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是菩提心之本
出离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但依此根本却有两种发展情况:一是强烈的个人出离,只追求个人涅槃,这属于趣寂声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乘”;二是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菩提心,这是大乘菩萨之心。
何谓菩提心?即成就佛道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它是衡量大乘行者的标准,更是成佛的不共因。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将无上菩提心比作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正如《华严经》中所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可见,佛果的无上菩提正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真佛子者,应当发起菩提心,正如佛在《法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说:“若有众生乐出离,应当发起菩提心。”
又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所讲的,我们希望能获得安乐远离痛苦,就因为我们本具的心性如此,所以我们都可以成佛。因此大乘菩提心是建基于不忍见众生轮回苦的圆满悲心。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对轮回苦生起厌离,是不可能对众生生起悲心的。所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了也不稳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因为菩提心所具的无住、无所得是与出离心相应的。所以,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出离心为基础。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学佛者对于依出离心生起菩提心的修学次第存在着很多误区。有的误将出离心等同于“小乘”概念,这是不对的。出离心是求解脱的心,而大小乘的区别在于小乘专尚一己的解脱,所以看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而大乘想要一己获得解脱的同时,更希望一切众生获得解脱。因此出离心并没错,错的是小乘行者没有依此发起菩提心。但更有些自许大乘行者认为出离心是断烦恼、了生死,而大乘行者是不断烦恼、不了生死。所以,他们一听到出离心就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态度。殊不知大乘行者并不是不断烦恼、不了生死,只是为了留惑润生,在生死中实践菩萨大悲普度的宏愿,而决不会再愚昧地热熏增上烦恼,积集生死的染缘。相反的,这种不屑于修小乘行的行为,正是熏积生死流转的杂染法。因此,如果不知道辨识菩萨不断烦恼,但也不熏积烦恼的道理,结果只会导致言越高而行越卑,原因就在于不知学佛是以解脱为理想为目的。又如果没有出离心,那便是恋世的心,贪著的心,更是一种含藏慢心、狂心的英雄主义。所以没有出离心为基础的,绝不会是自觉觉他的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明确指出:“三士道”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必经次第。所谓三士道即下、中、上三士道。虽然各道都有方便施设其各自的相应法门,但就整个菩提道而言,都不过是佛道的一部分。只因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才方便分出次第。上士道固然高,但如果没有中下士道为根基,也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好比三层大楼,如果没有初层、二层,是绝不会有第三层的,但或许只有初层或二层,而没有第三层,断不会只有第三层,却没有前二层的理由。修学佛法也是如此,高深的境界是从浅近的境界逐步增进累积而来的。利根者,依照浅深次第修学,决不会以五戒十善等人天善心或个人的解脱涅槃为满足,一定会再向上努力,所以次第不会枉废光阴,只会圆满进取。而钝根者,可以依次第从浅处开始入道修学,不会因起点太高而无法契入,更不会因妄想空中楼阁而导致远大处、近小处利益皆失。修学佛法固应志其大者,但决不能忽略进修上的实际情形。如世间一般事业尚且无不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逐渐扩展起来的,何况是进修无上甚深的佛法,如何能不依渐次而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