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瓦》读后感1000字

发布者:骑驴流浪 2021-11-29 05:13 来自: 文章吧

《汉瓦》是一本由刘三解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瓦》读后感(一):还原真实。

讲真的,每一章前面的小节都看得费力又费思。看三解老师从各个原始史料里扣细节去“常识”,还原出符合当时的军政制度、社群关系、行为逻辑等等,感觉自己真的可以想象出一点活生生(这个词感觉不是很恰当,但又觉得没有更比它恰当的词适合)的秦汉时代的面貌,而不是一堆关键词堆砌、各个朝代都可套入的“规范想象。 收获感很大,可对史料了解的匮乏又读的累得慌。 但看到结语就很开心了。毕竟我已学习总结“全文中心思想”多年,实在鄙陋浅薄,每章作者自己来个结语真是再好不过[破涕为笑]。 三解老师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分析论证的方法各小节已详述,而怎么透过表象、现象,一层层深入到运行逻辑,实在帮我这能力不够的人都解析清楚,且颇有些醍醐灌顶之感。 就像人在黑暗里醒了,明白自己不是瞎了,而是被困在黝黑之中。但自己却摸不到方向,甚至连如何探路也不会。这个时候有只手把你拽起来,有个声音教你怎么探怎么见到光。三解老师的《汉瓦》已为我做到如上,万般感谢! 接下来希望我这慢慢忧忧的阅读,磕磕绊绊的思索,踉踉跄跄的步伐,早日见到那光亮。

《汉瓦》读后感(二):打分感想写成了书评,其实它就是个感想

读《汉瓦》这本书需要调动足够的专注度。 例如,书中第十章三、四节,46页的体量,我大约“静音阅读”了2个小时。

这两小节集中论述的问题和作者的大致态度其实已经通过小节标题表述出来:汉帝国的军工授爵制度自开始就是一个“骗局”;被骗的60万汉军老兵为什么没有讨说法。

通俗标题下的主文,阅读起来并不轻松。开篇就是12行的“汉高帝五年诏”原文引用,紧接着《商君书》原文的摘引、《史记》原文的摘引、以及对《二年律令》简牍原文的摘引,等等。尽管作者已经很友善地给出了翻译、解析,但我建议不要跳过这些佶屈聱牙的古文。因为这些史料是作者推理分析的基础,一旦省略,就有误读作者结论的风险。就像我们即使知道42,也无法理解宇宙万物的终极答案。

《汉瓦》,小众的历史品类、已经过气的汉代题材、毫无故事性的讲述内容、以及引用大量史料造成的阅读困难。我若是个荐书up,绝对不会推荐这本书,太耽误每月读完十本书的kpi了。

但以上特性,恰恰让我认为,在这个动辄“三分钟干货”的时代,我们需要《汉瓦》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书能告诉我们:知识是需要付出的。想收获这本书的知识吗?请拿出你的金钱、时间和专注力。

知识,不等于有用,不带来成功,甚至可能无法成为酒桌上吹牛的话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求知呢?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想了解我们如何了解历史,不妨读一读《汉瓦》。当然我的答案不等于列位的答案。

末尾提示:若阅读《汉瓦》的姊妹篇《秦砖》可能需要调动你全部的专注度。

《汉瓦》读后感(三):学不会《秦砖》,我们可以试试《汉瓦》

秦砖汉瓦。 刘三解继去年的《秦砖》之后,今年又有了《汉瓦》。两本书共同的特点就是细致的梳理,建立属于一个自己的历史解释体系。《秦砖》更侧重于钩沉,《汉瓦》则更注重在大众熟悉的史实里找出他们内在的联系,重新搭建一个平台,上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秦砖》的研究方法不好学,因为我们一般人对这些史料的占有根本达不到研究的程度,所以对于《秦砖》的研究方法我们是望尘莫及的,但是《汉瓦》就不一样了,《汉瓦》所用的资料,一点儿都不新鲜,新鲜的是作者切入的角度,让人惊叹的是作者串联的水平。这种方法我们普通人可以学,启迪了普通人读史的思路,历史的资料是活的,是互文见义的,历史上的匆忙过客也可以见证一个时代。这种读史的方法让人很欣喜,我们从微观入手,也许能如作者一样得出一个宏观的结论,也许仅仅只是把微观的东西看得更加细腻,无论如何,这种读书的方法都会让你有收获,差别只不过是收获有多大而已。 北大历史学教授张帆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充分说明看似题无剩义的领域,仍有继续发掘的空间。”

《汉瓦》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想起一位民间读金庸的高手六神磊磊,我自诩对金庸的小说非常熟悉,感觉里面的情节能招之即来,但是六神磊磊去写金庸,往往能写出让我眼前一亮的篇章,就会有一种这角度如此简单,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的感觉。 《汉瓦》同感。 《汉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作者就是从源头开始梳理,他所使用的资料,居然是从一段我感觉非常闲的闲笔入手的。作者选择了《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对刘邦的一段描写,抓到了刘邦微少时对信陵君非常敬仰的一个点,延伸开去联想到了刘邦家族对魏人身份的认同,进而联想到了这种身份国别身份的认同对他们制度体系认知的一种影响。为了加持这种影响,作者还选择了许多史记中的传记,把许多传记中只提一笔的刘氏家族的介绍掰开揉碎地梳理,让我们看到了刘氏“魏人”家族迁居楚地之后,仍然保留了以小家庭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也为汉初迅速汉承秦制打下基础。一个人少年时候的认知,往往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想起来海峡对岸的那些人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因为年少的时候受到了错误的国别教育,所以今天仍未能迷途知返。历史中早有先例啊。 《秦砖》的方法我们学不会,《汉瓦》倒是可以试着学一学。这种从常见的史料中梳理新的认知体系的方法挺不错的。

《汉瓦》读后感(四):历史就在那里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历史类书籍来说,许多人都是出于一个“外行”的阶段,很多人没能在对历史的研究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没能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有时候,大家对于史书的兴趣来自于一种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停留在“知其然”即可,不必“知其所以然”。就如同我们知道刘邦建立汉王朝,并迅速地“汉承秦制”重建秩序。却很少去考虑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暨“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过程。在读史书时很少去分析史学家是怎样得出这些论断?各种史料中叙述的内容是否完全可信? 研究一段历史,并未如想象中简单。往往需要借助史料记载,引经据典,依靠自己的史学功底,和一种求真严谨的态度,仔细辨析其中的逻辑和各种细枝末节,完成一个分析和论断的闭环。

在《汉瓦》这本书当中,作者按时间线叙述了从刘邦早期扑朔迷离的身世,到汉王朝开国的历程,并对《史记》和《汉书》中隐藏的信息,特别是容易被读史者忽略的内容进行解析。 刘邦的生平经历存在诸多的谜团,似乎最没有争议的就是他的籍贯。果真如此简单吗? 你真的了解汉高祖刘邦吗? 刘邦也曾是个“败家子”? 你是否知道刘邦是恩仇必报得性格? 刘邦与父亲一直耿耿于怀,他们父子二人的最大“心结”又是什么? 本书也是围绕着这一类大家感兴趣的点,一点点解开《史记》所记载信息当中暗藏的不为人知的玄机。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和学术功底看待关于各种史料记载的辨析,分析对应的时代背景,推测出古人的逻辑思维,接近和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和纪录人的真实表达,为我们打开回望汉王朝的一扇窗口。 传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时间、人物和过程都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读史书不能只看记事的主视角。如同本书的角度一般,对史料的细究之下,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作者对史记当中的记载要点进行拆解的思路常常是基于其中信息进行猜测,结合之后形势的变化方向从侧面去论证之前的判断。 汉王朝覆灭秦国之后,迅速地“汉承秦制”重建秩序。既可以说是一种命运的选择,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是一种因缘注定。本书从《史记》当中给我们发掘出刘邦取得成功的伏笔,即刘邦拥有见识、野心和胆量这三项特殊能力和身兼“楚”“魏”的出身这项独一无二的身份特质。正是这些缺一不可的能力和特质,使得他一步步奠定了“从零到十”的“聚众”基础,并能突破熟人和乡党关系的束缚实现从“聚众”到“用众”的质变。这也是刘邦“三易其主”,却总能在变幻的政局之下步步高升的关键因素。

平时我们读史书,除了面对文言文载体等形势感到吃力,也往往对其中的官制和兵制的考据感到枯燥无味。然而作者在书中指出,一个王朝的权力结构和发展脉络,却往隐藏在这些内容的细节当中。 这本书不仅帮我们缕清一条条历史脉络,更是为我们如何一步步解读一段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它除了给我们回溯出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史,还原出失败者项羽的本来面目,解开了楚汉之争中的许多谜团,还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如何读史书”的思考和借鉴。 真正了解一段时期和一个人物的历史,最终都是要回归史料的记载。当我们也学会认清和读懂史书当中的信息构架和关键节点,从看似矛盾的信息当中印证事实,或许也能在今后读古代历史书籍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自己接近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

《汉瓦》读后感(五):论民主——刘三解《汉瓦》读后记

基本读完了刘三解先生的大作《汉瓦》,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我尤其非常推荐那些非历史学专业的,同时通晓一定专业技艺的朋友们来读一读这本书,我个人则从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叫民主的事物。

我说的民主当然不是现代社会中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民主概念。在现代民主中,作为全体的人民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所有者,具体的统治者则退而成为了抽象的人民意志在地上的化身。我看到的是古典作家们口中的民主,在他们的思想里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主权概念,而只有谁统治谁的分别。一个人统治我,叫王制;一群人统治我,叫贵族制;那么究竟由谁来统治我能被叫做民主制呢?刘三解先生告诉我们,诸如刘邦、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样的人有朝一日也来统治我了,就叫民主。

那么这样一群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在旧贵族韩信眼里,刘邦集团的早期创业团队中,除了刘邦、萧何之外,剩下之人连成为一名合格职业军官的资格都没有。就是这样一群跟着一个在丰沛当地有一定知识和见识的大佬,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起来,没有知识和文化的乡野村夫有朝一日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底层逆袭的典范,不但与韩信同朝为臣,甚至成为了帝国的宰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所以什么叫民主,所谓民主就是有朝一日社会沉渣泛起,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来统治曾经的贵族们了,也就是下克上。这个才是古典作家们,尤其是欧洲的古典作家们最担心发生的事。因为真的等到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哪怕拥有全世界最聪明头脑的人恐怕也没有什么办法来补救了。事实证明,在这个世界现存文明中最难摆脱身份制的, 恰恰是那些贵族阶层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的社会。

跟傻子们交流,归根到底一句话:“你看我们人多势众”。在这种情况下,试问谁能赢得了最大公约数们呢,谁又有胆量不给伟大人民们点赞鼓掌呢?

一夫作乱,将他与他的家人教育成有德之人就可以了;一群家族暴虐,将他们与他们的家人教育成有德之人就可以了。问题是谁来教育刘邦社团里,那60万汉军老兄弟及其家人们呢?把古往今来全世界的知识精英都召唤出来,我想都填不够这个智商大坑。

事实是,在旧贵族韩信眼里,哪怕是刘邦团队里最出类拔萃的那些家伙,也跟傻子没有什么区别。而前帝国连长刘邦同志竟然已经是这个社团里德性和智力的双重天花板了。

被一个王统治,是艰辛的;被一群贵族统治,是痛苦的;被一群傻子统治,则生不如死。用三解对韩信“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的解读:“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是垃圾”。那么一群原来本该你丫闭嘴的垃圾现在突然也有资格跟人说话了,不但能跟人说话,甚至开始教起你知人任事的绝活,苦口婆心传授自己毕生总结出来的人生哲学了,对这个人来说,岂不是一件生不如死的事吗?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为始皇、商鞅、韩非、李斯们翻案。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垃圾,但是一定要在垃圾里找一些可能还不是那么垃圾的,那我只能说也许商鞅和韩非可能还要更不垃圾一点。像韩信这种生不逢时的人,生在孝公之时,他也可以成为商鞅;生在始皇之时,他也可以成为韩非。而秦吏和村夫们,如果你们看了《汉瓦》就会知道,就连作恶,都那么下流,都那么不体面。李斯杀韩非,至少还给他留个全尸;萧何杀韩信,恨不能把他平生所知的一切刑罚,所有学过的大招都加到这个旧贵族身上,生怕他没法形神俱灭。

要读懂三解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读懂三解对于中国社会源代码的解读也是很难的。而即使你有幸读懂了他在自己的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恐怕只会更痛苦。但是正如我开篇所言,那些对自己的技艺颇有自信,也希望在专业化这条正义之路上义无反顾走下去的朋友们,应该来读读这本书,了解一下秦汉之际那场中国版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真正本质。也许你们多少会喜欢上三解的文字,喜欢上他的才华。

遥祝新书大卖

《汉瓦》读后感(六):论功行赏是平衡的艺术

之前曾经看过刘三解的《秦砖》,当时书中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全面勾勒分析了周秦之变,。时隔一年,刘三解又推出了新作《汉瓦》。这本书延续了上本书的风格,继续独辟蹊径介绍秦汉制度,只不过,这里更加侧重的是人。以历史人物为线索,介绍的是人的故事。通过人的行为,还原社会制度的完全体。讲述秦制如何延续到汉朝,进而延续两千年之久。

在这其中,我个人更加关注的还是与现实相连接的问题。汉初的军功分封,是靠什么奠定的座次?各位列侯,是因为什么功劳得封。这在“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适用于当今常见的论功行赏。

按照刘三解的说法,这种功勋履历,主要体现在八点:(1)以“何职”在“何处”,“从起”或“起”;(2)“至霸上”、“破秦”、“从击秦”;(3)“入汉”,又分为两类,一类是 “入汉中”;另一类则是在不同阶段加入“汉军”旗下;(4)“定三秦”,也就是参与了进攻“三秦王”战争;(5)“击诸侯”;(6)“击项籍”;(7)“定诸侯”,包括平定韩信、英布、韩王信、臧荼、陈豨、卢绾等异姓诸侯的功劳;(8)裙带关系。这基本上也可以类比近现代史重大历史关头的内容,尤其是1955年9月。这八条就是各个时期的功勋表。什么时候参加的刘邦集团,立下了什么战功,当时任什么职务等等。核心的十八公侯包括: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其中沛县子弟占1/3。要知道,从龙的沛县子弟也就两三千人,可见创始元老的关键之处。既要考虑年资,也要考虑业绩。这也是一班创业公司的状态。白手起家的团队,随着人员的增加,需要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顺利融到资,需要平衡投资人和创业团队的关系,还有后来人的位置。这种内容,在《水浒传》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梁山元老、生辰纲团队、朝廷降将、各小山头等等。也难怪跟对领导以及排座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值得一提的还有吕氏家族的“周吕令武侯吕泽”和“建成康侯吕释之”,也就是吕后的两个哥哥。《史记》中指出,吕泽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碭。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吕释之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按照刘三解的观点,他们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于作为刘邦“亲族”为其“守家”,这在刘氏宗族对他的帮助绝少的情况下,也是维持其团队核心地位的重要砝码。因为他们的经历与“修史”的“主讲述视角”也就是汉高祖刘邦本人的英明神武有偏离,导致在“原始档案”中被略写,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使我对《史记》中曾经被忽视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丰沛功臣集团”也是值得仔细分析研究的内容。从中可以分析出更多的内容。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更进一步地挖掘。在本书中,还有一些新颖的观点,比如“刘邦建立的统治秩序也是“二世而亡””,从汉文帝这个支系开始,其实刘邦的嫡系就已经结束了,旁系取而代之。构建的是新的体系和道路。

《汉瓦》读后感(七):您的时间宝贵,厚厚的《汉瓦》值得

您的时间宝贵,厚厚的《汉瓦》值得——《汉瓦》读后感

很有幸成为《汉瓦》首批读者之一。三解让我写个书评,我说“评”不敢,倒是可以工工整整写一个读后感。

众所周知,历史学的研究著作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专业性、可读性、思想性”三者最多只能达成其中两个。读完《汉瓦》掩卷回味,三者皆有。

我并非历史专业,专业性无资格点评,唯有深深叹服三解的专业能力,考据详实引用选择精当,从那些枯燥的故纸堆里准确辨别出蛛丝马迹。思想性方面,我是一个鄙陋之人,但能引起我思考、共鸣的历史著作也不常见,不过《汉瓦》值得我经常读、反复读,感觉常读常新。可读性上,每一章都足见作者颇费心思,说大事(秦汉之变)从细微处着笔(如刘邦祖籍、名字,如众人官阶名分,如大小战斗参与者等等),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犹如带领一众读者于洞中寻找出口,于迷雾中探索前路,于现场侦查破案,过瘾!

三解说这本书是一本半专业著作,我想当是自谦之语。在我有限的历史著作阅读范围内,我认为《汉瓦》足够独特。不同于市面上的众多历史类通俗读物,阅读《汉瓦》是需要一定知识门槛的,特别是当你愿意花费精力去认真阅读大段大段的史料原文时。我在拜读时,三解的正文像是侦探小说中的铺陈,史料原文就是历史人物的自述和对白。倘若一部小说只看叙述部分,显然会大大贬损精彩程度。

本书在反秦战争的叙述中,涉及大量古代地名与河流,这要配合《古代历史地图集》来查看,但由于审查等因素,书中未能附图,颇为遗憾,客观上也增加了阅读难度。

门槛还涉及颛顼历的换算,某年某月可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西历,读者请注意分辨。还例如我读到鸿门宴座次时的一个细节,有疑惑。如果是西面为尊,东面最卑,那么在代王府邸里,周勃等群臣固请代王即天子时:“代王西向让者三,南向让者再。”该怎么解释?《袁盎晃错列传》里又说“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这是司马迁记错了,还是袁盎记错了,还是跟“代王西向让者三,南向让者再”是两件事?幸好有三解的耐心解答。细节是最好的证据,对趋近真相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说远了。我说《汉瓦》独特,不仅仅阅读上不流俗于通俗作品,当然,这也反映出三解的骄傲,不屑于讨好更多的受众,而是专心为他认为的读者写书。

首先,从观点上看,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本论述秦汉之际的书。它把汉初政治讲透,揭示了此后2000年间不同姓氏之间的复制黏贴。

其次,独特性体现在论述思路和观察视角上。三解花费了大量笔墨在阐释《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史记》诸表之上。不同于《世家》《列传》等人物记述,《表》是最枯燥乏味艰深晦涩的,没有那些鲜活的人物性格,生动的博弈画面,精彩的对话,但也是历史的最干的干货,受粉饰最少的部分。三解从这里深挖,展示了不为人知的军制,决定萧何、曹参、韩信等人的仕途密码,功臣列侯与刘邦、吕后及其内部的真实关系,等等。

再次,独特性体现在能让你破除很多“自古以来”的缪见,如项羽很能打刘邦很能跑,项羽是悲情英雄刘邦是无赖流氓等,三解会用扎实的史料告诉你,项羽是“狡黠”精于算计的,刘邦是有文化有理想有见识的,曹参并不是大老粗,吕后是做政治买卖的高手等。还比如更抽象的认识“成大事者必先谋划天下”等,三解会给你呈现:一本正经谋万事的项羽全部算对了却输了,刘邦只管明天不顾后天却赢了,奇不奇怪?

好话还有好多,但照例也该挑挑毛病。该书整体上的叙述,采用的是悬疑递进层层揭秘的方式。但给我的感觉在全书共十章中,风格节奏不够统一,我感到三解在遵从自己还是照顾读者之间似有徘徊。有时是以可读性为先,有时又以专业性为主。对,节奏是关键词。大多数章节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手不释卷,但到了以专业性为主的章节,问题与答案之间抻的稍远,跨度稍长,节奏感弱了。不过此点如果为真也瑕不掩瑜。如果不成立,那么这很大程度应该是和我的水平不够有关,而无关三解。

最后想跟大家说,您的时间宝贵,厚厚的《汉瓦》值得。

《汉瓦》读后感(八):如果项羽的叔父项梁不死,刘邦集团将不复存在,更不会有大汉帝国

两千多年来,秦汉之际的波诡云谲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文明认知。从秦人到汉人并不是种族的变化,也不是不同信仰的改变,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王侯将相、秦吏楚将、客卿术士、同乡平民,都以不同的江湖经历,构建着中华文化形成时期的统治秩序。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所言:

楚汉相争引发的西汉建国,因有司马迁脍炙人口的描述而家喻户晓;又以班固的编纂纳入正史而世代相传。作为一统王朝初始奠基、中国政治体统因而塑形的学术研究之长盛不衰,自不在话下;而那波折激荡折射出的人生历练,尤其这种历练蕴示的生命意涵,才是秦汉之交乃至刘邦王朝的兴衰嬗替成为口耳相传的“谈资”至今畅而不衰的因缘。

谈起大汉王朝的建立,发生在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之间那场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楚汉之争”,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天下从何而来?依靠暴力取得!刘邦和项羽,谁拥有最强的暴力,谁就可以拥有天下,宰割天下——这一逻辑,是从秦始皇时代便已有之的。

不过,关于弱小的刘邦是如何战胜强大的项羽,从古至今,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无论是“功臣功狗论”“人杰得而用之论”,还是“不吝惜爵赏论”,都是刘邦已经成为汉王之后,以功名爵禄驱使,名臣猛将得而为用的故事。

《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一书的作者,国内著名历史研究者刘三解老师,在其新著《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者,“功夫”往往都不在明处,而是早有“伏笔”。

就拿刘邦来说吧,他能白手起家,战胜凶名赫赫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煊赫一时的西汉王朝,身上自然也有一些伏笔,正如刘三解老师在书中所阐述的那样:

正因为刘邦见识广博,才能够编造“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故事,并在沛县起兵之初,即以一县之地祭祀“兵主蚩尤”并大张“赤帜”,这是“见识”和“野心”,敢冒着族灭的风险当这个“沛公”,则是胆量——有了见识、野心和胆量,加上对秦吏、秦制的熟稔,才是他快速扩张、一路做大的根本原因!

但刘三解告诉我们,这些“伏笔”只是锦上添花,起到的是“从十到百”的效果,而刘邦能活到“从一到十”的真正契机,则是一个人的死亡——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叔父、楚国名将项燕之子、“武信君”项梁。

项梁死的很早,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他被秦国名将章邯攻击,大战于定陶,兵败身死。此时,距刘邦和项羽撕破脸皮、逐鹿中原还有两年多时间。

刘三解在书中告诉我们,自秦二世元年九月至秦二世二年四月,在这短短的八个月里,刘邦已经成为掌握虞、蒙、砀、下邑、丰、沛六座城池,控遏泗水、谷水、睢水三大交通主干线交通枢纽的楚国重将,其坐拥14000万兵力,占到项梁所统大军的十分之一。

不过,现在的刘邦集团还只是个半成品,刘邦只笼络到“本部”部分,至于“特将”和“别将”们,还没有全部加入,离“争天下”的目标还差着很远。而这与项梁的权术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三解从《史记》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发现,根据史料记载,刘邦麾下的几员战将,如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人,在灭秦之战中的行军路线、功劳大小、封赏官爵等等,都有明显不同。

例如,在雍丘之战中,刘邦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根本就没有到达雍丘城下,也没有参与雍丘之战,斩杀三川郡守李由的是曹参所部,周勃和夏侯婴虽然参与了此战,但寸功未立,至于樊哙,压根就没摸到边儿。

继续深挖下去,我们还会发现,在此战中,曹参和周勃虽然与刘邦同在一个战场区域内作战,但很明显已不归属于刘邦本人指挥,所以才会被频繁地调动。而且,曹参和周勃两支部队之间,偶尔还会有攻战的配合,但与刘邦的部队,则基本没有交集,甚至执行不同方向的作战任务。

刘三解据此判断,这种“配属”却不“配合”的方式的存在,说明项梁已经深度介入了刘邦集团的军事指挥,并不再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由此可以推测,以项梁的巧妙操作,刘邦军事集团的“被消化”,应该是早晚的事儿。假以时日,自然也就没有汉王朝了。

然而,或许真的是天命所归吧,就在刘邦的部属即将被彻底打散之前,项梁却被秦将章邯袭杀了。见《史记·高祖本纪》:

项梁再破秦军,有骄色。宋义谏,不听。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引兵与吕将军俱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从怀王,军于砀。

项梁死后,刘邦军的动向颇值得玩味。他没有站在“约为兄弟”的项羽一边同进退,退回彭城共商大计,而是“从怀王”,听从楚怀王的安排,驻扎在砀郡——这就意味着,刘邦与“项氏”霸权彻底割裂,准备自立门户了。

刘三解指出,在项梁死后,刘邦与项羽这个“约为兄弟”的哥们儿的决裂,促成了他在楚国政治格局中的“飞跃”。这在楚怀王重建王业,从项氏集团手中夺取实权的大背景下,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后,刘邦成为楚怀王“借刀杀人”的那把“刀”,而这一身份也成为他登上政治舞台的“门票”。在楚怀王的加持下,他的爵位由“沛公”升为“武安侯”,而职位则跨越到了“砀郡长”,并被授予西进的“方面之任”,有资格与项羽去争那个“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名望了。

当然,在刘邦奠定大汉江山,以及西汉初定之际,还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历史谜团,比如:

刘邦的出生地有什么玄机?秦吏身份给刘邦带来了什么?“赤帝子”为什么要杀“白帝子”?从“连敖”升职为“都尉”,韩信为什么不开心?“丰沛同乡会”缔造了汉帝国?沛县起兵后的“第二把交椅”该谁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吕后一介女流为何能够独掌朝政十五年?

关于这些饶有趣味的历史谜团,我们都能从这本《汉瓦》中找到答案。翻开这本书,我们将随着刘三解老师的文字,进入西汉初年的历史情境,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汉瓦”。

推荐阅读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幸福,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清欢。 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绵延不断,奔波不停,都是为了美好生活,为了得到幸福。 幸福是人们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一

    05-01

  • 美文,时光倒数,春花惊艳

    美文,时光倒数,春花惊艳

    寒城,花总是迟的。漫山遍野的芳菲浪漫,是别人家的灿烂故事。我们的花开,总要等到春很深很深时才来。四月荼靡,方为春始。再等几天,花苞才会勉为其难的苏醒,惺忪的坐在

    04-1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