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至此可知,出离心不但是解脱道的入门,更是菩萨道的基石,因此具备出离心便成了初学者的当务之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能生起出离心呢?
正见轮回苦
出离心不仅仅只是一种希求离苦得乐的意愿,更是内在的一种理念,所以需要通过理性、逻辑的思维去观察。也只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到世间的苦厄和产生苦的根源,正知苦的内涵,才有可能相应地生起无伪出离心。
在佛法思想体系中,不同于一般世人所认为的众生之死如灯之灭,相反地认为死亡是新生命的开端。然而生命又非只局限在人间世界再生,这种人类正在经历的生命形式,只是无尽轮回中的一种生命形式。佛法认为生命可统括为六类形式,称之为六道轮回,在人间的转生,只不过是六种生命方式中一种。过去生中人们无数次地在六道中死此生彼,如果不解脱今生终结后,又势必将再度投生于六道中的一道。没有智慧,轮回就是封闭式的。所以有古德将轮回比作井中不断转动的水车、封闭瓶中不停飞舞的蜜蜂。说明无论因善业生三善道还是因恶业堕三恶道,终在轮回樊笼中,不得出离。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6〕《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四中更详细地说:“苦轮海者,苦通三界,谓三苦也。依苦乐舍,立为苦故,往返不息,回转如轮,升沉出没,深大如海。”〔7〕三界者,为六道众生生死往来处的总称。言三苦,以三界不出三苦故即苦苦、坏苦、行苦。谓苦苦,以苦事之成而生恼者;坏苦指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行苦者,以行者迁流无常而生苦恼是也。三恶趣中众苦充满,恒时感受苦苦;欲界诸人众,苦乐无常,即使有乐也会成为变苦;天界诸众,虽长时受乐,但终有尽时,其快乐的本身就是一种行苦。因此在轮回中无论随生何处,皆为痛苦之性,犹如火坑,所以应当断除贪欲之心,精勤于解脱道。
又如《阿毗达摩俱舍论》中云:“如何可言诸有漏行皆是苦谛?颂曰:‘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8〕就有漏法非可意的苦受之行言,其体性为苦,所以苦受是苦;就可意的乐受之行而言,坏时感苦,故乐受亦不离苦;就非可意非不可意的舍受之行而言,也不免生死迁流。圣者观之,生苦怖心,所以舍受亦是苦,由此三苦之相观之,得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是故《成实论》中亦云:“又此三受皆苦谛摄。”〔9〕又如《法华经》中所说:“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10〕可见是以三苦含盖一切诸苦,若加以细分别,则有五苦、八苦、无量诸苦。如地狱众生虽然寿量极长,但却长劫遭受极冷极热的煎熬及种种难以忍受的地狱酷刑;饿鬼众生恒受饥渴、恐惧等苦,长劫难得一滴水或一口饭食;畜生道众生不但愚昧无知,且常受被劳役、猎杀、互啖等痛苦;人道有情虽没有前三恶道之巨苦,但也恒时不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诸苦,所以也无安乐可言;阿修罗道虽有天福,但因瞋心主宰,常受着斗争之苦;天界众生虽有极大福乐,极长寿命,但因散乱度日,不知修持正法,福尽自有下堕之苦。所以弥勒菩萨说:“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11〕
然而众生却常误执“搔痒出血”等微细痛苦为乐,不知相对的快乐实在是蕴含在绝对的痛苦中。执不可乐为乐,结果只能是痛苦。正如《成实论》中所云:“乐为苦门,以贪乐故,从三毒起不善业,堕地狱等受诸苦恼,当知皆以乐为根本。”〔12〕所以凡是贪欲轮回的众生,必常在流转而不得解脱。这也是为什么佛陀于四圣谛先宣苦谛,无非为令众生正知苦后,去欲离爱,趋向解脱。后来大乘佛教更从明外境缘起无自性上来断除心意识对外境的攀缘,从而苦乐双亡,得究竟法乐。这都说明贪执是轮回的根源、苦的本质,要出离解脱,就要先去除对轮回的贪执。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思维轮回中的种种痛苦,直至在心中生起定解。但思维时要注意两点:首先,不能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像看戏一样站在旁边看众生的各种苦,如果这样,是不会有太深感受的。而是要把自己观想为当下正受着这种痛苦的众生,这样观想不久就会产生恐惧感,此时则要作念:“仅仅观想就已让我惧怕,何况亲受?”其次,要对那些正受着痛苦的众生发起强烈悲心,并发愿:愿这些有情乃至自己皆早脱轮回。如此才是真发出离心,真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