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是一本由[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纱》读后感(一):解开生活的面纱
翻译有点奇怪,不过整体故事值得一读。 关于女性人生爱情的觉醒小说。 将就的婚姻会变得不幸,婚姻要把握在自己手里。爱情没有奇迹,不要委曲求全,不要一味讨好,对抗世俗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是承担婚姻不幸的后果更加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代价之大,延续之深,可以从沃尔特之死和凯蒂与其父母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中可见一斑。 “人的成长都是在摇摆中前进的。”虽然凯蒂已经下定决心摆脱情夫,做一个高尚的人,但是还是无法抗拒热烈的拥抱。这就是人的动物性,我们一生都在跟人的动物性作对抗:懒惰,贪生怕死,欲望等等。我们钦佩不慕名利无私奉献的修女,但是也会想朝着他们怒吼“能不能真正安慰安慰我!我也有七情六欲!”我们会不自主的接受虚伪情夫的热吻,尽管事后对着镜子谴责自己是一头卑劣的猪。但是最终凯蒂还是觉得重新开始,让女儿远离自己的遗憾,远离自己的不幸。 独立与自由,爱情与婚姻,永不过时。
《面纱》读后感(二):人性的面纱
>> 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生活也并不是主人公大彻大悟、痛改前非的狗血剧,它有众多幽微曲折,反反复复。毛姆笔下的凯蒂,淡然地接受了自己的罪恶与美好,不夸大,不缩放,不畏惧,也不刻意。也许人性就是如此,需要你恰如其分地正视它,虽然罪恶、欲望与美好纠缠交织,但是它们却不再控制你,剥去一切面纱,一切如旧,却也宛若新生。
面纱
7.3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 2021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面纱》读后感(三):狗血的剧情,也可窥见人性
通读下来,毛姆的人物刻画还是很细腻传神的。但是译者感觉很拉胯,一股老派作风,翻译腔特别重,有点出戏,用词也不太恰当,给后面的读者避避雷,可以选择其他版本的译本。
凯蒂就是个可悲的女人。年轻的时候仗着自己的美貌流连于名利场,花蝴蝶变成了老姑娘的时候,仓促地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来到香港,出轨了油嘴滑舌的查理,迷恋肉体的欢愉,不顾身为人妻的伦理。待到被丈夫撞破,硬着头皮远赴贵州陪丈夫治理霍乱疫情。在修道院和修女们共事的时候,本以为她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奈何天不遂人愿,丈夫因感染霍乱去世,凯蒂回到香港后又被查理骗上床。无论凯蒂后面表现得多么懊恼后悔,都让我对这个女人产生不了一丝丝怜惜。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
丈夫沃尔特也是个可悲的男人。他疯狂迷恋凯蒂,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得凯蒂欢心,凯蒂也从来不正眼瞧他。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别人怎么会爱他?沃尔特敏感,明察秋毫,看得透人性。他识破了凯蒂和查理的奸情,看透了查理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心态。沃尔特固执,像一头犟驴,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他带着凯蒂远赴贵州去治理霍乱疫情,这本不应该由他承接,只是他想惩罚他的妻子。沃尔特悲悯,全身心投入工作,连修道院的修女都对他赞叹有加。就算这样也没有感化他的妻子,凯蒂身在贵州也思念着远在香港的查理。可悲可叹。
修道院的修女们,秉持着大爱,像天使一样,向人间布施恩惠。她们收留孤儿,教女孩们做女工,冒着生命危险收治霍乱病人。她们远离故土和家人,只身来到中国,传播她们的信仰,帮助她们能够帮助的人。
最后结尾着实仓促,凯蒂说自己看到了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路,我是不相信的。她能在自己丈夫尸骨未寒的时候和别的男人上床,可谓是坏到骨子里了,水性杨花的女人追求个狗屁的内心安宁?
《面纱》读后感(四):面纱
主人公凯蒂进入社交场后便备受青睐,但直到25岁依旧未遇到如意郎君,但相貌不出众的妹妹却和一位准男爵订婚了,为了逃避母亲的逼婚以及晚于妹妹成婚的压力,匆匆嫁给了性格孤僻却深爱她的细菌学专家沃尔特,并随其到了香港。一开始就错轨的婚姻带来了不满和无趣,凯蒂和政务司副司长查尔斯偷情,为了报复不忠的妻子,沃尔特决定举家前往霍乱肆虐的中国湄潭府,欲同归于尽。在爱情、背叛、死亡中挣扎的凯蒂揭开生活的面纱,最终踏上精神的成长之途。这本书还不错,但是这个译本翻译的很一般,四星。
书中的沃尔特清高自持,但至死也不曾走出自己搭建的那座爱与恨的牢笼。他的遗言“死了的是那条狗”——接纳了他的凯蒂是诗中的善人,是他怀着报复之心带凯蒂来到了死亡之地,最后死了的也是他。
“天地之间蠢者大有人在。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如果不摆架子,拍拍人们的后背,声称愿意为他们两肋插刀,他们就会认为此人是个贤人。”--P106 “要知道,我亲爱的孩子,无论在工作还是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里,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魂中。”--P145 ——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