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绘画》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者:安般兰若 2021-11-30 05:15 来自: 文章吧

《观看绘画》是一本由[英]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看绘画》读后感(一):将艺术带给大众,《观看绘画》的纸上策展

开篇不得不说,《观看绘画》这本著作有一个缺陷,作为艺术通识,一个区别于其他类别的图书品类,插图的色彩是否尽可能调整到原作品,是判断它好坏的重要标准。

《观看绘画》的内页插图,我也找了艺术专业的大佬来评价,确实有一些色彩冷,有些偏暖的状况。不过大佬的评价也有中肯的一面,那就是在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条件下,画作细节的展现还是比较直观的,作为文本的附带解说,实际上已经足够。就像作者肯尼斯·克拉克在导言中所说:

这本著作的文字,反倒相对更重要些,它试图让你在观看绘画的过程中,重新找回对艺术品的审美。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近乎于策展的体例。克拉克选取了提香、拉斐尔、戈雅等16位名家的画作进行赏析,而每一章节都先向大家介绍这幅作品,一如在美术馆里那些艺术作品旁的小标牌。这些艺术作品仿佛有了生命,或经名家收藏,或遭战乱损毁,或经历本不该承受的风雨,最后找到了归宿。

面对一幅几百年前的作品,我们除了对它细致的描绘和巨幅画作背后的辛勤付出感到震惊之外,似乎缺乏另一种视角对它观看。克拉克在对画作以及艺术家的评论上足够吸引我,是他那种闲庭散步式的内心感受,譬如,他在论述《宫娥》这幅画作时,提到的第一个词竟是“置身现场”。由个人触感作为开端,进行论述,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又旁征博引,时不时抛出自己的观点,仿佛克拉克就在你的旁边,带着你一起看画。

不过,倘若一位作者仅仅是带你游览,中间夹杂自己的观感,是不足以吸引人的。在论述康斯特布尔《跃马习作》这一幅画作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为人所关注,如果你第一次去欣赏这幅画的话,甚至都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它关乎艺术家创作的观念,同时,也包含了艺术家对美感的思考。这让我想到了莱辛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问题,拉奥孔为什么不哀嚎?在这匹马跃起的瞬间,整体静态的画面之中获得一种永久的动感,它之所以成为英国最伟大的画作之一,也正因于此。

对我这种绘画的门外汉来说,《观看绘画》确实是一部由浅入深的好作品。

《观看绘画》读后感(二):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触伟大的艺术

标题这句话正是《观看绘画》的作者肯尼斯•克拉克所言。作为克拉克艺术史文集的一部,《观看绘画》选取了十六幅当之无愧的杰作,通过作者对欣赏每幅作品时情感和思想历程的记录,呈现给读者一种观看绘画作品的方法。伟大的艺术蕴含了无与伦比的技艺和思想,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值得每一个普通人去感受,而这也是克拉克“将艺术带给大众”的主旨所在。

观看绘画首先要摆正思想。“艺术不是棒棒糖,更不是一杯莳萝利口酒”。艺术作品提供给观者的不仅是即使的愉悦,它内涵的深意需要我们去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创作者的时代及精神,才会赋予观者更深刻的体验。这正是观看绘画的意义。

当然,学会观看绘画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作者开篇即介绍了自己的方法:首先观看画面整体,包括色调、范围、形状和色彩等的直接影响;紧接着是进一步的审查,一一观看画面各个部分,意识到画家想要再现什么,从而寻找某种主导动机或核心理念;在看过过程中还需要用一些准确信息来强化自己,如画家的生平事迹、发展过程,从而发掘华中的细节和第一眼时错失的部分;最后,完全被作品浸透,感同身受的体验画的内容和理念。

如果以为这本书是干巴巴的理论指导可就太错特错了。接下来作者将自己当做一个走进美术馆的观众,同时又带领读者的导游,通过十六幅画引人入胜的去展示了这种观看绘画的方法。例如,在《捕鱼神迹》中,通过拉斐尔作品流畅的艺术感和不同艺术形式给人滋养的丰盈感两大艺术特点,展示了第一眼看到画面时的整体感受;在《暴风雪》中,作者描述了透纳曾经让水手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四个小时以观察大海中真实的风暴,也不止一次的爬到诸如约克郡山顶观察风暴。通过积极、有目的的对场景进行观察,充满热爱的呈现出相应的色彩和元素,透纳展示给观者的“梦境“和”幻想”便格外真实,从而强烈的打动观者。《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中,作者探讨了瞬间能够变为永恒?突如其来的启示所引发的震惊是否能够在一副大尺幅画作所需的机械性中幸存下来?当然,在看到戈雅的画后,答案不言自明,他不但对动作有惊人的记忆,还擅长根据绘画的可能性重建事件,这种经过强化的艺术将把作者的思想表达的浑然一体。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伟大的艺术作品对于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艺术水准远远逊色的当下,能够欣赏到并理解到艺术作品的思想是极具文化意义和价值的。正如作者所言,任何职业的长期实践都能培养出一点点技巧,学得不好也远胜过完全不学。当跟着克拉克看过这十六幅作品,如果有了按捺不住去美术馆的冲动,站在一幅画前超过三分钟,那么相信你一定同我一样,会感谢《观看绘画》这本书带来的信心。

《观看绘画》读后感(三):从陌生到熟悉—和克拉克一起欣赏一幅画

看肯尼斯·克拉克的简介,他似乎是天生的艺术评论家,出身和学历显赫,更有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馆长和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的名号加持。在我已经做好《观看绘画》这本书似乎会比较专业和难懂的心理建设下,本书的第一句对于提香《基督下葬》的评论就出乎意料地抓住我:

“远远地,我的情绪被它击中,直接而有力,有如弥尔顿那伟大的首行诗中的一句—‘当人类初次违反天命’ 或 ‘复仇,主啊,为了你那被屠杀的圣徒’。在这种高涨的情绪中,我分辨不出哪些是主题的戏剧,哪些是光与影的戏剧,我想提香也一样。”

我连忙回翻,再仔细端详了几分钟这幅画的印刷品,感受着克拉克说的这种“高涨的情绪”。随后,他解释道:“基督那惨白的身体,缠着白色的裹尸布,悬在一片黑暗中,如同深处一个由人形构成的洞穴。洞穴外,是由两股相互呼应的颜色构成的扶壁:一边是尼哥底母的深红色长袍,另一边是与之对称的圣母玛利亚的蓝色斗篷。它们不仅与基督的身体形成对比,从而更显后者的珍贵,还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和谐之感。凭此,这出悲剧似乎变得亦可承受。”

我的眼睛又再次回到画上,从深红色长袍看到蓝色斗篷,惊叹于耶稣苍白的身体和背景处高饱和色调之间的对比,以及不同人物之间造型和运动感造成的巨大差异。

接着,克拉克继续对于画的构图、细节以及情感传递做出精彩的解读,随后历数提香的生平和这幅《基督下葬》的创作背景。最后他总结:“《基督下葬》完成以来,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位真诚的绘画爱好者,能够站在它的面前而无动于衷。每代人对自己的情感反应所给出的解释各不相同,但这一反应本身是永恒不变的。”

《现代艺术150年》中记录了一幕场景:一个小男孩被妈妈带着去看《睡莲》,他先被妈妈捂住双眼带到画前0.5米,妈妈问他看到了什么,小孩表示一片模糊后,再被妈妈拖着往后走,一米,两米,三米,男孩终于对着这位有些恼怒的家长说:“这太震撼了,妈妈。”

而克拉克呢,他像一个情感非常充沛(可能会挺爱哭)的博物馆导览员,双手搭着你的肩膀引领你到画前,让你说出第一感觉,他再用诗意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感受。随后允许你的目光从画中移开一点,为你讲述这幅画的前生后世,再让你睁大双眼,重新去看这幅画。

你可能也会和我一样,想要看着他的双眼说:“这太震撼了,老伙计。”

《观看绘画》读后感(四):感受颜料和画笔创造的艺术世界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想起大学时候有位老师曾经在课堂分享过她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世界上几乎可以算最著名画作的感受。看过太多这幅油画的复刻版,也听过太多对这幅画的溢美之词,在去到卢浮宫见到这幅真迹之前,她是不以为意的,认为世人对这幅画的评价过于夸大。但当她站到蒙娜丽莎面前,真切的用眼睛直接看到画作的色彩笔触光影,她被征服了。

但我知道,老师之所以能够被震撼到直击心灵,前提条件是她有足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有足够对画作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画笔的流动中感受到它的伟大。如果没有这部分认知,我们在伟大的艺术面前,也只是走马观花的路过,感受不到艺术作品带来的触动。

回到书里,克拉克有意识的挑选了十六幅画,其中我自己最感兴趣也是最有印象的画是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晚期的自画像

所以就先翻到最后,想看看作者的解读跟我自己的感受之间的差异。伦勃朗超级多自画像,原因之一据说是他的作画方法需要等上一道工序完全干透才能涂抹下一层,这就会要求模特长期久坐,so他只能被迫画自己,哈哈哈哈。如此对比想到跟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之一的约翰内斯·维米尔,就只留下了一张自画像,还是没有正脸的。

约翰内斯·维米尔目前已知唯一一张自画像

(约翰内斯·维米尔最被大众熟知的画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毕竟寡姐还主演了同名电影

对比书中展示的四幅伦勃朗自画像,最喜欢的还是晚期的这种,笔触随性轻松,背景的两个圆简易勾勒拉开在空间上的构图,是我们现代很多平面构成广告中也会经常用到的方式。

既然讲到了维米尔,那现在翻到书中介绍的第八幅画《画室中的画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张唯一的背景自画像。画家将自己的签名隐藏在模特背后地图挂画的角落里。而画中所有的物体看似日常的堆叠砸一起,又那么和谐舒服,这是一种间隔感,同维米尔本人的性格一样,不爱混圈,甚至在他生前,他的画基本没有离开过他的画室,这大概也是他被遗忘两个世纪之久的原因吧。

克拉克通过一幅画作,简要的带出自己从这些伟大画作中感受到的愉悦,以及不可避免的联想和画家的生平性格,和在画中或显露,或刻意隐藏的布局安排,让我们能更好的观看这幅画。如此,我们在进入画展欣赏这些伟大艺术品的时候,就能多一层拓展思考和体会。

而明天,我要去三影堂——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感受摄影作品的魅力。

《观看绘画》读后感(五):一本学习艺术欣赏的书:大师的独家记忆

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给不懂如何欣赏绘画艺术的人,一定启发。为何有的人在一副绘画面前会看很久,但有的人惊叹完漂亮之后,就只会摇摇头说看不懂。这本书就是第一种人写的,他将自己对于绘画的热爱,以及他在一幅画面前沉思时的心路历程展现给了读者,正如作者所说,很多时候,文字在感官感受面前会显得苍白,有时候,很难用文字表现出那种微妙的。美妙的美感。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1983)

本书的作者是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1983),距离我们很多年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纪录片主持人。他的眼光可能与我们不同,理解深度也不一样,但我觉得他属于“从前慢”的那一类人,他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手机,或者其他对绘画影响深远的电子信息技术,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手的“真情实感”和画作欣赏的经验总结。他的方法对比不是跟某些机构或者自媒体人,而是他们艺术评论界的老友,他们有着各自的绘画欣赏偏好和观点。

肯尼斯·克拉克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他27岁的时候,就担任了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30岁的时候就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战时,他作为倡导人,发起战时艺术家计划,保障了艺术品的安全,战后,他作为多部艺术品纪录片的主持人,像世界介绍这些伟大艺术品的美妙。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正是因为肯尼斯·克拉克先生这一生的经历,他的艺术欣赏才更有说服力,更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而你真的翻开书页阅读之后,又会发现一位艺术大家,在自己欣赏的艺术作品面前是多么的尊敬,对向世人分享自己的艺术欣赏经验时候又是多么的谦虚。要知道,世界上,能像肯尼斯·克拉克先生一样,看过那么多绘画真迹的人,就屈指可数。

肯尼斯·克拉克先生说他在绘画欣赏过程中,会有一个大致的情感过程:仔细审查,展开联想,再次更新。这也是他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欣赏模式。初次看到一副作品时候,我们会惊叹它的美丽,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展开联系,想想画作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谁,这幅画作在作者的一生中是哪个阶段的产物,再要想一想,这幅作品的构思,那么基本上你就已经对作者的画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侄的感受和了解,在这以后,还要学会更新,就是反复看,反复想。或者过一个时间段再来看看它,也就会有不一样的领悟和感受。

书中插图

当然,欣赏绘画,最好还要懂一定的绘画艺术技巧,这也是检验一副作品是不是赝品时候,常用的技术手段。这是科学的,就不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了。虽然这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但也可以在作者每个作品的赏析中,有所了解。

总之,是一本不错的艺术欣赏书,学习艺术欣赏的书。我初看时候,还是对作者的艺术欣赏方法很受用,有一种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感觉,后续再看作者对于每幅画作的细细分析就更是如看电影一般,享受其中了。一本很有内容的小书,推荐阅读。

本书选自~肯尼斯·克拉克艺术史文集

《观看绘画》读后感(六):知其美,并知其所以美

在克拉克看来,“艺术不是棒棒糖,更不是一杯蒔萝利口酒。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含义,或是其中我们能够理解的那一丁点,必须通过联系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增加我们的精神能量。观看绘画需要积极地介入,而且在初始阶段,还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克拉克如同一位艺术作品的导游,把传世名作美的细节提炼出来,让观赏者不但知其美,而且知其所以美。读了此书,用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等词来形容,并不夸张。

“米开朗基罗的线条和提香的色彩。”这是 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 写在画室墙上的话,说出了两位大家的亮点所在。面对一幅名画,除了画家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从细节处解读的还有很多,克拉克选取了十六幅传世画作,把美的细节和内涵解读给观众。

对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克拉克从空间布局、人物眼神、人物姿势等角度,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并指出委拉斯开兹“含蓄矜持”的风格,从索福克勒斯、王维的作品中可以体验到。这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艺理论相呼应,与古希腊悲剧共情。从透纳的《大宅内景》,克拉克发现了作者用色彩的渐变再现可见的世界,由其自然天成之处,联想到了莫扎特的音乐。绘画、文字、音乐的艺术通感,在克拉克的艺术解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拉斐尔《捕鱼神迹》,克拉克总结出拉斐尔艺术两大特色:一是流畅的运动感,二是每一形式中都给人以滋养的丰盈感。而华托《热尔桑的招牌》的神秘之处,克拉克认为,在于色调与色彩的交相辉映所散发出的一种夺人心魄的美,以至于任何尝试性的分析都显得愚蠢而粗俗。而波提切利由于精神上的紧张性,画作总是“醉心于灵魂的张力”。伦勃朗的核心体验是人物面容,“面容对于伦勃朗的意义,就像太阳之于梵高,海浪之于透纳,天空之于康斯特布尔”,“是包罗万象的宇宙的缩影”。

在介绍波提切利作品时,克拉克还提到了画家与工匠的话题,有学者认为,画家不过是工匠,他们的想法,都来自博学多才的赞助者。也有人认为,画家是掌握哲学体系的高人。这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笔者认为,画家的创作固然有“为稻梁谋”的动机,也会受到出资者的影响,但艺术作品无疑是作者个人思想和艺术才华的集中展示,好比敦煌壁画,很多是供养人赞助画匠创作出来的,但经过历史的风尘涤荡,留下的是以供养人形象为载体的绘画艺术。艺术诞生的动机虽有不同,但结果并无本质的区别。

《观看绘画》和《何为杰作》同为克拉克艺术欣赏普及性读物,可以参照着读,比如华托,两本书均提到法国天才画家华托的《舟发西苔岛》。

舟发西苔岛

37岁早逝的华托,以“快乐的轻浮”,成为洛可可风格的大师。这幅画约创作于1712—1717年,现存法国卢浮宫。克拉克认为,幸福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我希望没有人会否认华托的《舟发西苔岛》是一幅杰作。尽管有评论家在其中发现些许微妙的忧郁,但他无疑是一首赞美幸福的诗篇。”对于华托作品传达的“忧郁”,英国的E.H.贡布里希亦有同感,他在《艺术的故事》中选取了华托的《游园图》,指出:“它呈现的是一种美妙而近乎忧郁的平静景象。”“华托用优美风流的景象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宝库。”(广西美术出版社《艺术的故事》P454)华托曾研究过中国的《百戏图》,画过一些中国景物和人物画,反映了他想象中的东方。武斌在《文明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广东人民出版社,P208):“在技术上,华托在许多方面借鉴了中国画法,给风景画注入了一种独立的生气。”并引用德国的利奇温在《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书中的论述:“华托喜欢用单色山水作为画的背景,这正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观看绘画》中,克拉克对画家的个人性格也多有提及,如提香“声名狼籍的精明和算计”、委拉斯开兹“看不出任何激情、嗜好,抑或其他的人类弱点”、华托的“骄傲、精致、独来独往”等等。虽然“画如其人”的说法失之简单,但艺术家的性格与作品之间存在关联,当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认识分析作品的一个角度。

知其美,并知其所以美。这是克拉拉艺术史作品的魅力所在。

《观看绘画》读后感(七):《观看绘画》:我终于学会了怎样去欣赏一幅绘画 作品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用松树形象的比喻了对事物的三种态度:认知的、实用的、美感的。不同的人对于同样一个物体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态度,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事情。

那么对于绘画作品呢?它完全是美感的吗?即使是美感的,它们的美到底在哪里?怎样欣赏这种美?也应该是一个自我的事情。但这样就会碰到一个问题,对于非常多著名的绘画作品,世界上所有人都说他们是美的,当然,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也能感觉到那种美,但它们和其他的一些并不著名,或者一些工匠的作品差异到底在哪里呢?是逼真吗?很多名画反而不如工匠的画作更加逼真;是真实吗?不要说很多名画都是虚构的作品,甚至非常多的艺术品有了后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扭曲、不真实,但他们依然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那这些艺术作品到底美在哪里呢?当我们看的足够多的时候,一定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但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也还需要学习大量的美学知识。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我们还可以借助别人的思考去体会绘画作品,看一个美学大师是怎么欣赏他眼中的绘画作品,来增加自己的美学素养。

肯尼斯·克拉克,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长期担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这样的身份无疑可以让他看到非常多的艺术作品。而他也致力于把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甚至借用了电视这样的新媒体。而作为作家的他,文字依然是他传递思想最好的阵地,他也有大量的文章介绍着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而这本《观看绘画》就是克拉克通过对于16幅世界名画全面而细致的赏析过程的记录。虽然这些记录都是克拉克欣赏这些艺术的作品的具体过程,但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启迪,带来不同的感悟。阅读这些内容,当我们再去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就不会仅仅看一眼,或者拍张照片,到此一游就结束了,是是真正的能入够深入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欣赏它们的美。

克拉克告诉我们,“我会看画面整体,在我辨认出画作的主题之前我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取决于色调和范围、形状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对于提香《耶稣下葬》的欣赏过程,第一句就是:“远远地,我的情绪被她击中,直接而有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212×148CM,从稍远处看,还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那灰暗的色调中,耶稣银白色的身体,光与影的交错;亚利马太的约翰的胳膊,无比强健,活力四射,但是耶稣的胳膊却是自然下垂的,再也没有了力量,玛利亚那种恐惧而又怜悯的眼神,圣母那深深的凝视,一种莫名的悲哀直击观者心灵。

在最初的震撼之后,紧接着的一段时间是审查。我会一一观看画面中的各个部分,欣赏那些色彩和谐之处,以及那些素描攥住了所见之物的地方。自然而然的,我开始意识到画家想要再现的是什么?如何巧妙的做到这一点?就会增加我的愉悦。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部分可能稍显困难,对于绘画的局部的赏析,才是欣赏绘画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功课。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样一副318×276CM的绘画作品,由各个部分的细节组成。虽然他们整体是和谐的,但当我们细究每一个人物、一件物品、甚至处于作品正偏右的那条狗的时候,他们都是有故事的。比如在这部绘画作品中,就有一个侏儒的存在,这种侏儒或类似的丑角在委拉斯开兹作品中经常出现,他既增加了这幅绘画作品的戏剧性,也让整幅画作的气场立马提升了下来。如果缺少了他,就缺少了那种全方位的真实。

《观看绘画》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这就是一种美的熏陶,也是一种对于艺术又一次具体认识的过程。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所说:“以大师之眼观看大师之作,洞察隐藏在画布里的奥妙。”

《观看绘画》读后感(八):大师看绘画,与艺术续前缘

肯尼斯·克拉克,20世纪享誉世界的艺术评论家。他从二十七岁即任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以来,终其一生都与艺术结缘,可以说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艺术的一生。1969年世界首部关于艺术的大型彩色电视纪录片《文明》的面世,是他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他是“将艺术带给大众”的艺术人物。

艺术是人类心灵的窗口,人们在欣赏艺术之际,可以回顾自己来时的坎坷、当下现实中的困惑和苦难以及自身和人类未知未来命运的探索和期待。而绘画就是艺术王国里的一双慧眼,它给艺术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艺术因绘画而大放异彩,流芳百世。而西方绘画就是世界艺术王国忠的一颗夜明珠,它以“再现性”为主要特征,历经不懈的创新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特色,历来为众多艺术爱好者所称道追捧。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回归艺术鉴赏的初心和集大成之作《观看绘画》,就是生动再现西方绘画奥妙的绝佳解读文本,是西方绘画爱好者甚至是西方画审美情趣的入门之作。

怎样观看一幅艺术杰作?在那些杰作的画布里,隐藏着艺术家怎样的巧思妙想? 这是一部以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引领读者观看绘画的大师指南。提香《基督下葬》、委拉斯开兹《宫娥》、拉斐尔《捕鱼神迹》、华托《热尔桑的招牌》、维米尔《画室里的画家》、伦勃朗《自画像》……克拉克爵士以其独特的艺术史家之眼,精选十六位艺术大师的经典杰作,细致阐析了每幅画作的创作背景、技法特点、艺术价值、后世影响等,慷慨而生动地分享了观看绘画的门道与乐趣。

在本书选取的这十六幅西画经典中,作者从宗教、时代、民族、地域、社会环境、画家本人的遭遇等等多个因素切入,呈现了丰富而多彩的西方艺术。肯尼斯·克拉克深受西方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将艺术置于文化和社会的整体环境中加以考察。这位英伦绅士坚持以文雅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将“端庄高贵”的艺术介绍给大众。同时,他以深入细致的图片分析和博学多识的古典涵养,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观看”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引领读者漫步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之中。

西欧绘画,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它受到神秘主义、宗教观念以及科技的影响构成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流派甚至是同一时期的不同流派。肯尼斯·克拉克凭借多年的艺术生涯和人生经验,熟练掌握了西方绘画多个领域的各种研究方法,而且在各种研究方法中找到一种平衡,使之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在他看来,艺术的生命的常青的,艺术大于观念或者方法。

《观看绘画》一书这16幅西方传世名画代表了西方绘画中自然观念向个人状态的转化的蜕变史,作者以引人入胜的讲述,将艺术与人生巧妙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两种艺术风格之间抗衡的张力,也揭示了二者互相交融的一面,无论从具象空间的再现到抽象观念的形成,还是观看自然的独特方式,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神秘又不可分离的关系。

作者深知,绘画经典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真实天才的创作,是记忆和情感的汇合,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又保持着与过去的深层关联。每当我们对人类感到绝望时,只要想到那些绘画杰作,我们就会对人性重燃信心。

《观看绘画》读后感(九):肯尼斯·克拉克的观看绘画之道

这就像是大型交响乐团中的例外乐器,一开始不被注意,直到读了乐谱,我们才会发现它们,而它们为整体赋予了深度和节奏。 ——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放置在观看绘画当中再合适不过了。实际上,有多少走进艺术展馆的观众是满腹艺术知识的研究学者和专业人士。更多的是知之甚少但对艺术展览很感兴趣的普通民众。 作者肯尼斯·克拉克抱持着“任何职业的长期实践都能培养出一点点技巧”认定人们经过长期经验背景积累后能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以及作品背后给予观众的精神力量。 ⭐观看之道 丨 总览 ○观看绘画需要积极的介入,而且在初始阶段,还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看画面整体,在辨认画作的主题之前,给画作定下一个大致的印象。印象来源取决于画作的色调和范围、形状和色彩之间的关系。(肯尼斯·克拉克很喜欢“整体——局部”这样的观看顺序。上次我读到的《何为杰作》里面也有这样的观看顺序。整体是一种大致印象。而局部才是画作及格分数线上的加分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观看画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疲劳感觉。这时需要用一些准确信息来强化自己。(克拉克试图在脑海中抓取画家的生平事迹、作画背景、画面的某些部分是否出自除画家以外的别人之手,或者作品有否经过修复或遭到损坏。)“准确信息”这一点就很考验一个普通观众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积累。 克拉克自负地认为,倘若观众们只是把眼神和心思短暂停留享受眼前的作品,那么这过程跟人们深吸一口闻橙子的香气一样不持久。记忆会随着时间消退,纯粹的美停留在记忆中也不会太久。“准确知识”就是另一层次的加深巩固。 ○被作品完全浸透。伟大的作品在注入画家背景知识后中变得更深刻。(当然,我们理解得越深入,就会越发觉得画家的技法出神入化,难以企及。) ⭐ 跟随克拉克观看绘画 丨试着学着赏析画作 观看绘画,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有设门槛。简单吸闻橙子的味道容易,如何让橙子的香味留存时间长,讲求的是日常的积累和存续。读完整本克拉克对于十六幅伟大作品的赏析与思想历程,我也想试着选取最喜欢的两幅画作去好好感受:

《热尔桑的招牌》

○华托《热尔桑的招牌》 本书《观看绘画》的封面就选用了华托的这幅《热尔桑的招牌》(局部部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色调与色彩的融洽,有一种摄人心魂的美。 特别是最前面坐姿女士的丝质衣裙,从皱褶到色调都让人沉醉。衣裙的鲜艳程度不会抢走观者对画作其他局部的关注度。同时,坐姿女士成为整幅画的主角,成为观众们一眼钟爱驻足停留的原因。这幅画给人感觉就是高清照片的油画转印版。 从克拉克分享的关于华托这幅《热尔桑的招牌》背景知识可知,这幅画已经是华托的最后一幅画。或许部分读者和我一样,是第一次观看这幅画却从未获知华托以前是怎样的作画风格。一眼爱上就更想要更贴近了解华托。 1719年,早已罹患肺痨的华托,幻想着要去访问英国。华托的朋友们认为他这次的出行岁月改变了华托。 华托是主动找到热尔桑问能否允许他画一张招贴画。(这点很有意思。并不是热尔桑出钱要求华托帮忙画招贴画,而是华托自动自觉请求允许作画。) 这幅《热尔桑的招牌》仅用了八天时间就完成。这对于患了肺痨的脆弱的华托来说,是很艰巨又了不起的成就。人在久病的时候不可能长时间提起精神好好集中精力作画的。因此,是多么深刻入心的印象令华托快速完成这幅流传久远的画。 据克拉克介绍,华托是唯美主义运动辩护人认为的艺术家应该成为的样子:骄傲、精致、独来独往,总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这让我想到不少作家,他们都叮嘱友人要在他们死后把手稿给烧掉不要留存。) 《热尔桑的招牌》正值华托创造思维的危机阶段。他苦于需要新的主题,寻求新的构图基础。他追求完美追求不一样。或许正是热尔桑的店和里面的场景让他觉得耳目一新,怎么都想要请求热尔桑让他画一幅招贴画。 他运用了15世纪佛罗伦萨的透视方案。整个布景呈现盒子状。人物的定点和设置跟舞台设置无异。这种形式化的布景不会让观者感觉到眼睛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是慢慢地顺着画作的人物分布位置来感受整体的氛围感。整体给人感觉色调相融又均衡。 ○透纳 《暴风雪》

《暴风雪》

透纳是我读完整本《观看绘画》后最佩服的一位。(或许因为我了解到他创作《暴风雪》的准备工作才更让我佩服他。) 《暴风雪》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风雪交加和强烈的晕眩感。其实不好说我是否能很好地分辨出船只和海岸线的轮廓。但就单纯以晕眩感来说,透纳把暴风雪给人的身临其境的震撼感呈现得淋漓尽致。 透纳执着于还原特殊场景的真实性。他的这种执着,使他要求水手把他绑在桅杆上,以便直面感受暴风雪的轮番侵袭。他被绑在桅杆上四个小时,没想过能否逃脱暴风雪这件事。他活下来了,就执念把这一场景真实记录在画作里。 “被绑到桅杆上的透纳,在性命攸关之际,还能够以审美的超然来观看《暴风雪》。当风暴结束时,他不仅记得海浪如何漫过船尾,而且还记得,在令人目盲的暴雪中,从船舱里漏出来的点点灯光是多么微妙而脆弱。” 相较于如今玩游乐场里的机动游戏都闭眼哇哇大叫的人们,透纳可是相当勇敢无畏。他睁大双眼直视眼前的风浪和雨雪,不躲避不隐藏也不想虚构。他追求的真实,很迷人。 “人类的灾难最能激发透纳的创作冲动。”珍藏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创作于1805年的透纳的《海难》也是如此。它比《暴风雪》更写实更震撼。如果说《暴风雪》是梦幻的清晰不明的创作,那么《海难》就是直面海浪破坏性的真实的绝佳呈现。这幅画也是建立在透纳的个人经验之上。透纳用他的性命和对艺术忠实追求的诚意来创作最美的真实。

《海难》

——

观看绘画是件很讲求个人感受的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多少进入美术馆博物馆的游客/观众仅是走马观花地观看绘画?他们仅仅是享受艺术带给他们的片刻愉悦,没有奢望绘画作品能给他们长久的留香。 克拉克就是想要激发感兴趣钻研的外行对绘画作品本身及背后创作背景知识更感兴趣,变得内行一些。 观看绘画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艺术背景知识和专业技巧分析的。我们可能不会一蹴而就成为专业的艺术作品鉴赏大师。

然而,量变成就质变的飞跃。这是专属于肯尼斯·克拉克的观看绘画之道。

《观看绘画》读后感(十):当我们观看绘画时,我们在观看什么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最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

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

——塞尚

肯尼斯·克拉克是英国作家、艺术史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在早期影响他的诸多因素中,是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的写作让他相信,任何人都有接近伟大艺术的能力。带着著名鉴赏家、艺术史家贝尔纳德·贝伦森的影响,27岁的克拉克被任命为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的馆长。三年后,他成为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掌门人。

《观看绘画》是“克拉克艺术史文集”的第五本书,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回忆起这个系列的第一本书《何为杰作》。我想,若是一个不怎么接触艺术以及艺术史的读者,读完本书应能对《何为杰作》有更深的体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你可以把这本书单纯地当作是一本对绘画艺术欣赏的教学科普书,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克拉克本人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以及超凡的透过表象的深层思考能力。导言里第一句话就是:“毫无疑问,观看绘画的方法有多种,但其中没有所谓正确的方法。”克拉克只是提出他的一种方法,基于长期的专业鉴赏功底的一种欣赏绘画的方法。

克拉克的方法总结起来似乎很简单:

1. 看画面整体。主要取决于色调和范围、形状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2. 仔细的审查。观看画面中的各个部分,欣赏那些色彩的和谐之处,以及那些素描攫住了所见之物的地方。

3. 回忆与思考。回忆画家的生平事迹,试着将面前的作品放入它在画家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并且思索画面的某些部分是否出自学徒之手,或者是否曾被修复者损坏。

4. 完全的沉浸。“我对它们的理解越是深入,我就越是意识到,它们的核心本质隐藏在更深的地方。我用这些陈腐的文字工具,触及的不过是它们的皮毛。”克拉克如是说。

克拉克在这本书里一共选了十六幅经典传世画作,其中有大众熟知的文艺复兴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圣母子与圣安妮》和拉斐尔的《捕鱼神迹》,有17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维拉斯开兹的经典画作《宫娥》,还包括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的《基督下葬》和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的《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等。

我对其中的三幅画作印象最为深刻,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克拉克的另一本著作《文明》里有这样一句话:“在伦勃朗绘画中表现的心理真实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艺术家。当然它们也是完美的绘画制作的杰作。”

伦勃朗一生创作了近百张自画像。他从二十三虽开始记录自己的容貌,仿佛在镜中凝视另一个自己,看自己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从意气风发到苍老颓败。

克拉克所选的这幅画作大约创作与1663年,此时的伦勃朗已然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痛。他的两任妻子逝世,孩子也夭折,自己也从成功的画师变得穷困潦倒,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画中的他满脸皱纹,茫然而彷徨,眼睛中不再有年轻时的高光,仿佛无限感伤,又仿佛无限悲悯。

这种对自我深邃又刻骨的剖析,使得绘画不再只是表象肤浅的赏心悦目,更给予绘画美学深刻的揭发人性的内涵。

1808年,拿破仑的军队终于到了西班牙。戈雅一直期待的大革命带来的解放没有成为现实,他看到的反而是残暴的烧杀掳掠。他像贝多芬一样被骗了。

西班牙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被屠杀,一排排的法国士兵手持长枪,把一群群西班牙手无寸铁的人民送上刑场,夜以继日。

戈雅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机,是他在1792年生的一场病,他因此而彻底失去听觉。第二次危机就是拿破仑的军队到来之时。

他听不到枪声,听不到喧闹,甚至听不到人们临死时的哀号。他的画作里同样不存在现实的声音,有的可能只是他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在传达到观察者的眼中时,就产生了十分震撼的效果。你可以说这种效果来自不协调,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效果太有冲击感了。

事实上,这幅画创作于事件发生的六年之后。因此,它是戈雅对那起事件长达六年的重组与发酵的结果。他用士兵们凶狠的重复姿势和他们手中步枪的严格排列,来表达冷酷无情的服从与难以抑制的凶狠。而他们所瞄准的无辜人群那崩溃的不规则性排列,以及白衣男子类似受难形象的姿势,都诠释出戈雅的愤慨与痛斥。

“在我熟知的伟大画作中,没有哪幅比库尔贝的《画室》更像一个梦。”克拉克这样写道。

库尔贝创作与展开这件作品的时候,他三十六岁,正值职业生涯的巅峰。就像诗人一样,在人生最光耀的时刻,他心里充满了梦想与抱负,充满了对现实的赞美和讴歌。

他在这幅画里将模特儿、他的朋友、街头乞儿、流浪汉、市井小民、猫儿狗儿都同台展开,好像他希望在他创作的世界里,这些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生物,都可以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这当然是个梦,一个华美瑰丽无方的梦。

然而库尔贝曾说:“我不画看不见的东西。”他强调客观,强调不含作者自我立场地呈现真实。我们可以想象,他在他的画室里,回忆着自1848年以来的艺术活动,如此绘制出这样一幅现实主义画作。

梁启超曾说:“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观看绘画时,或可循此径徐徐深入,以真求真,终得往者之深意。

推荐阅读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