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安寺”及新楼
蔡汉以
2021-11-27
福安寺,位于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福安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古代县城有深刻渊源。今天探访“福安寺”及新楼,实为重游!
记得8年前,即2014年10月15日,本人曾到“福安寺”探游。随后,以《平和古代县城与“福安寺”的历史》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发表在新浪-翔空的博客
平和古代县城与“福安寺”的历史
蔡汉以
2014-10-15
平和县,在古代不叫“平和县”;据县志记载:古为扬州之城,周为七闽之地;晋至六朝属绥安县;隋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建置漳州府后,属漳浦县;
平和县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县,是在元朝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那时叫南胜县。这个“南胜县”就是今天平和县的前身,当年“南胜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胜镇。但在元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由李胜(今坂仔镇山边村人)率领农民在九牙山造反,攻占县城,围攻漳州,转战龙溪,最终迫使县治南胜迁至“琯溪之阳”即今天小溪镇旧县村;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县治从今天的旧县村再迁往“双溪之北”,即今天南靖县的靖城镇;这时名称又改了,由南胜县改称南靖县。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时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肓学家王守仁,奉旨征剿闽粤,汀、漳一带边境流寇。他看到新安、清宁二处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却远离府衙,不善管制,便奏请朝廷在“三不管”地带“设置新县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王守仁进疏获准,并置名“平和”,取义“寇平民和”,后又有“平定咸和”之说。从这时候起,原“南靖县”就改为平和县,并沿用至今。可见“平和县”这个名称,是在王守仁手上取的。“平和县”县治设在今天九峰镇的河头大洋陂。
1949年解放后,由于九峰县城交通闭塞,政府决定将县城迁回琯溪,原本还想设置在旧县村,据说当年元朝时期置县的旧县村,曾经发生一任县长被老虎吃了的事,有人说,这是因为地理原因造成的,最后县治才设在今天小溪镇。
可见,平和县作为“县城”有五处: 南胜镇、旧县村、靖城镇、九峰镇、小溪镇。而唯独一个地方没有变成“城镇”,却以一个村庄的名称,让后人记住这里发生的事,即叫“旧县村”。
那么,“旧县村”当年县址在哪里? 这个“福安寺”就是当年县址所在地。如今的山顶社古时叫“城顶”,“城顶”有一座学校就是如今的“县学”;井边社有一座古城墙,如今叫“城门尾”;从“县学”到黄氏宗祠“追远堂”这条路叫“下街”,“下街”边上有个庵庙叫“下街庵”,庵旁有座塔,叫“塔仔”,据说古时候,每个县城都建有这样的塔,是历任县长上任时,率县衙官员祭祀朝拜天公,祈求境内昌顺,国泰民安。塔脚下是县院,现在叫“福安寺”。这个“福安寺”从旧时的叫法,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