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一本由(俄罗斯)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活》读后感(一):经典作家 经典画家 经典翻译家
托尔斯泰本人最心仪的长篇,如果了解他的经历和他的世界观变化过程,就知道在他絮絮叨叨之中是无限的悲天悯人。全书配了最好的插图,是托尔斯泰的好朋友帕斯捷尔纳克画的。不是那个诺奖作家哦,是他的父亲。托尔斯泰一边写,帕斯捷尔纳克一边画,作家和画家都很满意。这个纪念版阅读体验太好了,全彩的,文字排得疏朗,不费眼。这一套值得收入。
《复活》读后感(二):复活:要多想
在目睹了很多无法理解的不公和苦难之后,作者开始了痛苦的挣扎和思考,并将所有的思考记录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关于土地制度,审判流程,惩罚机制,政治制度,革命思潮,人才选拔,人民教育,宗教信仰,上流社会的享受与堕落和底层人民的卑微与鄙俗,本书展现了一个沙皇俄国的丧钟响起之前全方面的社会图景。
所有这些社会规则的正确性与合理性都在折磨着作者,在这个充满剥削和犯罪的时代里,他人的痛苦每时每刻都在刺激着作者更加深层的痛苦,让他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必每个聂赫留朵夫枯坐到天明的日子,也是作者无眠的黑夜吧。
我无法评判聂赫留朵夫对于社会制度的想法是否是对的,实际上可以明显看出来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到最后他将所有答案都归于宗教教义的皈依还有全书的最后一句话都在显示着,尽管他付出了一切想要寻找答案,但是他的痛苦远远不会停止,他的挣扎还会持续很久。
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仿佛立于出口看他人走入迷宫的上帝,他在无意中提到的那些监狱中的政治犯和他所不怎么支持的暴动,才是沙皇俄国最后的归宿。那场带走了无数英雄生命和无辜鲜血的革命,以及它为了推翻剥削所建立的庞大联盟,却最终以寡头和富豪闻名世界,并在几十年后土崩瓦解。脱胎于残骸的新的俄国,开始以一种新的形态,重新屹立于亚欧大陆。
历史的后记很长,但是都与百年前挣扎于黑夜的聂赫留朵夫无关。他留给我最大的启示,不是他的政治见解,而是他将自己的生活粉碎,为了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了社会的痛苦而思考的伟大行为。
尽管聂赫留朵夫没有推动历史,但是他依旧在人类的精神长河中闪闪发光,告诉每一个后来者,要多想。
《复活》读后感(三):开卷有益—-中年真好
大概是从20岁的时候开始,就对时间的流逝有一种焦虑。那时,读高三,老师们紧张的神情、争分夺秒的抢课的行为、每天雪片一样不断飞来的各类试卷,让人紧张到窒息,恨不得全世界暂停,让我把试卷都做完,世界再开始重新启动。
除了人为因素带来的紧张,四季分明的北方的气候,也让人压抑,马路两侧的垂柳,今天望去还是灰色,第二天看上去,就像蒙了一层绿纱,树的颜色每天都会有变化。景致快速的变快,知识的学习很难有新的进展。一快一慢的变化,人对时间的感受也失去了平衡。
高考前夕的日子,是人生的分界线。20岁之后的日子,“时间焦虑”如影随形的,不肯消失。25岁,怀念19岁;30岁时,怀念19岁;35岁时;怀念19岁。19岁,是个坎,永远也无法跨过。35岁后,当身体开始大不如从前,白发开始冒出时,19岁似乎不再是我留恋和无法忘却的年纪。回到20多岁哪怕是30岁时的样子,便已知足。
无论用什么样的道理来安慰自己,我始终觉得,年龄焦虑这件事,依然潜藏在心底。比如,“怕或不怕,我们始终都要变老!”,再比如,“年轻,有什么好的?即使可以重来,为什么要再次遭受已年轻时的青涩?”我在和焦虑进行着斗争,而没有真正发现年龄的增长,给人带来的益处;甚至,去享受年龄增长给人带来的好处。
人是虚荣的,我也不例外。如果我能读懂如此伟大作家的著作,我当然会开心,除了阅读量的增长,我还具有了“谈资”,有了“知识炫耀”的资本。是哪个老师带我读懂了这本书?是哪个朋友影响了我?是我拥有比别人更高的智商?都不是。是我的年龄,以及这个这个年龄特有的感悟,这年龄下经历的人生种种。
每个人读每本书,收获都会不同,“开卷有益”,似乎概括了阅读所有的好处。我有过许许多多的阅读,可我从来没想到过,我会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深深的感受到,——中年真好。
我在想,如果是19岁,我有机会看到这本书,我会看吗?我能看的懂吗?或许,似懂非懂。大概率的,应该是看不懂!
这本书,让我发现了,我所留恋的年岁,不能带给我的东西。梦魇般的“年龄焦虑”在《复活》里终结了。这么突然,这么意外而又不意外。
《复活》读后感(四):中年真好
《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相信参加过高考的人,都对这三部书的名字不陌生。对于书的作者,估计认识字的人都知道他。
年轻时,在我不多的文学认知里,列夫托尔斯像是古今中外所有人里的number 1。他的伟大像一座雄壮的山脉;像深邃莫测的宇宙。潜意识中,“我肯定读不懂他的书”。所以,在我每两周逛一次的书摊前,买一本广州时尚杂志《女友》,再买一本《读者》,我也根本没有想过去翻看一下他的书。似乎,也没有人跟我建议过,要读什么书。
20多年过了,当我大量开始阅读一些书籍时,我发现,中国近现代的一些作家,会把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当作自己写作之路上的偶像和目标。中国近现代的一些作家的伟大和成就,如果能有其千分之一,我便觉得知足了。他们把列夫托尔斯泰当作自己偶像,那托尔斯泰,就是我世界里的“山外山”。不要说成为他了,看他的书,我都觉得自己不配。
蒋勋在《西方美术史》中提到过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分发了自己私有的土地。《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作者在书中也有一个小节,讲述过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故事。
也许是这两本书里关于作家“家长里短”的介绍,改变了我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认知,“哪里有那么伟大,也就是个普通人,还不是和妻子吵架,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别?”。那天,我在那个布满名著的书架前,在举手可及的位置,拿起了这本《复活》。“‘复活’生活在琐碎和不如意的日常里,感觉犹如“死去”了的你我他,谁不想,再次找回生命的活力,希望,期待着’复活‘?”除了作者吸引人,书的名字也让人无比好奇,“如何复活?谁复活?死去的又是谁?”
书读起来,没有丁点儿的内容深奥、难懂。偷情,私生,当妓女,这简直有点低俗,一如《挪威的森林》里的内容给人的感觉,“这些名著、获奖的著作怎么讲述的内容像个混社会的人嘴里的不着调的日子?”
内容看的懂,却不明白这样的内容,伟大之处何在!
再往下读,书里主角的故事,便勾起了我的思绪,现实中听到的离奇故事,朋友的离奇经历,似乎都和书中的故事多少有些相似。男人出轨,同时拥有两个家庭;有些人家境贫困,孩子迫于生计,沦为出卖肉体谋生的底层;有些握有权利和资源的人,无视社会民众,进一步垄断,让那些贫民百姓,更加贫困。更甚者,书里的内容让我看到,荷兰性产业合法化,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书没看到多少,内容惊人的通俗易懂。更关键的是,似乎在书中能看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哪里是什么名著!根本就是家常里短,深度八卦!”
我看不到书的价值所在。可不影响这本书的优秀。也不影响阅读它,对我认知的提升。“总有一天,阅读这本书的好处会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的确,轻松阅读名著,使我彻底的摆脱了年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