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搁现在啊,大家都有。或许有着不同的关于手机的想法和思考,有人觉得手机该管控,因为现在我们好像总是沉迷在手机app上,忽视和其他人的交往;也有人认为手机这么好的东西该好好利用起来,不应该因噎废食,应该主动参与和调整手机的使用风尚习俗。这些争论到今天也还没有得到个结果。其实在手机还处于早期的时候就有人具体评价过了,这本就是保罗·莱文森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他的态度一定层面上是偏向刚提到两种观点中的后者,他认为的人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技术的影响,这种技术乐观主义也反映在了他对手机的观点和预测当中。
他对手机的出现表现出了较高的赞叹,认为这将我们从固定的状态解放出来。与曾经的信息生产工具和交流工具相比,不像电视、电报、打字机那样将我们束缚助,而是像书本、报纸那样得到交流。但与传统的文字载体又不一样,接上互联网后的手机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一个接一个的超链接给予我们无穷的探索欲望。当然,与传统文字的固定性相比,手机及其互联网呈现的移动性和可变性又使其中的信息变得不稳定。保罗他将这成为补救措施中出现了新的不足。
这也是他著名的观点,补救性媒介。有一个比较好说明这个观点的例子,我们房子的外墙破了个洞,我们需要补上去,但是我们又需要这个洞提供的光线,因此我们发明了窗户。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透明的窗户会侵犯我们的隐私,所以我们发明了窗帘来补救这一点。一个媒介的发展当中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利弊。这也明显的体现出了保罗自身的技术乐观主义。
尽管保罗给我们了一些新的视角,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所描述的手机基本还停留在早期的信息接受和来电通话的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web1.0时代,在最后预测的一章中也仅停留在了语音和通话相关的影响。
也因此,我对于当前媒介的发展仍保持乐观倾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仍不能放松对媒介的研究以及相关文化风向的参与。人应该保持自身的积极性,要走一步思考三步,对于媒介的发展要有所把握,即使是不确定的未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然无法将手机抛弃,那么就要做技术的主人吧,不要被手机所异化。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