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懂比爱更重要》是一本由丛非从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读后感(一):你“懂”得爱吗?
《原来懂比爱更重要》,作者是壹心理“心理学影响力50人”之一的丛非从,这是畅销5年的修订升级版,当当1.7万+好评,豆瓣7.8分。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让我们走向快乐幸福,那就是“懂得”。书里为你解析了关于“懂”的方方面面,有亲情、友情、爱情、人情、世界、还有自己。
不懂自己,倍感痛苦,不懂别人,爱无力。你是否迷茫、敏感、脆弱?我们又如何与对方建立一个稳定而完善的亲密关系?
先懂得自己,才不惧“伤害”,更能勇敢去爱,愈发能够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不苛求完美,独立而美好的活着。
每个想爱却不懂爱的“你”,看完这本书后,希望你想爱谁就爱谁!推荐一读。
《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读后感(二):《原来懂比爱更重要》
书的外表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心理学范畴的内容,作家丛非从是一名心理学硕士,自由心理咨询师,讲师。他在书的最前面写了一篇序,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简单讲述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作者大学毕业后跑到北京闯荡,因为没有人脉,又社交恐惧,没有经验,工资又少,所以作者那时过得非常艰难。但是他一直在坚持学习心理学知识,为以后的美好生活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的同时,作者对工作充满了迷茫,换了好多次工作,不喜欢坐班,最后发现找到了自己喜好的工作,自由职业者。又过了几年,作者就离开了北京,去了沿海城市烟台,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作者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篇序作者讲了讲自己的经历,也给我们一个启发,一定要重视起来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善待自己,让自己过的更加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化,人们生活压力变大,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心,善待身边人。
书的内皮
书名叫做原来懂比爱更重要,也说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懂”。相信很多人都有感同身受的经历,例如说家人或朋友说非常的爱你,付出了很多,但是你却感受不到他们的爱,或是对他们的方式接受不了,这样就出现了隔阂,等于是发出了信号,对方没接收到,要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懂别人。懂别人都内心,才能只能对方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帮助。朋友,恋人,家人之间都要学会互相懂对方,这样会产生很多争执和误会。比如在书中所说的“他对我很好,可我爱不起来”,很有可能就是不懂自己。
在第二部分,介绍了一些对每个人本身很有帮助的方法,比如说在其中有一篇叫做“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愿做自己”。在里面详细说到,“幸福的人就是成功的人,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很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有什么,自己要什么。”“他们都有三种能力:耐得住寂寞的能力,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守得住成功的能力。”后面还有很多篇文章,诸如“找到内心真正喜欢的事”“在迷茫的弯路里也有风景”“怎样战胜拖延症”“别怕,带着恐慌上路吧”等等。 在第三部分,着重讲述了怎样懂父母,懂孩子,懂家庭。第四部分讲了讲怎样因为懂得,所以才能变得更好。
相信这本书的很多地方可以能帮助到你,抑或是对你有一些启发,都是很好的。
《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读后感(三):如何摆脱拖延症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间写的文章的选集,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社交、爱情、工作、家庭、育儿等等方面,这些文字是作者自我思考的结晶,或者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的对应过程中激发出来的东西。总体上说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记录,所以看这本书可以观察到作者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读者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去找到对应的自己身上的问题,从中看到作者的解决办法,对读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看看别人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我最有共鸣的是作者写到的拖延症这个话题。
他分析了自己拖延症的原因。他说以前常常给自己做计划,比如决定明天七点钟起来去跑步,结果第二天一睁开眼发现已经八点钟了,赖在床上不想起床,刷刷手机一看时间九点了,看看窗外太阳都已经升起来,于是心里说,算了吧,明天再跑吧。
我太有共鸣了,我想应该很多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吧?以前和我老公刚刚恋爱的时候也是,我们住在合租房里,本来周五晚上就计划好了明天早起去跑一小时步,跑完步正好可以经过菜市场去买菜,周末可以在家自己做一顿火锅,吃完火锅下午就可以去爬山去寺庙烧香,晚上回来再去看个电影,看完回家睡觉。是不是看上去就非常完美非常充实的一天?结果,因为前一天晚上打游戏玩到太晚,第二天醒来已经快中午十二点了,跑步就别提了,连午饭也只能应急煮了两碗泡面了事,下午倒是去爬了山晚上也看了电影,但一天是没有早晨的,这种情况总是感觉一天过的太快,似乎没有几个小时又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了,因为感觉一天太短了,没玩够,于是又变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玩到很晚才睡,第二天还是前一天的样子。年轻人都是没有早晨的。有时候非常羡慕那些老太太老大爷可以起很早。偶尔自己能起一天早的,都觉得跟平时不一样。其实这就是很严重的拖延症,拖延症把人的作息搞乱还损害健康。
关于工作上的拖延症我也深有同感,作者说是因为心里老是害怕没有准备好,不能急着去做会做不好。这种暗示是来自于中国式教育小时候就被灌输的一个规则,那就是一定要做到最好,不允许失败。就像小时候爸妈老是教育我们说,要考一百分才是好孩子,才是优秀的,其他都是不够好的。这种心理暗示从小被灌输进孩子心里,导致长大后进入社会依旧会有这种心理在作祟,所以导致我们形成一种完美倾向的拖延症,害怕不完美,害怕失败,害怕做的不够好。但其实呢?我们做事情更应该抓住时间去做,不管到底有没有准备得十全十美,要去动手做才是王道,很多时候事情到底做得好不好或者成不成功,是在做的过程中来慢慢积累经验的,而一直拖着不做,往往后面可能就放弃了,可能时机错过了,可能即便做了也不一定能像预期的那么好。
所以两种情况综合来看,还是拿自己已有的准备立刻去做更划算。并且要在内心认识到,并不是什么都要追求完美,什么都一定要成功,要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不完美,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去生活。
经过我自己多年的经验,要摆脱拖延症,除了要认识到作者说的这种心理外,还要从生活上从简。比如少用电子产品如手机,因为我们被手机控制了,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只要减少手机的使用保证你的时间一下就会多起来,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另外的事情。少买一点化妆品甚至少买一点衣服鞋子,比如以前我化妆桌上是一大堆,不光自己买的,还有老公朋友送的,光是口红就有七八只,每天出门上班都要纠结好久到底用哪只口红,纠结完口红,又要纠结穿哪件衣服哪双鞋子。现在生了孩子后,化妆品几乎不用了,衣服鞋子也不买了,反倒是发现多出了很多时间。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孩子后才意识到这点,把不重要的东西都可以断舍离。
总而言之,这本书中写的拖延症,太有共鸣,以前还不太清楚为什么拖延症,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了。
《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读后感(四):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1.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我非常喜欢张韶涵的一首歌《亲爱的那不是爱情》,里面有一句“你说过牵了手就算约定,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以为的并不是我以为的,我以为的也未必是真正正确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相通,我们也许并不互相懂得。
所以,才会有那句“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相应的,还有一句“我若懂你,该有多好”。
背后有向往,但更多的是遗憾和无奈。
为什么“懂”那么重要?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慈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方面——懂了,才能正确地爱,才能收获更好的爱。
著名心理学家丛非从在他的《原来懂比爱更重要》中写道:“被懂得,是人潜意识里想要逃避生活之苦的一种方式。生活越是苦,越是渴望有人懂得,渴望想要有个人可以带领我、陪伴我、保护我、帮助我。让我可以重新像个婴儿一样生活。被懂的感觉,就是被宠成孩子的感觉。”
所以,懂得,其实一种潜在的安全感。在懂得中,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安心地互相依靠,安心地一起成长并相爱。
其实,不仅是爱情,人生中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事情,大多数人际关系,都需要“懂”来作为润滑剂和助推力。
职场中,如果员工不懂领导,那可能会导致执行不力,领导不懂员工,那可能会导致指挥不当。同事之间互相不懂,可能会导致鸡同鸭讲,南辕北辙,最终互相埋怨,互相生气。
同样是职场中,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不懂,就会导致做事效率不高,甚至越做越错,不仅得不到成长,更会打消自信心,产生挫败感,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意义都产生怀疑。
还有,一直成为热门话题的原生家庭话题,其实也是因为不懂造成的,夫妻之间不懂,夫妻不懂孩子,于是,无尽的冲突,造就了无尽的不幸的家庭,更造就了无数人不幸的童年。
不懂,存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不懂所造成的悲剧,也广泛存在于各个角落,所以,懂才显得那么重要。
懂比爱更重要,因为懂是爱的基础。没有懂做基础,爱只是盲目的表象。可以因为一时的本能而付出激情,但也可能因为只是激情而迅速退去,或盲目转化。
回到标题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知道,并不等于懂得。
懂分为懂别人,懂自己,然后是懂关系,懂这个世界。现在越来越多的书,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生导师都在教我们“做自己”,似乎只要能“率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任性”地表现自己的情绪,“随性”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就是面对真实的自己了。
真的是这样吗?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交互是必然。表象的懂自己可能“很容易”,但是懂别人,懂社会,其实一点也不容易,否则,就没有那么多“沟通术”“情商课”卖得那么火了。
所以,人人都需要懂得。
懂得的第一步是看见。于自己是看见自己,于别人是看见别人。认真地观察,才能得到基础的相对正确的认知,才能从最基础的阶段不跑偏。
懂得的第二步是倾听。无论哪种类型的书,心理学也好,鸡汤学也好,沟通学、成功学也好,都会讲到一方面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方面要倾听别人的声音。倾听是一种专注的听,认真的听,尊重的听,所以,这种听,才能听到自己的真实和对方的真实。
然后,才会懂。懂得自己有什么需求,懂得自己有什么情绪,懂得别人有什么看法,懂得别人有什么意愿。
最后,在你懂我懂大家懂的基础上,变成我懂你懂互相懂的和谐局面。知己知彼,既可以在战场上百战不殆,更可以在更多的社交场合,建立属于双方的共赢结果。
丛非从在《原来懂比爱更重要》中写道:
然后,关于成长,丛非从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它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内化。改变是螺旋上升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过程中会有多次的退步。
改变自己已经如此之难,改变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丛非从写道:“改变不是指出他的问题,而是走到他的世界里去跟他一起发现问题,然后教会他怎么发现问题。改变可以经由爱自然地发生,却难以经由惩罚轻松地发生。”
如果必须要改变他人,丛非从认为要这样做:
相互妥协,相互改变,相互懂得,相互爱。人际关系中的所有好的情况,几乎都是如此——很多人能够走到一起并持续好好相处,价值观和脾气一定是越来越趋同的,很多时候,也许并没有刻意改变,但实际上已经进行了潜移默化地“互相改变”。
最后,再回答一下标题的问题。
1.不止要知道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懂得道理,知道和懂得,是一层质变。
2.不止要懂得道理,更要懂得自己,懂得他人,懂得社会,这样才能搭建一个相互懂得的环境,实现从互相懂得到互相“爱”的又一层质变——这里的“爱”,自然不仅仅是男女之爱。
3.就像丛非从所说的:原来懂比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