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没有女性》是一本由[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一):成为女性
怎么说呢,这本书就应该是那种人生必读的几十本中的一个。好书跟好电影一样,厉害的不应该只是结构精巧语言优美,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和理解生活的方式,拓展心灵的边界,去理解之前不能理解的事,让人成为一个好人。
这是一本从女性视角来讲述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政治文学,所以最神奇在于,即便在战争中,也可以没有历史、没有对错甚至没有敌我,女性就是这么神奇的物种。
她们在战争中也想保持干净美丽,在乎监狱外屋顶上的一朵小花,会记住战役前那个宁静美丽的早晨有多可爱,她们怜悯受伤的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分面包给敌方的儿童。因为要像男人一样工作和作战,以至于身体自然暂时停经,被德国人强j,并目睹自己的军队强j德国人。战争结束后不承认自己参加过战争,只有监狱的墙壁见证了她们的坚韧和不屈服。
而小李的哭点也越来越奇怪了:
“ 在回家的火车上,我发烧了。脸肿得嘴都张不开,原来是长出了智齿……我从战争中回来了……”
明明有那么多故事,但是这一句让我哭瞎在早餐餐桌上。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二):一点感想
书中令我最持久不能忘怀的地方是苏联人民对守护祖国义无反顾的勇气。哪怕自己的亲人被遭到流放、劳改迫害,也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投身报国,就算是谎报年龄也要上前线。现在的人们应该越来越难以理解这种热情与纯真了。时代亏欠这些舍弃青春年华、抛下儿女情长的女性们太多。她们遭受沉重的苦难、肉体与心灵的创伤,在战后依然要生活在战争的阴霾里,时常被遗忘、误解、非议、排斥,不少人还要忍受疾病、心理压力和贫穷。
我们总是觉得她们不该属于战场,但是人类自己作的孽重重地扇了所有男人的耳光,我们阻止不了少女、妻子、母亲也要被迫去战场承受人性丑恶暴行带来的伤害,当恐惧来临的时候才会明白战场上也需要女性特有的关怀。战争哪里只是一群人的事?每个人每条命都在受难。只是战后很多没有经历的人总是称赞她们战功卓著,偶尔才会想起磨破皮的双脚、可爱的“护士妹妹”这些战场上真正的点点滴滴,更没多少人注意到她们给德国伤兵包扎、给德国小孩食物、偷偷地打扮穿裙子是把纯洁无私的温柔与善良带到战争废土的每一个隐蔽的角落,相当于是在地狱里种下了玫瑰。
再伟大的胜利也掩盖不住战争的肮脏。窃以为,当如今我们又一次残忍、片面地利用历史的时候,想起战争让人民遭受的苦难屈辱的事实,想起人民曾在人与非人的选择面前无助流泪时,任何人都不该对战争有过多正义的自诩与“胜利”的期望。任何宣扬战争的行为都显得可笑可怜,无非是一些人的懦弱无知与另一些人的自私冷漠作祟。天底下哪里有正常人想起这种苦难还能够不放下内心狂热的执念的?
可是肮脏的战争依旧有值得守护和铭记的正义。和法西斯德国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战士变成屠戮的工具相比,大部分苏联人民尤其是平民百姓对战俘和德国老百姓的同情(以女性的善良与无私为代表)让人看到了战争中的光明。这就是在普遍的罪恶之下苏联军队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有善良与真诚才可以实现战后的自我救赎。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被他人鼓动陷入疯狂,这就是我们时刻强调人类永远需要童真、少女心、母爱的原因。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三):回忆与泪水的碎片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读阿列克谢维奇的作品了。 依然记得在读她的《二手时间》时,她的那些文字给我带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感与压抑感。每次读她的书,都会读的很慢,很慢,因为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那些文字给我带来的情感上的冲撞。每次打开她的作品,都要反复下定决心,最后才小心翼翼地把书本打开。 阿列克谢维奇的作品,最为可贵的就是无与伦比的真实。这种真实感,不仅仅是来源于真真正正经历过那些事件的采访对象,同样也来自于刻骨铭心的文字,读起来就感觉是那些亲历者内心压抑数年的呐喊。 在这本书中,阿列克谢维奇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事实: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参战人员中的女性人数居然达到了一百万人。这些女性掌握了所有的军事专业技术,甚至包括那些“绝对男人”的岗位。由此甚至引发了一个语言学问题:很多岗位二战之前都没有女性干过,所以根本没有阴性名词存在。也正是经历了二战,才有了这些阴性名词。 阿列克谢维奇在本书一开头就质问我们的是:为何战争中的这些女性被历史所埋没了?为何很少有从这些女性参战人员的角度来审视整个战争的作品?为何在绝大多数战后的资料与文本中,缺乏女性的视角与女性的声音? 背负着这些问题,阿列克谢维奇采访了众多亲历二战的苏联女性,并写下了这样一本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女性眼里战争究竟是怎样的残酷,这些勇敢的女性,为了战争究竟付出了多少牺牲。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爱国为国捐躯的信念背后,她们依然是一个个爱美的姑娘。让我最为动容的一段,就是读到一位击毙了75名敌军的女狙击手,最后却是因为太喜欢一条红围巾以至于随身携带而被敌人发现最后牺牲的。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是真实的。然而这就是真真正正发生过的事件。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阿列克谢维奇的作品给我的感受,我想那个词一定是“立体主义”。阿列克谢维奇的作品,就好像立体主义的画作一样,把众多无比真实而又无比沉重的回忆的碎片拼接在一起。这众多的碎片,众多纷繁复杂的回忆,共同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化作,向我们展示了关于苏联,关于那个时代,关于那些如你我一样渺小而又伟大的人们的最真实的情感。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四):女性是孕育生命的,却要在战场上杀人……
本书是一本关于二战中苏德战争参战女性的纪实录。 不是男性视角轰轰烈烈的战场,不是胜利者的狂欢,不是关于作战计划与策略,没有对胜利者的歌颂,也没有对伟人的赞扬,那些历史书可以告诉我们的东西,这本书里通通没有。 这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战场上小人物视角---女性视角出发。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觉得战争战场属于男人,女性的功绩随着战争胜利、随着生活步入正常而渐渐被忽略被忘记。 而二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的女性参战,她们都是15-30岁的年轻学生、母亲,却在战场上作为医生、狙击手、冲锋枪手、坦克手步兵……她们和男兵并肩作战,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作者去采访当年参与卫国战争的女性时,那些女性多半已经垂垂老矣。而她们回忆起当年参加战争前的一腔孤勇和一腔热血,那份真诚热烈,那种青春激昂还是让人动容。 关于保卫国家的信念与勇气,她们从不比男性少一分一毫。 而战场对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要在最好的年纪剪掉长发、脱掉连衣裙和高跟鞋,换上男性宽大的军装和战靴。你要忍受在泥泞里摸爬滚打,在寒夜里埋伏在湿漉漉的草丛里一动不动。明明是连只蚂蚁都不敢踩死的小姑娘,却要在战场上亲手杀人,穿着满身是血的白大褂从死神手里抢回一个又一个残缺不全的生命…… 而战争过后留给她们的又是什么? 是从死神身边擦肩而过活着的侥幸,是重回故土家破人俱亡的悲愤无助,是一次又一次战争噩梦中惊醒,是见过太多战火与死亡后而多年没法接受身边的红色事物,甚至看见鲜肉和熏肉都会感受到战场上的气味和窒息感,是没有得到社会上应有的尊重反而被人辱骂被人误解…… 那些从战场上活下来的女性,在战后不敢显露那些功勋和光荣,而要小心翼翼的隐藏。 她们也曾手挽手在奔向战场的列车上一路高歌,歌唱理想歌唱情怀歌唱胜利。而后她们也一次又一次亲手埋葬战友,对于死亡,她们恐惧着却也不得不时时刻刻在面对着。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战争里走过的人,那些见证历史的人慢慢在逝去,剩下的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慢慢的在模糊。历史书上几笔带过的一场又一场战役,用它的死亡人数和在历史上的意义来标记。我们也不会关注到,即便是硝烟弥漫的日子里,黎明的天空也会很美丽,冰消雪融的季节那些战士们也会陷入遐想。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讲述而保存下来的。」 女性是带来生命的,是孕育生命的,可是却要在战场上杀人,这太残忍了。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她们手刃敌人也帮助过奄奄一息的敌人。 归根结底撕下战争的皮囊,每个人都充满想活的欲望。 从女性视角来看战争,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人类要自相残杀,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无谓的牺牲……胜利者也好,失败者也罢,战争不过就是用千万人的死亡堆积成的人间噩梦。 愿战争中没有女性,愿永远不会再有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五):女性是孕育生命的,却要在战场上sha人……
本书是一本关于二战中苏德战争参战女性的纪实录。 不是男性视角轰轰烈烈的战场,不是胜利者的狂欢,不是关于作战计划与策略,没有对胜利者的歌颂,也没有对伟人的赞扬,那些历史书可以告诉我们的东西,这本书里通通没有。 这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战场上小人物视角---女性视角出发。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觉得战争战场属于男人,女性的功绩随着战争胜利、随着生活步入正常而渐渐被忽略被忘记。 而二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的女性参战,她们都是15-30岁的年轻学生、母亲,却在战场上作为医生、狙击手、冲锋枪手、坦克手步兵……她们和男兵并肩作战,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作者去采访当年参与卫国战争的女性时,那些女性多半已经垂垂老矣。而她们回忆起当年参加战争前的一腔孤勇和一腔热血,那份真诚热烈,那种青春激昂还是让人动容。 关于保卫国家的信念与勇气,她们从不比男性少一分一毫。 而战场对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要在最好的年纪剪掉长发、脱掉连衣裙和高跟鞋,换上男性宽大的军装和战靴。你要忍受在泥泞里摸爬滚打,在寒夜里埋伏在湿漉漉的草丛里一动不动。明明是连只蚂蚁都不敢踩死的小姑娘,却要在战场上亲手杀人,穿着满身是血的白大褂从死神手里抢回一个又一个残缺不全的生命…… 而战争过后留给她们的又是什么? 是从死神身边擦肩而过活着的侥幸,是重回故土家破人俱亡的悲愤无助,是一次又一次战争噩梦中惊醒,是见过太多战火与死亡后而多年没法接受身边的红色事物,甚至看见鲜肉和熏肉都会感受到战场上的气味和窒息感,是没有得到社会上应有的尊重反而被人辱骂被人误解…… 那些从战场上活下来的女性,在战后不敢显露那些功勋和光荣,而要小心翼翼的隐藏。 她们也曾手挽手在奔向战场的列车上一路高歌,歌唱理想歌唱情怀歌唱胜利。而后她们也一次又一次亲手埋葬战友,对于死亡,她们恐惧着却也不得不时时刻刻在面对着。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战争里走过的人,那些见证历史的人慢慢在逝去,剩下的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慢慢的在模糊。历史书上几笔带过的一场又一场战役,用它的死亡人数和在历史上的意义来标记。我们也不会关注到,即便是硝烟弥漫的日子里,黎明的天空也会很美丽,冰消雪融的季节那些战士们也会陷入遐想。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讲述而保存下来的。」 女性是带来生命的,是孕育生命的,可是却要在战场上sha人,这太残忍了。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她们手刃敌人也帮助过奄奄一息的敌人。 归根结底撕下战争的皮囊,每个人都充满想活的欲望。 从女性视角来看战争,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人类要自相残杀,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无谓的牺牲……胜利者也好,失败者也罢,战争不过就是用千万人的死亡堆积成的人间噩梦。 愿战争中没有女性,愿永远不会再有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六):真相就是如此琐碎、如此尘世
这本书的感想,一定要在冬天难得温暖明媚的午后写。
书名的俄语,google告诉我意思是War does not have a woman's face,官方的英文译名是War's Unwomanly Face。中文的上一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个略有暧昧色彩的书名显然更好卖),曾经在中信书店看到只剩两本,转身发现又出了新版《战争中没有女性》。当时还想,为这名字,折腾个啥呢?反正到底还是没把脸留住的啊。断断续续读完,再去找找苏德战争,回来再看,就会发现,无论是什么名字,都无法概括内容,甚至是表达内容的文字本身,跟真正发生过的事相比,都太少了。就像钢琴家永远弹不出作曲家内心想象的乐曲的本来面目,哪怕会表达的很好、更好甚至完美,但那都不是作曲家心中想象的那个准确的样子。我想作家也是一样,总是被困在文字里,不管怎么写,绝对不是百分之百的表达。这本书却让我有种错觉,好像这就是百分之百,不靠言外之意,没有迂回,眼前的就是事实本身,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主体。
写实,是最难的。尤其是战争,一不小心就写出长津湖了。我一直都想看战争,但又很少看战争,因为那些壮观的壮烈说什么我都进不去,也记不住。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高山下的花环》,那种落后的拍摄技术让战场显得起码非常真实,战争的画面就应该是粗糙的,死亡就在身边,可能是笨拙的,甚至愚蠢的,来不及摆姿势,更没有遗言,也可能得不到勋章,家人也不会获得有任何荣耀。子弹是傻子,不挑英雄还是懦夫,命运才是凶手。用庞大的人力基数对抗的事情,充满随机和邪恶,战争,就不应该是有美感的。就像这本书里写的,洗衣工见到衣服,上面不是鲜血染红,是黑压压的一片。不用去夸大,也不漏掉任何细节,就很难了。作者说,不是抓住事件本身,而是抓住事件的感觉,事件的灵魂。作者认为,这种感觉就是真实。但难的是,几十年后,当亲历者再去讲述当年的经历时,那已经是用现在的话语去诉说过去的事,你怎么去捕捉里面的真实呢?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不可能没有扭曲。我想作者是通过大量素材实现的。一个杯子,你站这边看,和你站那边看,站明亮地方看,和站阴暗地方看,都是不一样的。无论在哪里看,你看到的杯子,都只是你看到的杯子,而不是真正的杯子。真正的杯子,也就是属于杯子本身的真实,在一个你永远无法触及的空间里。但是,无论在哪个角度看,每个现象中都会有一些基本的共识,那就是这个杯子大致的尺寸、颜色,材质。作者提供的,就是大量素材中的这些基本共识。医护人员可能比较直观,但作为飞行员,可能没看到过死人,只是投完炸弹就返回了;作为工兵,你能看到的就是不断在修桥,补路。最后你拼出一个大概的模样,每个人不断重复着做一件事,做到疯狂不怕死的地步。从女性的故事,你得到的战争样貌更全,远不止杀人放血那么简单。
里面有太多精彩的故事,除了被这些故事吸引之外,还好像通过这本书认识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拉回到自己,当下,碰见有血有肉的人真不容易啊!你可能见到很多人,但大部分人,他们开口讲话的时候,好像不是人在讲话,而是像一种机器在发声。有的时候我有种错觉,对面那个不是人,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说大了,可以说是一种大众腔、一种流行的思维模式在说话,没有特点、没有自我、更没有故事。特点是小,起码你跟别人要有区分,自我是主见,要有内涵,故事就是最私人化的了,不能奢求。所以,作者介绍了这么多说自己故事的人,就像为你打开了一颗颗心,让你觉得,他们比真实世界的人还要让人亲近。就连讲述者口中的人,只是敌人,也不是坏人。国与国之间有仇,人和人之间无干。书里提到,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看上去也是很英俊,很纯真的小伙子。我喜欢书里的每个人,远远胜过现实的人。
历史色彩方面,我就不知如何评论了。了解过苏联政权建立、内部大清洗、斯大林兵临城下时的阅兵之后,再来看,就知道苏联人民为何能胜利。可苏联的胜利,对于人来说又能意味多少呢?杀过人了,断过腿了,不敢再看鲜红色了,不敢再提战争了。赢得勋章了,被放逐了。大数据赢了,小数据经历了什么,谁会在乎呢?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七):她们,战争,她们
或许有不少人还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曾发生过女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女知识青年要求上前线,支援抗战士兵。除了救国图存,她们还有一个诉求:她们认为,上战场才能让男性正视我们女性,而想要争取男女平等(社会地位),必须要上战场。所以当时的社会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女子应该守在家里而不抛头露面,不应去承担打仗这种男子活儿,认为女子的力量根本比不过男子,即使上了战场也起不到有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时国家为了鼓励国内女子自愿从军,还以“苏联劳动妇人成为苏联政治与社会有力的后盾”作为女性学习的典范。
那么,苏联的劳动妇人是怎样的形象?别忘了,抗日战争放置当时的全世界,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中一个重要战争(战场),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妇女的学习榜样,苏联妇女,同样处于战争之中。立足今日去回顾历史其实很容易,所以我们去看待被发掘出来的战时女性,都不难评定她们曾起到的特殊作用与历史意义。但我们同时轻易地忽略了战争对于她们的影响,生理性的去性别化。最经典的一句是“不爱女红爱武装”,正如吕宁思在《战争中没有女性》译后记提到:
所以《战争中没有女性》的“战争中没有女性”(请原谅此处的套娃)颇有深意。在战场上确实“没有”常规的女性形象,它也不可能去顾忌女性生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表达了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女性在战场中的贡献不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重视。
战争中没有女性,恰恰,是因为女性在战争中牺牲之大。用否定来肯定,带来的震撼更大。
《战争中没有女性》并不是新作品,而是一部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部经典作品,她曾于1978年起遍访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在前线的苏联女战士,她们是士兵、医护人员、通讯兵、政工人员、司机等等,“她们当中一些人是带着成箱的糖块,漂亮的连衣裙和高跟鞋上前线去的,到了前线,她们的枪刺上插着紫罗兰”,她们立了功,有因为战争而残废者,有为国捐躯者。中文版最初也是由吕宁思翻译,于1985年出版。
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再版的《战争中没有女性》?这本书让人注意的是它背后的不一般的意义。其实很少会看到译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如吕宁思与《战争中没有女性》这样密切,“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重新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公开的资料与可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关于二战时期苏联女性视角中的战争景象越来越清晰。在这过程中,译者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她对战争、女性的见解也逐渐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感知,吕宁思也见证过关于“战争中没有女性”译名的热心讨论,这些讨论也反映着大家对这部作品,对战争与女性更多更深入的关注和理解。
熟悉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的读者都会知道她的写作风格,让当事人述说自己的故事,从小历史去看时代的大历史。或许其中隐藏了她的某些情感,但她没有表露出来。在这些不断被公开的故事中,女性何以为女性,女性在战争中如何表现出不亚于男性的英勇卫国,都有对应的答案。
我不知从何说起,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品味,以及让我们反思,反思真正意义的性别平等是什么,真正意义的尊重女性是什么,以及战争对于人类而言,到底是什么。
这个版本(2021年)出版时,我们社会中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现象,许多女性网红不断夸张、曲解自己女性的权利与生理优势,去做一些让人费解的对社会不能说十分有害但确实无益的事。而我不禁想,过去那些勇敢上战场,从精致娇气的千金小姐、天真烂漫的姑娘变成一位位战士,她们争取而来的女性地位,男女平等,会被我们都消耗干净吗?
我突然希望身边的人都读一读这本《战争中没有女性》,虽然书里讲的是过去的苏联的战争悲剧,但女性的意义,是跨越国界,跨越情境,超越时空的。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八):一座属于战争女性的纪念碑
在听中国女性战争故事的时候,听主持人提起了《战争没有女人的脸》这本书。台版书是这个名字,简体版的名字叫《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因为不喜欢书名一直没有买这个版本。
《战争中没有女性》这版书名翻译是译者最满意的,我也很喜欢。
我不能说阿列克谢耶维奇擅于描写苦难,因为她的书最重要的是记录真实。真实本身就是痛苦的,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痛苦。
我的泪点太低了,一边看一边哭。
还没有步枪高的十几岁的女孩子们或许还不懂战争是什么,就怀抱着自信和热忱走向战场,直到她们第一次看见战友的鲜血,直到第一次杀了人,才明白战争的残酷。
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杀人永远在折磨内心。狙击手在扣住扳机的那一刻突然发现对面的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知道他叫什么,不知道他多大了,不知道他家里几口人,而他下一秒就染着血倒下。飞行班的女孩子们说,起飞之后只是固定完成任务,直到有一次亲眼看见敌人的尸体才明白这一切。
女孩们用自己的聪明勇敢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她们获得胜利途中内心里的刺却没有拔掉,梦里仍会遇见被自己杀死的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记住战争,记住牺牲。可对于受过战争之苦的女孩们来说,无法忘记战争才是她们的痛苦之源,即使战争已经结束了,她们仍然每天都生活在战争里。“回忆是很痛苦的,但不去回忆,就更加不能忍受。”
有的年轻女孩是告别了母亲,而有的女孩是告别了孩子。安东尼娜是飞行员,她上战场前在年幼的女儿床边跪了一整夜。柳鲍芙少尉是密码破译员,战争爆发时她正怀着第二个孩子,但她选择了流产。“可恶的战争!在死亡中间怎样生育?我要为我失去的小宝贝去报仇,那是我的女儿……本来应该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女儿……”也有一家人都上前线的,父亲母亲和五个女儿。
她们为了孩子而战,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们身上不只是自己的一条命,还有孩子的生命。
姑娘们虽然年轻,但是聪明又勇敢。她们是护士、医生、卫生员、狙击手、炮手、通信兵、步兵、高射机枪手、冲锋枪手、司机、飞行员、译电员、侦察员、游击队员……她们矫健又英勇的身影出现在战争的各个角落,可军营还没准备好接待女性。
因为局势紧张时间紧急,矮小又纤细的女孩们没有合身的衣服鞋子穿,偶尔还要自己缝制衣服。三十五码的脚穿进四十二码的鞋,女孩们刚去的时候也没有内衣可穿,都穿着男式内裤。
女孩来例假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想起书里一个年轻的女孩,上了战场以后第一次来例假却不知道这是什么,发现自己流血了以为自己受伤了!她们告别了亲人,只有战场上的士兵像家人一般教她们这是什么。
个子矮的女孩子甚至都没有步枪高,步枪的尖刺能超过她们的头半米,四年的战争中有的女孩子逐渐长高,她们在战争中长大。
战争以无法扭转的力量改变了她们的人生,重新塑造了她们的人格,这无疑是战争中最残酷的事情。但现实的残酷在于她们的付出和受到的伤害并没有被看到,她们甚至得隐瞒自己上过战场的事实才能活下去。她们不是两千万这个数字中无足轻重的零头,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
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作者不用写长篇大论的感悟来指导读者应该感觉悲伤或愤怒,读者能从真实的话语中自己感悟。
这就是好的纪实书。
《战争中没有女性》读后感(九):The Hidden Gem
不同人经历的战争是不同的。
或许在一个国家的战争中有人从未直面过战争洗礼,有人为后方游击队伍和地下工作者奔波效力,有人在战地医院救死扶伤,有人成为军人拿起武器进行战斗。
作者粗粗按照岗位的不同,对参与战争的女性进行了分类。
但其实也没有什么非常符合某种标准、某种逻辑的分类,只是把这些被宏大叙事和时间大浪冲刷过的东西再次展现出来而已。
你能从中看到这每一个人的感情,伤痛、怀念、追忆、喜爱、憎恶、恐惧等等。你也可能看到作者强大的共情力,这些感情对她而言都是感同身受的。
不必多说太多,就像作者一样,去show就好,不要tell。
这里面任何一个故事发展一下都会成为非常好的性别议题和反战教育案例。
战争中两个细节:自愿站岗一夜是因为想听清晨的鸟鸣;在枪刺上扎上紫罗兰花
没有女性合身的衣服
一种战争适合女儿谈心,展露真实的人;另一种战争则是在报纸电视上宣传的辉煌纪录,以此来教育其他年轻人
坦克部队的卫生指导员背了很多男人回去,他们的勋章以救治的伤员数量而定
谁都救的医疗兵
同血哥哥
也会给他们的敌人做包扎,敌人那双眼睛她至今未忘
两个姐妹偷溜出去投奔斯大林格勒未果,去到了南方的哥萨克部队做医疗兵
惊险的经历:差点和伤员一起被敌人打死
战争似乎具有某种主体性,赋予参与战争的人相应的品格
战争没有优待为他们付出所有的人,要么毫发无损地成为英雄回来,要么死在战场上
很多姑娘都对军官提到了“英俊”二字
就像我在小说中读到的很多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后勤兵、文职、工程兵)的战争是静默的。
所有人都想回家,但又害怕回家,没有人知道在家乡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很在意自己死后的样子,一定要体面
进入德国境内的一个空闲城堡,城堡中挂满了漂亮衣服
在国会大厦上写下几个大字:“来到此地,是为了消灭战争。”
男人死绝了
工兵:排雷/建军事工程
战争结束后仍然要排雷,对于工兵来说他们的作战时期更长,胜利后的死亡才是最可怕的死亡
一个动人的小细节:女兵长了智齿
战场上的爱
在东普鲁士去世被流弹划过的爱人:我们有着诸多沉默的爱意,谁也没张口,但最终也未说出口
如果在战场上我没有坠入爱河的话,那我就根本活不下来。爱能救人,我就是被爱情拯救的……
辗转相见以为此生不能同生也可共死,却仍是悲剧收尾
战争二奶
被丈夫抛弃的妻子,因为妻子身上是臭衣物的味道,而其他人是香水味
也有人坚持不能让自己陷入爱情,不能在地狱里谈情说爱,对自己与他人都是不负责任
战场时另外一个时空,足以走过全部人生
当众亲吻自己已经去世的初恋
请我们为这些付出众多的人多一些谅解和包容
许多人都在孤独地战斗,孤独地牺牲,这是属于人民的战争(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
被德军当作人肉护盾的老弱病残
很长一段时间内害怕孩子,因为曾经在水井中听到过孩子凄厉的声音
装炸药的篮子和毛绒玩具
百姓的一切都被敌人抢走了
让自己年幼的女儿担任联络员,结果因为掉进冰湖全身瘫痪
战死的丈夫,战后艰难活着的女人,总是觉得丈夫在院间行走
渺小的生命与伟大的思想:这是最有理想的一代人啊,列宁刚去世不久,斯大林还活着
受审
这位德国军官在1943年已经看到了某种危机
战争结束后我已经没有什么人可以等待了。
见到送给婆婆养的儿子后,对方激动傻了,又是爸爸又是妈妈的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缠着他们说话(事实上他们真的已经足够幸运了,至少 爸爸和妈妈都没死)
我心疼你们所有人,你们都是我的亲人
火车女司机
反攻
头三天大肆抢劫,三天之后就军法处置了
为什么他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还要来攻打苏联
救下了7岁参加冲锋队的男孩子
不愿意参战的德国士兵
我们对自己人严苛,对敌人慈悲
我过去想杀你们,现在你们杀我吧。
他全部战争都打过来了,都打到了柏林。但他的家人全被杀死了,自己的神经也出了问题,一次醉酒后突然拿着枪冲到德国房东的屋子里去,打空了子弹夹。
让我自杀死我自己吧。(逮捕审判后,被枪决)
因为血腥味对红色过敏(不止一人)
战争前期,还是苏联大清洗的余热。人们被送到苏联的各个角落,有人在肥沃的土地上死于饥饿
人在你包扎他们的头的时候还好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仍然有大量的伤员还在城中。在战场中他们想活下来,但是在医院里他们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想死去
很多人对从战场上下的女性有偏见
为故乡的集体农庄排雷,但最后死在那里
卫国战争时期千百万人拼死保卫的那个祖国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理想主义者的高歌最后都破灭了,而这是一个无限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