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再见啦!母亲大人》是一本由不良生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上:再见啦!母亲大人》读后感(一):感
看着那些文字,自己脑海里总会浮现与父亲的往事。从作者与母亲相处的点滴中,想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读着书,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
像《你好,李焕英》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也让作者的母亲在世人眼中就下了记忆,不会因为一代人的离去而销声匿迹。能够将故事诉诸笔端真好,在写下这段回忆的时候,是痛苦与幸福的过程。
“燕子衔来了青草与泥巴,又开始在屋檐下筑巢。就算再怎么迟迟暖和起来,这个春天还是来到身边”
《云上:再见啦!母亲大人》读后感(二):治愈系-----总有一个场景会让你落泪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并非我们不孝,只是父母老的太多,我们懂事的太慢。
我们习惯了,生活中时刻有父母为我们操劳的身影;我们习惯了他们无私地付出。我们知道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身后都要一个坚强的臂膀让我们依靠,都有一个温暖的怀抱让我们知道人间的美好。可就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岁月已经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当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父母老去时,才想起这几十年的陪伴与爱护中,我们却不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当他们需要依靠与温暖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时间、有能力向他们对我们一样为他们遮风挡雨,成为他们欣慰与骄傲的子女?
《云上:再见啦!母亲大人》读后感(三):想起了我的母亲
这两天,陆陆续续在网上翻完了《云上:再见啦母亲大人!》。作者丁小军和我恰是本家,他2017年写的这本书,是他在母亲过世一年后回忆母亲的点滴。
这本书的书评两极分化,说好的人称它是从未有过的作品,说不好的人称它一直抒情而过于腻歪。我理解两派的意见,但对我来说,这本书只有感同身受的深深触动。我也同样处在刚刚丧母的伤痛之中,书中那种心窝里突然缺了一块的凄苦况味正是我现在的处境。丁小军29岁失去了母亲,因为他母亲得了癌症;而我也在31岁时和母亲作别,因为母亲重症感染。
按理说,我和丁小军的际遇是很不同的。他5岁时就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辛苦,甚至工作之后也过了几年奔波的日子。他和母亲一直租房,却好几次不得不搬迁他处。他母亲为了养育孩子成长,一直辛苦工作,以致积劳成疾,罹患癌症之后,抗争一年多终于不治。因为条件的限制,直到去世,丁小军也没能带他母亲去别处旅游看看。
在这方面,我无疑比丁小军幸运。因为母亲的婚姻虽然有过波折,但并没有破裂。最后的这些年里,父亲也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她。母亲虽然早早患病,但她却一直不曾受到经济问题的困扰,也更不需要不分日夜辛苦养家。而我,则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一路顺顺利利,不需要母亲操心;毕业之后也不曾从底层一路艰辛向上,而是早早就有了些积蓄,住进了大房子。和丁小军最终无法带母亲出去旅游,新年第一天也没法外出吃饭相比,我起码还能带母亲去好多的地方,从法国大餐吃到顺德私厨。在这方面,我是幸运的。
可我转念一想,我真的就比丁小军幸运么?好像又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作者的母亲会和小军回忆起过往,一起去看几场电影,会告诉小军自己喜欢吴秀波。甚至,她在最后时刻都是清醒的,她叮嘱小军好好生活,用双手插在小军衣服口袋里的方式最后抱了抱小军。而我,已经太久无法和母亲正常交流了;我甚至已经回想不起那个说话风风火火,办事雷厉风行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在母亲过世的前两天,她只能抬起手来向我致意,却无力再说任何一句话了。我不知道母亲还有什么牵挂,不知道她还有什么想说。在这方面,我又是更不幸的。
我为什么触动,或许是同样有感于“人世离散、杳无音信,竟是这样寻常的事。”陪伴了我30多年的母亲,就这样离开了;纵使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但还是难以接受再也见不到她的事实。人如果能慢慢地告别,比如从日日相见,到一年见一次,再到十年见一次,再到最后离别,或许能让人有更好的准备吧。这样的离去,如丁小军所说:难的是“挽留”,更难的其实是“放手”。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说不了再见,只好代之以哭泣。
丁小军最后说:再相见:当我思念你,我会抬头看天上,再出发,踏上重逢旅程的第一天。这句话,我也送给我自己。如果人生确是归途,那不也意味着还能再次相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