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是一本由[美]史蒂文•R.萨瓦特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茨海默病》读后感(一):了解与关怀
试想一下,你身边是否有亲朋好友时不时抱怨几句:“哎呀又忘了把某物放哪了,整天忘东西,老年痴呆了”、“昨天才跟你讲过,你怎么不记得了,怕不是老年痴呆了”,这些话语,也许是无心的抱怨,也可能是恐惧,对健康状况和无情岁月的恐惧……与其恐惧,不如用心去了解。
这本《阿尔茨海默病》多角度地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病是痴呆的一种类型,给患者带来了漫长的折磨。但作者史蒂文•R.萨瓦特强调,没有必要将阿尔茨海默病视为一种“漫长的告别”,相反,应将其视为“漫长的问候”。
作为一本科普图书,《阿尔茨海默病》先介绍了痴呆的大致概念,然后从生物学研究的角度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接下来让读者看到患者的主观感受,并了解患者的社会生活,最后从介绍了心理韧性等概念、以及对患者的照料方式等等。本书收集了丰富的案例,全面地让读者看到阿尔茨海默病真实的一面,让人用心去了解患者,并学会关怀与照料、与磨难进行抗争。
总而言之,《阿尔茨海默病》鼓励人们聆听患者的声音,以科学的态度去了解患者的感受,永不放弃患者。每一步的尝试,都是进步。进一步分析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社会生活中遭到挫折的原因,让读者进一步理解他们。举个例子,若不以基本礼节对待患者,或以贬斥的方式谈论患者,有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缺乏安全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行为容易对患者的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将其中的缘由解释得很清楚。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从理论上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也通过许多例子,让读者尝试着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去同情。书中的例子是多角度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段交谈,书本的90页介绍了谈话技巧,以作者与一位患者的谈话内容为例,告诉读者,在谈话的过程中尽量给患者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谈话不被打断的情况下去构思自己的想法与话语,这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阿尔茨海默病》还有许多科学的方法值得读者学习。
总而言之,《阿尔茨海默病》鼓励人们聆听患者的声音,以科学的态度去了解患者的感受,永不放弃患者……每一步的尝试,都是进步。
《阿尔茨海默病》读后感(二):人生的另一种活法
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一种至今也没有明确病因,也没有彻底治疗手段的,残酷的,足以改变人生的,疾病。 本书作者史蒂文 R 萨瓦特致力于研究阿尔兹海默症,通过数年的研究经验撰写此书,分享他所认知以及发现的阿尔兹海默症。 作为科普读物,个人觉得最重要的1是结构性,框架搭出来,清晰明了更利于抓住读者眼球;2是易读性,让想要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读懂。这本书全做到了。 作者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学三重结构层层推进,结构清晰明了自然也就更容易读了。加上描述尽可能简单,没有什么晦涩高深的词汇,不论有没有医学的相关知识都可以读懂书里的内容,不用担心被“医学”内容劝退。每节的小标题都是一个问句,第一句以“是;否”等最简单的句子回答,然后另起一段具体讲解。这样的方式让人能够一眼抓住本节讲述的主题,也就更容易读进去了。 内容方面完全没有因为是科普就打折扣,有理论,有作者的想法,有作者整理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清单,也有写给“看护伙伴”,可以拿来直接使用的方法论。作为科普读物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 特别是本书的序言,作者首先陈述了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简单讲述了工作的意义,介绍了本书的内容。这部分可以当作简单的讲书稿来看,如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对本书感兴趣,看看序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科学家,专注研究的同时也有着非常强烈的人文精神。字里行间不仅有作者对疾病的探索,还有他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倾注的浓厚感情。这让研究看起来更有人情味,他绝非把患病的志愿者们当作纯粹的研究对象去观察,而是倾注了更多的尊重、理解和耐心,这份感情也是作者想传递给人们的。 书的前几章是从医学角度讲述疾病,后面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心理和社会学。 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经历着什么?感受到什么?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否还有社会体验感?作为家属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以做什么?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会失去一切,如同回到婴儿状态,头脑混乱没有明确的意识,甚至被当作物品看待。但作者告诉我们,实际上患者还是会有感知的。他们能够体会到幸福 快乐 悲伤 恐慌和无助。疾病让人有所失去,但不代表不能创造新的人生经历,产生新的感受。 他们绝非失去一切,漫漫人生,总有一些事情如同刻进我们灵魂深处一般留下深深的印记,哪怕我们看似忘记了一切,也无法磨灭他们的印记。或许这也是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生病后的患者依然记得自己最爱的人。 虽然这可能有点玄学,有点无脑的感情用事。但我愿意相信,那些在我们人生中留下最深印记的人和事,早已和我们的灵魂融为一体,哪怕凶猛的疾病也无法将其吞噬。这是我们与疾病斗争时,拥有最坚定意志的战士,是任谁都永远无法攻克的据点。 在书里作者也说,我们的记忆分三层,疾病或许会剥夺一定的记忆,但代表我们本身的记忆(如职业 性格 尊严)依然维持着我们的人格,不会被抹灭。我想这也许有点类似所谓的自我本我和超我? 书里作者给“看护伙伴”的指导总结下来可以大致粗犷分为理解 尊重和爱。这部分不仅是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其实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作者说要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想出表达词汇,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和父母相处也是这样。 不分年龄,我们都会有话到嘴边又想不起来,这个那个半天一时急得想不起来应该怎么说的时候,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父母。这时候请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想起词汇,根据谈话内容给他们一些提示,不要不耐烦的打断他们,甚至干脆拒绝和他们沟通。有时候我们抱怨父母落后,思想古板,但是不是也因为他们没有接触到这些新时代里的信息造成的呢?(当然有的人就是拒绝接受新事物,这种情况另当别论。)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就好,理解慢的话慢慢和他们说就好,作为一个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类似本书的内容真的很适合传达给更多的人。 当然,理论都是完美的,如果是我肯定还是会有对父母有不耐烦的时候。 人无完人,这也是看书里对“看护伙伴”建议时我最先想到的。 长期看护病人是很辛苦的事情,在《看护杀人》这本书中诸多令人悲伤的实例值得让我们关注看护群体的问题。在思考怎样更好的对待患者的同时也别忘了关心看护者,关心自身。 整体来说,本书作为科普非常成功,内容丰富 结构清晰,能够勾起人的阅读兴趣,阅读门槛也不会太高。作者有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也有充满爱意的人文关怀。不论是想了解疾病本身,还是关注这个群体,或者是作为亲历者,在书里都能找到对你有用的信息。
《阿尔茨海默病》读后感(三):阿尔茨海默,一场漫长的问候而非告别。
当我们听到阿尔茨海默,恐惧的并非病本身,而是那个把自己困在了时间的人。但,其实这也是我们对着它的一个误解。
1/病本来的样子
阿尔茨海默病,起初,在大部分的研究里,主要都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进行,自然而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阿尔茨海默病,似乎就只能通过生物医学的角度去认知以及治疗。
可随着医学乃至社会的进步,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生物医学上,看它的角度,扩大了很多。
很长的时间里,许多被确诊的家属,认为这是和病人漫长告别的开始。而作者在书中非常斩钉截铁的回答:完全没有必要。他认为这更是一场漫长的问候。因为虽然患者脑部受到一定的损害,并伴随一些行动、认知、理解的非常态表现,但患者本身还保留了许多其他正常的功能。
2/病人本来的样子
作者因为自己姨妈饱受脑损伤的折磨,投身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实战"研究中。也因此发现了患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许多不同之处,也是我们常常误解这个病的地方。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以为大多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他们失去了记忆。因为他们往往不记得回家的路,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还把家庭成员搞混,等等。作者在通过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好些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是拥有着某段记忆的情绪或感受的,只是他们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进行表达。
与此,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他们大多数在接受外界的信息时,变得非常碎片化。他无法同身边的人同步,即时获取信息的全貌,所以他们的感受也变得越加混乱和难受。而恰恰身边的信息,往往都是在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发展。如果身边的人,能稍微慢一点和他去处理一些信息,或许他会变得好受很多。
3/病人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基于作者的诸多研究和结论,作者希望患者和照料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变换一下。不是"我-他",而是"我-你"(我们)的关系,这会让照料者拥有更多的耐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世界"。
因为在作者的研究中,他得出,患者首先他是个人,并且许多患者还有着自我感受和情绪,他们大部分的功能都和常人一般,只是我们对于这种病的理解中,比较片面,导致了许多刻板印象,进而对于病人的认知变得单一,甚至认为无法改变,于是听之任之。
但,其实他们许多都还保留有记忆,并且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行为和语言表达了出来,我们只要能够将和他们的交流时间拉长,去倾听他们,鼓励朋友那样,是会获得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的。
他们只是如同困在了某个时间处,需要我们更多一些耐心。
《阿尔茨海默病》读后感(四):《阿尔茨海默病》——当你不再能认出我,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你为什么会读这本书?”女儿在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这样问我,“我想要了解”,我是这样回答她的。也许在她看来,阿尔茨海默病是那么遥远,是啊,她正值青春年少,怎么会考虑年老以后的事情呢。可我的父母已经老了,我希望他们可以永远健康,但我也同样希望,如果有一天,他(她)不再能认出我的时候,我会知道我还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阿尔茨海默病》是美国乔治敦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史蒂文•R•萨瓦特的全新作品,作者曾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行为医学习顾问,在这本书中,他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并透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以人性化的视角向广大读者揭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内在世界,让我们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这些病人多一分关怀。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一句话“世界也许支离破碎,但爱完整如初”,不得不说,当这句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竟然有一种想要落泪的冲动。阿尔茨海默病,离我们仿佛很遥远,但我们却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就会来到我们身边,给我们措不及防的一击。 我想,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带着自己心中疑问去翻开这本书吧,就像我一样,我希望可以通过学习去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知识,比如阿尔茨海默病会有怎样的症状?患者会有怎样的感受?该如何去照料他们?相关的药物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这种疾病是否可以预防?在这本书中,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让我们对这种疾病有更深刻的了解。
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的主要病种,而痴呆是一种神经认知障碍,它会导致学习、记忆、语言、感知与运动技能、执行能力、社会认知、注意力等能力的退化。也许他们会重复地问他们是否吃过饭,也许他们会找不到衣服,也许他们会忘记关掉水龙头……这一切会让我们感到悲伤,我们无法相信这些会发生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却不得不接受现实,但我们知道,我们一定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除了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之外,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悲伤,甚至忧虑和恐惧,因为他们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少,他们却无能为力。尽管我们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我们仍要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感到被信任和被尊重,并且获得了帮助。
面对疾病,我们不可能把一切都变得好起来,但我们能够也有可能通过努力实现一些改善。在照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时候,在我们表达善意和爱护的同时,更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因为害怕他们行动迟缓或感受到挫败就剥夺他们参与所有事务的机会。也许支持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让他们做那些他们仍然可以做到的事情,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减轻因疾病产生的负面情绪,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这样,在照料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拥有最温暖的关于爱的回忆,就像他们未曾生病的时候一样。
这世界是那么的大,而他们的世界却越来越小,但他们依旧是那个值得我们付出关心、尊重、耐心和爱护的人,因为我们知道,爱依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