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故事》是一本由[英]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唯一的故事》读后感(一):安全与爱情无关
于是我决定成为一名律师,对我自己,我并没有勃勃野心,我的勃勃野心全在爱上。但是,我之所以想走法律这条路,是因为我有条理分明的头脑,以及全身心投入的能力。我记得一位女性朋友谈起她的婚姻观。婚姻是你应该按需「可入可出」的东西,也许这听上去太务实,令人沮丧,甚至有些愤世嫉俗,但其实不然,她爱丈夫,而「逸出」婚姻并不意味着通奸,相反,这是她对婚姻的一种认知:婚姻是生命可靠的基础低音,是你一直的慢跑伙伴,你跑呀跑,一直跑到你需要进入它,寻求帮助,表达爱意等,也绝对没有必要苛求超出你的性情所需提供。但是就我当时对人生的理解,我需要的是恰恰相反的等式:工作是我的慢跑伙伴,而爱则是我的生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活变成了愉快的例行公事,有足够的社交,不至于太无聊,也不至于打扰到正常生活。
每一份爱,无论开心与否,一旦你身陷其中,必成灾难。终生未婚,爱情是我唯一的故事。
婚姻的秘诀是浅尝辄止。是的,我知道这也许是安全的做法,但安全与爱情无关。
《唯一的故事》读后感(二):为彼此写下评传
若性别调换,这只是一件让人张张嘴而后又闭上的饭后谈资。然而年少的是男人,年长的是女人,则成了一桩凡尘俗世里的惊骇。
茁壮成长与心碎
当保罗与苏珊收到网球俱乐部的原因不明的“开除会籍”的通知信后,他们决定离开村子。保罗给父母写下留言条后便一走了之,村子里的一切都同他无关了,他从对金钱毫无概念的少年开始上大学,成长为法律工作者,做一份强度难度在能力线以下的工作,安稳的职业经理。
只愿生命中只存有爱与真的保罗,在年老时为生命中唯一的最终值得讲述的故事做传。离开村子后的保罗体会到生活的心碎,为何心碎,以及心碎后的结果。
平静生活被打破的苏珊,在私奔逃离后如同一个原本静止的不倒翁,自己长了腿,走进了不曾停歇的台风天。苏珊有两个女儿,她未能与丈夫达成离婚的共识,需要定期往返村里的旧家与城中的阁楼,她对保罗说:“我不想让我生活的这两部分有所重叠。我想在我们俩周围筑起高墙,把一切都隔离开来。”然而砌墙的隔离者是否喘得过气来呢?
这个二十年来保守酗酒丈夫虐待的清醒女人开始偷着喝酒,到找一个理由矫饰自己为何喝酒,再一点点被酒精浸泡成为了一个酗酒者。然而在她与酗酒丈夫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她从来滴酒不沾。 后来,苏珊被保罗送进戒酒所,送进看护院,她衰老,一开始保罗说自己是苏珊的教子,后来人们问保罗这是你的婆婆吗?
读完睡醒一觉后,我不由得对这个有全身心投入爱的能力的女人,对她的勇敢和纯净而心碎,全书里没有一句苏珊的所思所想,但这个女人的心却被她身旁的黑暗描摹得无比清晰。
苏珊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的故事。即使她是一出悲剧,即使它从一开始便只是幻想,即使它失败夭折,甚至从未起步:这故事也是真真切切,真实性没有丝毫减弱。何况,它是唯一的故事。”
“保罗从不曾后悔自己对苏珊的爱,他后悔的是,他当时太年轻、太无知、太绝对,对于想象中的爱的本质及其运作方式太想当然。如果他和苏珊是一种“法式”的爱情关系,那么,对他,对苏珊,结局会不会更好一点呢?或者说,不会像现在这样悲惨了呢?成熟女人教会了年轻男孩如何去爱,然后忍住一滴高贵的眼泪,把他推向外面的世界。”
为彼此写下评传
韩国导演安畔锡曾这样讲过:真正的恋爱是,将对方持有的不易被别人发现的魅力和长处完全了解,我觉得这种状态就是真正的恋爱,是要一刻不停地观察才可以的,我觉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之后,在脑海里珍藏,只有被某一个人珍藏了,那个人的长处和魅力才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说真正的恋爱,是对彼此写下的评传,我是这样认为的。
保罗为苏珊写下评传,他在回忆里重新回到他们相遇与相爱的每个当下,去理解那时的她,当他长大到她的年纪或者没有的时候。保罗涂涂画画,删删改改他的“爱的词典”,那里面记满了他收集的关于爱的箴言,过段日子再去看时,如果觉得有不赞同的话,便划横线把它删去,磨砺他的爱与真。他有过这样的比喻:爱的感觉就好像灵魂的肺突然被纯氧充满了。也许,爱永远不可能被定义,它只能在某个故事中被慢慢体会。
整本《唯一的故事》是用保罗的回忆来讲述的,第一部分是他年少的十九岁,是他谢天谢地的十九岁。这一部分以强劲的第一人称呈现,此外还有同样强劲的一般现在时(也许读英文原文才能体会这份一般现在时),像一位老人重回生命的开端,语义缱绻,笔下尽是“我”,关于“我”的年少,“我”的爱人,“我”唯一的故事。
然而,过了些许时日我们会意识到,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人称,其他时态。第二部分的尽是“你”,“我”全不见了。是年老的保罗在对青年时的自己讲,那时的“你”有哪些懦弱与逃避,愤怒与嫉妒,爱与责任都将那时的“你”淹没。
第三部分是与苏珊分离后的“他”:“他”想,“他”做,“他”看,“他”成为了一个独来独往的异人,融不进“他”彼时的所在。一个冷静审查的旁观者,哪怕是对自己。“他”不确定这份冷漠是“他”对自己局限的勇敢承认还是懦弱地接受自己的种种局限。然而“他”依旧是一个深刻缅怀旧时光的人,在“他”大脑的某个遥远角落,“他”依然爱着她。
当“他”开始回忆起她时,“他”才变成了“你”,才成了是一个对话的人,而不是一个正在讲述的第三者。当“他”数年后再见她时,“他”终于又变回了“我”,这是“他”值得讲述的唯一的故事里真正重要的人。看到这个“我”再次出现时,我被真正地触动了。也许只有当与苏珊面对面时,“他”才能回到“我”。
年老的保罗记忆不甚清晰,当他回忆起相爱的年岁时记不起的事情太多。他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是苏珊那比国家平均水平稍微多出来了一毫米的“兔牙”,他曾用自己的中指轻轻敲打过它,只要它们在,苏珊就在,这让保罗安心。这个小小的仪式,仿佛保罗手里正拿着一份有关苏珊的每日清单要完成似的。
《唯一的故事》读后感(三):爱永远不能被定义,只能在故事里慢慢体会
“也许,爱永远不可能被定义,它只能在某个故事中被慢慢体会。”
这是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全新作品《唯一的故事》里的一句话。全书即将结束之时,男主人公保罗从抽屉里拿出他很久没有使用的小笔记本,试图罗列他所想到的爱的定义:爱是个布娃娃,是只小奶狗,是这个,是那个……最后,他把笔记本放了回去,在他心里,浮现出了上面的那句话。
一起浮现的,大约还有他和苏珊这么多年的故事。很久以前,当时他19岁,是个有点叛逆的长发青年,苏珊48岁,是个家庭主妇,他们结识于网球俱乐部。这场脱离常轨的爱情,注定成为一场丑闻。他们私奔,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定居,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她坠入酗酒的深渊,容颜老去,神智丧失,而他逐渐变成了从前他不认可的那些冷漠的中年人。
这样一个故事,似乎有些肥皂剧的性质,可是,一个高明的作家,能够让写烂了的题材焕发光彩,赋予它打动人心的魅力。巴恩斯,就是这样的作家。
小说写得细致入微,感情的发生、变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作品完全采用保罗的视角,从保罗的角度去讲故事,而有意识地把苏珊视角的事物模糊化,所以,情节显得高度凝练,同时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巴恩斯的写作技巧很高明,小说的三个部分,分别采用了“我”“你”“他”的多种叙述人称,但叙述者始终都是保罗,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以“我”的身份叙事,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符合年轻人自以为是的心态。“我”对父母老套的婚姻、对周围伙伴随意散漫的性行为,很不以为然,“我”觉得唯有自己和苏珊才是真的爱情,苏珊的婚姻不幸让“我”仿佛成了守护骑士的罗曼蒂克角色,所有的禁忌让“我”的情感变得更加富有激情,获得了与社会常俗抗争的勇气。年方十九的“我”不想去理解爱,“理解”爱是之后的事,“理解”爱趋向于讲求实际,这时候,“我”只想去感受,感受爱的浓烈,感受对事物本身的聚精会神,感受错综复杂,感受爱的绝对真理……
第二部,从“我”逐步移向“你”的叙事,意味着情感逐渐退场,从内部抽离,在一定距离之外,“我”与自我对话,回顾、审视之前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你”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独一无二的,“你”不断寻找各种证据强调爱情的珍贵,但是,显然,这种强调和寻找本身就意味着爱的褪色,激情转化为责任和义务,“我”让一位女性抛弃了家庭,“你”在道义上就从此与她捆缚在一起了,爱仍然存在,但是,爱变得复杂,不再只是一男一女彼此的吸引。小说没有直接描写苏珊的心理状况,两位主角,一实一虚,保罗对于苏珊的看法,是否就是真实的苏珊呢?而苏珊又是怎样看待保罗的,是什么让她感到绝望?
第三部,开头就落笔:“他有时会问自己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快乐的记忆,或不快乐的记忆,哪个更加真实?最终,他认定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他有一本保存了几十年的笔记本,记录着人们对爱情的看法。爱情,如今已经从行为变成了抽象的、理论的研究,他完全从现场撤离,成了外部的审视者,冷淡、平静,对爱情不以为然。在小说结尾,“他”去疗养院探望彻底失智的苏珊。在这里,小说巧妙地用“我”替代了“他”,“我”原来以为自己可能会有些激动,但是,“我”只是平静地与不能辨认来者的苏珊吻别,“我”的脑海闪过了多年以前苏珊穿着网球服大笑的模样,但这个场景很快被“车里还有多少汽油”取代了。
小说最后一句:“在往外走的时候,我在接待处停了下来,问最近的加油站在哪里。那小伙子耐心地做了回答。”从“我”到“你”到“他”,最后回到“我”,小说完成了一次轮回,一次社会化的规训和自我规训。所以,这部表面上讲述“爱情”的小说,实际上可视为“成长小说”的变种。经典成长小说都在处理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强调以获得社会化人格为目标,有时候也可以是反对成长,拒绝归化,向世界大声说“不”,不过,主人公一定有追寻自我、建构自我或反向的消解自我的要求。我们看到,保罗的故事正是经历这样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张扬的个性和奔放的情感,最后消融于无形的社会常规。保罗成长了,成为了完全意义的,通达的、圆融的“社会人” ,“爱”是“成长”的一场试炼。
本书作者朱利安·巴恩斯是近年来英国文坛颇为活跃并多产的优秀小说家。1946年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列斯特,1968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此后从事媒体工作、评论和小说写作。巴恩斯的小说多次获得大奖和褒扬,其中包括两次获得布克奖(1984年因《福楼拜的鹦鹉》,1998年因《英格兰,英格兰》)。《唯一的故事》这部小说,也获得广泛好评。
巴恩斯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讨论“爱的定义”。比如,《福楼拜的鹦鹉》,绘声绘色地描述放荡不羁的寻芳行为带给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灵感;《终结的感觉》,揭示“中等就好”这种平庸生活的无聊与空虚。即使仿史诗类的实验小说《10½章世界史》,巴恩斯仍然在探索,其中一则《插曲》,叙事者发表了坦率朴实的独白,引用了加拿大作家梅维斯·加兰特的话:“关于夫妻实情的奥秘几乎是我们仅剩的真正的谜,如果连这个谜也被我们穷尽,就再也不需要文学了——真是那样,也不需要爱情了。”《唯一的故事》是巴恩斯迄今为止对“爱的定义”最直接、最全面的思考的结果。
巴恩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时间。在他看来,很多问题是无法立刻得到答案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才能渐渐沉淀。在《终结的感觉》里,艾德里安以自我终结的方式,保证了人生的清晰澄明,很多年以后,在暮晚时分,在走向终结的时候,掀开时间的迷障,托尼渐渐靠近他的朋友那永远年轻的生命所隐藏的真谛。《唯一的故事》也是一个时间抻长的、不断延展的故事,小说细致地刻画保罗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衍变过程。在小说里,巴恩斯写了这么一段话:“他曾以为,在现代世界,时间与空间已不再与爱的故事相关。回望过去,他发现,时空在他的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比他想象的更为重要。他已屈服于古老、持续、根深蒂固的幻觉:不知怎么回事,爱侣们身处时间之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的故事。爱,无法定义。证明爱的,只有时间。这才是唯一的故事。
爱永远不能被定义 只能在故事里慢慢体会-北京青年报
《唯一的故事》读后感(四):他好像一直在等她,又好像一直在放弃她
空白格
8.4
杨宗纬 / 2014
故事的开始,他们只是球友。他19岁,正在上大学;她48岁,已婚,有两个比他还大的女儿,一次网球混合双打,让他们邂逅了爱情,从此,纠缠了一生...
这本《唯一的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第一人称形式,讲述保罗与苏珊邂逅相爱的故事,第二部分以第二人称形式,讲述他们的相处,第三部分以第三人称形式,讲述他们分离。把这本书读完,感觉自己就像是保罗一样,经历了保罗的一生,但是保罗的某些做法,我并不是很认同,比如他因为苏珊酗酒,抛弃了苏珊。
苏珊是一个两个女孩的母亲,她有一个长期酗酒家暴的丈夫。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苏珊把十九岁的保罗当做是她失败婚姻的一次救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苏珊总是会问保罗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你都上哪儿去了?”“请不要现在就放弃我,凯西∙保罗。”读到这些的时候,我一直都觉得苏珊好可怜,她把保罗当做是救命稻草,尝试从失败婚姻中解救出来。但是面对丈夫的一次次酒后殴打,苏珊并没有很勇敢地大声说“NO!”
苏珊甚至在保罗安排好的离婚律师面前,绝口不提自己被家暴的事情。在保罗看见,大街上家暴的夫妻时,尝试报警,但是书中的警察也这样说到“那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事情,至少在没有形成最恶劣的影响之前,我们不应该去插手去管别人家的家务事!”在看到这段话时,我明白了苏珊在失败婚姻面前的绝望,她好像一直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困境。我似乎理解了她从讨厌丈夫酗酒到自己酗酒的行为,尝试着用酒精去麻痹自己,这样看似乎很愚蠢,但也有用,不是么?至少在酒精作用下麻痹大脑时,不用去想这些烦躁的个人处境。
唯一的故事
8.2
[英]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 2021 / 译林出版社
不幸的苏珊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开的抑郁药片,搭配着酒一同服下,这让保罗很厌烦。保罗并不喜欢苏珊抽烟喝酒,他尝试解救她,带她去医院,尝试帮她戒酒,摆脱抑郁。
在无数次戒酒失败后,保罗放弃了这段关系。他开始有新的女朋友,但都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故事的最终,苏珊被送去了疯人院,她不认识他了,但还是会唱起保罗曾教她的歌曲。嘴巴里经常念叨着“我这辈子,你都上哪儿去了?”保罗去看了苏珊一面,但他无法面对,无法面对看到她,看到风烛残年的她,在一群大声尖叫或僵尸般的疯子中看到大声尖叫或僵尸般的她。
我曾想过,真正的爱是怎样的?我们经常听见的婚礼上牧师念的宣誓词“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吗?爱她、忠诚于她,无论她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Do you?”但是多少婚姻又是真正幸福的呢?
人生就像一个横截面,记忆就是纹路里的缝隙,一路跟着你,直到尽头。他们的故事,又好像并没有谁对谁错。就像书中那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的故事。人人都有。这故事可能一塌糊涂,可能已经夭折,可能没开始就已告终,可能只存在心里,但这一切并不会减弱故事的真实性。有时,它只会让故事更加真切。有时,你会看到一对夫妇似乎已彼此厌倦,你无法想象他们有任何共同之处,也无法想象他们为什么还生活在一起。但这不仅仅是出于习惯、自满、社会习俗的缘故,而是因为曾经他们相爱过。每个人都一样。这是唯一的故事。”
他好像一直在等她,又好像一直在放弃她!他们的故事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这样唯一的故事,无疾而终的爱情。虽然保罗最后放弃了苏珊,但是他们也曾有美好的爱情,不是么?所以啊,那句爱会消失对么?好像对,也好像不对,毕竟,爱曾真的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