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守望山林 把岗哨过成了“家”
来源:沈阳晚报
沈北新区共有森林面积10万余亩,在帽山和虎山各设有一个瞭望岗哨。
刘文鑫、敖静云夫妻俩,正是虎山岗哨的护林员。俩人今年都是66岁,守在这里已经两年多。他们以山林为伴,吃住全在岗哨。就连除夕夜,儿女都上山来与他们团圆。近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走进了这个特别的“家”,与他们唠唠山顶上的工作与生活。
老夫妻把岗哨过成了“家”
虎山的瞭望岗哨是一座三层的蓝色小楼。从半山腰望去,晴空里一抹浮云下,这蓝色建筑竟也美成了一道风景。
岗哨的一楼,有几个大水桶。为了防止水结冰,入冬时铺上的大被子还放在一旁。二楼算是个炊事间,两人在这里可以简单地做点饭菜。三楼则是卧室,除了床和书桌,这里还有台能收看5个频道的旧电视。这就是刘文鑫夫妻俩驻守的“家”。每隔几天,沈北新区应急局的工作人员会给他们送来水,需要什么菜也会一并给带到岗哨。
“白天看烟,晚上看火。”刘文鑫说,每天晚上,他都会起来几次,瞭望一圈,要不总觉得差点啥。在整个防火期,他们都守在岗哨,看着山林变绿染黄,倾听鸟鸣物语。就连除夕夜,儿女及家人也都来岗哨团聚。寒冷的山顶上,他们站在一起,看山下璀璨的烟花。直到夜里一点多,烟花渐熄,山下的农户睡去,儿女们才用手机照亮下山回家。“没有遗憾,反而有一种成就感。”刘文鑫说,听爆竹响,看烟花此起彼伏,心里是充满了自豪与感动的。
8本日记写下山林“雨雪风霜”
“3月10日上午,能见度偏低,没有起风,注意瞭望。”“2月24日2时10分,清水方向102公路边有烟,清水森林消防人员去现场控制局面。”“2月23日2时40分,来4名骑行者,我告诉他们进入林区不能用烟火。他们表示明白,几分钟后下山了。”在三楼的小书桌上,放着刘文鑫写的护林日记。两年多的时间,他已经写了8本。山里的天气,来了什么人,接到什么指示,如何处理等等,都一一记录。文字看似琐碎,但每篇日记末了的“林区正常”却让人泛起敬意。
“9点30分,有一群大雁从岗哨上空飞过。”在3月14日的日记里,刘文鑫这样记录着。他说,当时有40多只大雁飞过,特别漂亮。而对于这对老夫妻来说,山林的宝贝可不只这些。“去年,就在山顶下80米,有4个野猪窝,一共下了8只崽儿。”刘文鑫说,他去悄悄看过三回,后来野猪集体搬家了。他直言,护林员不仅是守望这座山林,也要保护这座山林的所有。
只要身体允许愿一直守在岗哨
刘文鑫夫妻俩,早年经营过木材,也搞过工程队,还干过个体。按刘文鑫的说法,自己当年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豪宅”,至今这宅子在村里也是一道风景。儿女的生活也非常如意,吃穿不愁。那夫妻俩的晚年,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呢?
“我曾经在大兴安岭边防兵团当过扑火员。”刘文鑫说,那场大火后,他曾去祭奠过在火场中牺牲的战友,但冰冷的石碑并没有撼动他保护山林的决心。直到两年后兵团解散,他才结束了扑火员的生涯。后来便是努力地生活,千磨万仞,辗转来到沈阳。
老伴敖静云则一直紧紧跟随,不论风光与山巅。她说,第一天上山,屋里就全是瓢虫,扫完又爬一墙。晚上睡觉,她怕虫子进耳朵里,干脆用纸巾堵上。“半年的时间,我才适应啊。”俩人就这样夫唱妇随,相濡以沫,过着“你去哪儿,我跟哪儿;你挑担儿,我浇水”的日子。
“我愿意为这片山林奉献余力,直到干不动那一天。”刘文鑫一脸坚毅地说,如今经历了人生的风光后,他又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敖静云守在他的身旁。两位沧桑的老人,就这样默默地在岗哨前守望着,成为山林里最为动人的点缀。
沈北新区近万户农民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
在沈北新区的防火道上,森林防火宣传的旗帜一直延伸到林区。旁风社区的书记张秀英就守在附近的一处检查站。林区不仅有4个护林员巡山,而且社区196户村民都签订了“防火责任状”。而这,仅仅是沈北新区森林消防管理的一个缩影。
沈北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金明君介绍,沈北新区的林区共涉及6个街道办事处,总计有近万户农民。目前,经过区应急管理局、街道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近万户农民都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状”。同时,区应急管理局投入了智能巡检管理系统,可对护林员实行GPS定位进行巡护路线跟踪。护林员发生不在巡护范围内或长时间未移动等情况时,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有效监管护林员上岗到位情况,提高地面巡护效率。同时,在主要进山路口还新增了13处人脸识别监控系统,能够对进山人员进行识别,在有非护林防火工作人员进山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将所有进山人员记录在监控存档内,以备查看。
据介绍,3月初春,风干物燥,正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时期。目前,沈北新区共有护林员130人,每天在岗巡视,24小时持续不断;森林消防大队的31名队员,24小时驻扎防火一线;防火办全体工作人员也吃住在单位,监控指挥中心、瞭望哨全天候观测,实现空中、地面,人、机互补的防控体系,确保发生森林火灾时能够及时发现、快速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