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事》是一本由薛冰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笺事》读后感(一):一点杂感
很久没有读《笺事》这类书了。以花笺这种风雅的,非日常用品的小物件为主题,倒是能很快把人从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中剥离出来,进入一个远离现实的雅趣世界,了解很多全新的知识。书中展示的各类花笺,颜色、图案、工艺都各不相同,已经十分丰富,而看文字介绍,没有出现配图的花笺种类更是不可胜计,没能在书中得见,真是有些遗憾。
我最喜欢的是《北平笺谱》中的一幅,素雅的靛蓝色细笔勾勒出鸟栖花枝的图案,一旁还题着“卷帘花露浓”一句,整张笺纸清淡得有点寂寥,倒是与此时的北京冬日景致很是相合。然而照作者所言,到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合力选印《北平笺谱》,重刻《十竹斋笺谱》,已是花笺时代的最后辉煌了。读了这句,再回头看这幅清淡的鸟栖花枝的花笺,确实显得更寂寥了。
时代洪流巨变中,文明都可以彻底湮灭,王朝都可以瞬间倾覆,何况小小一枚花笺。但读完全书,了解花笺的历史流变后,倒是对花笺的“灭亡”没有那么感伤:
直到明中叶,笺纸的制作还比较朴素,文人们抱怨“今世苦无佳纸”,也只是小范围的凡尔赛式感伤,花笺这类风雅的东西,与普罗大众是无关的;到了明末,种种花笺争奇斗艳,制作技艺也算是达到了顶峰,好在明清易代,花笺技艺没毁,社会渐渐安定后,花笺又迎来了新的小辉煌,直到列强入侵。西方新式印刷技术和机器来了,花笺彻底失去了实用功能,只能束之高阁变为单纯的审美对象。从这时候开始,人们使用的信笺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设计简洁、风格朴实,一看就是用来工作的,“美”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实用”为佳。这似乎是花笺的失败,在我看来却是平民的胜利,更普通却更实用的工业化制品,带来更廉价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令更多人得以受益。
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到了万历中年,花笺“稍尚鲜华”,“至中、晚而称盛”,到了天宝、崇祯年间“而愈盛矣”。此时,社会需求令行业发展,行业倒是繁盛了,大明朝却要亡了。为什么在大厦将倾之际,人们对于花笺的热情却如此高涨呢?
我又想到了一件无关之事,忘了是从网上看来的段子还是新闻:一名学习博主没有考上高中,有评论说真的学霸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想怎么把笔记写得好看,调什么滤镜上。
如果人过分执着于外物,反而会忘了最重要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心为形役,被形形色色的身外之物困住,将人生的目标依附在实物之上,局限在世俗的功利目标之中。无论精美的花笺也好,还是一张草纸也罢,本都是为了寄语言情而发明,说到底都只是载体罢了,如果是胡言乱语,即使写在金箔上也不会增添丝毫价值,但若是金玉良言传世佳作,难道写在破纸残章之上,就会被人弃如敝屣了?
《笺事》读后感(二):笺事:云中锦书来,月满西楼时
木心有一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写得很美,在那个“慢”的时代里,时间仿佛凝固。而这个承载爱的邮件,最初的载体就是笺。
笺的本意是,狭而小的竹片,人们常拿它作为书写载体,遇到标注的地方,用这种小竹笺系在简策上,相当于现在我们用的书签吧!后来就被借指一种精美的小幅纸张,供文人墨客写信或者题诗之用,也称为我们常说的信笺、诗笺。
这个信笺或者诗笺,在古代很大程度上寄语了文人画士的闲情逸趣。
比如信笺的一种形式——花笺。在唐代时,这种花笺就很流行。有诗云“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应笑病来渐满愿,花笺好作断肠文”“花笺制叶寄郎边,的的寻鱼为妾传”等等,这些都涉及到了花笺。唐代女诗人薛涛,也因喜欢写小诗,甚至还请匠人专门制作“深红小彩笺”,而且还风行一时,可见,这种形式在文人画士之中,流传之广,寄寓之深。
当然,除了闲情逸趣外,文人们在诗笺唱和之中也颇见世情。
文字可以寄寓情感,承载文字的载体,也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的。曾有一个小故事,讲到一个外出打工打工的年轻人,给家里写信。他随手拿了一张很脏很旧的纸,跟家人说自己过得很好。这时被年长的工友看到后,送给他一张整洁有质感的信纸,并且说,用这个写家人才觉得你是真的过得不错。
小小一方信纸,也能透露出一丝丝的蛛丝马迹,古人也是如此。文人之间信息互通,情感交流,很大一部分用的就是信笺。对于古时的艺术家来讲,吟诗作赋是基本的文化素养,故而赠书题画,多半是用自己的诗作,这个载体也就是诗笺了。
在这方小小的诗笺上,或是征求意见,便于别人批评;或是借诗言事,互诉衷情;抑或是与友人唱和,颇见世情。在他们表情达意时,亦是对载体有一个选择,如书中举到的一个例子,顾骏叔,在诗笺中写了陶渊明自述信纸的两句话,于是选用了画着陶渊明“弦徽不具”的琴的诗笺。
在本书中,作者还举了很有价值的“南通四才子”的唱和之稿,除了诗歌唱和本身思想价值、艺术价值颇高之外,所用诗笺这种载体,也是很有 收藏价值的。
信笺、诗笺这种载体一出来时,就很具有诗意,无论是在表情达意,还是在收藏欣赏方面,都是很有情调的,颇能显示某种志趣,这种小心思,不独女子有之,文人雅士,亦是如此。毕竟,没有谁能拒绝这种高雅的美。
《笺事》读后感(三):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
——读《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文/苇眉儿
初中时学杜甫的《春望》,诗中有两句现在还记忆犹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句中的愁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两句诗更是表现了想写家书的心意……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著名文化学者薛冰,积四十年收藏研究之力,研究《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写就了解读中国传统花笺信札文化的《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一书,为喜欢笺纸艺术的读者们打开了一个精准破译纸墨花笺的新窗口。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一书,2010年也曾以《片纸闲墨》为书名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好评。此次再版,再次带领读者讲述一份历史故事,解读花笺中的文化细节和文人情趣。薛冰珍藏着不流于市的200幅笺札全彩印刷图片,上诉渊源,下追变异,将我国花笺信札文化的衍生变化分门别类诠释得淋漓尽致,历代传统文化展示时代变迁,尽展文人情趣和文化知识。
书的装帧设计很是特别。采用护封和内封两种封面,护封选用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两幅笺谱图片,一简笔勾勒,清丽高雅;一笔墨晕染,山水画禅,各具神韵。内封也很别致,采用的是笺书和墨书两者蓝色叠加的效果,书脊特别采用与内封颜色匹配的蓝线装订,浑然一体。
还有我喜欢的平装裸脊,便于读者随意平整摊开翻阅,阅读无障碍无形中也提升了阅读的效果、效率。
现在的社会,喧闹浮躁,还能有人醉心文化痴迷收藏,耗尽心血倾尽财物,其精神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无需效仿,不必追捧,有所悟就好。想来,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作者薛冰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之中过程的艰难与受挫,搜集中的寻而不得,以及考证的艰难与不确定,一路走来,精神可嘉,呈现给我们晚清花笺、画人文士的闲情逸趣以及现代笺纸与新制花笺等等不同研究方向和角度的知识、修养,润物细无声中收获到了收藏的苦辣酸甜。
小小的花笺,别有一番洞天;薄薄的信札,藏着一个大大的世界。收藏者的乐趣,不足与外人道也。读者自有自己的心得和体验。
还记得前几年李春波那首唱遍了大江南北的《一封家书》吗?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以前儿子不太听话
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哥哥姐姐常回来吗/
替我问候他们吧/
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
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的/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
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
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
好了/先写到这吧/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歌声中,蓦然想起李清照的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正在阅读的你,可曾有个云中为你寄锦书的他(她)?
《笺事》读后感(四):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
——读《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文/苇眉儿
初中时学杜甫的《春望》,诗中有两句现在还记忆犹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句中的愁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两句诗更是表现了想写家书的心意……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著名文化学者薛冰,积四十年收藏研究之力,研究《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写就了解读中国传统花笺信札文化的《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一书,为喜欢笺纸艺术的读者们打开了一个精准破译纸墨花笺的新窗口。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一书,2010年也曾以《片纸闲墨》为书名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好评。此次再版,再次带领读者讲述一份历史故事,解读花笺中的文化细节和文人情趣。薛冰珍藏着不流于市的200幅笺札全彩印刷图片,上诉渊源,下追变异,将我国花笺信札文化的衍生变化分门别类诠释得淋漓尽致,历代传统文化展示时代变迁,尽展文人情趣和文化知识。
书的装帧设计很是特别。采用护封和内封两种封面,护封选用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两幅笺谱图片,一简笔勾勒,清丽高雅;一笔墨晕染,山水画禅,各具神韵。内封也很别致,采用的是笺书和墨书两者蓝色叠加的效果,书脊特别采用与内封颜色匹配的蓝线装订,浑然一体。
还有我喜欢的平装裸脊,便于读者随意平整摊开翻阅,阅读无障碍无形中也提升了阅读的效果、效率。
现在的社会,喧闹浮躁,还能有人醉心文化痴迷收藏,耗尽心血倾尽财物,其精神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无需效仿,不必追捧,有所悟就好。想来,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作者薛冰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之中过程的艰难与受挫,搜集中的寻而不得,以及考证的艰难与不确定,一路走来,精神可嘉,呈现给我们晚清花笺、画人文士的闲情逸趣以及现代笺纸与新制花笺等等不同研究方向和角度的知识、修养,润物细无声中收获到了收藏的苦辣酸甜。
小小的花笺,别有一番洞天;薄薄的信札,藏着一个大大的世界。收藏者的乐趣,不足与外人道也。读者自有自己的心得和体验。
还记得前几年李春波那首唱遍了大江南北的《一封家书》吗?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以前儿子不太听话
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哥哥姐姐常回来吗/
替我问候他们吧/
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
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的/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
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
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
好了/先写到这吧/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歌声中,蓦然想起李清照的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正在阅读的你,可曾有个云中为你寄锦书的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