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感受颇深。想到了我们平时的一日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虽然说我们一直倡导把“把游戏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等等,表面看似以幼儿为主,实际上依旧是老师高控下的幼儿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文化观念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里,一贯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游戏的自由体现的正是差异性,所以他们认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每个幼儿都能从游戏中获得经验,至于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并不需要加以追究。在我国,人们潜意识里认同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而现在却要求教育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充其量只能是“寓教于乐”,而这在现实中却导致了“寓教而不乐”的结果。真正要实现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观念。
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认为两者并列,相互独立。另一种观点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认为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为生成。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
首先必须放手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解决幼儿的行为,即行为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然后寻找幼儿行为与教学目标的链接点。面对幼儿的游戏,教师要先放手,如果不放手,是找不到幼儿的创造性行为的。所以,教师要思考“我在幼儿的游戏中看到了什么?(分享游戏故事)”“我看懂了什么?(分析行为与发展的关系)”“我该做什么?(建立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
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就是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这种互为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学生成的游戏,即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提供游戏经历。教学生成游戏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目标与玩法,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玩法,体现教育性;二是玩法与玩趣,教师要用可变化的过程来刺激玩兴,体现可玩性;三是玩趣与发展,要求教师基于发展的内在动机激发玩智,体现适宜性。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另一个方面是游戏生成教学。教师要观察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从游戏经历中捕捉教学的契机,包括即时指导和延伸活动两种主要形式。
教师要为教学提供游戏经历,从自发游戏中生成教学。把握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每次的游戏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