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100字

发布者:臻言臻语 2021-12-22 05:18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是一本由闻名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一):女儿眼中的闻一多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位依靠诗歌和侠肝义胆的演讲而让人记忆犹新的作家,他就是闻一多先。在课本中将他描述为文学家、诗人和战士,可是我们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了教科书的那几行解释中,由此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认识并阅读有关闻一多先生真实生平的书籍,走进一个有血有肉的闻一多。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这本书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的长女闻名,作为闻一多的子女,她是闻一多先生诸多生活实际的亲历者,她既像寻常儿女那样对于自己的父亲,有着别样的关注和爱恋,又亲眼目睹闻一多先生英勇就义和社会变革后,对于父亲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而,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一般层次上的人物传记,我们读到的是女儿对父亲久远的思念和挥之不去的依恋。

闻一多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中,属于南方那种传统的地方乡绅家庭,因此他的旧学开蒙非常扎实,可是在清末那个“千年未有之巨变”的时代,西方思想也随着坚船利炮而来,传统读书做官的士人路径,已经不再适应时代了。闻一多的父亲,虽然看不上奇技淫巧,可是也认识到不改变是不行的,于是闻一多也进入了新式课堂学习,随着视界的打开,闻一多身上特有的诗人气质喷发而出,他的才情得以发挥,让他一路走到了清华大学的课堂上,之后他又去了美国留学,和我们平常的认知所不同的是闻一多在美国学习的是美术,他在美术上拥有非常高的造诣。

在这前后,闻名用相当多的笔墨记录了母亲与父亲的情感关系,母亲高真是闻一多的远房表妹,两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确立的婚约关系,这让闻一多非常痛苦,他没有像鲁迅那样毅然决然的拒绝祖辈的婚姻安排,另一方面他又是受到现代自由恋爱思想熏陶过的新青。不过在与高真的交往中,闻一多感受到了她的那份体贴和关怀,在赴美留学前他们完了婚,并且在美期间闻一多非常思念留在老家的高真。当时的美国,一方面处于一战后的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也是在二战前工人阶级生活矛盾积累的时期,现实的冲击和国内局势的不稳定,让闻一多倍感痛心,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学成归国以后,闻一多先后在清华大学、青岛大学等地任教,讲述中国文学史课程,同时他结合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结合西方的语言学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研究铲屎,他的课往往讲的别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在学生中颇受欢迎。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主张,新诗也要讲究音乐美,开创了新诗格律化的路径,《死水》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随着日寇的全面侵华,闻一多也转移到云南成为西南联大的教授,在转移中他参加了大学生徒步旅行团,近距离的了解了大西南的风土人情。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闻一多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和研究,迫于生计不得不开始刻印章以贴补家用,这些事情闻名都记录的非常细致,读起来确实令人感动,先生虽在困境中,但不怨天尤人,一代学人典范跃然纸上。

书中最令人悲痛的就是闻一多先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令人无比愤慨。作为事件的亲历者,作为先生的至亲骨肉,闻名的笔触是相当感染人的。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非常好的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活实际。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二):从闻一多的一生里,我侧面看到了旧时代女性的苦难

读书时代,我们曾学过闻一多的《死水》,听说过闻一多被暗杀的英勇事迹。我们对闻一多的印象可能就停留在这里了,对于闻一多的其他事情,我们知之甚少。

这本书由闻一多的女儿闻名所著,它可以说是闻一多妻子高贞及子女对父亲闻一多的一本回忆录,也可以说是闻一多的诗歌全集,它描述了闻一多从娃娃亲到英勇就义的一生,让你全方位了解爱国诗人闻一多。

书中写道,闻一多与妻子高贞门当户对,父母为他们从小就定下了娃娃亲,在照片中不难看书,闻一多年轻时确实是个帅小伙,而高贞呢,虽然照片不多,但是看得出,她长相清秀,确实有当时大家闺秀的风范,从家世、外形上来看,他们是极其相配的一对。他们两人在闻一多出国前完婚,结婚之后闻一多去美留学。在留美期间,闻一多对妻子的思念不断,但是妻子呢,因为家中长辈的阻拦,很难收到闻一多的来信,闻一多在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妻子的各种情感交织之下,闻一多全身心投入了诗歌的创作之中,他创作了了许多诗歌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思念妻子的《红豆》。

在日益增加的思念之中,终于到了回国的那一天,闻一多回国之后确实也享受了几年天伦之乐,后来闻一多的长女立瑛夭折,他正在外求职,高贞的无助闻一多也无法帮到。

但是,从一生这个维度来说,闻一多与妻子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他们两人的婚姻却是难得的和美。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确实是很难得的。这也是这本书能如此动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本书除了可以让你了解闻一多的一生之外,还可以让你从侧面了了解旧时代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在那个时代下生活的艰难,女性是如此渴求知识以及期盼地位解放。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反而更关注这部分的内容。这本书中对于闻一多的姐妹及妻子的描述很多,她们没有机会上学,在家中没有什么地位,甚至吃饭都不能上桌,她们就算有机会出去上学,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长辈一声令下就变成了回笼的小鸟。在那个时代的巨轮下,连大家族的男女都如此,那些普通人家的女子,该是怎样困境,她们没有地位、没有尊重、没有文化、每日都在生养孩子、操劳家务中日复一日消磨着青春,她们有些因为生病没有得到及时的重视和救治早早就失掉了性命,如闻一多的长女和小妹。那个旧时代,战乱、特务等等的背景下,稍有富余的大家族都需要如此艰难的谋生,我们不难推测出,那些贫苦人家的女子,又该是如何啊,命如草芥,可悲可叹啊!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何其庆幸,我们可以生活在祖国繁荣昌盛之时,女性有书读、有思想、有地位、有话语权,职场上有数不清的工作机会,我们真的何其幸运!感谢祖国!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三):《闻一多和自己的歌》:一部不可多得的躬耕者实录

说起闻一多先生,我想大家见过最多的地方,就是语文课本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红烛》《最后一次演讲》……一位伟大的斗士,一位勇敢的思考者与先进知识分子。然而,他还有一个身份——学者。

闻名作为闻一多先生的至亲至爱,是闻一多先生身边最熟悉的人,开篇,闻名写道:献给亲爱的父亲母亲。这几个字朴实,却饱含着深情向读者涌来——不仅是斗士,更是学者、父亲、丈夫。

家庭的支持是创作的动力,幸福的歌是躬耕者绵长的告白。父亲的身边有母亲温柔的坚持与守护,而妻子也为闻一多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与生活的趣味。闻名把父亲与母亲的相濡以沫放在卷首,也正是有这样的信任与支持,成就了闻一多,而闻一多也用诗歌回应了妻子的坚守。生活在新潮涌动的年代,作为先进思想的拥护者,正义的战士,唤醒沉睡的青年,他肩负的任务艰巨而有意义,这自然会使得他分身乏术,疏于关心子女,但是在闻名看来父亲虽然是忙碌的,但是却打心底对父亲是体谅,母亲瘦小而坚硬的身躯撑起了家里的大梁,也为家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不裹小脚,破除封建,与丈夫志同道合,共同为事业而奋斗。致辞躬耕者因为有了伙伴朋友,有了继续下去的希望。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的洪流下是不可多得的。

学术旷野的躬耕者,文明的召唤,心中的热爱。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相同,闻一多在学术上的造诣极高。在被破坏、散乱的古籍中发现线索,进行校对与整理,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字的使用准确与否需要参考的相关资料进行支撑,在书海中寻找一个字或词的特定用法是有难度的,往往一个字或者词往往需要许多材料文献的支撑,而这就是最考验人的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在那个没有发达网络的年代,没有数据库的检索,闻一多先生校对、整理了多部典籍。这是多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啊,然而他只管躬耕,没给自己留一点点的虚荣心。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爱是深沉的,对于祖国的爱也是深广的。这份爱促使他在学术上躬耕,也让他沉浸其中,并为典籍的维护与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我们看到的一些文献都有闻一多先生的影子。

躬耕者的缄默与呐喊,从来都是掷地有声的。笔耕不辍,充满力量是闻一多的代名词,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文人的属性与特质。他缄默,在别人浮躁度日的时候,他缄默,坚守在学术场与敌人抗争;在游行队伍前,大家都忌惮特务的威严,他上前呐喊高呼,为李公朴先生声讨正义,为人自由争取权益,在别人缄默的时候,他是英勇的,他呐喊、他呼号,在别人选择为自己的功绩夸耀时,他选择缄默,躬耕学术。

躬耕者,带着自己的歌,坦荡地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什么让他彷徨与忧郁的,只有一腔的热忱,献给人民,献给学术;没有什么让他害怕与悲切的,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献给自由与平等。躬耕者,无论生于什么年代,对于热爱,他们报之以歌,对于黑暗,他们全力一击舍身取义。

生命的光辉来自于温暖,来自于魄力。脑海里,《寻梦环游记》的那句台词还在: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躬耕者,深藏功与名,而他的光芒是藏不住的,终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带着温暖与爱,躬耕在希望的路上。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四):以笔作刀,以诗寄情——闻一多

在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闻一多将爱国运动的始末书写出来,用他的文字和演讲怒斥政府对学生爱国运动的镇压。7月11日,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追悼大会上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在后来揭露出暗杀真相。他在演讲之后遭到特务暗杀,在建国前夕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们多半是从课本上《死水》 《红烛》等诗文了解到的闻一多,彼时,闻一多在我眼中的形象仍是一个爱国诗人,我们受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受到《七子之歌》中浓浓思乡之情的感染,将他定义为伟大的诗人。

闻一多更大的贡献来自他的政治主张、革命抱负,他将自身对革命事业的追求融入笔端,以笔作刀,将革命理想与自身对国家的热忱、对信仰的热衷、对同胞的热切期盼结合起来,在纸上揭开政府用以遮掩恶行的面具,敲响旧社会的丧钟。

除了政治生活,在这本书中我们还能看到闻一多是怎么从良好的家庭生活、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中汲取力量的。 闻一多写过不少充满浓浓爱意激情的诗句,例如在《风波》一诗中,闻一多描写“烧的这样狂”的爱情使人惊喜,又因怕把她失去而“放声大哭”;又如,在《幻中的邂逅》一诗中,他把爱情描写成为“仿佛一簇白云,濛濛漠漠,拥一只素氅朱冠的仙鹤”,“在月光里浸着”的“娉婷的模样”,把他扰得“辗转空床,通夜无睡”。闻一多在散文中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女性的歌颂,他说“女性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眼里宇宙间最高洁最醇美的东西便是女性”。

实际上,他的爱情没有诗句中写的那样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正相反,他的爱情生活与他的政治生活相比,着实过于平淡了。他与妻子并非自由恋爱,而是包办婚姻。妻子高孝贞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两家门当户对,结下了娃娃亲。闻一多对父母包办婚姻的行为进行了一系列无可奈何的消极抵抗,并且写道“死!你要来就快来,快来断送了这无边的痛苦”。但他没有因为这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就离婚,而是对妻子非常关心尊重,高孝贞本身的能力也尤为出众,于是闻一多恳求父母送高孝贞进入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并在赴美后,继续关心妻子的学习情况,写家信时从精神上鼓励妻子要有志气,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本事的人。

后来闻一多在国外写的“爱人啊!将我作经线,你作纬线,命运织就了我们的婚姻之锦”等诗句,无一不饱含他缠绵悱恻的对妻子的深情思念。直到闻一多回国,二人也是聚少离多,高孝贞勤勤恳恳为他打点家中里里外外的事务,二人的感情在平淡的生活中持续升温,其间虽有长女立瑛去世等变故,却让他们的小家庭愈发成为闻一多强大的精神支柱。

在闻名笔下,她的父亲闻一多是极具温情的。她很多时候是从母亲口中了解到的她的父亲闻一多,在闻一多牺牲后,高孝贞带领孩子们偷偷地逃到了解放区,千辛万苦将儿女培育成才。闻名将母亲还有父亲的事迹口述下来整理成书,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她的父亲和母亲,从不同侧面认识革命烈士。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五):《闻一多和自己的歌》:一部不可多得的躬耕者实录

说起闻一多先生,我想大家见过最多的地方,就是语文课本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红烛》《最后一次演讲》……一位伟大的革命斗士,一位英勇的思考者与先进知识分子。然而,他还有一个身份——学者。

闻名作为闻一多先生的至亲至爱,是闻一多先生身边最熟悉的人,开篇,闻名写道:献给亲爱的父亲母亲。这几个字朴实,却饱含着深情向读者涌来——不仅是革命斗士,更是学者、父亲、丈夫。

家庭的支持是创作的动力,幸福的歌是躬耕者绵长的告白。父亲的身边有母亲温柔的坚持与守护,而妻子也为闻一多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与生活的趣味。闻名把父亲与母亲的相濡以沫放在卷首,也正是有这样的信任与支持,成就了闻一多,而闻一多也用诗歌回应了妻子的坚守。生活在新潮涌动的年代,作为先进思想的拥护者,正义的民主革命战士,唤醒沉睡的青年,他肩负的任务艰巨而有意义,这自然会使得他分身乏术,疏于关心子女,但是在闻名看来父亲虽然是忙碌的,但是却打心底对父亲是体谅,母亲瘦小而坚硬的身躯撑起了家里的大梁,也为家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不裹小脚,破除封建,与丈夫志同道合,共同为事业而奋斗。致辞躬耕者因为有了伙伴朋友,有了继续下去的希望。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的洪流下是不可多得的。

学术旷野的躬耕者,文明的召唤,心中的热爱。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相同,闻一多在学术上的造诣极高。在被破坏、散乱的古籍中发现线索,进行校对与整理,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字的使用准确与否需要参考的相关资料进行支撑,在书海中寻找一个字或词的特定用法是有难度的,往往一个字或者词往往需要许多材料文献的支撑,而这就是最考验人的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在那个没有发达网络的年代,没有数据库的检索,闻一多先生校对、整理了多部典籍。这是多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啊,然而他只管躬耕,没给自己留一点点的虚荣心。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爱是深沉的,对于祖国的爱也是深广的。这份爱促使他在学术上躬耕,也让他沉浸其中,并为典籍的维护与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我们看到的一些文献都有闻一多先生的影子。

躬耕者的缄默与呐喊,从来都是掷地有声的。笔耕不辍,充满力量是闻一多的代名词,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文人的属性与特质。他缄默,在别人浮躁度日的时候,他缄默,坚守在学术与革命战线与敌人抗争;在游行队伍前,大家都忌惮特务的威严,他上前呐喊高呼,为李公朴先生声讨正义,为人自由争取权益,在别人缄默的时候,他是英勇的,他呐喊、他呼号,在别人选择为自己的功绩夸耀时,他选择缄默,躬耕学术。

躬耕者,带着自己的歌,坦荡地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什么让他彷徨与忧郁的,只有一腔的热忱,献给人民,献给学术;没有什么让他害怕与悲切的,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献给自由与平等。躬耕者,无论生于什么年代,对于热爱,他们报之以歌,对于黑暗,他们全力一击舍身取义。

生命的光辉来自于温暖,来自于魄力。脑海里,《寻梦环游记》的那句台词还在: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躬耕者,深藏功与名,而他的光芒是藏不住的,终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带着温暖与爱,躬耕在希望的路上。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六):闻一多先生

家人心中怀念的闻先生

这本书的起源应该是闻一多夫人对闻一多先生深沉的爱,通过回忆讲给她的孩子们听。闻一多先生便在其女闻名女士的笔下生动地走来,那位著名的诗人、学者除去多重身份后,便有了更多鲜活的血肉,也有着平常为人夫、为人父般的亲切及平易近人。

一九九九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七子之歌》被选为迎接回归的主题曲。那一年这首由闻一多写下的诗经过传唱,红遍大江南北。闻一多挚热的爱国之情,多年后,再次澎拜着热血点燃更多的人。闻先生身上是有光辉的,由闻名女士亲写的回忆,更是能将闻先生更加真实准确地将他那颗诗心及人生展现出来。

说起闻家的历史,也颇有渊源,传说是文天祥的后人,闻家在浠水县也是大族,闻先生的情怀大概也是从小家族教育时期开始滋生的。闻先生或许从一出生就沾染了书香气息,毕竟是世代书香,文化氛围和教育的根基都在的,而接受新时代潮流的影响,是受其父的影响,考入清华大学后,对知识和进步的渴求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乃至后来的成就了一番大的作为。

一九一九年初,闻先生二妹因疾病去世,当时闻先生经过新文化运动,让从小就对男尊女卑现象反感的闻先生倍感伤心,次年,闻先生含泪写过一首这样的诗:

十五妹!人家都说你死得可怜。我说你的可怜,是在生前,不在死后。(《读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妹妹来了,也作一首》)

这首诗最闪光的点在我看来是这一句:我说你的可怜,是在生前,不在死后。大概包含了闻先生对于二妹生于这个时代生前的时光的感叹,在众人怜悯悲伤二妹去世的时候,闻先生关心的是二妹生前的平生,大概是意指生前值不值得的吧。

流落的孤雁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六日,闻先生从上海乘航轮赴美,八月初抵达芝加哥,进入美术学院。当时写了一首《孤雁》的诗。

远赴他国去学习深造,异乡的孤独笼罩着闻先生,更是深深感受到了他乡的歧视,关于民族的问题。于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和背景下,闻先生通过诗歌来抒怀,在出国的第二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自此闻先生开启了以自己的诗歌驰骋诗坛的自我时代,一颗为了祖国、为了世人燃烧自我、创造光明的心,让他践行了一世的誓言。

整个创作时期,闻先生的心境大抵是忧愁苦多,凄凉孤寂,为祖国为人民,也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在一次次的抗争中突破自己的思想,并为一向追求的平等、自由而奋斗。

回到北平后,为了满足闻夫人渴望走出禁锢的愿望,闻先生在梯子胡同一号租了两间北房,夫妇一起开启了新的生活。其间的时代背景因为实在军阀统治下,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但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慰藉了很多闻先生内心的愁苦,恩爱的夫妻,在苦难的生活中让甜蜜多了几分。

最后说下书感:本书写的比较细腻,回忆中的点滴奠定了书中温馨的基调,书香气很充足,文人笔下的情怀更是将闻先生贴切地描述准确。更近于平淡的叙述中,也完整地展尽了闻先生的生平,不管是闻先生的生平轶事,还是在学术上的建树,以及多古籍的守护,或者是继承者的勇气承担,都完整的让我们了解到闻先生,也打破了很多坊间的臆测和传言。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七):闻名的父亲——闻一多

若想深入了解初中课本学到的《死水》的作者闻一多,这本书是必须要读的。

闻一多是1899年出生的,在1946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离世。这期间,他作为一个诗歌、艺术造诣较高的知识分子做学问做研究,但基于当时的内忧外患,国破山河在的国情,他又作为一个优秀的革命者为自由和民主在中国大地的“光明普照”而奔走急呼。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诗人、艺术家,带着对旧世界的批评和新世界的期望离开了我们。也离开了本书作者闻名他们和和美美温暖儒雅的小家。

青年闻一多

可能我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有着理解上的偏见,个人以为闻一多没有“换妻”没有外遇的行为是非常儒雅高尚的,尽管他也是从小被封建大家族定了娃娃亲,妻子也是文化没有他高的封建女性,但是,自闻一多13岁开始入清华大学读书后,就不断给“岳父”去信,不缠足学文化的希望慢慢在妻子身上实现,开始接受新思想。虽然,他也反对没有恋爱自由的旧式婚姻,但作为孝子和为人和善的他,还是用新式仪式迎娶了妻子,并在婚后教妻子和妹妹们认字读诗。并开始了相知相爱的一生。如此温文尔雅的人,若不是生逢乱世,我们可能不能见到他热血抗争、血骨铮铮的另一面。

闻一多13岁入清华学习,此图为在校话剧演出,右下角革命者的扮演者是闻一多

闻一多的生平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他的家世、时代、个人生平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反映着那个混乱时代的中国国情。他个人的学识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更是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去体会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新思想对身边人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影响。看完这本书,我们也终将被闻一多个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之处,不是我一个小读者有感而发的,是很多学者和专家都热切肯定的。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写的。相信很多人,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有限,我们从小更多的是接受唐诗宋词的韵律美,关于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参透还是差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对于闻一多诗歌作品的欣赏能力就有限。

作者书中讲述的家庭小事,让我们对闻一多的认识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丰子恺、季羡林的年少求学路和家族变迁。那个时代的学问者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共性和个性。他们都是经历过私塾教育,也都是在大家族的“书香门第”重视教育的家风下,不断求学,求知。只是历史的洪流将人们冲向了不同的地方。这样的学问者也只有这个时代才会有,也只有他们那一代熟读四书五经后又学习了新知识,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微妙不同,在学问研究上做到实实在在的“思考”,他们的著作才更有研究价值。比起我们当代读至大学或博士再反过来研究古籍和史料,追溯分析过去,可能有些不同。

这本书,很好读,很有吸引力,爱不释手,开始读的那一刻就开始牵挂这一家人的发展走向,也窥探到那个时代的全貌,了解到中国的青年是如何精忠报国,如果做学问、做人。前人都如此,我辈更当努力。

本书封面所用肖像照

最近,我也会有意无意的问起爸妈关于祖(外)父母或者曾(外)祖父母的故事,爸妈也会零星的为我们讲起一些过去的故事。虽然,我们每个普通的小家庭,没有像是闻一多这样的大人物出现,但对于家庭来说,爱和温暖是世世代代延续的。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八):闻一多:他是大先生,也是革命者,更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闻一多先生的诗,炙热,真诚。作为一名诗人,一名革命者和一名父亲。先生都是积极的、热爱的。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是先生的长女,闻名所作。闻名从事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多年,对自己的父亲也怀有很深的感情。曾写过多篇怀念父亲的文章,这一本书中收录了父亲在家时的珍贵时光,也记录了父亲难得一见的日常状态。闻名在书中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闻一多。

一、诗人闻一多

有人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诗人闻一多就是这样的人,怀有大爱。

先生曾经在美国留学,那是1922年的8月,他在芝加哥看到了新兴的工业文明,也感受了资本主义的蛮横和藐视。

先生在美院就读,成绩很好,带着对诗歌的热爱,结识了美国诗坛的几位诗人:海德夫人和孟禄女士。在和友人的沟通交流中,先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先生经常写诗,有时候写在给家人的信中,句子里有对未来的探索也有浓浓的乡愁。1923年先生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诗集《红烛》,诗歌中透露着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充满了时代精神。

先生对于诗歌有自己的见解,他在评论郭沫若的《女神》时指出:“诗歌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反对自然流露的主张。”

先生认为选择是一种创造,而自然的感情不能作为艺术直接被收录。

先生和其他的诗人不同,在美国留学时,先生已经结婚。最期望的事是能接到家中的来信,如果妻子回信慢了他还会生气。自己在校期间也甚少接触女性,还说没有一个美国女子能打动他,也真是风趣非常。

二、革命者闻一多

《学生报》的特刊题词中有这样的话:“斗士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了,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人!”

革命者的精神是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先生反对暴力教育,在很早的时候,课堂上的老师手里会有一根戒尺,对于不听话或者领悟慢的孩子,都会多打几下。

暴力本身是一种不公的现象,是对弱者的欺凌。虽然有育人的幌子,但是暴力教育确实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不好的影响。那些被罚的孩子,往往会遭受更多的嘲讽,有一些还会被群体边缘化,最后自我放弃走上一条不同的路。

当然,囿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也有人认为暴力教育存在积极的一面。

教育的意义是唤醒,是影响、是引导。文学的力量也是唤醒、是影响、是引导。

闻一多先生作为时代的鼓手,对于革命的理由他是这样讲的:“以前我们看到各方面没办法,还以为军事上有办法。刚才听了各位长官的话,方才知道军事上也毫无办法,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没有人天生就是革命者,是因为当JU的黑暗、执政的腐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为了生,才去革命的。

三、父亲闻一多

作者闻名是先生的长女,父亲遇害后,有关父亲的很多事情都是经过母亲的回忆才了解的。在作者的眼中,父亲是个开明的人,很早便写信给岳父不让自己未过门的妻子裹脚。父母结婚的那一天,母亲因为有一双“天足”被嘲笑,但是母亲是幸福的,因为父亲真的爱她。

父亲被害时,作者才14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是作为长女她和家人一起把父亲送到医院,亲身经历了生死。所以对父亲所做的事情,心中有不同的感情。直面人生的惨烈,更珍惜生活的美好。

作为一名父亲,闻一多先生有太多的遗憾。为了国家和民族,放弃了很多留在小家的时间。但是,最终对于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子女的敬重和挚爱。

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现在的生活,那是因为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无数名前辈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换来的时光。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完,会觉得,先生本身就是一首歌,是一首悲歌,他们那一代人背负了民族的使命和希望;也是一首挽歌,为了后代和清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更是一首赞歌,他们魂化万千,精神永存。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九):我看到了闻一多也无法改变的时代悲剧

当你的女儿因病去世,公公在一旁劝说“两个女儿换一个儿子,很值得!”你会怎么做?

拍案而起,讨个说法?抑或是夺门而出,从此断绝关系?

而闻一多的妻子高真却只能将怒吼咽进肚子,将哀伤藏进心里。 她尚且如此,在那个时代里,还有着千千万万跟她一样的女子,在艰难的活着。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这本书是闻一多的女儿闻名,经过母亲和其他亲友的回忆描述所写下的,虽说过程是那么艰难困苦,但是高贞回忆起丈夫,依旧是甜蜜多过悲伤。 闻一多和妻子高真是“包办婚姻”,自小便被家中长辈定下了娃娃亲。 闻一多出身书香世家,据家中族谱记载,原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只后裔,后遇灾祸,逃至湖北,改为闻姓,家规甚是严厉。 而闻一多的父亲闻邦本因为较早接受了新时代的影响,会购买一些《东方杂志》和《新民书报》之类的书刊给闻一多兄弟几个阅读,更是主张将他们送出去学习新的知识,当闻一多13岁时,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 而女孩子的高贞即将面临的却是缠足,那个以“三寸金莲”自傲的时代,幸运的时闻一多此事特地给高贞的父母亲致信,提出不缠足,送高贞上学的要求。 虽说上学有些艰难,但是能够摆脱缠足,对于高贞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从此,两人的生活开始有了交集。 闻一多是诗人,也是艺术家,心中满怀激情,浪漫,毕业出国前夕,家中来信催他回去完婚,崇尚自由恋爱的闻一多自然是满心拒绝,但是迫于孝道,只能妥协,为此他提了三个意见:第一、不祭祖。第二、不行跪拜礼,第三、不闹洞房。 自此之后,给家族习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虽说是“包办婚姻”,但是高贞和闻一多的蜜月生活却充满了甜蜜,高贞的温柔淳朴,特别是那颗向往自由的心,让闻一多对她充满怜爱,因此在新婚期间,除了写文章看书,就是陪伴高贞,教她唐诗。 甜蜜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闻一多出国留学,高贞则独自面对家中公婆,苦难又重新降临。 对“包办婚姻”,想要抗争,却迫于孝道妥协的挣扎,最重要的是,面对温柔淳朴的妻子,一点点深陷,为了妻子断绝各种诱惑的责任和承担。 在看这本书时,能够让我的心情得到安慰的,也就是闻一多和妻子高贞的爱情了,毕竟在那个时代还有着时间淹没不了的时代悲剧。 闻一多的妹妹十六爷出生便落下个歪脖子的毛病,家中重男轻女,闻一多对这个妹妹格外的疼爱,但是当闻一多出国期间,十六爷生病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最后离开了人间。 而十四妹正读书,被家中催着成婚,婚后丈夫不善理财,又不求上进,家境逐渐落败,家里就逼着十四妹离婚,被拒绝后,便与十四妹断绝了关系,永不进家门。 而闻一多的女儿立瑛生病期间,家中帮细叔操办婚礼,婆婆让高贞放下孩子去帮忙,强忍不舍的高贞只能听从公婆,两天之后,留给高贞的只有一间空屋子,孩子去世,连声告知都没有,悄悄埋了,高贞大受打击,病重在床,消息却被瞒下,即使闻一多收到消息赶回来,也被催着回上海谋职。 小女儿立燕出生在兵荒马乱时期,为了逃避土匪,高贞只能带着发烧的立燕躲进潮湿的稻田,加上乡村缺少医药,重男轻女,几次闹病损害了孩子的健康,最终离开人世,随姐姐去了。 这时的公公虽说心疼,但是宽慰的话却是:两个女儿换来一个儿子,还值得,这一刻在高贞的心上犹如刺下一把锋利的匕首。 仅仅是这几个故事就让我感到心痛难忍,我庆幸,庆幸高贞遇到了闻一多,虽说生活艰难困苦,却有人可以走进内心,抚慰受伤的灵魂;也难过,难过这些封建传统所造成的时代悲剧。 看完这本书,我感到无比幸运,生活在这个繁荣的时代,只要努力,就能自己养活自己,只要可以,学校的大门随时为我们开放。 当然,也是有了这些难以忘怀的悲剧,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愿祖国繁荣昌盛,幸福常伴人间。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后感(十):我看到了闻一多也无法改变的时代悲剧

当你的女儿因病去世,公公在一旁劝说“两个女儿换一个儿子,很值得!”你会怎么做?

拍案而起,讨个说法?抑或是夺门而出,从此断绝关系?

而闻一多的妻子高真却只能将怒吼咽进肚子,将哀伤藏进心里。 她尚且如此,在那个时代里,还有着千千万万跟她一样的女子,在艰难的活着。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这本书是闻一多的女儿闻名,经过母亲和其他亲友的回忆描述所写下的,虽说过程是那么艰难困苦,但是高贞回忆起丈夫,依旧是甜蜜多过悲伤。 闻一多和妻子高真是“包办婚姻”,自小便被家中长辈定下了娃娃亲。 闻一多出身书香世家,据家中族谱记载,原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只后裔,后遇灾祸,逃至湖北,改为闻姓,家规甚是严厉。 而闻一多的父亲闻邦本因为较早接受了新时代的影响,会购买一些《东方杂志》和《新民书报》之类的书刊给闻一多兄弟几个阅读,更是主张将他们送出去学习新的知识,当闻一多13岁时,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 而女孩子的高贞即将面临的却是缠足,那个以“三寸金莲”自傲的时代,幸运的时闻一多此事特地给高贞的父母亲致信,提出不缠足,送高贞上学的要求。 虽说上学有些艰难,但是能够摆脱缠足,对于高贞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从此,两人的生活开始有了交集。 闻一多是诗人,也是艺术家,心中满怀激情,浪漫,毕业出国前夕,家中来信催他回去完婚,崇尚自由恋爱的闻一多自然是满心拒绝,但是迫于孝道,只能妥协,为此他提了三个意见:第一、不祭祖。第二、不行跪拜礼,第三、不闹洞房。 自此之后,给家族习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虽说是“包办婚姻”,但是高贞和闻一多的蜜月生活却充满了甜蜜,高贞的温柔淳朴,特别是那颗向往自由的心,让闻一多对她充满怜爱,因此在新婚期间,除了写文章看书,就是陪伴高贞,教她唐诗。 甜蜜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闻一多出国留学,高贞则独自面对家中公婆,苦难又重新降临。 对“包办婚姻”,想要抗争,却迫于孝道妥协的挣扎,最重要的是,面对温柔淳朴的妻子,一点点深陷,为了妻子断绝各种诱惑的责任和承担。 在看这本书时,能够让我的心情得到安慰的,也就是闻一多和妻子高贞的爱情了,毕竟在那个时代还有着时间淹没不了的时代悲剧。 闻一多的妹妹十六爷出生便落下个歪脖子的毛病,家中重男轻女,闻一多对这个妹妹格外的疼爱,但是当闻一多出国期间,十六爷生病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最后离开了人间。 而十四妹正读书,被家中催着成婚,婚后丈夫不善理财,又不求上进,家境逐渐落败,家里就逼着十四妹离婚,被拒绝后,便与十四妹断绝了关系,永不进家门。 而闻一多的女儿立瑛生病期间,家中帮细叔操办婚礼,婆婆让高贞放下孩子去帮忙,强忍不舍的高贞只能听从公婆,两天之后,留给高贞的只有一间空屋子,孩子去世,连声告知都没有,悄悄埋了,高贞大受打击,病重在床,消息却被瞒下,即使闻一多收到消息赶回来,也被催着回上海谋职。 小女儿立燕出生在兵荒马乱时期,为了逃避土匪,高贞只能带着发烧的立燕躲进潮湿的稻田,加上乡村缺少医药,重男轻女,几次闹病损害了孩子的健康,最终离开人世,随姐姐去了。 这时的公公虽说心疼,但是宽慰的话却是:两个女儿换来一个儿子,还值得,这一刻在高贞的心上犹如刺下一把锋利的匕首。 仅仅是这几个故事就让我感到心痛难忍,我庆幸,庆幸高贞遇到了闻一多,虽说生活艰难困苦,却有人可以走进内心,抚慰受伤的灵魂;也难过,难过这些封建传统所造成的时代悲剧。 看完这本书,我感到无比幸运,生活在这个繁荣的时代,只要努力,就能自己养活自己,只要可以,学校的大门随时为我们开放。 当然,也是有了这些难以忘怀的悲剧,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愿祖国繁荣昌盛,幸福常伴人间。

推荐阅读
  • 生活.美文

    生活.美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溢满生活滋味,让人沉醉其中。季节终点,冬日晚风凉,斜阳渐矮只影长。 孑然一身,独吟天上月,自顾自盈缺,揉乱琵琶弦,一碗红尘一盏烟,冷暖交杯是...

    12-18

  • 不要只看书名!这三本美文深度优雅,让人沉醉

    不要只看书名!这三本美文深度优雅,让人沉醉

    在书海中徜徉,偶尔会遇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名,但翻开之后却发现内容大失所望。这种感觉可不太好!不过,今天我要推荐的这三本书,书名可能让你感到意外,但它们绝对不...

    12-10

  • 人间一趟,积极向上,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美文)

    人间一趟,积极向上,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美文)

    你好,早安!今天是12月10日,星期二。人间一趟,积极向上,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跟生活认输,不向岁月低头,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题记在这悠长的人间旅途中,我们...

    12-10

  • 与自己的一场浪漫邂逅(美文)

    与自己的一场浪漫邂逅(美文)

    你好,早安!今天是12月5日,星期四。多做上进的事,拥有乐观的心态,人生就会变得更灿烂和美好。—《人民日报》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步履匆匆,仿佛被一只无形...

    12-05

  • 6篇超治愈的精美小短文,读起来触动人心

    6篇超治愈的精美小短文,读起来触动人心

    【一】不要与任何一个人去争,爱你的,不用争,不爱的,争来也没用,任何事情,总有答案,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二】时间是种极好的东西,原谅了不可原谅的,过去了曾...

    12-05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