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与社会发展
网络语言是社会一种文化的体现,是时代的反应。现代社会下“个体性”这个特征尤为突出,我们在马哲当中也学到了人与人之间是联系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是谁为谁割舍利益组成一种共同体,而是相联系的群体。网络语言在其中就充当着润滑剂的作用,无论是亚文化还是主流文化中,网络流行语言的传播和扩散使得人们,但是多元并不一定代表着更包容,反而会蕴藏着冲突和矛盾。即使在一个互联网亚文化群体当中,也总是由个体化成员组成的,而并非是曾经共荣辱的集体特征,也就类似美国曾经的邦联体。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天各个群体之间冲突不断,饭圈和非饭圈、不同文化圈的不理解,其中网络语言就是一个重要媒介,或许能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也就引申出“互联网时代下个体化的特征,如何重建社会团结”这样的一个命题了。
按不同文化区间中的网络语言所指并不同,但是他们的构成形式大多是类似的。总的来说是在互联网文化下诞生的语言产物,且不同于传统普通官话,那么将网络语言定义为社会方言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就方言来说,本质上是一种亚文化语言,但是今天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亚文化媒体都开始积极参与网络语言的生产和消费当中,可能还有更适合的区间定义吧。
不同文化群体中诞生的语言主要在语义要素,但都一样是在当时的群体内流行的主要事件和观点影响其语言的发展和走向。例如二次元圈子内会更多的加入日语谐音等日语要素,而欧美圈内则是加入英文要素。通过对流行语言的分析,也能从不同时间段看到关注焦点的变化,但是要分清楚这并不是舆论,只是一种焦点派系。
或许我们能从网络语言中探索社会治理功能的发展,群体参与到网络语言的构建当中。维特根斯坦也提过类似这么个概念语言之外就没有意义了。群体用语言进行思考,逻辑推理,当网络语言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他们的思考当中就不可避免的会用上这些语言词汇了,尽管热词并不一定会持续,但是关注的焦点和思考路径会随着相关热词的使用而发生改变,至少在一定时间内会。也可能因此,最近看到开始对网络热词的管控,比如对伞兵的污名化的反制,以及多年对网络热词的统计。但由于其自主性,其实也并不会有多大的作用,只是观测变化而已,最好的还是做好本职工作,因为网络语言来自不同领域,实际上并没有监管的必要,而且也难以监管。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语言来增强自身的治理管理能力,能让我们测试让不同的群体之间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在这个个体化的社会中,如何增强社会团结?
也希望读者能够积极思考,总之笔者还没想出来怎么个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