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价值》是一本由[英]迈克尔·芬德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一):我和艺术的距离
首先得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但像本书作者迈克尔·芬德利在第一章开篇提到的,如果白送给人2500玩美元,是买大房子还是买艺术品。其实,我想几乎都会选前者,还不是因为没钱。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哪怕对艺术毫无兴趣,也会购买一些价值很高的艺术品来充当门面。
在引言部分,摘录了艾米莉·霍尔·特里梅因的话,“但要是有人非说自己对藏品的市价不感兴趣,那我反倒是要怀疑他是不是个品格正直的收藏家。”如今衡量艺术价值的最主要标准自然是金钱。即便作者在书里也讲了很多初始价格相对低廉,而后翻了上万倍的艺术品。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变迁,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本真价值都是在变化的。
不过,我以自身为例。很多艺术品的价值毫无意义,因为我连购买廉价的艺术品都很吃力,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对我来说是触及不到的世界。但我又确实热爱艺术,因而会各种参加免费的艺术活动,通过网上了解及阅读来了解相关知识。花钱的展我就很少参加,自然也会有例外。2019年时候,北京有场毕加索的作品展,展览的作品也是囊括了他创作的各个时期,作品量十分丰富。我奢侈一下,买不起,可还是能看得起的。不过这门票钱可能就是我对艺术最大的金钱投入了。
这就也得说,本书引言的最后一段写道,“我希望时下的专业人士会喜欢这本书。不过,从内心来说,我是为爱好艺术的人动笔的。”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没有后一句存在,我可能就抗拒这本书了。我不会像作者那样办公室的墙上挂过几百万美元的画作,几十块的我都不挂。这就也得说,很多人家会往墙上挂些画,这些画其实都影印的罢了,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而存在。我对这种行为就不欣赏,能够挂在我房子里的画必然是我认可的才行。这也算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执着吧,虽然这种执着毫无价值。
艺术品商业价值高是好事,同时也让普通人和艺术相分离。这也导致普通人的审美完全被商家主导,各种风格看多了就变得千篇一律。虽然有助于选择,但模式都日趋固定,就像家装这块,北欧风、美式、中式。可为何不能有我式,我自己的模式。工业越发达,自我的可塑性就越低。想自己做一些艺术品来,也普通人来说变得困难。
说回本书,内容很多彩页插图,对照文本阅读十分有用,而其硬质内封摸起来也比较有质感。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二):艺术的价值在价格上?不,在你的内心。
2019年华谊兄弟影业公司遭遇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电影、电视剧、影音娱乐投资均以巨额亏损告终,旗下艺人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其公司形象严重受损,股价下跌。危急之时,创始人王中军公开宣称自己已经在拍卖个人收藏的绘画作品解决公司的现金流问题。一时间,舆论哗然,这么大企业的现金流至少需要上亿的资金才能解决公司问题,有心的媒体便翻出以前王中军在拍卖会上的惊天操作。
他2014年11月以4亿元的价格买下梵高《雏菊与罂粟花》,第二年5月又以2亿人民币的高价买下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2016年在嘉德春拍中花费2.07亿买下曾巩《局事帖》,一举创下书法作品最高价格。许多人惊叹这一高价的同时,更是惊呼这些艺术作品的价格何以如此之高,其背后是什么在驱动着艺术作品的价格呢?让我们走进芬德利的这本《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
书中,芬德利详细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推动某件艺术品惊人的原因在哪里;一件艺术品究竟有哪些社会价值,艺术品公开展览之后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其本质价值又是怎样的?最后芬德利提出自己是如何对待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认可的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本真价值的结合体。虽然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三种价值被时代的认可度是有所侧重的,但其本质上是想通的。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亦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它在现代市场发展中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平衡中产生的。那艺术品的价格如此之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它的价值本身就很高,它的产生中凝结了创作者大量的精力,制作成本,时间,天赋等等,此时这个时代数以亿计的人类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比如毕加索、梵高、莫奈,这件作品的价格之高昂便是一定程度上合理了。其二便是供求关系了,画就这么一幅,想拥有的人又多,价格便又加了一层。还有一些因素,比如收藏家收藏之后的。你会从一个毫不知名的人那里相信其手中是毕加索的真迹吗???您有钱,您可以去相信,去造哈。99%的人是不会去相信他手上是真迹,只会从著名收藏家那里寻得,而经他们收藏出手之后,价格必然的就翻了一圈了。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稀缺商品在市场中每流通一次就会经历一轮新的涨价,流通次数增加,自然地这件艺术品价格演化到今天就是十分之可怕了。
艺术在创作之初本身也是创作者为了能够与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交集的,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便是作品进入公众视野之中,许多画家的作品在流通时因个人社交能力较差,没有足够资金等原因很难真正走进公众视野,现如今我们所能公开在展览会、博物馆看到的画作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成熟受认可度较高的。当大众看到并且接受这部作品便是它社会价值最大的体现了,我们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展览会,在一幅绘画前停留思考这部作品在画什么,画家画的时候的心境,不论能否画作的意图我们都在与画家本人在对话,这就是一部绘画作品社会价值的体现。
艺术作品的本质价值,如巴尼特·纽曼所说“意义必须得自观看,而非语言”。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社会经历丢开,全身心的去看画而不是画边的标签。看看这幅画能够你带来怎样的心理体验,快乐、焦躁、愤怒、emo等等。因不可说,带有个体的神秘性,感受艺术作品带给你那不知名状的心理体验,去尽情感受与享受,这种精神上的体验正是它吸引无数人为其豪掷亿金的缘由。这价值也是一种内心的驱使,内心的共鸣,因为它只属于你,你抛开别人对它定义的任何价值、价钱、审美艺术,你只用关心它带给你的千丝万缕。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三):《艺术的价值》:艺术的三重奏:金钱、社会、美
但凡去逛书店,笔者都会喜欢看看书籍的外观装帧设计的,因为在笔者看来,去书店或者大型卖场,都是参与一种关于书籍的艺术展览活动。而说到艺术展览,自然也会多在书店的艺术类书架上驻足良久良久,因为笔者在欣赏着书籍设计中最为有艺术感觉的艺术类书籍。
而这里就谈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由佳士得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著作的《艺术的价值》,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这书不仅封面是烫金的、有着覆触感膜,而且内页全彩印刷,赋予最真实的画作原貌,让读者既可以嗅觉到那些伟大作品的油墨香,也仿佛触摸到了那些伟大作品的背后的故事,也更是可以作为读者的一部值得收藏的精致艺术书。
说回内容上,我们常常对艺术这个东西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到底艺术是什么,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跟随艺术展业内大咖迈克尔·芬德利一探究竟吧!
此书一共有四章,而在引言不就以美惠三女神作为开篇,要知道迈克尔·芬德利是艺术展览行业的专家,对于收藏艺术,他也直言不讳地说明了收藏动机有三:对艺术的真爱,投资机遇,社会承诺。而美惠三女神分别代表的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本真价值。而后来到了第一章,就是关于艺术的商业价值了。这里作者就说到了有哪些因素决定了艺术的商业价值,此外还说到了出名的艺术壁画:肖维岩洞壁画;以及说明在商业价值的分类中又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也提到了在所有印象派的作品中,最流行也最贵的就是莫奈的吉维尼睡莲花园系列油画了。
而让笔者尤为关注的,在这一章中,作者也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遇到的事情,来说明艺术为何价值连城,如在帮客户竞拍毕加索的《鸽子》的案例中,作者已经叫出了35万美元的价位,但结果还是花落别家,导致客户不开心,因为客户的妻子非常喜欢该画作,也是出自毕加索的手笔。这自然就是说明了私人价值的千金难买心头好使得艺术品价格不菲,而也有着名人效应,自然使得艺术品价值连城了。此外,作者也结合实际的拍卖市场,对于有钱人来说,一次误机、孩子感冒或者生意上的变故,都有可能让某些作品创下新高价格。
而在这第一章,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银行家收藏艺术品的情况,就举了里昂 兰伯特男爵,他私人住宅的入口的雕塑就是十分有艺术气质的。这里作者也提到了花旗银行与其他银行的优势是有着艺术顾问服务。这话就为顾客在艺术投资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服务。而作者也非常明确自己的职业信仰,那就是购买艺术品是一门艺术,而非生意,这里有趣的地方就是举了金霍尔茨《132美元》的事例去说明是一种艺术行为。如买家花了132美元购买了该水彩画《132美元》,然后用该画作去买了其他画作《一打鸡蛋》,这看上去是一种物物交易,事实就是一种艺术活动。
来到第二章就是讲到了艺术的社会价值。这里就提到了已故艺术家与社会价值。作者也直言不讳地说明了艺术品成为了社交的借口。而社交水平很少能与艺术品的质量相匹配。而在在世艺术家的社会生活中,作者就举了亨利摩尔的艺术生活,其在英式的乡村生活,他善良踏实,每天都可以吃新鲜的农场作物,这样的社会生活体验,自然使得其创作出了出名的《羊》青铜艺术品。此外让笔者看到非常有美感的,就是塞尚的《盘子盛着四个苹果》了,在岁月静好的居家生活,不管是交友,还是独处,在茶室间看看这样的画作,是很有心旷神怡之感的。而艺术也是贯穿于阶级和社会的,如书中提到的索恩的《火》就是很好的事例。
再来到第三章就是讲到了艺术的本质价值。这里就提到了代表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那就是《海边的母亲》,这里就艺术本真的温暖和母爱的展现。此外艺术是给予人最直观地传达”精神、情绪和感受的”其中作者就典型地举例了赖利的《吟唱2号》就会给予人一种整齐而头晕的感觉。
最后第四章马利的鬼魂,这里就阐明了一个观点,现在的策划人已经不想以前那样唯利是图了,如作者就举例了传奇策划人亨利格尔扎勒的事例去说明了这一点。之后作者也继续讲到当代艺术的商品化的现象,这里也就讲到了品牌效应,如举了形成了艺术、时尚、和商业完美结合的LV手袋出售的事例就说明了品牌艺术的商业价值。之后作者也将杜尚的《现成品》说明了从现成品到工业制造的过程。最后,在这一章中,作者也反思和提出了担忧,艺术品以价格来衡量,就是好莱坞电影以票房收入来衡量一样,重点是明星(艺术家)、大亨(收藏家)和经纪人(艺术品经销商)的浮华生活与怪癖。也批判吹嘘创纪录的价格,也说明了这样创高价格纪录其实是经销商谈出来的,
那么这样艺术发展,发展到了2020年的现状是这样的呢?原来现在并非所有艺术家都是痴迷于高价了,如作者就举了琼斯的《白旗》本来打算可以200万美元出售的,但琼斯不卖,就一句”不值”。由此看来,这种艺术的发展,还是健康平稳下去的。作为商业市场的艺术行业,作者也谈到了中国艺术家张洹的作品《为鱼塘增高水位》,就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充满活力和具有创新性的艺术特色。如今,我们知道艺术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在作者的后记中,作者就举了《帕里斯的最后评判》的例子,去表达作者的观点,艺术的本质价值最好是私人化。为了理解艺术,应该将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放一边,学会沉静地专注于我们眼前之物,这就是很傲的艺术感悟。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就是艺术有三重价值,保持或者增加商业价值的可能性,志同道合者的社群,欣赏作品本身的私人享受。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在艺术层面是有所熏陶的。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四):无用之美何以得天价
在聊手中这本《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之前,想先摆两个关于艺术品价值的案例。
2019年曾有一则颇为轰动的艺术新闻,意大利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在Art Basel(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国际画廊Perrotin展区内展示了他的作品《喜剧演员》(Comedian):
《喜剧演员》(Comedian)
对,它就是一根能吃的,会坏掉的香蕉。
这根香蕉是艺术家在市场上购买,成本大概0.3美元左右,但是当他把香蕉如上创作为艺术品后,它以1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而卡特兰还制作了这个作品第二版和第三版,都以差不多价格售空。
再往前一年。2018年也有一则发生在拍卖会上同时震惊全球的新闻。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女孩与气球》(Girl with Balloon,2006)在伦敦苏富比以140万美元成交,但落槌后数秒,画框突然变成“碎画机”,画作突然自我销毁:
《女孩与气球》(Girl with Balloon,2006)
尽管班克斯声称,作品没有被毁掉,而是成为一件全新艺术品并命名为《垃圾桶中的爱》,且由班克斯之认证代理“Pest Control”发出证书确认,但苏富比及在场的拍卖者们都觉得“被骗了”,不管如何,这幅“被毁掉重生”的作品已有它的新主人。
它们都会是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到此,是否感觉到自己不懂艺术了?是否觉得抱在怀中的那些家喻户晓的所谓艺术经典,只是装13的基本款?所以,谁给了他们勇气,在艺术展和拍卖行上“肆意妄为”?谁定下的艺术品市场价格?为什么这么高价,却依然有人欣赏和购买?这些问题都指向了迈克尔·芬德利在《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中首先要说的“哪些因素决定着艺术的商业价值”。
艺术的价值要在交易中产生,即它作为商品。但要注意,艺术不是实用性的物质,它的市场价值/商品价值不视乎它的实用性而定,那么就要看围绕它而形成的市场。关于艺术诞生及成为商品的历史,在艺术通史中就能了解,在此不赘述。艺术品的市场,根据迈克尔的介绍,分为一级及二级市场,前者与艺术家直接交易(或向他/她下订单),后者则进行脱离艺术家的二次或多次交易(如艺术经纪、画廊、拍卖会等),在这个环节中,参与者会随艺术家的知名度与市场需求程度而逐渐增多。总言之,决定艺术品价格三要点:供给、需求与营销。
要记住,“物以稀为贵”是艺术品保证在市场中的价值的法则。
不过有意思的是,迈克尔还提到,一旦某些富豪有钱了,就会忘记上述这个法则,他们甚至不拒绝复制品,只要自己舍得,开足够大的价格,“和XX博物馆中XX的作品一样”的画作,依然能购买并挂在家中。
不禁要问,为什么要重金购买艺术品(这么无用的东西)?
如果你还停留在为三餐奔波烦恼的人生阶段,毅然决然不会选择花光积蓄购买一幅艺术品或一件雕塑摆在家中(画痴等特殊案例除外)。事实上,艺术鉴赏确实本来就是少数人(上层精英)的“游戏”,它也与各国自身的文化有关。比如欧洲,艺术品鉴与收藏的训练有其悠久的历史,中国精英阶层也会关注某些古玩,在此不得不再提起宋徽宗这个“败家皇帝”,虽然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他艺术收藏的造诣堪称一绝,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曾对他收藏系统进行过梳理和研究,发现他自身建立的藏品系统堪比现在的美术馆/博物馆系统(详见Accumulating Culture: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当然,迈克尔还是吐槽了一下美国人那暴发户的收藏行为——美国人收藏艺术品的经验不长,以前有钱了也是只疯狂购买看着实在的物质(房子车子船子飞机子),以国家为单位,美国的艺术品开支比其他国家高出许多仅是因为他们拥有的富豪数量多。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重点在于,这些都反映出迈克尔所说的“富裕阶层支持本国艺术家”“所有艺术品市场都是这样起步的”,没有富裕阶层的支持,无用的美可能只能一直被“白嫖”,直至艺术家们饿死。
不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也是迈克尔揭示的:
注:经销商,我更倾向称之为“经纪人”“代理人”或者“代理画廊”。
不可否认,“圈子文化”在艺术市场上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非完全决定艺术品的市场。所谓书籍、艺术杂志、网络社交媒体其实都只是接收信息的第一步,艺术展览是艺术参与者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包装艺术家、炒作确实能为艺术品带来关注度和热度,价格有时候也会为之影响,上升到可观的数字,也会下降到足以退出市场。不过,艺术真正的价值不是这种短暂性的市场操控来决定的。流行品味、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其他客观因素,才是影响艺术品价值长久性的关键。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既然没有重金也舍不得花光积蓄购置艺术作品,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关注艺术品价值和欣赏艺术吗?
有。艺术品是人类精神层面关于对美的感悟的体现,它是人类情感与想象力的结晶,比起“我对艺术一窍不通”的拒绝与艺术交流,敞开心扉去学习艺术,认识艺术,接受来自它对自己的陶冶——逛逛博物馆与美术馆,不费多少金钱,但能收获巨大的美——何乐不为?
Just take it easy and enjoy it~(放松点,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