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根尘)有生灭,闻性(佛性)无动转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此欲即事验常以释疑而先责其颠倒也。
佛告阿难:「汝惟好学多闻,而不暇尽漏,故汝心中,只晓得颠倒为诸妄所因,其实真正颠倒,现当汝前,反不能识。亦如说药人,而实未见真药,设我更有开示,恐汝所执甚真,一时不伏,故我姑设方便,且将尘俗易了之事,为汝发明,汝必因此而除疑矣。
实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击钟以验常也。
实时如来,命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闻。若是了事人,只销罗睺一击,疑团粉碎,何须再审。世尊见其随风倒柁,故于钟歇无声,而再诘之?则又答以:不闻。又再击而再审之,则又答言:俱闻。此时阿难鼻孔,已在世尊手里,遂双开二难,而以云何闻?云何不闻?拶之。终欲令其在闻声边,究个落处也。争奈阿难错转一语,而曰: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岂知堂堂佛弟,却与断灭外道同流哉。是则不识自己恒常之闻性,却狥声尘生灭之闻相,岂非迷本闻而循声流转者乎。
先德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入火重烹炼,到底终归是假银。尊者之谓与。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此复令击钟再验也,文义同前,但前闻属根,今声属尘,根尘不同,故须再验耳。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此直责矫乱也。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何故自语矫乱耶?阿难大众,一齐问佛:我今何为矫乱,不自觉也。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必有分矣,而问闻答闻,问声答声,随风倒柁,言无定准,非矫乱而何?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自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此句只重有、无二字,不重知字。犹云所知之有所知之无也) 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此为一句,闻字连下句读之)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昬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此破申正意也。
声有生灭,闻乃常存,是其正意。审之不悟,故与申明,而破其误执之深惑也。
释迦父子,既借钟声与阿难说法竟,复与钟声添个注脚,故告之曰:阿难!钟声初歇之时,只是无响,非是无闻,汝乃说无闻者,若果实无闻,则汝闻性,随声已灭,汝则同于无知枯木,当钟声更击,汝应不闻。乃我第三次审,又云何知,而言俱闻耶?更击仍闻,则汝闻性,不随声灭明矣。是则所知之声有声无,自是声尘,而或有或无,岂彼闻性因声有而成有,因声无而成无也。
若使闻性实随声灭而名之曰无,则当我第二次审时,汝复将何性,知其为无声乎。是故阿难,声于闻中,实有生灭。闻于声中,实不随生灭。则为根为尘,断非混滥也明矣。
夫断、常纵使难定,根、尘宜当易分,而汝现今尚且颠倒,惑声为闻,于易分者而不能分,何怪以根中之常性,而惑为断灭,此固于难定者而益不能定也。今既解此,不应复执离尘无性矣。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卽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梦中怪钟醒时说鼓互影略也)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摇即动也)开闭通塞?(兼肉耳也) 其形虽寐,闻性不昬,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引梦验常也。
前阿难领佛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之旨,而起根性断灭之疑。
今击钟之示,有声验之于动,无声验之于静,而实未及动静双离以验之,故此再引睡中双离动静时以验也。
且闻性不灭,更有一证,如重睡之人,熟眠于床枕之间,其家有人,捣练舂米,砧声碓声,杂然交作,其人梦中闻舂捣之声,识昏境倒,或以为击鼓,或以为撞钟。又于梦中,自怪其分明钟也,何故作木石响耶?于时忽寤,如是杵音矣,乃告家人,我正梦时,闻此舂音,将谓鼓响耳!无论其舂杵是真,钟鼓是假,总见其历历耳根处。
阿难!是人正在梦中时,举身皆忘,岂复有动、静二尘,及开闭通塞之肉耳,为其所记忆。然而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则此性离尘不灭,又有明验矣。且非惟梦中不寐,即死后亦不寐。极而论之,纵汝形销命谢,眼光落地时,此性常存,岂为汝形销灭,而亦与之俱灭乎。
此处阿难仍富更有一问。问云:既此根性动静无关,生死不碍,如来何言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乎?佛应答云:我言离尘无听质者,为无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听质也。此质若忘,则徧周法界之闻性,方以全彰,岂令翻成断灭乎。如此,方明出元无听质之故,显其自是阿难谬解,非佛自语相违也。不然,则佛前言离尘无质,后言离尘有体,终无以解自语相违之难矣。吴兴曰:阿难通疑六根无体,如来所以单显闻性为常者,为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舂捣认作鼓钟,但取闻性不昧,纵汝形销四句,更进一步,谓非惟梦中不昧,即死后亦不昧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此结示迷常逐断,故有轮回。弃断守常即成正觉也。
夫闻性不随生灭如此,然则尘岂可逐,而性岂可不守哉。以诸众生,从无始来,逐妄迷真,循此色、声诸尘,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根中之性,净而不染,玅而不缚,常住而无生灭,其起惑如此,既不循根中所具常性,而流逸奔尘,造诸尘业,由是六趣迁流,生生流转,苦果无尽,而惑、业、苦三,具足无缺矣。
若能弃此生灭,而不奔诸尘,守于真常,而旋根反照,即所谓脱粘内伏也。即得常光现前,所谓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也。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所谓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也。
且不特此也,根尘识心,既已销尽,到销落之后,心中纯想湛一之体,即所想湛一之相,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而即此不舍湛一之心,亦是识情,名为法爱,更是一种贴体难刮之垢;若能于此二俱远离,粗细尘垢,净尽无余,则汝法眼,当下清明,便是正法眼藏,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乎!
葢法眼清明,虽方至于初住,然因地真正,则果无纾曲,而从初发心,必成正觉矣,至此湛一亦忘,又何六根之可结哉。
喻释根性断灭疑竟
学人问高城和尚云:和尚夜后无灯时如何?
师曰:悟道之人,常光现前,有甚么昼夜?
学人云何不见和尚光?
师曰:拟将什么眼见?
学人云:世人现在,同将眼见。
师弹指曰:善哉!一切众生,根、尘相涉,从无始来,认贼为子,至于今日,常被枷鎻,汝将眼见,意识分别,拟求佛道,即是背却本心,逐念流转,如此之人,对面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