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是一本由[加]张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震》读后感(一):地震是人类认知领域中最难以预测的一种“致命”的天灾
一个人的情感究竟要如何流露才能够代表真正的自己呢?也许每个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尤其是那些经历过苦难,甚至是令内心彻底沉寂的事件,让人们将自己的内心自我封锁的严严实实,没有人可以窥探一丝。在这个现实和感性的世界中,生存和生活并不相同,物质世界和精神食粮也无法相提并论,那是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触感,来的突然,却又无奈,倍感凄凉,却又无的放矢,只能不停的跟自己较劲,却毫无办法,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折磨。
由张翎创作的文学作品《余震》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小说,采用分段式的描写手法,将一个因为地震而彻底改变的普通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表现的淋漓尽致。以小见大,从细节中,从心灵深处,剖析遭受过那次重大自然灾难的人们的人生悲情。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8.1级地震,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整个唐山城市崩坏,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本书的故事就从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说起。
小登和小达是龙凤胎,地震的时候被压在一块大石板的两边,无论翘哪边,另外一边都无法存活,作为母亲,李元妮欲哭无泪,但最终选择了给万家留下香火,选择救小达…但是,造化弄人,作为姐姐的小登并没有死,只不过,从那天以后,她的眼前世界全部是一篇黑暗,再也没有明亮起来。
书中通过分段式描述,分别从李元妮、小登(小灯)、小达等人的视角展开叙述。天灾之后,所有人的记忆都刻骨铭心,痛彻心扉,但他们毫无办法。唐山人就是在这种无比悲情的状况下开始城市重建工作,只是,盖房子容易,心房却难以平复。失去至亲的那种痛苦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而被选择性的遗弃则仿佛被这个世界彻底抛弃,并且还是被自己的母亲抛弃,小登称自己没有童年,也许她是故意忘却之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和生活,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她宁愿自己没有记忆。但是大脑和心灵中所受到的创伤和冲击,多年以来一直持续着折磨着她的身心,乃至于影响到她的丈夫和女儿,她把所有的人都束缚的很紧,尤其是她自己。
地震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城市重建可以复原,但人们的内心、思想和精神层面受到的打击却会永远残缺下去,那是一辈子都难以弥补的创伤,只有亲身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才能体会。
地震是人类认知领域中最难以预测的一种天灾,同时还是破坏性最强的,并且几乎难以预测。日本因为岛国低于条件,因此针对地震预测领域具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预防机制,但也只能提前预测一分钟左右,但这也已经足够将损失降低到某种程度了。
《余震》读后感(二):《余震》—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
房思琪13岁的时候,高兴的拿着作业本走进了李国华打开的门,此后再也没有走出来过,靓影最终定格在了疯疯癫癫的精神病院。 塔拉,当她决定走出大山某一刻,还不知道离家越来越远,文明越来越近。当她站在哈佛的博士学位的讲台,除了鲜花掌声,其实心里还有一种隐隐作痛的裂缝。 《漠河舞厅》火了,而故事原型张德全老人却因为一场大火走失在1980年的漠河舞厅。老人的妻子康氏也葬身在火海,此后的三十年,老人一遍又一遍的独自默默跳着双人华尔兹,就像她生前在世一般。就像柳爽的代笔,信件纷杂,不及我思念万一。苦难已过,世界大好。我也老了许多。人到底因何而美丽,又因何而凋谢。。。 一瞬间有多快?大概呼吸都比他久一点吧。然而就是这不如呼吸的一瞬间,却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飞向何方。 《余震》之所以吸引我,因为张艺谋拍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读过之后,我感觉他比电影更加真实,更加残酷。什么是残酷?把残缺的东西放在美丽的地方就是十足的残酷。 爱恨交织的人生 李元妮(小登的妈妈)认为残酷是命,就像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老天爷啊。。。”。李元妮一生经历了两次残酷,一次在舞台,一次在地震。年轻的时候,天生丽质的她好似一朵开在人群中的清水芙蓉,因为气质形象具佳又兼出身良好,被选入省城文工团。一次排练,意外受伤,从此离开了舞台。回到唐山,等于了降落凡尘。1976年7月28日,一场大地震拆散了无数家庭,也包括她。 《洗衣舞》,一首她心心念念的歌曲。年轻时的她,拄着拐杖唱《洗衣歌》,眼睛还会从听歌的男子身子闪现一抹神采。伤病堵住了她的出路,但是堵不住男子们对他的仰慕追求。最终挑了一位见多识广的后生。男子浪漫,细心,又能干,简直透了她的心思。最终打动她的,是那句“我们广播室缺一位播音员”。 男子真是一个把妹高手啊,请收下我的膝盖。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是开车来接下班,那个年代就能开上车了,面子自然撑的足足的了。尽管车是公家的,但是其他人不知道啊。然后去兜风,这就相当嗨皮了,可以看出来他们当时还是相当的愉快和谐,整整兜过了唐山城一圈,还意犹未尽。什么叫浪漫?这就是。他们这样招摇过市,留下了一地的惊叹,正好符合李元妮的个性。 后来,再次唱起《洗衣舞》是在小达离开,南下去了广州。只是这次再也没有了伶伶仃仃的甜柔嗓音,声带于地震中破碎了,不可修复了。 小登,她的病历上写着,三次自杀未遂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绝望。就像一个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又从废墟的空隙里,看到了一线天。生命的希望是那样近,似乎伸出一个指头,就能够到。可是一个指头的距离,就是生和死的界限。 76年的地震,虽然活了下来,可是跟死了也没有多大分别。一块石头永远的压在了心底。她清楚的记得那天,母亲说“救小达”,这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本来还有挽回的余地,可惜弟弟小达却死了一般的沉默,沉默。她一直在等,等小达开口说那句:别管我,先救姐姐。 深渊。如果说房思琪是现实版,那小登便是小说版。同样是十三岁,同样的懵懂,一朵洁白的茉莉小花。她们都遭了难,被邪恶欲望所包裹的人性所染指。这个邪恶之人,玷污了纯洁,亵渎了身份。一个自称彬彬有礼,学富五车的老师。一位好似顶天立地,扛起所有压力的父亲。 小登所受的伤,皆来自最亲的人,生养的母亲,睡一张床长大的弟弟,再生的养父。刀刀剔骨,次次锥心。这样残酷的事情,难怪张艺谋导演不忍心把它搬上荧幕,一个人难受就算了,实在不忍心再在大家的心头插入一把尖刀。
《余震》读后感(三):与自己和解
十多年之前,偶然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张翎中短篇小说集》,其中的一篇《余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依然记得当时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给我带来的震撼。这本《余震》是作家在中篇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成了一部更有分量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小灯这一人物形象来写在重大灾难面前,弱小的人该何去何从,地震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小灯在7岁时经历了地震,虽然很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她的内心在经历了地震的摧残、母亲在生死关头对她的放弃后,她的内心变得千疮百孔。地震发生后,她与弟弟被压在一块大石板的两端,而当时的情况只能救一个时,李元妮在万难之际选择了救弟弟,母亲的选择,她听得清清楚楚。母亲对小灯而言,是最为亲近的人,而母亲在生死之际的选择却让她无法原谅母亲。母亲的选择让她好几十年都无法释怀,这也成为她内心中的一个结。如果说地震对她的摧残主要是身体上,那母亲对她的伤害,是深入骨髓的。当她幸运地得救之后,明明可以有机会选择回到母亲李元妮的身边,但是她却说自己忘记了之前一切的事情。一个人在童年时的创伤,有时候需要一辈子去疗愈。
当心理医生亨利问:“上一次流泪,是在什么时候?”小灯的回答是:“从来没有流过眼泪,七岁以前不算。”当对至亲的人都感到失望的时候,小灯的心是对任何人都是包紧的,即使是对她自己,也是如此。
除了经历地震,养父对处于青春期的她,同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她的内心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她的梦中出现的无数次的窗户,“最后的那扇窗户,我推不开,怎么也推不开。”
接受心理咨询的咨询的过程,她与亨利的多次对话,让她慢慢地打开心结,对于自己所经历的创伤进行了一个全新的审视。小灯在地震后,为了逃避回到家里,说自己不记得之前的事情。她去上海读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养父,甚至后来去加拿大留学,似乎都是为了逃避,逃避不想见的人,逃避命运的安排。但是,有些人,有些事,奋不顾身、竭尽全力去逃避,却发现无处可逃。逃避,很多时候反而对自身产生更大的伤害。与其如此,还不如去勇敢地面对。正像亨利所说的:“人逃得再远,也逃不过自己的影子。说不定你会发觉,影子其实也就是影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不可逾越。”“每个人生活里都有阴影,可是我们,总还是努力尝试着活在亮光里,无论如何辛苦。”
“有一些事,有一些情绪,像常年堆积的垃圾,堵截了你正常的感觉流通管道。那一扇窗,记得吗?那最后的一扇窗,堵住了你的一切感觉。哪一天,你把那扇窗推开了,你能够哭够了,你的病就好了。”
小灯的寻亲之路,走了三十年。当她下定决心,要回到唐山,去见李元妮时,是她重新面对过去的勇气,甚至她还去看望了养父,虽然他已经生了重病,但是出国十多年之后,她的重新归来,更多的是为了寻找过去的自己,去与自己伤痛的往事和解。而做到这些,需要她具有充足的勇气,需要打破自己内心中根深蒂固的一些思想,需要与自己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可以做到。当她做到这些时,她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她终于推开了那扇窗。”
张翎的文字具有着很深刻的穿透力,充满了张力,具有一种直击人的内心的力量。《余震》是一个有些残酷的故事,小灯在童年与青春期的遭遇,对她的身心的伤害是很严重的。当所有的负面情绪,都积压在内心深处时,影响到她生活的很多方面。小灯在地震后的三十多年,只是很多经历过地震等重大灾难的人的一个缩影。小灯遭遇了如此多的灾难,她是不幸的;但是她在亨利的帮助下,一步步地走出了心灵的沼泽地,生活重新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从这点来看,她又是何其幸运。
《余震》读后感(四):唯有爱能够抚平余震中彻夜回还的伤痛
我一直对1976年那场震惊世人的唐山大地震充满悲情,不为别的,只因,唐山这个城市承载着我别样的牵念。我的姑姑和叔叔从成年后就离开家到了唐山落地生根。因此,唐山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成了我为数不多想要去窥探的城市。
姑姑和叔叔每年回来,自然少不了讲起那年将近毁了一座城的特大地震。我几次踏入唐山的土地,都是因为上大学回家,路过山海关后,在唐山站停留,或者从唐山下车转站。很多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印象都是从网络上获取的。大学毕业后,看到电影《唐山大地震》,我才对这场特大地震有了更深意义上的了解。
地震毁掉一座城市只是一瞬之间,灾后重建却需要很多年。我曾经无数次在电视中看到灾区涌现的榜样、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的场面,所有媒体对转的镜头下,都是那些看得到的让人热泪的画面。但是,那些灾后需要重新构建的心灵、重新拾起的生活下去的信念,受灾人群日夜被噩梦缠绕的恐惧与不安却是我们看不到的。
与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形式不同的原著小说《余震》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情节,它的表现形式更加细腻,也为我们剖开了主人公母女在震后面对内心创伤自我修复,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在这场地震中,受伤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座城市以及这个城市下的芸芸众生。他们在地震前或许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不一样的事业,但在震后,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叫做:“幸存者。”
万家的媳妇云妮和她在抉择中选择留下来的万达,就是其中两个人。《余震》故事诉说分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年代,故事人物与《唐山大地震》变化并不明显。但显然小说的情绪渲染是电影所不能比的。
与电影云妮与小灯相见时,那段催人泪下的画面相比,电影更像是一场情绪的爆发,母亲云妮多年积蓄的痛苦、自责、悲伤、难过就像泄闸的洪水席卷而过,冲刷着故事里的人,也同样冲刷着故事外的我们。
小说《余震》并未有这个画面,它的通篇,更像是关于一场情感的救赎,情绪无所不在,像漫漫长夜的叹息,连绵悠长;又像是南方梅雨天气,缠缠绵绵的雾气。它无时无刻不从作者的笔下钻出来,从故事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中浮出来。这种痛苦绵长更能让我深刻体会到震后人们内心的创伤。
房子倒了可以重新建起来,亲人失去了却无法再生。而比这更可怕的却是小登亲耳听见被母亲放弃的声音,心死了,再重新回到从前,太难了,所以小登变成了小灯。然而在这场名字的更改里,我同样觉得,小灯的重生,是为了照亮这漫漫长夜。灯光是需要外力亮起的,而这个外力只能通过她自己。
在这场救赎里,云妮把爱给了别人,她给万家留了根,却把苦痛留给了自己。所以,关于救赎本就不只是小灯的自我救赎,同样也是在救赎自己的母亲。
我非常喜欢《余震》最后的画面,小灯走回到养父临终的床前,这是放下对养父的恨,小灯回到重建后的唐山,这是放下对母亲的恨。她离开国外,给了杨洋自由与爱,同样也在这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余震》读后感(五):《余震》——一部有温度的心灵重建小说
同一个地方,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正如最近看的一本书《余震》,主人公王小灯,唐山,经历过儿时的美好,地震之后的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当她的母亲李元妮在选择救弟弟还是自己的时候,选择了弟弟小达的一刹那,她内心崩塌了,我们常听人说起,一个人平时好好的,突然就变了,那么这个人定时经历了一次大的打击,是的,王小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都说经历过创伤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创伤。
新版书籍《余震》
张翎,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复旦大学外文本科毕业,后加拿大留学定居,现居多伦多。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多次获奖,而这篇小说也涉及到了作者的过往学习、生活经历。
在看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泪流满面,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很难感同身受,顷刻之间,一片废墟。在这里暂且不谈演员,只谈故事。这部根据《余震》改编的电影,作者并没有参与编剧,所以在整个改编的过程中,注入的暖,更符合大众的期待。而《余震》所呈现的悲,是贯穿全篇的,并不是某个时间点,震起,则悲始。
电影《唐山大地震》海报
关于爱情
电影中的方登,地震后性格大变,沉默,得到养父母的照拂,顺利考上了杭州医学院,认识了男友,意外怀了孩子,惨遭抛弃,也许性格使然,离开父母远远的,可能是当时所有孩子的心声,在认识男友后把他当做救命稻草,无私奉献,却忘了最亲的亲人,她最后选择嫁给了一个年纪稍大的外国律师移民加拿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女孩子都要懂得爱自己。
书中小灯考上了复旦大学外文系,认识了研究生学长杨阳,从借书开始,慢慢发展成恋人、夫妻。杨阳是阳光的,仿佛一道光照耀着小灯,杨阳以为,小灯是一只从来没有飞过森林的雏鸟。小灯回的那句“不是天下所有的鸟,都得通过飞行才认识森林的”让我印象深刻,小灯所经历的苦楚,也许没有人能体会。两个人结婚出国,杨阳放弃了他的写作事业,全力挣钱养家,小灯震后一直伴随着头痛病,断断续续,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创伤伴随着小灯的几十年。与杨阳的结合小灯内心的创伤并未得到治愈,怀疑杨阳有外遇,要离婚......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陈道明饰演方登养父
关于亲情
相信在看电影小登母亲选择救弟弟的时候,都认为这个母亲是冷血的,没有给姐姐生还的希望,是重男轻女的,我们仔细想想,在做这个抉择的时候,相信母亲当时犹如万箭穿心般刺痛,宁愿被压在里面的是她自己。选择弟弟也是理性的决定,丈夫没了,要给男方家里留血脉。父母的伟大,在于无私,可是在现实面前,却是那么无力。电影中的母亲也是承受了一辈子的愧疚。而养父母则是军人,对小登也是疼爱有加,养父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地伟岸的。
书中对小灯的残酷是被亲生母亲的放弃,在养母去世后,又遭到工人养父的猥亵,内心的无助,想要逃离,小灯的命运也代表着大多数遭到灾难后的人们的命运。
作家张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这部电影看完一次就不敢再看第二次,怕再次触碰心里防线,泪如泉涌。而书是可以一读再读的,此书在2020年做了修订,扩充了一些细节描述,比如在小灯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回到令她伤心的城市,7岁后从未流泪的她,她的母亲在楼上看到她,说她面善,问她:“你找谁?”,这时小灯流下了三十年来的第一滴眼泪,而她也不再需要任何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