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11月12日之前,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白菜是一道百姓家常菜,“乾隆白菜”也只是一道小众的凉菜。
11月12日之后,“乾隆白菜”不仅成了一道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热菜”,而且还成了一道“文化大菜”。
1、乾隆,为什么会跟白菜搭上关系?而不是康熙,雍正,甚至是汉武帝,唐太宗呢?
2、假如“乾隆白菜”的历史由来,流传的故事是真实的。为什么一道上百年历史的菜肴,直到互联网时代才广为人知?
3、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为什么天津交通广播的两位男女主持搭档,会因为“乾隆白菜”是凉菜还是热菜,而争吵摔门?
4、印象中,主持人是高情商、职业素养的代名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超常规行为?
5、互联网时代,你多久没听广播了?天津交通广播的这次直播事件,是传统媒体没落的一面镜子吗?
6、前有玛莎拉蒂女司机事件,现有“乾隆白菜”直播事件。买不起玛莎拉蒂,可能也不喜欢吃“乾隆白菜”的我们,为什么我们会去关注这些事件,我们到底在关注什么?
……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性动物”。达尔文说:”人是进化的产物“。罗伯特.欧文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我不是美食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更不是社会学家与哲学家。
但可以说,每一次热搜,每一次现象,几乎都是一次社会心理,人类行为,中国文化的面面观。
我们常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文明,当然首先是物质文明,然后才是精神文明。作为物质文明的代表,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华文明。
我们中国人不仅爱吃,能吃,而且还会吃。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吃货不分阶层,更不分男女。中华美食众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很多,你听都没听过。
就像这次的“乾隆白菜”,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直播事件,间接导致了它的“出名出圈”。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华大地,竟然还有道菜。
名字很大气,也很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它只是一道很简单的凉菜——主要由大白菜与芝麻酱等做成。
图片
2
好马配好鞍,好菜也要配好名。
从文化的角度上,如果说美食文化需要传承,那些不被人吃到,更不被人知道的美食,估计就会在“美食的海洋”中逐渐失传,甚至销声匿迹而无人知。
尤其是地方特色美食,地方越小,名字越普通,失传的概率越大。
从商品或销售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想要卖得好,想要吃的人多,在还没吃进嘴里,在还不知道口感味道的前提下,名字就成了引发好奇与欲望的关键。
人的认知规律,就是用已知去认识未知,用熟悉去认识陌生。
如果臭豆腐不叫臭豆腐,而叫“香豆腐”,反而可能泯然于众人。同理,如果乾隆白菜不叫“乾隆白菜”,而叫张村白菜,你不仅可能记不住,还会疑惑,全国那么多地方叫张村,你这个是哪个张村的白菜?张村,大家不熟悉,但乾隆大家都知道。
但同样是皇帝,为什么不叫雍正白菜,汉武帝白菜,唐太宗白菜,而叫乾隆白菜呢?毕竟各个都是大IP,傍上哪个皇帝的名字,都是一次逆袭。
如果“乾隆白菜”流传的历史故事,不是真的,只是众多古代版的“借势营销”,那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冠名”重任,会落在乾隆身上。
乱世,通常连温饱都难解决。盛世,才更可能出现众多美食。乱世出征,盛世出游。
作为“康乾盛世”的乾隆一朝,国富民安,乾隆曾多次出游江南。元明清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已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皇帝出游,路上也得吃喝拉撒。吃的,喝的,玩的,住的,如果是让皇帝满意了,都可能因此“御赐”大名。
或许是乾隆喜欢深入民间,这次乾隆出游经过江南一家农户,普通的素白菜,竟然也能做成“绝世美味”,于是御赐“乾隆白菜”。
不只是“乾隆白菜”,我国众多民间美食的成名,或多或少,或真或假,都跟乾隆下江南有关。
如果说一道农家白菜,摇身一变为“乾隆白菜”,只是让其在众多中华美食中出圈。当“乾隆白菜”,从一道凉菜,再冲出美食圈范畴,上升为“情绪的控制”、“男女性别的讨论”“情商与职业素养的表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影响力探讨”等层面时,“乾隆白菜”就已经不只是一道菜,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人类行为,大众传播事件了。
争吵,在生活中很常见,哪怕是在工作中,也不稀奇。毕竟,每个人的经历,认知,性格,脾气都不一样。但发生在男女搭档之间,发生在向来被认为是高情商,职业素养代名词的主持人或主播身上,发生在直播现场(等同于公开场合),而且是争吵过后还摔门而去,不顾声波那头无数“不明所以”的听众。
表面上,大家关注的重点在事件本身,男女当事人本身。但其实,每一次的社会热点事件,背后都是大众对自身环境、经历、认识、性格、脾气、场景等的代入。
这种代入可能是有意识,也可能是无意识,可能是个人无意识的体现,也可能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争吵,见怪不怪。假设争吵的两个人,用A与B代替,大家会更关注事情本身。假设A与B,换成男与女,大家关注的重点,可能会转移到性别上。
假设男与女前面,再加上一个年龄与职业的前缀,大家关注的重点,可能会进一步转移到年龄、职业等上面。
假设再把这个争吵,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景,类似办公室或家里,大家关注的重点,可能会转移对这个封闭环境里的人与事的影响。
假设再把争吵,放在马路、广场或类似“乾隆白菜”中的电台直播间,大家关注的重点,可能是个人行为对公开场合、公众场合、以及社会的影响上。
假设再去还原事件的传播,最开始仅仅是听天津交通广播的人知道,后来当事人所在单位,单位所在传媒行业,传媒行业内部细分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最后社会大众都知道了。
大家观众的重点,可能再一次转移或升华。
此时,我们关注的对象,概括提升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
就如前文所说,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的情感、心理、认知、行为等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群体、社会的影响。这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运转的基础所在。
图片
3
争吵是因为矛盾,矛盾是因为认知,认知是因为经历与环境所致,这也是个人与他人的差别所在。
“乾隆白菜”直播事件中,主持人两人本是同事,应该是互相有所了解,而且事后当事人也承认私下关系挺好,可这两人的搭档,不得不说是一次失败的搭档,一种失败的互相了解。
同时,人存在于家庭组织,存在于学校组织,存在于公司组织,存在于国家组织,存在于社会组织中。
人不可能脱离组织、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乾隆白菜”事件中,主持人就职于天津交通广播,个人行为的不当,导致了单位的负面影响。
于是,单位对其作出停职的处理。同时,主持人不仅属于天津交通广播这个单位组织,同时还属于社会这个大组织,还得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封闭的直播间内,只是主持人两人间的聊天互动。
但电台、电波的另一头是广大听众,他们可能在开车,可能在工作,可能在家里……听众所在场景不一样,但听到的声音,听到的内容是一样的,而且是实时的。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传播,可能是瞬间触达的,同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也可能瞬间达到爆发状态。
所以,互联网时代,当我们谈论职业素养时,首先应该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敬畏自己的服务对象。
“尊重”自己的职业是因为,这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收入来源,是我们赖以谋生的基础。不尊重自己的职业,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技能,自己的生存,甚至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敬畏”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因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要认识到,听众(或用户)不只是两个字,背后是一群人,一群跟你、跟我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独立人。责任往往伴随着义务,伤害必然被伤害,利他才能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