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是一本由崔铭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7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安石传》读后感(一):三件事见王安石的品性
1.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准备启程进京,当天晚上拜访金山寺的宝觉禅师,彻夜长谈。第二天横渡长江,作诗向禅师表明心迹:
明月何时照我还?
激流勇进之时,心底早有归意。
2.熙宁六年,王安石的弟子郑侠眼见变法而引起的生民流离失所,悲愤交加作《流民图》,辗转送呈神宗。神宗一夜未眠,第二天下罪己诏。众辅臣惶恐谢罪,王安石神色惨然,先是请求免除郑侠擅发马递之罪,接着立即收拾行囊,连下三道《乞退表》,请求罢相。
3.元丰三年(1080),已罢相的王安石想念苏轼,于是身着便服,骑驴到苏轼停舟之处。谪臣苏轼来不及更换衣服,跳下船作揖:“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苏氏父子三人与安石曾经的恩怨,一笑泯之。
《王安石传》读后感(二):荆公的绝命诗:新花
1086年三月末,王安石病重,伏枕写下此生最后一首诗《新花》:
荆公的绝命诗,超旷有哀声。此前两年,荆公将半山园舍宅为寺,合家在江宁城中租房而居。“准备好来世,简单的行囊。”(匡笑余,《皈依》)
去世前两年,荆公一场重病初愈,写折杏花数枝:
(节选、改编自崔铭老师《王安石传》)
《王安石传》读后感(三):四花之瑞
编按: 《王安石传》,学者崔铭七年磨一剑完成北宋文坛、政坛“巨人三传”收官之作。复旦首席教授王水照倾情推荐。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版。下文节选、缩写自该书。我们中学时背诵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新政的故事,书中也有描述。
我喜欢书中“四朵芍药”的故事。古人风雅如此。
庆历三年(1043)四月,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等改革派大臣获得重用之后,同年八月,范仲淹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锐意革新的仁宗皇帝全部采纳了他们的奏议,于庆历三年(1043)十月,陆续以诏令形式统一颁行全国,付诸实施。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帷幕。
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革除官弊病,严重触犯了某些官僚权贵的利益,大大小小的官员寝食难安。庆历四年四月起,保守派开始酝酿一系列的阴谋,罗织罪名,陷害打击参与新政的朝臣。
仁宗心生疑窦,越来越动摇,越来越偏听偏信。庆历五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罢参知政事, 知邠州;富弼罢枢密副使,知郓州;三月五日,韩琦罢枢密副使,出知扬州。
得知韩琦即将出知扬州,王安石内心既深感遗憾,又充满了期盼。遗憾的是,最后一位革新派领袖被逐出朝廷,意味着“庆历新政”的失败;期盼的是,能在这样一位前辈属下工作,确实无比荣幸。
韩琦于庆历五年四月五日抵达扬州任所,正值芍药盛开的时节。洛阳以牡丹闻名,扬州以芍药争胜。韩琦到任不久,一日闲暇,于州府后园散步,忽见一株芍药,分出四个枝桠,每枝上各开一朵鲜艳美丽的楼子花,层层堆叠、上下成楼的粉红花瓣中,夹着一层金黄色的花蕊。韩琦从未见过这种芍药,感到非常新奇,忙向园丁打听,原来这种芍药叫“金缠腰”。园丁说:“这种花出现非常偶然,不是靠培育能长出来的,据说一旦出现,就说明城里有宰相。”
韩琦觉得很神奇,决定举行一个小型赏花会,邀请三位客人一起欣赏,以应四花之瑞。他将阖府上下的年轻官员反复筛选一遍,仅挑出了两位,其一是时任通判的王珪,其二便是王安石。还差一位,只好以僚属中官阶最高的兵马钤辖充数。谁知第二天一早,赏花会正要开场,钤辖忽然递来病假条,因暴泻不止,无法赴宴。韩琦只好叫人取过客历,想从出差路过的朝官中找一人与会。但这天的过客中没有朝官,只有一位叫陈旭的官员,刚刚卸任宿州通判,转道扬州,回朝述职。于是,韩琦便命他一同与会。
当时正是初夏,天清气朗,蕙风如薰,府署花园里夏木荫荫,芳草萋萋,四人绕花而坐,饮酒赋诗。酒过三巡,韩琦命人剪下四朵芍药,主客各簪一枝,尽兴而还。最令人称奇的是,此后三十年间,韩琦、陈旭、王安石、王珪先后入朝为相,四花之瑞竟应验无爽!
崔铭版《王安石传》
《王安石传》读后感(四):王安石营居半山园
编按:下面的文字摘录、缩写自崔铭老师的《王安石传》。这段时光,可能是介甫公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了。青年丧父无所依靠,壮年变法纷纷扰扰,又加丧子之痛,难得有晚年这短暂的悠闲。原来,这才是十六岁时候作诗的状态啊:只有春风似我闲。
熙宁十年(1077),为了亲近自然山水,王安石在白下门外谢公墩修筑宅第,“去城七里,去蒋山亦七里”,自号“半山园”:
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凿池搆吾庐,碧水寒可漱。沟西雇丁壮,担土为培塿。扶疏三百株,莳楝最高茂。不求鹓鶵实,但取易成就。中空一丈地,斩木令结搆。五楸东都来,斫以绕檐溜。
——王安石《示元度∙营居半山园作》
园子的中间是屋宇,屋外是清澈的水池,水池的西面是一座人造小山,小山上种着数百种植物,其中莳萝和楝树长得最为茂盛。庄子笔下高傲的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诗歌借“鹓鶵实”代指名贵的植物。不仅园中所植不追求名花异草,建筑也极为简朴,“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旅店,没有一点点高门大户的气派,谁能想到这里竟住着当朝声威赫赫的退休宰相呢?“所居之地,四无人家”。有人劝王安石在园子外面筑一道高墙,他却王顾左右,不作回答。而这便是他为自己打造的理想家园,与尘世相离,与自然为伴:
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赎鱼与之游,喂鸟见如旧。
——王安石《示元度∙营居半山园作》
半山园
“平日乘一驴,从数僮仆游诸山寺”。但也并不是全然与世隔绝,“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
他虽然嗜书如命,却“不耐静坐,非卧即行”。每天早餐后,必定去钟山漫游一圈。有时候早出晚归,有时候半途而返。日复一日,与山下的村夫野老渐渐熟识,特别是一个姓张的老头,王安石每次经过他家门口,都会亲切地招呼一声“张公”,老头则高兴地回应一声:“相公”。一天,王安石忽然哈哈大笑道:“我做宰相这么久,只和你一字不相同呀!”
另一次,和一位老太太攀谈,老太太说自己得了疟疾,想去买药。王安石刚好随身带着些药,便取出来送给她。老太太回赠给他一缕麻线,说:“请相公带回去给相婆。”他笑着接受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王安石,尤其是那些来钟山游玩宴饮的人。一天,他纵步山间,碰见一群士子坐在树荫下,“盛谈文史,词辩纷然”,于是也在旁边坐了下来,那帮人兀自高谈阔论,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见他听得认真,过了好一会,其中一个人忽然扭头问道:“你也读过书吗?”
王安石唯唯而已。那人又问他姓甚名谁,他拱手答道:“安石姓王。”
于是“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王安石传》,崔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