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锦集

发布者:百脉斋主 2022-1-11 05:10

《荒原狼》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原狼》精选点评:

●黑塞的书有几个恒定的主题:1、寻求自我;2、不可敬的父亲、3、了不起的女性,同时又带有男性一般的面貌。这本《荒原狼》要比《德米安》更神性更“科幻”一些。 #2019年读完的第53本书#

●在一众诺奖作家里,我最喜欢的是黑塞。在黑塞的一众作品中,我最喜欢《荒原狼》,当然我没有荒原狼那么孤单,那么分裂。但有些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一只荒原狼。这版译本太棒了,远比上海译文那版流畅,用词也更讲究,更符合主人公的语境。

●不如跳出以往的舒适概念,感受人生百态!

●哲学类的书还是有点晦涩,但又很吸引人。极致的孤独与分裂,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对音乐的看法……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得懂吧!

●一如既往的黑塞的晦涩风格,加上狂人一般的手稿,更是不那么好读。 看完终篇,我觉得自己明白了,却又好像不够明白。哲学的意味太深,而我太肤浅。 最大的感觉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是荒原狼,企图简单定义自己,却又不希望完全困于定义,可惜终不能逃脱牢笼,在其中无限循环…… 幻境中的人格不断拉扯,究竟谁会更懂得生活的幽默?

●非常佩服作者剖析心理的能力。对由于自己愚蠢和粗野的不甘心而形成的作茧自缚的景观极为清晰。学会生活 学会笑吧,你也没有高尚到哪里去

●“喔,我这个笨家伙”

●和千面的自己和解。结尾病态得像是嗑药时写下来的

《荒原狼》读后感(一):不是悲剧的悲剧

虽然他说悲剧是人生的真相,这里是他已经看清楚了生活本质的意思。

从书籍本身的视角来看,直到最后一段话之前看似什么都没有,看似很痛苦,也如果本书没有最后一段话似乎看起来是个悲剧。但是最后的一段话已经表示他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作者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很坚定:我们活着为了敬畏死亡然后重新爱上他,正因为有死亡的存在,我们短暂的人生偶尔在某一时刻会燃烧得绚丽夺目。这是他的态度。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活得热烈,直面虚无才能存在。

书里用很多视角体现荒原狼现实世界的笨拙,但其实他很聪明很冷静很清晰,所有笨拙只不过是迷茫,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作者对这种迷茫也没有一味的否定或者一味的肯定,从最后一段话说明他选择了不迷茫,但是全书对过去的迷茫充满了很包容的态度。因为我在中途读出与作者的一种慈爱和怜惜感的共感。这两种感觉在我读地下室手记的时候也有,不过那里不是作者给自己的,是我给作者的。

他看似隔离其实又很敏感,因为真的隔离的人是什么都不在乎的,我发表我的意见,你是你的,你并不能影响我,这种不坚定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迷茫,要么就完全接纳自己的不同,要么就完全接纳自己的不同,结尾的意思是已经接纳了自己的不同,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

在没有的时候拥有了一切,就是自己。

因为最后有点意识流的意思,所以也不能把一种选择看作是真的选择,有点开放式的味道,是交给读者的结局。但是他要传达给读者的已经非常清晰了。就是他很迷茫但是很知道自己要什么。

《荒原狼》读后感(二):瞧,这就是人类

前半部分非常精彩,很多直击人心的句子,后半部分哈勒沉沦迷乱、精神分裂的情节虽不乏深度,但稍显冗长、重复。

无论如何,我对黑塞的爱仍纹丝不动。

摘录:

“荒原狼这一眼,看穿了我们整个时代,看穿了我们所有的碌碌无为,所有的钻营牟利,所有的虚荣自负,看穿了我们傲慢、浅薄的精神世界里一切肤浅的游戏。”

“它看到的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文化上的缺失和无望,它还直达人类的心脏。在这短短的一秒内,它意味深长地道出了一个思想家,一个或许是学者的人对尊严、对人类生活意义的所有顾虑。这眼神在说:‘看,我们就是这样的猴子!瞧,这就是人类!’所有的荣誉,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精神成就,所有人性中追求崇高、伟大、永恒的付出与努力一瞬间轰然崩塌,俨然成了一出猴子把戏。”

“它是一个时代的文献,因为哈勒的精神疾病——如今我才知晓——并非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病症,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疾病。会身染这种疾病的似乎绝非只是那些软弱、无足轻重的人,恰恰是那些最坚强、最聪明、最具天赋的人反而更容易受到侵袭。”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种风格和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各有柔软与坚硬、甜美与残暴的一面,都认为某些痛苦是理所当然的,也都容忍一定的弊端。唯有处于两种时代交替之时,在两种文化、两种宗教发生冲突时,人类的生活才会成为真正的苦难和地狱……某些历史时期,当整整一代人都陷于两个时代、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时,对他们来说,所有合乎情理的东西,所有的社会道德、安全感和无罪感都将不复存在。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像尼采这样的天才,注定要早一个时代承受当今的痛苦——他曾经孤独承受且不被世人所理解的那种痛苦,如今成千上万的人正在承受。”

《荒原狼》读后感(三):无法言喻

在这本书之前,我读到的是《悉达多》,读完《荒原狼》,我觉得我记不得前一本说了什么。可以说,我没有读明白这本书,但是这不妨碍他吸引我,他像是戴上了面纱,隔着屏风,我知道我还会再一次伫立在这本书面前,再一次的凝视他。有过很多次这样的体会,我打开了一扇门,走进去欣赏了一番,有的时候我似乎觉得我遇到了知音,欣喜若狂,这份欣喜随着我第二次第二次的进入这扇门,他可能会变得平淡,进而他变成一种重逢的安慰,进而他让我感到忧伤。

一开始我想这个荒原狼大概是一种孤独的化身,在作者略显多愁善感的笔触下,我觉得他有些顾影自怜,我总是游离在看下去,停下来的过程中持续着。虽然我心里有一点点不以为然,但是在我总是要放弃时,我总觉得被什么抓住了,是什么呢,是那个似曾相识的葬礼,在那个葬礼里我看到了另一只叫加缪的荒原狼;又是什么呢,对了,这份市民协议,他这样熟悉,我在哪里看到过,对了,在1984年的动物农庄里,署名是一只叫奥威尔的荒原狼;那些存在的生活,物质的快乐,一个充满忧伤的年轻人化身成盖茨比的荒原狼也曾经见证过……我突然意识到,荒原狼有很多,他们无法知道靠近彼此,因为读荒原狼的人本身也不过是只也许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荒原狼。

那个充满魔力的剧院,光怪陆离,无法言喻,使我兴奋害怕又迷惑,我说不清,最重要的情感是恐惧,一种笼罩在死亡凝视下的恐惧,他让我想到了那个被大雪孤立的酒店,我像是那个被困住的小男孩,飞奔在酒店里,后面是提着斧头追杀我的父亲,我要逃离他对我的追杀,然而我打开每一扇门,每一扇门后面都是一场盛宴,而每一场盛宴的主题都是死亡,它以各种面目出现,或是披着动物的皮毛,或是以赤裸的肉体出现,或者以一场充满衣香鬓影的盛大舞会邀你入局,你纯真的孩童一样的眼睛还没有被蒙蔽,偶尔闪现的幽灵,冲破房门血海使你充满了警惕。

然而父亲加入了舞会,永远停留在了历史的照片里,他来邀请你,你被他追的东躲西藏,在无尽的雪夜,你瑟瑟发抖不敢发出任何声音,会有天亮的时候,会有雪停的时候么?能够逃出被冰封的世界么?

我看不明白,我不懂,不知道答案,也许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我们掀起她的面纱,走到屏风后面。

《荒原狼》读后感(四):一张为疯子准备的门票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奇怪但惬意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所讲述的许多事情,或多或少也曾经在我的脑中出现过——因而,有种发呆时自得其乐、嘴角浮现一丝微笑的感觉。

这本书有两段非常优秀的文字,一段是关于荒原狼的那个小册子,从旁观者的角度毫不留情地对自杀者们作出了剖析;另一段是结尾部分宛如万花筒、充满隐喻的魔法剧院。

荒原狼属于自杀者,所谓自杀者并不一定是真正采取了自杀行为的人,而是经常有着自杀冲动的人。这种自杀冲动来自于内在的难以消遣的矛盾感,例如荒原狼在自己身上所看到的狼性和人性之间带来的碰撞。然而,作者话锋一转又批判起这种二元论背后的虚伪与怯懦,荒原狼既没有勇气成为狼那样的野心家,也没有勇气成为真正的高洁的人;他甚至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庸俗,因为错误地把不是人的东西当成人,把不是狼的东西当成狼,还在这种矛盾中看到了悲剧性的色彩,然而这都是对平庸和怯懦的粉饰而已……他比自己想象中更加贴近自己所鄙夷、所逃离的市侩。

他熟读各类外语和经典著作,却因为自己的反战言论而被曾经的“同伴”视为卖国贼,遭到社会主流的驱逐。他像堂吉诃德一样抱着创造一番事业的野心,却发现除了战争、金钱以外,人们喜爱的不过是市侩式的适度、无聊的娱乐,在这两极之间,他看不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只好不停地沉迷于酒精,又在偶尔清醒的时刻举起剃须刀准备了结自己的生命。

如果说尖酸的批评注定要带来苦楚,那么本书随后开启的是与之相反的充满戏谑的世界。

在酒吧里邂逅的女郎——名曰赫米娜,年轻、美丽,温柔中带着戏谑,欢笑里带着嘲讽,与主人公互为镜像,栖息于生活表层(那里是情欲、舞会、流行乐)的另一只荒原狼。她教他享受他曾经看不起的一切轻浮的娱乐形式,然而待得久了,不难看清这个表层世界还是一样的让人厌倦。

不管是表层还是里层都丧失了意义,最后一切归于疯狂者的魔术剧院。在这里,昔日的反战者像玩游戏似的举起了枪支,向无辜的路人进行射击;成百上千的人格如同棋子般被拿捏和重塑;人和狼共同完成的马戏表演;伟大的音乐家在死后偿还时代的孽债……荒唐中有讽刺,上一秒还在甜蜜的天堂,下一秒就落入血淋淋的地狱。最后荒原狼举刀刺向另一只荒原狼,却不是在约定好的她的指示下,而是出于自身的意志。魔术剧院的主人徐徐登场,告诉他快乐的秘诀不过是对一切置之一笑。

戏谑的笑声中有永恒。

我想起某段小标题为《众神的笑声》中的那句“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于是我也笑着合上了书——默契的微笑,或是漠然的冷笑?

《荒原狼》读后感(五):【书单】遗世之书——《荒原狼》书评

我终于可以确认,有些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读并能读得清楚的;有些书也不是写给所有人的,只因少数人而存在;有些书更不是成型在出版的那一刻,甚至不是在读者翻看的那一刻,而很可能是阅读结束后未来的某一瞬间才最终定型。

黑塞的《荒原狼》便属于各类极具个性的小众书籍中的一本,这本书的定位便如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所示——仅为狂人而作。

初读此书,我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者的每一句话直达我层层设防的内心深处,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否跨越一个世纪的时光从过去窥伺我此时难以言述的思想,盗取成他笔下的文字,鲜活生动。这种匪夷所思的共鸣,让我不由自主的对镜而视,既是渴望又是担心地想要知道——镜子里是否也显现出一匹狼,一匹行走于一望无际的荒漠原野中的荒原狼!

这种神奇的联动,印证了读书的一个目的——更好的表达!我们通过选择心仪的作品来获得同类人的认可,同时也让不善语言的自己借由作家之口——最为理想而杰出的代言人——呼喊出内心的声音。

具体到本书,可以想见的是,有太多的人读完的感受如坠云雾,一部分人会觉得不知所云,一部分人兴许还会觉得作者矫揉造作、沽名钓誉,即便也有一部分人试图欣赏,尝试解读,尽量贴近作者的思想,却总归不得要领,无从下手,那便是因为本书不是适合所有人的。

豆瓣中的书评和我身边一些朋友的阅读体验恰好的证实了我的这一看法,我跟一些书友说,能读懂《荒原狼》的是不幸的,读不懂的才是幸福的。这似乎不言自明,但我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比如阅读描述残酷战争的作品,身临战场、接受枪林弹雨洗礼的人一定会比和平环境生长的我们这一代人更能感同身受,也更有资格评论优劣;而我们这一代人,纵然是细致认真地阅读,拥有相当程度的学识积累,乃至为此特意广泛地查阅资料、取证考察,也总不及一个二战时期仅能识字的老兵更能靠近作者。

文学,具体到小说,是虚构的,但也是真实的,一个没有依托真实经历和真实想法的小说是无法存活下去的,就像书中所说——

“我无法考证哈勒手稿中所讲述的经历的真伪,但我确信,这里面大部分内容所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并非随意的杜撰,而是一种尝试,想借助可见的事件来描述他的内心活动和感受。P24”

那么为何《荒原狼》注定是少数人才能读懂的?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坦白交代了“自己”孤独无靠的困境和自我矛盾的内心,在于作者揭露了众人讳莫如深的精神疾病和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自杀倾向。

需要言明的是,其一,七情六欲的正常人也有喜怒哀乐,但正常的哀伤、消极的情绪与少数人持续的负面情绪是不同的;其二,基于第一点的错误认知,具有荒原狼(或者扩展一点,现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患者)性质的人是害怕被常人发觉的,就像是肢体残疾的人总是想躲避健康的人群,相貌丑陋的人总是试图逃避别人的目光一样。

这其中最为矛盾的地方在于,越是需要发声却越是不愿发声,越是想逃离孤独却越是选择孤独,到最后,如书中所言——

“孤独便是独立,我渴望孤独,年复一年,终于学会了孤独。孤独是那么冷酷无情,哦,它又是那般无声无息、无边无际,犹如那冰冷寂静、斗转星移的宇宙。P48”

荒原狼的诞生是漫长的,不是一瞬之间,不是十月怀胎,而是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如一根根生成的兽毛,不知何时终于覆盖了整个皮肤。

“缘于天性和人生经历的影响,他过着多么孤独的生活,以及他又是如何有意识地将这种孤独视为自身的命运。P4”

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呢?仅仅是物理世界的孤立?还是精神世界的封闭?都是,或者,都不是,作者在进入正文后以这样一段文字开始,或许可以让我们明白——“像往常一样,一天又过去了。我又消磨了一天,用自己那简单又怯懦的生活艺术将它温柔地打发了过去。我工作了几个小时,翻阅了几本旧书,像许多老年人那样被疼痛折磨了两个小时,服用药片后疼痛得到缓解,我很开心,洗了个热水澡,身子暖暖的,收了三次信件,翻看了所有可看可不看的来信和印刷品,做了做呼吸运动,但今天贪图舒适,我就没做思维练习。我还散步了一个小时,看见美丽、柔和的卷云犹如绘在天空中宝贵的画卷。这真美妙,令人感到如阅读旧书,躺在温暖的浴缸中般惬意。但总体来说,这并不是令人欣喜、让人容光焕发、感到幸福的一天,而只是长久以来我早已习以为常、觉得平凡无奇的日子中的一天罢了:对一个总对生活不满的老男人来说,这一天过得还算舒适,不冷不热,能忍受,可以凑合,没有特别的病痛,没有特别的忧虑,没有真正的苦恼,也没有任何绝望。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既不兴奋也不害怕,而是客观冷静地思考着:是否时辰已到,该向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学习,用一把剃刀了结自己的生命。P31-32”

这一大段文字,其实可以简述成,主人公看到经历了本该令人愉悦的日子,过着一个舒适的生活,没有病痛和优劣,但他却极其冷静地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着这一切,仿佛成了与自己无关的局外人!这种能够跳脱自身情绪的心理,可能只有经历过心如死灰状态的人才能体会的到吧。

作者接着叙述——“我喜欢当跨入自己房间的门槛后,之前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书堆之间满是烟蒂和酒瓶,一切都杂乱无章,无人照看,无人打理。书籍、手稿和思想,这里的一切都标记和浸透着孤独者的困境、生而为人的难题、想为这已变得毫无意义的人类生活赋予新意的渴望。P35”这次倒是很直观地表明了孤独,也是大部分人可以理解的孤独,但你是否觉察到了主人公虽然已经对日子失去感受到能力,却仍没有停止思考,甚至没有彻底放下想要做些什么的冲动,形象点说,这种摇摆不定的生死之态使得主人公仿佛一只薛定谔的“狼”!他处于生死之间,似生似死,非生非死,已生已死,玄之又玄已超越了文字可以表述的能力范围,只有拥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或者知晓身边的朋友有相似处境的人才能体会到故事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过有一点你可以直白地看出来,主人公并没有果决地拿起剃刀,他还是在纠结中。

是什么让他留恋现世,是未来吗?不是,大概率不是的——

“世人的目标我无法苟同,他们的欢乐我也不能分享,身处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成为一只荒原狼,一个可怜的遁世者!P38”是过去的美好吗?“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曾多次品尝过这种幸福的滋味。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离我越来越远,凋零的年岁亘绝于现在和往昔之间。P47”

主人公当然也会通过回忆过去来享受片刻的愉悦,他会回想青年时期迎风冒雨昂首狂奔的喜悦,享受诗兴大发、妙笔生花的满足,但这些也仅是一闪而逝的电光火石之间,很快,他便收拢起兴奋的目光,自我解嘲道——

“而如今,一切已成往事。……遗憾吗?并不遗憾。无须为往事感到遗憾。我遗憾的是现在和今天,是那些不计其数、已然逝去的日日夜夜。我觉得那些日子苦闷难熬,它们既没有给我带来惊喜,也没有令我感到震撼。P36”

那究竟是什么让他虽向往死亡——这种最卑贱的逃避方式,却又迟迟不肯动手,是性格的怯懦吗?

“是的,我对死亡怀有深深的恐惧。尽管我看不到其他的出路,尽管我的四周充斥着恶心、痛苦和绝望,尽管再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吸引我,给我带来欢乐和希望,可一想到死亡,一想到临死前的最后一瞬间,一想到自己的肉体被冰冷的刀片切开,我便有种难以言表的恐惧感。我找不到任何办法摆脱这种恐惧感。在绝望与怯懦的斗争中,即便今天是怯懦大获全胜,但明天以及往后的每一天,绝望又会重新站在我的面前,还会因我的自我蔑视而变得更为强大。P108-109”

实际上,他只是一直在等一个可以从深渊救赎自己的人——或许这是一种潜藏于意识深处的基于本能的自救行为让他产生最后的这种等待,延缓自我毁灭的行动,使得他并没有真如自己感知的那样彻底绝望、自我麻木。这就解释了为何之后出场的陌生人——赫米娜成为他的“上帝”,他不仅言听计从,甚至卑躬屈膝,视为无所不能、光芒四射的神灵,还假想她为自己童年的伙伴。

这是我没有十足把握做出判断的。书归正传,眼前,主人公还没有遇到这样突然出现的人物,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在怯懦大获全胜的内耗中拖着时间,还给自己设定了五十岁的最后期限,并不可思议地想要看看自己是怎样度过自己剩余时间的——注意,主人公再一次地跳脱出了自己。

“每个人只有一具肉体,却有不止一个灵魂。P75”

主人公“病态”的视自己为狼与人灵魂的合体,有时狼性占据肉体,人的灵魂在一旁作壁上观;而当人的灵魂占据主体时,狼在一边品头论足。

“在他身上,人与狼无法和平共处,更别提什么相互帮助了。它们始终处于敌对的状态,一方只为折磨另一方而活。当同一个躯体、同一个灵魂中的双方互为死敌时,这种生活是极其糟糕的。如此一来,双方都有自己的命运,无一过得轻松。P54”

内耗,纠结,矛盾,这是除去孤独外,荒原狼最深的特点,甚至因此而仇视自己,这样的心理下,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作为人时的狼,作为狼时打人。——“他悲观的基础不是蔑视世界,而是鄙视自己,因为在他毫不留情、全盘否定地评判各种机构或各式人物时,从不把自己排除在外。他的箭头总是首先指向自己,他憎恨和否定的首个对象便是自己…… P12

他终其一生都把他想象力的全部天赋和思维能力的整个力量用来反对自己,反对这个无辜、高贵的对象。……他将所有辛辣尖锐的言辞和批评、所有的恶意和仇恨最先给予自己。而对周围的人,他则不断勇敢地、认真地尝试着去爱他们,正确评价他们,不去伤害他们。因为“爱你周边的人”与他的自我仇恨一样,已深入其骨髓。因此,他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范例,他证明:不能爱自己便不能爱他人,自我仇恨也同样如此,它最终会与极端的利己主义一样,使人陷入极度的孤立和绝望。P13”

普通人,是可以知道什么是快乐,什么是难过伤心的,甚至也可以偶尔感受到深深的自责、悔恨,但“终其一生”“用整个力量来反对自己”是怎样的感受?可能又是一大部分人所不能想象的,这并不稀奇,人类的想象力必然局限于已经存在的东西,比如龙,虽然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但却是采集现实动物的部分拼贴而成。所以作者所不能讲清的,我也没有能力给予解释,甚至不希望有人能明白,因为倘或有人明白了,正如我之前所述——你曾是不幸的。分析到这里,已经足够让大部分读者望而却步了,什么样的人会是荒原狼式的“变种”?

小说在正文之前使用了一些篇幅引入第三者的记录,假借第三者视角(用第三者的第一人称叙述)来代替读者对“荒原狼”的外在作了一番观察和描述,第三者眼中

“他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因为这名男子很不好交际。迄今为止,我尚未见过如此不合群的人。P3-4

而我最初的本能反应说反感。我觉察到,这名男子不正常,在精神、情绪或性格上有缺陷。……出于健康人的本能,我对此有些防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防御渐渐被同情所取代。看到他受尽孤独的煎熬,心灵不断走向死亡,我对这个长期备受折磨之人产生了恻隐之心。在此期间,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个受苦者对病根并不缘于他天生的缺陷,恰恰相反,他的病是由于他巨大的才能与力量不能达到平衡所致。P12”

与主人公(书中名字哈里·哈勒)相处一段时间后,第三者角色从最初看到他外表斯文、不善交际产生本能防御,到后来发觉其内在的才华和所遭遇的痛苦而心生恻隐的变化,也正是普通读者对于荒原狼由陌生到熟悉的变化——倘若这批读者有机会与荒原狼相处一段时间的话,在此作者通过第三者角色点出了这个受苦者的病根——“他的病是由于他巨大的才能与力量不能达到平衡所致。”

虽说有了病根,但结合之前的叙述,天性使然与后面的经历二者共同作用才塑造了荒原狼。他过去的经历也会在书中会零零碎碎的出现,有这么两段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每当我经历这种令人激动的过程时,我当时的“自我”总会被击得粉碎。每次,心灵深处的力量都会将它唤醒,又再将它摧毁。每次,生活中我所珍惜、钟爱的一部分都会背叛我,离我而去。……每次在撕下面具、理想破灭之前,我总会感受到这种令人恐惧的空虚和平静,感受到这种致命的窒息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不得不又一次在这荒芜人烟、乏味沉闷的无爱之狱、绝望之狱中跋涉穿行。P86-87

难道我真的还得将所有这些再经历一次?难道我还得再次承受这样的折磨,再次陷入这种混乱的困境,再次看穿自我的卑微和无用,再次面临被压垮而死亡的恐惧?预防再次承受这些痛苦,溜之大吉,不是更聪明更简单吗?P89”

这些独白可能是我们最直观了解主人公过去的内容了。但全书结束以后的故事呢?荒原狼最后的结局呢?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从第三者角色的猜测中揣度作者的意图——“是的,我坚信他没有自杀,他还活着。他还在某个地方,拖着那沉重疲惫的脚步在陌生的房子里上下楼梯,在某个地方凝视着擦得锃亮的镶木地板,凝视着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的南洋杉。P25”

总的来讲,读这本书,并不上烧脑而是费心,依照读普通故事的方式阅读定然是一无所获的,采用读悬疑小说的方式搜寻线索依靠推理也必然是南辕北辙,所需的是经历,或者,最起码的,是一种共情能力。正如第三者所说——

“哈勒所写的手稿富有奇特的想象力,有的病态,有的文字优美、思想丰富。我不得不承认,倘若这份手稿是偶然落入我手中,并且我不认识它的作者,肯定早就被我愤怒地丢弃了。但因为与哈勒相识,所以我能够看懂一部分,乃至赞同其中的观点。如果单单将这份手稿看作某个可怜的抑郁症患者的病态幻想,那么我定会犹豫不决,是否将它公之于世。然而,我在此手稿中看到了很多,它是一个时代的文献,因为哈勒的精神疾病——如今我才知晓——并非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病症,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疾病。会身染这种疾病的似乎绝非只是那些软弱、无足轻重的人,恰恰是那些最坚强、最聪明、最具天赋的人,反而更容易受到侵袭。P26”

这段内容也点出了两个相当重要的信息。第一点,这段“病人独白”只有认识他的人才愿意花心思去读,只有与他相识的人才能看懂一部分,如果将作者所述扩展到现当代个人的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患者的自述,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只有身为患者最可靠亲密的亲朋好友才有可能去尝试聆听他们的心声,并且这仅仅是一种可能罢了;第二点,作者并非只是局限于个人状态的描述,而是想要描述一代人的病态,起码是对那个时代的质疑。作者的本意,不单单只是为了关怀一个人的悲喜死生,而是对一个时代那代人的反思。“他曾经孤独承受且不被世人所理解的那些痛苦,如今成千上万的人正在承受。P27”(这里的“他”在原文里直接对应的其实是尼采,作者用尼采来举例,类比荒原狼)

那是怎样的时代?《荒原狼》成书于1927年,一战战败的德国,彼时德国境内民族情绪高昂,发动战争一雪前耻的呼声甚嚣尘上,作者赫尔曼·黑塞则是那个德国的逆行者,他在经历过一战带来的创伤和根植于头脑深处多种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坚决反对战争。然而他的这种孤立无援的呼喊显然无济于事,自己反受其害,被祖国人民视为奸贼,不得不放弃德国于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了这部小说。

书中也不止一次直接地表达出对于即将出现的军国主义、纳粹主义警示和反对,比如书中主人公拜访一位博士时发生的争论以及最后魔术剧院中种种离奇的幻境都是很明显的影射。而且书中多次出现了“市民阶层”这一概念——主人公反感却又无法逃离的阶层;多次通过荒原狼的内心独白表露出孤独、无助、不安的,都昭然若揭地控诉着时代的德国和那一群“正常的人类”——

“荒原狼的这一眼看穿了我们整个时代,看穿了我们所有的碌碌无为,所有的钻营牟利,所有的虚荣自负,看穿了我们傲慢、浅薄的精神世界里一切肤浅的游戏。P11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种风俗和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各有柔和与强硬、甜美与残暴之面,都认为某些痛苦是理所当然的,也都容忍一定的弊端。唯有处于两种时代交替之时,在两种文化、两种宗教发生冲突时,人类的生活才会变为真正的苦难和地狱。P27”

全书内容深刻,同时又荒诞不经,坦率地讲我可能最多只能读得懂一半,在我第二遍速读,摘录关键句子的时候才将最初的感受逐渐细化,甚至直到此时动笔写书评的时候才真正可以有条理的分析,可以拆解文章,可以重新组合,而这仅限于全书的前半部分(细心的你会发现我引用的原文止步于前面的一百多页)。

粗略地说,可以认为全书以赫米娜出场为分界线,前一部分更偏注个人的内心后一部分更偏执于时代反思(可以理解为作者前期在塑造人物后期通过人物扩充至一个时代),前一部分偏向人物内心独白,更为细腻,对于现代人和我所想要借此文引起大众注意到的内容关联更紧密;后一部分天马行空,更为魔幻,更加抽象,时代影射和象征意义更充沛,我个人投入到的精力较少,阅读的体验也相对差一点。

还有一点存疑的是书中提到的解决现世痛苦的办法为“幽默”,尤其是在作者完全放飞自我的魔术剧院内的情节,反复出现“幽默”,例如——

“您总是这样慷慨激昂!但您还得学会幽默,哈里。幽默始终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您得忍受法官们那整套毫无幽默的程序,直到清晨在监狱里被冷漠地砍下脑袋。P287”

显然,这里的幽默与我们日常提到的二字不完全一样,不知道是否是翻译的问题,我个人理解似乎更接近“荒诞”的含义,暗示在如此混乱的时代中,荒原狼应当学会将一切视为荒诞的存在,让自己顺应潮流,坠入泥淖,或者失去真心和独立的思想,稀里糊涂的过活。这个概念如此重要以至于直接关乎到此书最后结尾点明的主旨,而我个人的见解显然还不是很有说服力,没有太多的论据,所以我说我暂时只读懂了《荒原狼》一半的内容。

(赫尔曼·黑塞,网络图片,侵删)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该收尾了,尽我所能地分解了《荒原狼》(尤其是前半部分),也几乎阐述了我希望更多读者可以读到的内容。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详细的作者介绍诸位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在此不作赘述。文章的最后我想再引用两段内容——

“在此必须说明,只把那些真正结束了自己生命的人称为自杀者,这是错误的。这当中有为数不少的人是出于偶然的原因才选择自杀,自杀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天性。……相反,还有些人就其天性来说,属于自杀者之列。但很多人,或许大部分人,实际上并未真正实施过自杀行为。哈里属于“自杀者”。自杀者的生活无须和死亡有特别密切的联系,不成为自杀者也能做到这一点。……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想的。这种想法几乎总在他们青年时期就会产生,而且会伴随他们一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前提并非因为他们的生命力不够顽强,相反,人们会发现,在这类自杀者当中,有些人意志坚强,有所追求,勇猛果敢。P61”

对于这样几乎敏感而禁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被更多人理性的正视,再有,就是——“我既不想为这份手稿做辩护,也不想对其做判断,唯愿每位读者能依据自己的良知来加以评判!P28”

(这是第三者角色讲述内容的结尾部分,提到的手稿就是书中的正文,荒原狼的自述)引用书籍扉页作者的那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给你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原创插画,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商用)

推荐阅读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