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而独立》读后感100字

发布者:日芒 2021-12-20 05:22 来自: 文章吧

《亲密而独立》是一本由【德】斯蒂芬妮•斯塔尔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而独立》读后感(一):生命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赶路

忙着赶路

忘了自己的的初心

狠的时候我们忙着取悦他人忙着给予

忘了自己

亲密而独立

有你有我

有光

一起加入我们读这本书

关爱自我

关爱爱人

在爱里重生

在真爱里绽放生命

感恩生活

感恩有你

lust

《亲密而独立》读后感(二):为什么很多人会缺乏信任这项能力?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无法和他人建立相对健康的联结,愿意信任自己和他人的人成了稀有群体。

更多的人做事情永远都在以防万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拿来防御他人。不是说不需要考虑万一,而是不要只盯着万一,因为这样失去的将是大部分美好的事物,比如他人对你的信任。

因为自己内心不自信、不信任他人,从而把所有人在心里想象成不值得信任的人,然后再带着防备去和他人相处。

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那么这种过度的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欲望是从何而来的呢?

《亲密而独立》中提到了一项研究,其对象是具有联结障碍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孩子会通过观察母亲的反应来决定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当母亲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露出微笑,这表明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关注和爱;

当母亲把目光移开时,孩子的表情开始变得呆滞。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受到冷漠和忽视后的自然(本能)反应。

对于时常受到忽视的孩子来说,如果突然有人去抚摸他们,他们会感到不适、不自在,因为他们无法和人产生联结的共鸣,也无法给予他人联结上的回应。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成年人都无法适应亲密关系,很多影视剧中也会塑造这样的角色,人们为了在亲密关系中保留完整的自我,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工作狂、或是不断在这段关系中制造问题,使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或者把职场上的公事公办误会成别人在针对他们,于是对那些假想敌做出一些他们认为合情合理地“回击”。

其实这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而是他们无法给予这段关系一个相对健康的回应。他们唯一会的方式就是保持冷漠,以避免像儿时一样,被人忽视。

童年的伤害来自于当他们试着去和母亲(或是其他原生家庭中的权力主导者)建立联结时,被无情地漠视、拒绝。

这种伤害破坏了他们原本的信任系统,他们将“建立联结”与“被忽视”、“被抛弃”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并在潜意识里默认了这样的因果关系。

能够与他人建立一段关系,本来就是需要信任作为基础的,信任是一种基本能力。缺少这种能力的人,别说亲密关系了,就连半熟或是朋友关系都很难建立。

因为童年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令他们认为信任他人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信任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而由于他们需要开启自我保护机制,所以他们会提前对潜在的伤害进行防御演习,于是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即把童年时期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反映在和他人的相处中。这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是不自知的。

也许在你童年时期,父母的某些行为(比如忽视)确实对你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使你无法信任他人,但是你也需要了解你是有机会调整方向、重塑自我的。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同的,而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又是唯一的。

这意味着人们都努力地在自己成长的环境中一边和父母尽可能地建立联结,一边又需要在这段关系中建立一些自我保护机制。

但是父母没能与你建立良好的联结,不代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也不愿意和你建立联结。

由于联结障碍所导致的信任能力的缺失,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拾对他人及自己的信任。

实际上在与他人相处时,人们开启的过度自我保护机制,一方面应对的是自己内心对于童年伤害的恐惧。他们害怕那种被忽视、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和情绪再次将他们吞噬。

另一方面,他们也害怕自己对其他人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被忽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重要。他们其实是不相信自己是能够被信任的。

在和之前的老同事叙旧时,她曾经说自己希望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去过,当然这句话盛行了很多年,它足以起到让我们活在当下的警示作用。

那么在对待人际关系时,如果你欠缺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那就就可以提醒自己,把每一段全新的关系都当作是你唯一的人际关系。

这样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是不是就能提醒自己“你可以试着去信任他人”呢?

当作全新的关系去建立联结,还有个好处就是,对方不了解你的前提下,那些不自信就不容易钻空子。你需要告诉自己“你值得被信任”。

想要拥有信任的能力,也需要多加练习。而这篇短文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

① 最初无法建立的联结,不是永久性的。和某个人没能建立联结,也不意味着和所有人都无法建立联结。

② 被忽视、被伤害、不被信任,是未能建立联结所导致的问题,而不是你不值得他人去关注、去重视、去信任。

③ 自信和信任其实是相互的,当你意识到你是值得被信任的,你就会愿意相信他人对你的那份信任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很多时候你对他人的看法不同了,你与他人相处起来,感受也会随之发生

客观上来说,有些人值得信任,有些人不值得信任,这很正常。但是如果这些看法都是主观臆断引起的偏见,那就势必会导致你在人际相处中做出很多不合时宜的反应。

如果你对文中引用的那项研究、或是对联结障碍这一问题感兴趣,推荐这本《亲密而独立》给你。

注:以上,只是对无法和他人建立健康联结这种现象的阐释,并不是针对某一种关系,请勿在溯源问题后过度剖析原生家庭之痛。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原生家庭的影子,我们通过文字让大家意识到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是为了让我们理性看待事实。

这样才有机会去重塑自我,而不是抓着问题根源不放,还望客观看待信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信任的能力。

《亲密而独立》读后感(三):关于过度适应他人的人如何在亲密关系获得独立

这是友人赠送的、我已经看了的第二本书,友人看书一向认真、饱含回忆与反思,想不到于这本书,我亦如此。

关于爱情的话题我一向都是外人看似有话语权,实际上自己慌得一批的状态。虽然一直都在谈恋爱,也都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长度适中而且较为稳定的感情,但是基本上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失败告终。所以对于我来说,我自身总觉得很迷茫,家人未曾给过我什么提示——如何识辨对方是否适合成为伴侣,希望对方有如何条件等,全凭我一个人去经历,在感情执拗而痛苦,感情结束后家人都给一些我对人得品行的观察鉴定,我感觉很无力,那些观察分析只是人之常情,或者是人在社会应有的圆融姿态,放在男男女女身上皆可通用,我只是识得如何看人罢了。所以通过多少段感情都觉得自己看伴侣还是毫无标准,自己在感情里毫无参照,不知有哪些自己的行为导致感情不得长久,反思不知道反思什么,回忆起来总是像无头苍蝇,没有太多经验就奔赴至下一段缘分。

但是看完这本书,突然有一种极为深刻的内省能量,喷涌而出,并且我相信这股能量会伴随我一生。

毕竟感情太需要内省了,一不内省,就沉浸在表象无法自拔。

两大基本需求:联结(适应他人)、自主(坚持自我)

内心小孩:隐藏在我们内心,总是不断追溯到童年某种相处模式的人格部分。决定你爱上什么样的人,不爱什么样的人。

情绪:情绪总是很短暂,积极的消极的都如此。越能处理好和自己情绪的关系,越能理解同伴的情绪。情绪告诉我们,我们是要接近一个东西,还是回避它。是信念触发了情绪。情绪让我们充满生机,没有了情绪我们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内心还会感到十分空虚,受到抑郁的折磨。

信念: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我们对自身、自我价值和亲密关系的看法,相当于我们自尊心的编程语言。如果父母在照顾孩子时表现很有爱,孩子就会形成积极的信念。

阴影小孩:是内心小孩中被父母伤害过,留下负面印记的那一部分。在联结、自主性和自尊心方面的所有负面印记都可以归入阴影小孩的范畴中。负面印记阻碍了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

阴影小孩是糟糕的顾问,让我们感受到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和自己有关,因为自己,父母和其他人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以至于我们认为同伴的行为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

(划重点)阴影小孩不是真实的你,它展现了父母行为和孩子之间的转换游戏,不能展现你真正的性格。铭记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父母。你的阴影小孩纯粹是来自童年的一种投射,和你成人后的现实生活毫无关系。

保护机制:解决问题的努力,让自己不要感受消极信念及其产生的让人不舒服的情绪,是对受到打击的自尊心的补偿。为满足联结:追求完美,追求和谐,感到无助和拒绝长大,推卸责任,抱怨诉苦,努力适应他人。为满足自主性:控制欲和权力欲、拒绝和隔离、咒骂、批评和攻击。

成年自我:用逻辑思考的理智看作为我们“内心的成年人”或成年自我(清晰的理智),理智是旁观者视角的重要工具。在内心与阴影小孩拉开距离,从旁观者视角出发,玻璃那些旧的情绪和消极的思想,建立起适合成年人世界的新思维。

太阳小孩:代表我们幸福、快乐的潜力,是我们感到诱惑力、好奇、强大的品质的总和。是你的积极印记和品质。可以挖掘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成熟的潜质,帮助把旧的信念转变成有益信念,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个人独有的力量源泉,有助于把保护机制转换成赏识机制。

赏识机制:保护机制的对立面。展示有建设性的行为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和稳固亲密关系,吧积极性变成实际行动,回答了“我可以怎样做到更好?”。包括:承担责任,接受现实;消除投射,找到元认知;意识问题,做出改变,要知道你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书本案例的“阴影小孩”和“太阳小孩”

强大你的成年自我,发现你的太阳小孩,找到你的赏识机制。

具体治愈做法:

感受自身存在→感受情绪→识别哪些情绪属于阴影小孩(例如羞愧、罪恶感、嫉妒、空虚、对于失去的恐惧、对于被拒绝的恐惧、悲伤、怀疑、压力或愤怒)→感受阴影小孩视角→感受太阳小孩(转移注意力,调整到好心情)→感受同理心视角(认同对方情绪)→感受旁观者角度(成年自我角度)→与情绪保持距离,从外部观察自己和对方→分析证据,核对现实→赏识机制,解决

整本书基本上就是说这个法子,做好这个太难了,但是又一定得去做,因为真的很重要。

有个重要的概念前提就是关于自我价值感。

强大的自我价值感:展现自己真实的样子,不会委屈自己,不会隐藏自己。【这里的真实与性格中的直言不讳的真实不一样,而是你真正的情绪、心理、想法、亲密关系的状态】自我价值感脆弱,会想尽办法,委曲求全,只为被人喜爱。

所以过度适应他人的人自我价值感比较脆弱或者曾经遭受过摧残,所以就是不够自信。

毛病分析= =:

过度适应他人的人总是有自信方面的问题,他们坚信自己不能让任何人失望(例如我不能说不、我不能分手等),不会考虑自己想要什么,而是会思考其他人期待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过度适应他人的人总是很难识别自己的情绪,经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很难做出决定。比起自己的感受,更关注别人的感受,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有跟自己交流,才能开始发现自己的情绪。过度适应他人的女人,这些有依赖性的女人(男人)缺少自我力量,没有能力对伴侣做出独立判断,他们内心的阴影小孩坚信自己不值得更好的待遇,总是幻想要为自己的人生故事书写有美好的结局。

还有一种情况,有可能是过度适应他人的人,还会有的一个毛病,就是过度追求和谐。

过度追求和谐的人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敢对自己的需求负责。他们把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任务转交给他人,依附于他人生活。他们被动地等待生活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而不是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他们高度需要安全感,他们的内心小孩不敢走自己的路,所以会一直依赖父母并紧紧抓住伴侣,大概是出于害怕分离或被抛弃的心态。

→如何做?向你的伴侣明确说明自己的状态和需求,对其来说更加公平。如果你一直隐藏自己的愿望,你的伴侣就没有机会真正地理解你。你要承担起对自己负责的责任,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以为追求和谐会让亲密关系压力倍增,甚至可能摧毁它。所以请意识到并更多地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

以下三个步骤解决:

过度适应他人的人(就例如我!)先做到:

1.在恋爱中保持理智,有成年自我在场,清醒地不去为爱疯狂。

2.保持‘’驱魅”,停止美化伴侣,而是描绘出其真实形象,最好是写在纸上,停止对伴侣的投射,继续全部力量,增强你的自主性。

3.和自己一样,对方也可能是一个在恋爱和亲密关系中有问题的人。了解两人地位平等,你是自由的,并且有行动力。

开始发展自主性:

自主性被严重限制的人,从小就被要求背负太多的责任,内心也感到要完全对对方的情绪负责。实则不然。

1.关注自己与伴侣有何不同。

2.面对冲突,捍卫自己的立场,为自己辩护,和他人讨价还价,面对侵犯,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能够建设性地使用攻击性能量。

3.下定决心改变,重视自己,你的愿望、态度、情绪、想法和目标至少要和你的同伴或伴侣一样重要。支持自己是你自己的责任。

另外,当过度适应他人的于心不忍情绪又出来时,告诉自己!——你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拒绝了对方,他因此感到受伤或愤怒,那是他的问题!

一个诚实的拒绝比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答应对关系的塑造更有益。想想看:要是你诚实地拒绝了,最糟糕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你好好思考。请思考,你可以如何在伤害程度最小的情况下,友好地拒绝别人。

最后进入【改善亲密关系的做法】。

爱是一种稳定、深厚、让人安心的情绪。爱表现为对伴侣高度的责任感和诚实,其他对一段幸福关系来说不可或缺的因素包括 尊重、温柔、同理心和接受对方的缺点。

不敢让别人失望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所有的问题,哪怕是再困难的问题,在心情好的时候去讨论也会更好,更容易解决。

如果你想要更多信任,那就多一些自信。例如给太阳小孩多一些空间,以消除不恰当的信念产生的旧投射。

谈论自己的问题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一种有能力处理问题的表现。仅仅是把问题说出来就有巨大的帮助。沉默无助于解决问题。

恋爱意味着决定选择某个人,决定在积极的意义上主动和对方联结。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也可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处于某种原因,想要和伴侣分手。我可以自由地说“好”,也可以自由地说“不”,只有当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又说“不”的自由地时候,我才能真心地感受到自己愿意和对方在一起,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健康的责任指的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对方,希望对方过得好。相反,不健康的责任指的是感觉自己对这段关系的成功担负着百分之百的责任。

下一段感情希望自己是以成年人的身份,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前提下,去享受和成长吧!

《亲密而独立》读后感(四):《亲密而独立》将带你我探寻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之间隐秘的联系

年轻一代对婚姻的恐惧来源于父母婚姻的不幸,为了想尽办法让自己不犯错,以此来博得父母对自己的认可,使得这些孩子在自己面临是否选择婚姻这个问题面前不断退缩,在他们看来,至少目前不结婚的决定会相对安全一点,否则自己也会像儿时所面对的父母一样,不得不去面对婚姻中的种种问题。

通常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够幸福,那么他们会希望在孩子身上加注更多的关注度和期待,于是孩子为了让父母开心便会试图让自己一步步掉进“完美主义”的陷阱,实际上这里的完美指的是让父母觉得自己无可挑剔,而并非内心真正想要做的那个自己。

童年时期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既有童年的影子,又将影响到他成年人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童年时期的他们,恐惧由于自己不够完美而被父母抛弃;成年后的他们,惧怕自己的亲密关系也会变成父母的样子。

然而最可怕的是,他们既没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联结,也没有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的勇气和能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会和自己相处,原因是他们从小为了在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处事方法,就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他人(父母)面前的完美小孩,不允许自己在他人面前犯错、失态等等。

到这,我们就需要提到《亲密而独立》这本书了,作者将以上人们面对人际关系时的不知所措总结为“联结恐惧”。

没错,这就是今天的主题了,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无法与伴侣保持亲密,也没有做到健康的独立。

亲密不是时刻黏在一起,而是一方面愿意在伴侣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的同时,也愿意接受伴侣真实的样子。但这不是说可以接受好的或者不好的一切,而是当我们彼此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正面或负面情绪、感受、立场、想法、需求等等,这些真实存在的抽象事物将陪伴我们一生,这就是自我。

有时候我们的自我甚至会和伴侣的自我发生冲突,但没关系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面对双方之间的冲突、争吵、和解、道歉等一系列问题的,因为这都是相处过程中再自然、再寻常不过的状态。而有些人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敢于释放自我,当两个人在一起时要么表现得过度压抑、一切都服从于这段关系,也就是把自我完全掩藏起来;要么就是过度防御,比如说你明明是在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但表达的语气和声调就像是对方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一样,缺少正常的情绪和情感,你会看到这样的人内心充满了愤怒。这实际上就是因为自己在人格上不够独立才导致伴侣的身体一旦出现状况,就会勾起他内心的依赖,让他联想到自己有可能会被抛弃的那种感受。其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能生病呢?你要是出点什么事,我不是就被抛弃了吗?”

这些不会亲密和不够独立都来自于人们出生后的几年里,父母没能与他们建立起联结,同样地,父母也没有为他们做出积极地独立自主的榜样。原生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参与的亲密关系,所以他被养育成什么样子、接受了怎样驯化,他就会拿着这套唯一的应对系统去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同时,在他有了伴侣后,他也会用父母教给他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今天一谈到亲密关系中人们显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就一定要谈到原生家庭,因为人们对待伴侣的方式就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

亲密关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联结,而独立其实属于一种主动追求、主动去掌控某些事物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无法和伴侣保持健康的联结,那么也自然谈不上真正的分离(也就是独立)。没有和父母分离,是什么概念,你今天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在遵循着你小时候对父母的一些服从和承诺。他们希望小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你也依然如此,也就是说,你没能发展出自我,即便你已经长大成人、已经有自己的伴侣,但是你内心那个屈从于父母的小孩依然存在,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你没有成为你自己。

一个婴儿自打来到这个世界,就需要与世界产生联结,这个帮助他、引导他和人、事、物逐渐产生联结的关键人物就是父母,因此当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表达需求时,是需要得到关注的。

反之如果他的任何行为都无法博得父母的关注,那么就意味着他的需求是不会被重视的,慢慢地,他自己也会放弃挣扎和抵抗,不再对外界(也就是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然而这种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生活、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感受和情绪却会被非常真切地留在记忆里。

随着这个孩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他就会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误认为是这个世界对待他的唯一方式,于是他也将自己面对父母时的表现都反应在和其他人的相处中。

没有和父母建立健康联结的孩子,也无法健康地和父母分离,即拥有独立的人格,允许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依附于让父母开心的需求去触发的一系列行为。

这种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对父母的过度恐惧和过度依赖,致使孩子们一方面极力追求独立,想要尽早摆脱父母的掌控,一方面又强烈渴望和人、社会发生联结,因为这是他们婴儿时期未被重视的诉求。

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意味着我们能够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再纠缠于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中,也不会将应对父母的本能反应重复应用在其他人身上。

然而联结的关键作用就是使孩子能够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此时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而成年后的他能否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的诉求是否得到了回应、正视、倾听和行为反馈。

如果在这段亲子关系中,孩子只是一味在满足着父母的需求,而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却不曾引起父母的关注,也无法对父母产生影响力,那么他就无法信任父母,也无法建立自信,因为不论他做什么都无法和对方产生联结。

或者说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是不被重视、允许和接纳的,而为了在这个家中生存下去,父母认为重要的东西,或父母的需求将永远被放在首位。

此时这个孩子的内心是没有爱、自由、信任、自尊和归属感的,最重要的是他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也因此这类孩子会开始寻求一种既害怕又向往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独立。

这时候就会发展出一定的自主性,即“我需要掌控些什么”的愿望。这里的自主性是个中性词,它既包含了对积极事物和行为的选择,也包含了对那些消极事物和行为的自主选择。

原生家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无论如何都逃不开的话题了。这意味着我们其实是在进步的,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行为等追根究底,问一问我们为什么会是今天的样子,我们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

(《亲密而独立》)书中提到的关于情绪方面的溯源,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在这讨论一下的。这里面有个帮助我们完成自查的小练习,我简单描述一下。(以下练习内容是从书中截取的)

1、问问你自己,你的父母在养育你的过程中,和你建立联结是偏向正面的,比如温暖、支持、赞许、稳定的;还是负面的,比如漠视、自私、不理解、变化无常等等。

2、你的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们允许你表达哪些情绪,你是否有一些负面情绪是不被他们允许的,比如无助、羞愧、嫉妒、恐惧、伤心、哭泣等。

3、你在家中承担着什么角色?是个真正的孩子,还是你必须为了满足他们的某些愿望而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成为他们让你表现的样子。就是不得不做一些他们喜欢你做、但你不想做的事情。

4、基于以上这3个步骤中得到的信息,你可以判断出它们在你和父母的关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给你带来的信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更信任自己,还是不得不去信任父母让你做的那个你,比如你不能在他们面前表达负面情绪、必须让他们开心、必须服从他们的命令、不能有自己的意志、不能令他们失望、不能和他们分离等等。

这个练习我大概就节选前面四个步骤吧,在这本书中这个练习有14个步骤。从中我们能看出通过分析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允许孩子表达哪些情绪、想法、感受,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孩子是否能够被全面关注。

很多孩子在家中是不允许出现负面情绪的,这样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就是自己永远不会被理解、关注和重视。他们只能一味地掏空自己,以满足父母的种种需求,而忽视掉自己的需求,这样的状况,就是没能和父母建立积极的联结,而他们内心也会积累非常多的压抑的情绪。

这时候他们内心要么是叛逆的,(压迫带来反抗,这个因果还是成立的。)渴望过早脱离家庭组织;要么是只能依赖父母的价值体系才能对事物做出分析和判断。过度追求独立和无法独立都不是真正独立的表现。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过度依赖,或是完全忽视你在家中的存在,决定了你能够拥有健康的独立意识。其实联结和独立是共同存在的。我们既需要自我成长、修复的空间,也需要和他人、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结。既需要满足自我的一些需求、坚持自己的信念,也需要具备同理心、倾听、共情等能力。

一般来说,在成长初期,父母的陪伴、支持、理解、及时回应、言传身教等是最重要的,这些特殊时期的带有积极特征的联结动作会令孩子保持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力,他们会发展出积极主动的特质,会拥有爱的能力,也能坦然接受被爱,他们因为被理解和支持,也更加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人。

可在这个阶段里,如果父母总是靠独断、压制的手段来打击孩子,不允许、不接受他们做这做那,不允许他们表达正常的喜怒哀乐,那么这个孩子内心就会充满焦虑和愤怒。父母可以靠操纵孩子的行为来获取掌控感,那么对于同样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孩子来说,他们怎么获得掌控感呢?他们连自己的情绪、感受都不能被允许存在的情况下,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又怎么能够健康呢?

这些内心充满了问题的孩子总会长大,有自己的伴侣,而最初接触到的亲密关系带给他们的种种糟糕的感受,他们也会如实保存这段情感记忆,同时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认为亲密关系都如此糟糕,所以哪怕他们遇到的伴侣和他们的父母完全不同,他们也还是会以一种报复性的防御姿态去回应自己的伴侣,因为他们会把父母的特征和行为模式都安插在伴侣身上,会幻想伴侣和父母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会把自童年时期就产生的压抑情绪都发泄在伴侣身上,希望以此在伴侣身上、在亲密关系中获取一些掌控感,只不过这样发泄式的、报复式的掌控带来的只能是对自己、对伴侣以及对亲密关系的伤害。

而这种获取掌控感的行为就是消极的那种自主性。这种自主也将伴随着独立性。比如为了逃避亲密关系而把原本应该花在伴侣身上的时间都拿来工作、消遣,或是当伴侣提出一些合理需求时,比如倾听、共同去看场电影等,你却表现出一副完全不感兴趣、也不想参与的表现。总之,这种不太好的自主独立,就是无法满足对方的联结需求,也可以说是对这段关系不够负责吧。这种应对模式不正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吗?当你哭泣的时候,他们告诉你“你应该学着积极阳光一点,你怎么能哭呢?”或者当你受委屈时,他们告诉你“这还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有什么好委屈的?”正是这些存在在整个童年时期的相处方式,使得你如此苛刻及不负责任地对待你自己的亲密关系。

那也许有人就会问了“你把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有什么用呢?大道理谁不会讲呢?”其实我倒认为之所以作者会把这部分内容占到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沟通不畅、或是其他情绪问题,即便这些使人充满焦虑和恐惧的状态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常态,但是人们却依然陷在这样的恶行循环中,不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所以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联结和独立之间的关系,需要让大家重视其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微妙且隐秘的关联。因为这些造就了今天的你我,每个人都会受到或多或少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只不过有些人受到的影响更积极一点,有的却是消极的。

在被父母养育的这段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追溯的内容包括:

父母如何看待你的情绪以及如何处理他们自己的情绪。他们是否允许你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负面情绪,你是否需要提前感受他们带给你的来自成年人的焦虑;

当你需要帮助和支持时,他们是否会满足你的联结需求;当父母发生争执或冷战时,是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

他们是否会打击你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或是干脆忽视你关注的重要事物,你是否由于长期遭受打击而认定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从而陷入自我否定,也因此失去了主动性和独立性。

以上这些有关联结和独立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寻,你才能挖掘到自己亲密关系好或不好的根源。而当你真正了解到你在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时,你也同样拥有修正的机会。改变的第一步都来自于自我观察和意识,对于人们意识不到的问题,永远都无从改正;只有被意识到、受到关注的问题才有可能被逐渐纠正。

不过值得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此文只是起到探究真相的目的,让大家了解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们未能发展出真正亲密和独立的能力,而不是让大家去回头责怪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有他们成长的痛苦,他们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意识到问题出在哪,然后对症下药去逐一进行修正,并有针对性地去努力成为自己,并告诉自己,你值得也有权力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且亲密而独立。

推荐阅读
  •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11-12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