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发现微博上有人在凭吊那些消失的ID,许多网友提到了我。可是我正在公众号里精神矍铄地活蹦乱跳,打开微信搜索“和菜头”或者“槽边往事”就能找见我,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那么多伤感。
别人肯定会用微信,所以我猜他们的意思应该是:虽然你和菜头在微信公众号天天更新,但是我们想要看的是那个在微博上伶牙俐齿的和菜头,我们不想看长文章,就想看短句。那不是巧了吗,我刚好也不想写短句,就想写长文章。
按说写短句是一种专门的技能,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发现,写微博上那种短文字需要特别的手法,和长文完全不一样。许多次序都是颠倒的,你得把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完全不用顾虑是否需要论证的问题。你还得配合适当的问题和口吻,最好能体现出某种人格特质,某种强烈的情绪,这样读者会更容易接受。诸如此类,我总结过很多,现在几乎全忘光了,内心也并不觉得可惜。
几年前人们讨论过如何戒除社交媒体,我个人感觉不是很困难。微博、即刻我都停了,微信朋友圈也是季更或者半年更,谈不上戒,就是单纯地不想用了。没有人为难我,我的账号也没有异常。就是突然有一天,觉得心里淡了,然后转身就走。以前我离开某个平台,某种网络服务的时候,还会写一篇告别辞,然后就有许多人说我矫情。我觉得他们说得也对,走人就是走人,跑路就是跑路,实在是没什么值得专门写一篇文字的必要。我觉得道别是一种礼貌,但这种礼貌后面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需要道别的对象。
微博和类似产品有一样好,在别处都找不见。那就是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收到反馈,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广泛的讨论,于是人就可以在这些反馈和讨论里不断得到激发,会产生一种灵感迸发的感觉,然后创造出许多即时的、灵敏的、对应当下的精彩句子,从而激发起新的一轮创作高潮。有点像是共同创作,或者自发性写作,离开了那种氛围就不会再有这种感觉,这种事情发生。不过,同样也没觉得可惜,因为我算是写作者,写作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有一台电脑,最多加一只猫就足够了,不能指望别人,最好也不要迷恋在人群中接受脉冲的感觉。
的确还是有很多时刻,自己想要记下某种倏忽即逝的感想或者领悟,或者保留生活中的某个瞬间。它们可能太短浅,不足以敷设成一篇文章。它们又可能太过私人,不值得和太多人分享。比如说今天这篇文字的题图,我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甜甜圈和另外两个图形完全不是一回事。想了一会儿发现是表面是否光滑的问题,穿越所有表面是否要经过棱,以及面是否会收束到点。类似的话说出来,他人会觉得全无意义。在这种时候,我也会想着需要找个什么产品记录一下。好在冲动来得快,去得更快,在这种生灭之间也算是念头的萃取,最后一定要写下来的往往是下一篇文章的灵感。
以前我觉得掌握最新资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好像刚上网那会儿这是基本诉求。所以我在朋友面前养成了一种口语习惯:你不知道么?然后讲解一下我所知道的资讯,帮他们更新一下数据。现在我发现坐在朋友中间,茫然地问一声“什么事”其实也很幸福。他们会为我讲解来龙去脉,最新进展,而且会加上个人分析。我觉得这样挺好,因此我得知了他们很细微的世界观,观察到了他们的思考框架,我觉得我对他们的理解加深了。今后我打算还是这样,他们去泡在社交媒体上,我听他们泡到的新发现。这样获取资讯的速度会慢一些,但好像对生活也没什么妨碍,谁上了热搜都依然是我给我家猫铲屎,谁的观点表达都不能让那种窒息的味道变淡一丝。古人格物致知,我格猫。
那么多年过去,还有那么多人怀念我,着实令人感动。但感动归感动,我不大可能回去接着发他们喜欢看的短句,继续和人对掐。我不想过去,他们不想过来,这其实是个僵局。好在互联网浩瀚无边,总能生出新的天龙八部,各种神道怪物层出不穷。我也知道,怀念ID只是个由头,许多人怀念的是自己的青葱岁月,和在青葱岁月里的网络生涯。如果真的回到从前,这些临风怀人的人里,指不定有多少个会提着砖头朝我冲来,努力拿下首杀。距离产生美,越远越美。
就用村上春树的话作为结尾吧: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祝你们航行顺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