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伯格访谈录》读后感100字

发布者:好美的 2021-12-31 05:09

《金斯伯格访谈录》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罗森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斯伯格访谈录》读后感(一):香蕉该停在哪里?

法律是一种在混乱中追求良性秩序的手段,但它务必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或者可以说它提供了某种限制,约束行为。而现代法律追求先进的思想旨在于如何把这限制撑开到最大化,也就是抑制的自由意志的体现与独立于社会群体中个体间的平等的理想追求。

这看起来很像是在人类自造的气球里充气到一个最大安全阈值,它看起来圆润光滑,也很坚韧有弹性。但它并非面面俱到,在尖锐的(单独个体更主观的角度或特殊事件)触碰下会打破了界限。人类社会总是在设立边界来丰富修改里面的内容,直到不可抗力把边界打破,在新的秩序中建立看似变大却实质更小的边界。

金斯伯格的这本访谈录很好的输出了她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些观点,这些都起源于她的初心与最初求学以及从事的工作中遇到的社会问题。访者也几乎提出了最重要的议题与热点,其中也有被公众有所误解的或者存在异见性的部分。金斯伯格是一个极为直爽的人,也非常明确自己的意志,她一直在推进性别平等在法律中的基础地位,也是将男女性别回归同一平面或是淡化。性别局限了法律关于弱势保护的错误条框,它的介入让看起来简单有效的提案变得复杂且失衡,在书中的很多个案中都体现了这点,从经验角度出发往往就会遭遇这类问题。在过度的解读女性的弱势带来的危机(女酒保案例)则会削弱女性在社会中的权力与选择,也违背了更多女性的意志。

最著名的案件讨论是关于罗伊诉韦德案的后续发展,女性堕胎的合法性。其实是一个底层逻辑的思考,一个女性怀孕是有诸多种可能,更不要说是否在意志自愿的情况下怀孕的,在最底层的女性遭遇这类事故将会是灭顶之灾。然而在人伦伦理当然要珍爱更弱势的生命,对个人行为负责且依法行事。自然在争端的过程也是存在自由法律进程中重要的部分,是否在如何解释一个条款需要通过民众的意见,或在执行中因情况而设定不同的结案,我们在完善法律的过程中,也是在遇见更好的自己,金斯伯格是如此先锋且又保守的,在权衡事件的关键问题一针见血。

金斯伯格是要将大多数人的选择为了更少数的底层人民有出路,这一点是国家立法政策需要持续保障的意义所在。她的经历也不断的提醒自己要改变那些旧的所谓“道德”约束。她张扬的个性,标榜干练“女权”人设让她成为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她一直是坚定的倡导公民自由意志主义者,在女性的立场出发,让更具普世价值的真实平等的观念提醒着每个人时代前进带来的思想解放。

回到最开始理解的法律,它是一种限制,然而就如同金斯伯格所说的一个引用宪法学家保罗·弗罗因德对于罗伊诉韦德案裁决的一个看法——就像一位(外)祖母为了给朋友留下深刻印象而炫耀外孙,于是问他:“你知道香蕉(banana)怎么拼写吗?”孩子回答说:“嗯,我知道开始怎么拼,但我就是不知道该停在哪儿。”

非常精准且有趣的比喻,让我们理解关于未来法律停靠的方向。

《金斯伯格访谈录》读后感(二):金斯伯格不是女权

小册子不厚,翻译一般,要完全看懂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有注释可以了解背景),也可以完全当成一场纪实访谈来看,通过真实的对话了解金斯伯格的生平和思想,搭配《女大法官金斯伯格》食用更佳。有点唏嘘的是,这书是2019年出的,当时作者母亲去世,大法官写信安慰她,结果2020年就迎来了大法官自己的噩耗,所以过程中给人一种遥远又真实的感觉。

还有另一本和RBG相关的书,想必大家也都多少听说过,即《异见时刻》,我没看过,据说是粉丝向作品,故事性更强,所以从真实性来讲,可能访谈录更适合一些。

最开始RBG在国内火起来的时候,是因为她身上女权和强悍的标签,但是看完这个小册子,才觉着她并不是女权,而更讲究平权。

金斯伯格为女性争取权益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赋予更多同等的权利到男性,减少无意识偏见。

为什么女性可以享受生育假而男性不可以?

为什么女性提出性侵,男性就要无条件承认?

“我认为男人和女人肩并肩,共同努力,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就像我不认为男性是一个更优越的性别,我也不认为女性是一个更优越的性别。”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先进的理念,现代人太不peaceful,非要把两个性别彻底割裂才肯甘心,我们需要更多理智的声音。说起来她从13年起成为年轻一代的明星偶像,除了RBG自身富有魅力,也有社会意识崛起的原因。但最开始,女权团体和RBG也是就某些案件的判断有过冲突的,因为大家往往忽视了,她除了外界“女权”的标签,还有一个身份是法官,一个案件裁决的标准并不是头脑一热的为女性呐喊就完了,这个过程是谨慎的,需要考虑法院的立场、裁决后的反弹、公平性等各方面因素,这一点鲜有人提。

最近关于“全职太太”的争议四起,有人说是浪费社会资源,有人说是女性的未来是自由选择,不应交由他人评判。而金斯伯格推崇的,是“当女性在权力要职上占据多数时,就会有足够多的人来关心她们的姐妹——她们不会允许这种进步被逆转的。”

如何解决生育后抚养的问题?“让女性在生育的同时可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有趣的是,她还和《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有过几次对话,结结实实的打破了次元壁。玛格丽特面对女权战争更悲观一些,而大法官则是持乐观态度。

看完整本书我是触动很深的,这个和未来对话的老人,让人相信原来真的有人是凭着信念在努力,原来真的有自身散发光芒的人,小小的她光站在那里,就可以让周围人充满了勇气。

再摘几句良言,

“异见者的希望就是,他们发出的,是说给未来人听见的声音"

"在大多数作出了重大的宪法裁决的案件中,起诉人可能就是你我都不愿与之为友或为邻的人—……但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不喜欢的人,那我们也会失去自身的保障。”

《金斯伯格访谈录》读后感(三):她未完成的战争,我们将继续

RGB助理齐聚告别

虽然必须很羞愧地承认,我是从RBG被新冠击溃后,其生前一百多个助理齐聚最高法院门口告别遗体的照片开始,慢慢接触到这位大法官和她的人生。而上一周,我才刚刚满怀敬意地阅完《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但是也必须说,把《异见时刻》与这本《金斯伯格访谈录》连加阅读,真的是更全面了解RBG令人惊叹的人生,她激动人心的异见们及其来龙去脉的最棒方式(当然若补齐她的纪录片,一定会让效果再加一等)。

另外因为此书作者是法律界资深人士,他与RBG也是多年挚友,所以二人不仅配合默契且对谈思路清晰,全书在划分出来的多个主题中涉及到重要议题、法案,并对两性平等愿景有很多展望,不失为体现RBG理论及思想的最佳读物(当然大量详细的脚注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感谢编著编校人员)。

所以,虽然国情和历史进程皆大不相同,RBG也能够和这本书一起穿越迷雾,让我也设身处地同理到她的思路与观点。

首先,RBG认为值得肯定的是,毕竟没有谁真正能算在草创之初美国宪法中描述的“我们合众国人民”(We the People)之中——女人不算、被奴役的人不算、甚至大多数男人也不算(因为必须是有产者)——而如今的美国和宪法在2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确实已经大变样。

其次,RBG认为,最高法院作为一个回应性机构,其最首要和主要的功能应是回应争议——它可以(只)对裁决摆在面前的案件,而不是迈大步(如借机否决全国各州的对应法律)。因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有时拥护选择权的人们赢了,有时他们输了。但如果他们由此组织起来、获得政治经验,形成政治浪潮,那么反过来也会对国家和宪法的改变做出推动。

第三,当没有多少选民会关注对穷人、尤其是对贫困女性权利的限制时——不管一个州立了什么法,不管最高法院怎么判——只有穷人会受苦,只有当人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态度才会有所不同。

首先,从宪法角度出发,即使是反堕胎法、针对孕妇的就业歧视,它们其实都是基于将女性视为看护者的“刻板假设”。选择权本应如何发展,应该无关乎隐私概念、无关乎医生的权利概念,而

而在RBG终其一生的努力中,那些支持堕胎选择权的学者、辩护律师和其他公民,包括数百万的年轻女性都接受了她对平等而非隐私的强调,亦即平等才是选择权最可靠的宪法基础。

其次, 最高法院必须走在各个政治分支之前。在性别歧视案中,女性的自我意识一旦被唤醒,她们就能给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启蒙,让他们认识到性别平等的必要性。

第三, 真正的平等需要男女两性一起努力根除家庭和工作场所中的无意识偏见。 一个社会在有效运作中,其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有没有孩子、他们是如何抚养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而在这个过程中,男性需要学习平等的需求,并习惯 女性在他们中间大批地涌现。

首先,RBG在被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之前的那段时期,曾强调法庭的一致和共治(尤其在重大宪法问题的案件中)的重要性。同时她直到最后也依然认为,

RBG始终希望这一理论能在未来重焕新生。

其次,最高法院于2006年开始右转,作为日益保守的最高法院中的唯一女性,RGB才开始从一个温和的司法最低限度主义者变成“声名狼藉”的异议者……

但是即使如此,RBG在成为最资深的自由派大法官后,

第三,RBG如今深信,异议的价值就在于劝告子孙后代去纠正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公。

RBG的一生,的确创造了太多第一次/最长/最多,她所致力的事业——

虽然依然荆棘密布,且肉眼可见地正在反噬所有已有成果,但是她一次次掷地有声的辩护状、演讲、对谈留下的遗产,必将鼓舞更多的后来人冲锋陷阵。

她的战争结束了,我们的,才刚刚开始。

《金斯伯格访谈录》读后感(四):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给未来世代的声音

她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美国宪法改革的标杆人物。

她是美国最高法院中人气最旺的大法官,有专属的昵称、粉丝网站、卡通形象和其他文化周边,已成为美国的文化名片之一。

她曾几次战胜癌症,85岁时还能做20个俯卧撑。

Ruth Bader Ginsburg (Official portrait, 2016)1933-2020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工人家庭,她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高中毕业后,金斯伯格考入康奈尔大学。1954年,她从康奈尔大学毕业时,是全美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成员。

1956年秋天,她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是500名学生当中仅有的9名女学生之一。据她回忆,哈佛法学院院长曾邀请所有一年级女生到其家中吃饭,席间请她们依次作答:“如何解释你占据了一个本该属于男性的席位?”

青年时代的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图源: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为了跟在纽约工作的丈夫团聚,金斯伯格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她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求职时却遭遇了滑铁卢。她曾实习过的律所表示,他们当年已经招过一名女律师,这足够多了。她一直崇拜的联邦巡回法院法官勒恩德·汉德表示不招女助理。尽管受到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的强力推荐,但最高法院大法官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仍然拒绝聘请她,理由是他并不准备聘用一个女人。

在哥伦比亚大学宪法学教授的斡旋下,金斯伯格终于在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获得了一份助理工作。两年后,她告别在法院的工作,走上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她先后在罗格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首位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女性。在此期间,她成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女性权利项目的联合发起人,在这个平台上,她的诉讼才能愈发耀眼。20世纪70年代,她在最高法院创下了平权案件打6胜5的记录。

她在司法界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在1980年强势回归法院系统,被总统吉米·卡特任命为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13年后,比尔·克林顿提名她为最高法院大法官。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1993年5月,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就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向参议员莫伊尼汉征询意见,后者表示支持金斯伯格,但总统回应道:“女人们都反对她。”

金斯伯格为什么会被一些女性团体反对?这要追溯到著名的“罗伊诉韦德案”。1973年,联邦最高法院以7比2的最终判决,裁定堕胎在美国合法化。这一裁决被视为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重大成就。然而,金斯伯格却在多年后的一次演讲中公开批评该案判决的法律推理,认为它 “法学根基不够审慎”——该裁决立足于女性的隐私权。

批评金斯伯格的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她正在为生育选择权奠定一种更为坚实的宪法基础,即这一选择权植根于女性的平等权,而非隐私权。而对于平权运动的推进,金斯伯格则以瑟古德·马歇尔为榜样,后者一生致力于种族平等事业,但“他没有在走进最高法院的第一天就说‘结束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吧’……他是从法学院和大学开始的,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他才要求最高法院终结 ‘隔离但平等’的政策”。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金斯伯格也决心采取渐进的行动。做诉讼律师时,她代理的一些原告是男性法官最有可能认同的原告。当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全是男性,金斯伯格就引导他们产生共情:如果你自己的女儿和孙女被这样对待,你会怎么想?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她曾帮一位失去妻子的鳏夫争取单亲补贴,他需要这笔钱来抚养刚出生就失去妈妈的孩子,却被告知这种补贴只给母亲,不给父亲。这一规定貌似只歧视男性,但金斯伯格指出这种歧视是一把“双刃剑”:“它基于男人要养家糊口和女人需要被照料的陈旧刻板印象。我们要抨击的就是这样一种观念:男人不用照看孩子,女人也当不了真正的工薪阶层,她们充其量也就能挣点零用钱。”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弗吉尼亚军事学校案是金斯伯格本人最为之骄傲的案例,代表着她对单一性别公立学校的挑战达到顶峰。有人问:“为什么一个女人会去那所学校,将自己置于梯绳之上?”她答道:“嗯,我不会。我女儿不会。你,虽然你是个男人,但你也不会。不过还是有一些女性已经准备、愿意并且能够经受住弗吉尼亚军事学校的严酷考验。为什么不给她们一个应有的机会呢?”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2013年7月,纽约大学法学院学生莎娜·卡尼兹尼克创建了一个名为“声名狼藉的R.B.G.”的博客,作为一个年轻人,她这样表达自己对金斯伯格的热爱:“金斯伯格蔑视刻板印象;人们期待的是一位谦恭的、有祖母气质的人;她虽是一位祖母,但她展示了强大无比的力量,她就是她,无须道歉”。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鲁斯与丈夫马蒂·金斯伯格于1950年在康奈尔大学相遇。出于对古典音乐的共同热爱和对彼此才智的尊重,他们很快就确立了关系。“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关心我有没有头脑的男孩……”鲁斯后来如此宣称,“他真是太聪明了。”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这对夫妻一起幸福地生活了56年,直至马蒂因病去世。在提及家庭分工时,两人的女儿说:“嗯,我父亲负责做饭,我母亲负责思考。”鲁斯对此回应道:“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马蒂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男人。”身为成功税务律师的马蒂非常乐于见到妻子的成功。2010年,在写给妻子的信书中,马蒂表白道:

“几乎从我们在康奈尔大学第一次相遇的那天起,我就一直欣赏和爱慕着你……看着你走上法律界的顶峰,我高兴坏了。”

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

在金斯伯格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外孙保罗婴儿时期的照片。这张照片由保罗的母亲拍摄。照片中,保罗和他的父亲待在一张床上,父亲怀着如山的爱注视着保罗。金斯伯格非常珍视这张照片,她说,这就是我的理想:一个孩子应该有两个关怀他的家长,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共同陪伴下成长,而且他们都爱孩子,都照顾孩子,那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美国国家宪法中心负责人,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教授杰弗里·罗森这样回忆他与金斯伯格的相识:1991年,还是年轻法官助理的罗森与金斯伯格相识于一次电梯间的邂逅,两人因为对歌剧的共同爱好建立了联系,由此开启了一段二十多年的友谊。

1992年,罗森给金斯伯格寄了一篇文章,金斯伯格不仅回复了罗森,还在不久之后邀请罗森一同观看《图兰朵》的排演。自此往后二十多年间,罗森与金斯伯格保持着时断时续却亲切的通信以及访谈。

2012年2月,金斯伯格和杰弗里·罗森在美国国家宪法中心

罗森压缩和重新整理了与金斯伯格二十多年间的对话记录,按主题进行编撰,并邀金斯伯格亲手编订。在这本《金斯伯格访谈录:RBG与未来世代的声音》中,金斯伯格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位大法官眼中的时代议题,直击美国种族、性别和极化政治之思,也风趣、幽默地谈论友情、生活与爱。

对话既呈现出金斯伯格的深思熟虑,也还原了法袍之下的这位女性——时而严肃时而风趣,真诚而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

想象一下你跟金斯伯格大法官一起喝咖啡,聊聊法律、最高法院、婚姻、家庭、音乐、得意与失败。如果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发生,杰弗里·罗森的这本书则是上佳的替代物。

——琳达•格林豪斯,《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作者

推荐阅读
  • 付出,得遇上对的人 !(年度美文)

    付出,得遇上对的人 !(年度美文)

    有一个鸡蛋,非常天真的和石头在一起了,磕磕碰碰,身上伤痕累累,但鸡蛋一直坚持着,终于有一天,鸡蛋受不了了,离开石头。后来鸡蛋遇到了棉花,棉花对鸡蛋的每一个拥抱,...

    12-24

  • 生活.美文

    生活.美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溢满生活滋味,让人沉醉其中。季节终点,冬日晚风凉,斜阳渐矮只影长。 孑然一身,独吟天上月,自顾自盈缺,揉乱琵琶弦,一碗红尘一盏烟,冷暖交杯是...

    12-18

  • 不要只看书名!这三本美文深度优雅,让人沉醉

    不要只看书名!这三本美文深度优雅,让人沉醉

    在书海中徜徉,偶尔会遇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名,但翻开之后却发现内容大失所望。这种感觉可不太好!不过,今天我要推荐的这三本书,书名可能让你感到意外,但它们绝对不...

    12-10

  • 人间一趟,积极向上,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美文)

    人间一趟,积极向上,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美文)

    你好,早安!今天是12月10日,星期二。人间一趟,积极向上,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跟生活认输,不向岁月低头,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题记在这悠长的人间旅途中,我们...

    12-10

  • 与自己的一场浪漫邂逅(美文)

    与自己的一场浪漫邂逅(美文)

    你好,早安!今天是12月5日,星期四。多做上进的事,拥有乐观的心态,人生就会变得更灿烂和美好。—《人民日报》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步履匆匆,仿佛被一只无形...

    12-05

  • 6篇超治愈的精美小短文,读起来触动人心

    6篇超治愈的精美小短文,读起来触动人心

    【一】不要与任何一个人去争,爱你的,不用争,不爱的,争来也没用,任何事情,总有答案,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二】时间是种极好的东西,原谅了不可原谅的,过去了曾...

    12-05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