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后悔,但对事情的后悔常常变成对自己的后悔。“我做了坏事”变成了“我是个坏人”。(101)

有一种沟通障碍,在讨好者身上往往比在其他人身上表现得明显:揣测别人的想法,然后信以为真地做出决定。(149)

讨好者总是最被动的人。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时刻准备着抓住一切可以表现的机会。这就你意味着,他们的任务清单永远没有尽头。(164)

当我们习惯性地从别人的意见中寻找自我价值时,我们会觉得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别人身上比照顾自己更重要。我们全心全意地讨好别人,照顾自己反倒成了错误。(173页)

大多数讨好者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他们被困在一个叫作生活的密室里,在里面兜兜转转,游戏永远不会结束。他们想出去,却不知道怎么找到出路,恐惧使他们不敢尝试。 (38)

我读过的每一本关于讨好者的书几乎都会说,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别人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行的。但这种思路是治标不治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39)

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处理真正的问题,也就是理解并摆脱那些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恐惧,这是我们的逃生之路。一旦我们找到了自由,我们就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讨好者。因为那时候,我们不再被自己的恐惧束缚,就能够深刻地影响他人的生活。(39)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二):讨好自己,让生活闪闪发光

讨好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有些人会说,我才不会去讨好别人呢。但实际上呢,大部分的人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比如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爱而讨好父母,为了让伴侣更加开心而讨好伴侣,为了让工作更好开展而讨好同事和老板。 所以,我们可能人人都是讨好者,但并不见得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简单来说,讨好无下限,而又还保留着一丝良知。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书,向我们介绍了陷入恐惧的因素,害怕。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害怕被忽视,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不重要。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想被大家认可,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怎么可能面面俱到。过于在意他人,就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导致自己总是被害怕的情绪围绕。 我们要克服这些问题,怎么办,书中针对每种因素都给出了很好的办法,最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应该学会改变,再多的办法,如果我们不去做,它也解决不了问题。 关于书中的办法,不用怀疑,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是沟通专家,是人家关系方面的专家。他运用专业知识来帮助我们,我们应该把这样知识内化,最终付诸于行动。 书中也和我们探讨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十个要素,正确的看待自己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我们的内心和需求,了解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包容缺点,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俗话说,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句话同样适合我们自己。不管我们身上是好的还是坏的部分,那都是我们自己啊,过度在意缺点,变无法正确对待自己,也可能导致自卑,容易被害怕包围。 我们要善于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包容自己的缺点,最好能寻找到改善点,找不到也没关系,学会和自己和解,认知变了后,会感觉全世界都变了,生活中阳光明媚,春光无限。 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外在的负担,从心出发,讨好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去讨好他人。当我们自己的身心足够健康后,会有精力关注别人甚至帮助别人,日子似乎在闪闪发光。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三):讨好行为背后的恐惧心理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书评 文/牛牛

最近这几年,“讨好型人格”这个概念在各种新媒体上频频出现,它指的是“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

这有点像人们常说的“老好人”,但又不完全一样,“老好人”更多的指人际冲突中的“和事佬”“和稀泥”,他们的出现看似缓解了紧张局势,实际上只是暂时掩盖了矛盾而已。

其实,“讨好”更多的是自我承受层面,有点像“灰姑娘”“圣母”“老大哥”之类,他们默默为家人、朋友无私奉献,毫无怨言,一旦停止不仅会招来指责,而且还会自责。

这就是我对“讨好型人格”的粗浅认识,直至看到这本《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才明白“讨好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才明白了“我们可以停止讨好,但也不必放弃自己的善良”。

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很多人的焦虑。正如封面上那句话,“我们不会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才去对别人好;我们对别人好,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自我感觉良好。”

那么,讨好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先来看一个通用的心理学公式:

观念---------感受---------行为

我曾在很多书中看到这个公式,但直到最近才真正理解了。举个例子:“饿了吃饭,冷了添衣”这是一个三岁孩子都懂的道理,饥饿和寒冷是感受,吃饭穿衣是行为,好像跟观念没关系。但如果一个人正在减肥,而且深信节食疗法,那么即使饿了也不想去吃饭;如果一个信奉风度胜过温度,即使降温了也不会添衣。这就是观念的作用。

具体到“讨好行为”,书中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们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想法,我们就需要讨好别人;如果我们的价值来自内心,我们就需要讨好自己。对于一名讨好者来说,这听起来很自私,而且对自己似乎也没什么好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构建元素不仅要求我们改变行为方式,它还要求我们转变思想。”

是不是仅仅转变观念,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自己身上,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听起来不错,但做起来太难。如果推翻前半生的模式,转而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那就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自私自利。到那个时候,想要快乐,但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快乐成了更遥远的奢望。这就是“专注于自己”带来的结果。

所以,关键还是要打通中间环节----感受层面。”大多数讨好者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他们被困在一个叫作生活的密室里,在里面兜兜转转,游戏永远不会结束。他们想出去,却不知道怎么找到出路,恐惧使他们不敢尝试。”

讨好行为背后的感受就是恐惧,那他们恐惧什么呢?书中提出了五点——

1害怕被拒绝----为了避免被拒绝而讨好他人(轻易不提自己的要求;对被人的要求来着不拒)

2 害怕起冲突——以逃避冲突的方式处理各种生活情境,当个“老好人”

3 害怕被忽视——时刻需要别人的关注

4 害怕自己不够好----时刻需要别人的肯定

5 害怕自己不被需求----努力奉献,让别人离不开自己

所以,理解并摆脱那些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恐惧,这是讨好者的逃生之路。

1 学会将“拒绝”正常化

被拒绝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一部分。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他们学会了处理被决绝后带来的失望。对于自我价值感偏低的讨好者来说,被拒绝可能会成为对他们个人人格的一种贬低。

学会將被拒绝正常化,不会将我们过去的痛苦一笔勾销,但不会放任这种痛苦左右你未来的选择。

2 区别看待冲突和人们对冲突的反应

如果你提起某个话题,有人怒气冲冲地回应,那并不意味着你们的关系不好,这只是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观察他们的反应,然后将他们的情绪反应当作线索来确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思考方式能让你专注于冲突本身,而不至于被他们的情绪吓倒。

3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感受而责怪别人。别人没有义务对你的感受负责!要认清一个事实:大多数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只顾考虑自己。

因为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所以我们要做的任何让他们觉得自己重要的事情,都会吸引他们的目光。不过,动机一定要纯粹----因为你的安全感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反应。

4 正确地比较,摆脱“条件自尊”

我们都是普通人,差别都是比较出来的。心理学家把这种基于他人反馈而改变自我评价的倾向成为“条件自尊”。 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因为控制权在别人手上,我们需要按照别人的标准去寻找自己的价值。

摆脱条件自尊,除了改变认知,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地比较”—— 如果你总是害怕对自己感到失望,那么克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正确的事情上追求卓越。 与其跟别人比高端、比阔绰,不如向你认识的慷慨、善良、 富有同情心的人看齐。找一两个善于倾听,或者看上去从容平和的人,以他们为榜样,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像他们。

5 从帮助别人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非讨好。

“被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当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沉湎于自怨自艾之中时,我们的个人价值感可能会断崖式下跌。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呢?

我们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找到自身的价值感——(1) 从我们自身的特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用别人的看法来评判自己。( 2) 发挥自身的独特性,从帮助别人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非讨好。 我们不会为了让自己的感觉好一点,才去对别人好;我们对 别人好,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自我感觉良好。

一旦我们仔细审视了内心的空间,探讨了解决办法,它们就不像之前那样可怕了。这样,我们就为真正的改变打好了基础。关于实现自我价值,书中提出了10个基本要素,处于篇幅原因,我们就不再介绍了。

最后介绍下作者, 迈克·贝克特尔博士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曾为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做过2500多场讲座,但他本人也曾长期身陷讨好模式不能自拨,而且仍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之中。所以,他非常懂得“讨好者”的感受和痛苦,这从书中的很多文字就能感受出来——

关于觉察——“我大半辈子都在讨好别人,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 一条鱼不会注意到它生活在水里。”

关于内疚——“当我们用追悔的滤镜看待自己时,这个滤镜从来都不是正面的,而且几乎总是放大的。我们原本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后悔,但对事情的后悔常常变成对自己的后悔。我做了坏事变成了我是个坏人”。

关于多疑——”有一种沟通障碍,在讨好者身上往往比在其他人身上表现得明显:揣测别人的想法,然后信以为真地做出决定。“

关于付出——”当我们习惯性地从别人的意见中寻找自我价值时,我们会觉得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别人身上比照顾自己更重要。我们全心全意地讨好别人,照顾自己反倒成了错误。”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四):把别人当作审视自己的“镜子”,过度讨好,当心丢了自己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最为之难受的一个人物是小莫。

小莫从不拒绝同事对他的请求,经常加班加点帮同事干活,是一个典型的职场“老好人”。

比如有一次,他已经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了,同事一个电话,他虽然不情愿,但是依然立马打车回公司帮同事干活。

又比如下雨天上班,他浑身被淋湿只想赶紧到公司换衣服,谁知坐上公司电梯,同事一个电话,他又冒雨去帮同事买咖啡奶茶。

这样的事情很多,然而,他这个“老好人”却完全没有得到认可和接受。

比如同事聚会他被排挤在外,甚至同事还建了个没有他的微信群,又比如虽然他活干得最多,但升职加薪老板从来没想过他,这种种都让他非常难受。

在《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书中,作者迈克·贝克特尔认为这种只关注别人需求、忽视自身需求的行为,是典型的讨好者行为。

讨好者,简单来说就是,过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看法、关注别人的需求,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事实和准则,活得没有自我,累且不快乐。

不少人都有讨好者倾向,比如拒绝别人感到为难,不愿和人争执冲突,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

我也是个讨好者,我意识到这一点,是从自己不愿当众表态发言、总是逃避冲突开始的。比如,对于一项提议,我虽然内心很抗拒,但是表态的时候,我总是习惯隐藏自己最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去迎合大家的需求,给他人营造一种我都可以,我是一个脾气温和、容易沟通的人的假象。

对于这个假的自己,我一方面觉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说我好,另一方面又很纠结,因为真实的自我压抑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停止讨好》一书,给了我醍醐灌顶的启示,那就是,讨好并不意味着人家会认可你的好。而即便不讨好别人,也不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好人。

我们只有先成为自己的人,才能够更自在地对别人好。

作为一个讨好的人,难道就一无是处吗?并不是,作者说,我们更有同理心,更能够共情,这是优点。

所以我们对别人好,这一点并不需要完全纠正,我们需要纠正的是我们对于讨好的认知和看法,纠正的是自己讨好行为出现后的痛苦和纠结。

要改变自己的讨好行为,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哪一类讨好者。

《停止讨好》一书将讨好者分成5类,分别是:害怕被拒绝的讨好者、害怕冲突的讨好者、害怕被忽视的讨好者、害怕自己不够好的讨好者、害怕自己不重要的讨好者。

害怕被拒绝的讨好者,背后的诉求是“我需要你喜欢我”,因为他人的喜欢,这类讨好者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才觉得人生有意义,所以不断地去迎合和讨好别人,只为了让别人不讨厌自己。

害怕冲突的讨好者,背后的诉求是“我需要你别生我的气”。这类讨好者首先对冲突的认知就存在误解,否定了冲突本身对于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因此会回避冲突,讨好他人。

而害怕被忽视的讨好者,背后的诉求是“我需要你关注我”。这类讨好者容易以他人的反应来评估自己做得如何,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回应,就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害怕自己不够好的讨好者,背后的诉求是“我需要你肯定我”。这类讨好者最容易出现在,被父母不断要求和比较的原生家庭中,他们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足够好,父母和他人才会喜欢自己。

害怕自己不重要的讨好者,背后的诉求是“我需要你离不开我”。这类讨好者从帮助和拯救他人中寻找存在价值,但是往往容易动机不纯,即只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而对他人好。

明确了自己是哪一类讨好者类型,才能够有的放矢,通过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让自己不再因为讨好而困扰。

如果说,讨好者是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而忽视自己的需求,那么,讨好者的出路是不是反过来,只关注自己而忽视他人呢。

并不是,如此简单粗暴地看问题,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自私的人。

比如文章一开始所说的小莫,为了改变不讨好他人的性格,开始学着拒绝,但是他走了极端,比如粗暴地拒绝,揭短同事、顶撞老板,虽然他不再讨好别人了,但是也没能讨好自己,因为他感到很难受,他没有从根本上认可和接纳自己。

书中有一句话我很认可:

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决讨好型人格问题的思路,那就是,从内在找到安全感,看清自己的内心,并接纳自己。

一方面,要从我们自身的特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用别人的看法来评判自己。

另一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性,从帮助别人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非纯粹地讨好。

书中举出了10种方法,每一种都具有探索性,都可以成为自己对照整改的利器:

每个方法书中给了很多案例和操作详解,就不一一剧透了。

这些方法中,对于我这个害怕冲突的讨好者来说,第2个和第5个方法最有效,那就是从从人际关系关系入手,改变对冲突的错误认知,将冲突当成解决问题的机会,然后再掌握一些有用的沟通技巧,让自己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而逐步改变自己害怕冲突的讨好型人格。

如果你也是一个讨好者,或者说有讨好行为倾向,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态,《停止讨好》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读后感(五):放松,不讨好,你也能过好这一生

前段日子,《女心理师》的热播带我们认识了多种心理障碍问题。其中,拥有讨好型人格的莫宇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的标签是“老好人”,经常免费请同事喝奶茶不说,还总是帮他们加班制作ppt。

当心理咨询师问他为什么不拒绝别人时,他回答“因为我害怕产生冲突”。

在《停止讨好》这本书中就有提到——“避免冲突,是为了保障我的价值”。很明显,莫宇把他的价值建立在了别人的看法上,他担心如果和人发生争执,别人就会不喜欢他。如果不被喜欢,就会遭受排挤。

那么,无论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如果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而不再担心会遭受否定呢?美国人际关系专家迈克·贝克特尔博士在他的第6本新书《停止讨好》中列举了10种方法。以帮助深陷讨好模式泥淖中的读者,成为真正的自己和一位真正的好人。

所谓的“讨好型人格”通常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不健康行为模式,并不是一种人格障碍。讨好型人格极其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与需求,进而做出满足他人需求的讨好行为。

这和正常的“助人”不同,讨好型人格很难重视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在矛盾冲突时很难为自己辩护,容易发展出有害的自我牺牲。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打小就很懂得看别人脸色,父亲看她做鬼脸的时候觉得很开心,她就经常做鬼脸投其所好。成人后,松子开始在感情里过度付出来讨好她的男朋友们,即使遭受暴力和伤害,都不愿离开。

这些在松子看来,是为爱付出。在心理学角度上看,她是想用“讨好”来保护自己。松子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内心缺爱的孩子,她渴望爱,又因为不会爱,所以想通过讨好别人来换取自己需要的爱。但她没有意识到,通过伪装来忍气吞声,违背自己的意愿趋附别人。久而久之,松子开始忘记了真实的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不仅是松子,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看大人的脸色。看到妈妈脸色不对,就下意识知道自己做错了,低头不敢吭声;看到长辈喜笑颜开,知道自己这次的表现令他们满意,以后多做这种举动一定能讨大人欢心。

可是,过分地在乎别人的看法,过分地把别人的意见摆在首位,过分地牺牲自己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真的是一件好事吗?迈克·贝克特尔在《停止讨好》这本书里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你已经知道镜子是鉴定事实的工具,每当看到有镜子的地方,你都会下意识停下脚步去拾掇自己,审视镜子中的自己,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准备走向人群。研究表明,婴儿在18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在镜子中认出了自己,人们开始通过镜子来判定自己好不好看。

随着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慢慢加深,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越来越喜欢把别人当作审视自我的“镜子”。这个照镜子的过程,让我们越发容易拿自己和别人进行对比——“我的头发没有她的浓密,我真的太丑了”;“我的身材没他好,我真的一无是处”;“我不敢去做有挑战的事,因为我害怕我妈知道会难过”等等。

所以说,“讨好”会让我们无法前行,甚至会让我们没办法从自己身上找到安全感。过分的“讨好”甚至会让我们看不到任何出路,陷入困局、无边际的压力,还有失眠。

如何摆脱“讨好”,看清自己的内心并接纳自己呢?《停止讨好》中讲了两个阶段:

其中,这两个阶段又包含了10个要素。也就是说,学会这10个方法,加以时间上的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自我价值,走向真正的成功

武志红老师说过:“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如何才能成为你自己呢?先看一下你是否拥有以下要素吧:

1)积极主动:承担个人责任;

2)维持交际:运用人际关系的价值;

3)树立信心:正确看待你自己;

4)培养真诚:坦诚地面对生活;

5)加强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6)培养好奇心:保持求知欲;

7)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

8)锻炼照顾自己:寄希望于自身;

9)学习感恩:寻找生活中的积极面;

10)秉持全面视角:接受现实。

这里,我想讲一讲其中的第3个要素。

在很久之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姣好的面容,也没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给平台邮件过去的稿也被拒了。甚至有老师还觉得“我不适合写作”。

在那段日子里,我常常问自己——我怎么办?我这辈子怕是要完了。想得多了,就开始的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觉得自己总是在做错误的决定。沮丧和颓废,让我的状态变得越发不好,慢慢演变成做什么都不顺利,整个人负能量满满。

但谁一开始就是“武林高手”呢?我开始意识到,是不是我给自己定错了标准?我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再关注是否有人认同我,我的文章下面是否还有不好的声音,也不再关注我的收入多少。我就这样写,一直写,一直写。当然,我还是会有拒稿,但我也收获了成绩。这一期间,我还认识到了——我做的一切并不用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要我觉得我做的所有让我自身感到幸福和有意义就可以了。

事实上,得到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往往我们却喜欢把它进行得过于复杂。

尊重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难道你不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吗?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伴侣已经出轨,但TA依然想要挽回这段关系。原因大概是:我舍不得,我觉得自己在未来没有办法再找到像ta这样的人了。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通常会先和来访者聊聊她在亲密关系中都做了哪些行为,并让ta写在纸上。无一例外,他们会很快在纸上写出很多条,比如:给对方买衣服、做饭、买礼物,深夜还会陪对方喝酒。对方醉了,还任劳任怨地伺候其休息等等。

接着,我让ta写下对方为了这段感情做了什么。一点也不意外,来访者仅仅写了两条:ta有一次夸我做饭好吃;ta和我畅想了属于我们的未来。

从这里,我们会发现,这段亲密关系是不对等的。来访者为了这段感情,选择了抬高对方、贬低自己,随意让对方践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低自尊让她觉得:和对方分手,她就不配得到爱了。

讨好型人格不会让这位来访者得到真正的爱,而是会让其在感情中不断做出自我牺牲。明明不愿意,明明很痛苦,但为了能被对方关注,ta一次又一次地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可最终,ta得到的,往往不是ta想要的爱,而是抛弃。

我不会在这段咨询中给来访者任何关于感情复合的建议,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陪着她反复做以下的几件事:

第一,当我们不去关注别人的情绪做决定时,别人都有何反应;

第二,把自己的底线写下来,当别人触碰到自己底线和原则时,站出来说“不”,记录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反应;

第三,写出20件自己一直渴望做却没做的事,慢慢完成。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改变总是伴随着痛苦。但次数多了后,来访者会在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只有在忠于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聆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牺牲自己换来的爱也不是真正的感情。

在这个世上,真正能给到自己百分之百无保留情感的,只有你自己。

推荐阅读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