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的故事》是一本由[荷]加斯顿·多伦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一):语言传意 文字传神
语言与文字相伴而行,文字因语言而历久弥新。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你知道吗?世界上使用最多的20种语言是哪些,你知道吗?《人类语言的故事》则带你领略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世界上语言的种类数不胜数,有些走向消亡,有些则走向繁荣,语言的不同则表示着文字的不同,文字于我们来说千奇百怪,但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的表示,用以表达世间万物,人类生活也因此而丰富多彩。但你知道吗?你仅仅只需掌握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印地-乌尔都语这四种语言便可以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形通自如。
大多数人认为除母语外,其他语言晦涩难懂,只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在《人类语言的故事》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很多语言都有其相通之处,它们表面上似乎毫无关系,但发音上却又如此神似。
人们因新事物而好奇,不仅是因为它充满着新鲜感,又充满了挑战性,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但语言却有它的难度,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常接触着第二语言、第三语言乃至更多,语言的本质是文化,没有一种文化是容易且通俗的,文化有高低之分,但却无难易之别,语言作为文化的呈现,当然也会带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人类语言的故事》或许不能让你学习一种语言,但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一种语言。
它们自成格局,却又彼此相依。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愿你自鸣其身。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二):语言使用人数排名,20名中有好多都不曾听说过
在学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时,想必最好让人接受的词汇应该就是妈妈这个发音了,不论是中文的妈妈还是英文的mom,德文的Mutter,西班牙语的мама,保加利亚语的ema ma,还是看起来不太像但是发音差不多的日语お母,韩语的엄마,泰语พ่อ,印度语माँ मैं 等等。(以上都是度娘寻找的,万一出现书写错误,烦请指正。) 妈妈这个词意的发音总是莫名的相同,尤其还没有实现人类东西相遇,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相接处前,这个词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巧合,这是为什么呢?想必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对于语言的发展与形成,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荷兰作者加斯顿.多伦写的一本神奇的书叫《人类语言的故事》,这本书不仅解释了上述问题,还把世界使用语言人数前二十名的语言列举出来,从使用人数,语法特点,语言特色,发展历史,甚至还有学习语言后的吐槽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作为西方人眼中的多样语言,文章参考了很多文献,对于了解语言历史不失为一个快捷途径。 作者的思维清晰,敏感地把握住了各种语言的与众不同之处,更有意思是作者本人也没有特别的语言歧视,客观公正地阐述了他的独特想法。书中作者引用一句话深得我心:不论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等在东方人眼中,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个语言体系下的不同方言。(本句话,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的) 当然可能这样说有些狭隘,但是确实在对这些语言不太了解的时候,难免会有这种感觉。在文末还有译者的一小篇读后感,让书籍本身可读性更高,一个西方作者看语言,一个东方译者读思想,带来的截然相反的感受。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日语,泰语,韩语,越南语还是好学一点的,都因为这些语言曾经受过汉语的影响,在强大的古中国影响下,一些周边国家甚至直接拿来汉字来用,然后慢慢演化出自己的文字。但是学习英文,德语,西班牙语等等会有一些难度,尤其是逻辑思维上都会有很大差别。 但是从西方人角度来看,比如我们的作者,在对亚洲诸国的语言的学习上表现的极度痛苦。尤其是翻看书中的第一章,作者为了写好全球使用人数排名第二十名越南语,专门去了越南,并且寻找了多位老师去认真学习。 很遗憾,越南语的难度让作者痛苦,在第一章中全部成了对越南语的语法吐槽,乃至最后章节结尾处都产生了学习越南语完全用不上的感觉。 还好,就在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语言学习吐槽书时,画风一转。作者下面的内容变得丰富很多,从语言产生,发展,特色等入手,全方位展现出了20种的语言特色。 给大家看看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20种语言排名吧: 20.越南语8500万人使用 19.韩语8500万人 18.泰米尔语9000万人 17.土耳其语9000万人 16.爪哇语9500万人 15.波斯语1.1亿人 14.旁遮普语1.25亿人 13.日语1.3亿人 12.斯瓦希里语1.35亿人 11.德语2亿人 10.法语2.5亿人 9.马来语2.75亿人 8.俄语2.75亿人 7.葡萄牙语2.75亿人 6.孟加拉语2.75亿人 5.阿拉伯语3.75亿人 4.印地-乌尔都语5.5亿人 3.西班牙语5.75亿人 2.汉语(普通话)13亿人 1.英语15亿人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强烈推荐,关注我我将持续分享读书所得!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三):拓展世界的疆域 ——评《人类语言的故事》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世界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
《人类语言的故事》中文版封面和腰封上都用一个问题来吸引读者“为什么大多数语言都管妈妈叫‘mama’?”这其实不是我最好奇的语言问题,小时候看外语电影时就发现这个“巧合”,爸爸也大都叫“papa”,后来经验告诉我,可能是“mama”和“papa”这两个开口呼人类的发声系统最容易发音,就献给至亲之人作为称呼。书里对此的解释也是个假说,“大概是因为婴儿在吸吮时会发出‘ma’的声音”。相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学习英语”更有现实意义,书里的答案得自己去寻找:英语仍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几乎所有国家都能找到大量讲英语的移民。本书奇特的结构其实让这个答案一目了然——20种语言按使用人数升序排列,每种语言一个章节——像奥斯卡颁奖典礼似的,英语留在最后压轴出场。
既然是“故事”,这本书就不能照着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读。作者加斯顿·多伦是一位据说会11种语言的多语言使用者(polyglot),因此在他对20种语言的娓娓道来中,展现了打通多个语言联接的广博。比如,第16名爪哇语被一些学者批评人为设计出“病态”的“敬语”(krama),作者自然而然就联想到我们更为熟悉的东南亚和东亚的“敬语”体系:日语里大量的后缀和动词词尾变化,可以表达尊重或谦卑、礼貌或正式;韩语也像酥油饼一般层次感十足,动词里编码的礼节分为七种层次,五种用于日常生活,另外两种在文学和戏剧中则很常见。再比如,第14名旁遮普语的突出特点是声调传达了数量庞大的信息,作者又回到了“ma”这个语音,提到汉语声调四声mā、má、mǎ、mà表达的是不同意思(我们据此还有“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的绕口令),但“有声调”这件事却让旁遮普语在南亚是个异类,它或许是在亚洲使用的唯一有声调的印欧语言。
这种跨语言随笔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专业水平呢?其他语言我不精通,但汉语是母语,从作者对汉语的论述即可一窥一二。汉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很高——不仅仅是在倒数第二章专题论述——某些时候我会产生这是一本专门为中文读者写的专栏。其实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在比较视野上的一种常识介绍,有的观点仅仅是一种初学者的感受。比如,对于汉字的认知,“汉字书写是从上至下的”“汉字基本上就是图画”这些基本处于启蒙水平;形声字的声旁与本字不完全一样(如“妈”),所以作者就认为“方块字无从表明任何发音线索”。
是不是其他语言也如作者论述汉语的水平,我由此即彼地表示质疑。但作者确实用极短的篇幅和比较容易理解的表述让我们能“速成式”地掌握一门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不排除有猎奇和夸张成分)。比如,第13名日语存在“性别隔离”,人们期待女性和男性说略有不同的“性别方言”,第3名西班牙语拥有庞大到恐怖的虚拟语气。语言学的知识和洞见俯拾皆是,比如“词汇的随机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欧洲语言很像彼此的方言”,干货满满。
最后,回到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吧,讲语言的历史故事、历史沿革和逸闻趣事等方面这本书是把好手,有些地方令人下巴掉在地上或忍俊不禁。比如,非洲大陆遍地都是多语言使用者,来自喀麦隆吉尔维村的乔纳斯就会讲8种语言,是多语言环境使然,这让我想起了罗永浩讲的在他的家乡中朝边境,傻子都会中朝双语;关于德语的假新闻,说美国建国之初德语差一票就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咱们中国也有四川话一票之差成为普通话的谣言盛行于世。而这些相比于政治对于语言的改造,对语言命运和语法的人为安排,语言造成的隔离和战争,都显得太微不足道。欧洲人当年爱用“喉音”来形容阿拉伯语,认为阿拉伯世界是典型的“他者”(Other),印地语和乌尔都语都是印度斯坦语,但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离被一分为二——语言世界的斗争永远和人的斗争息息相关。
学不会一门外语,也读读语言的故事吧,这也是拓展我们世界的一种方式。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四):语言的衰败,国家的覆灭
人类语言的故事
6.8
[荷]加斯顿·多伦 / 2021 / 文汇出版社
我的普通话不怎么行,是一个地道豫语者,但是我对语言却是很着迷的。家里买了不少关于孩子教育的书,我也常常读,因为有拼音,至少能读的自认为标准。
十月中旬在一个群里看到了一本关于语言的故事,我就心痒难耐,决定买来读上一读。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里有开心也有后怕。开心的是我们说的是普通话,后怕的是差点说不成普通话。
作者是荷兰的加斯顿·多伦,是一位语言学家,其他的我就不介绍了,扉页上有。书面上说:一本书满足你对人类语言的全部好奇。说真的好奇是满足了,但不是全部。
书里讲了20个故事,外加一个补充。这20个故事是按照人数使用多少来排列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全球使用人多第二十名是越南。我们的普通话排在倒数第二章,也是全球使用人数第二个语言。第一使用人数,大家都猜到了应该,是英语。
从这些故事里,我发现几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首先是语言都在发展,有些民族的文字和语言已经变化很多次了,每被一个民族武力入侵,或者宗教与文化传播,都会语言的文字造成一次突变,尤其是近代以来。这个现象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殆尽,或者换人换种换语言。
其次是语言的宗教影响,这个因素的影响多出现在受基督和伊斯兰影响的国家,其实还有实力的因素,很多比较久一点的语种,都是有这样的气息的。有的国家因为语言文字的事,居然内战几十年,甚至相互屠戮。但是有个地方除外,没错,就是我们这个没被宗教控制的中国。有些民族说着同样的语言,但是因为近代政治的因素,造成表述的区别。
最后一个就是特例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没变过,有人会说那不是从甲骨文到楷书吗?还有近代的简体字。其实这些都是文字的形式变化而已,其内涵却是一直没怎么变过。就好比你夏天穿个短袖,冬天穿个棉袄,你能说你不是你了?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这二十个故事里,我难过的一点是,很多书写文字都变成了拉丁字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或者民族还保持着原来的书写习惯,而我们国家当年也差点换成拉丁字母,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怕,要不然各位看到的可能就是各种PinYin,而不是我写的汉字了。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一个赖以传承和发展的基因。如果文字变了,历史就会变得短小,就像越南、韩国,他们的历史书用汉字书写,现代人就很难看。这在我看来,已经造成历史的断裂。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文字死了,历史也就分叉了。
《人类语言的故事》读后感(五):语言是人类独特性的重要秘密
贾雷德·戴蒙德的大历史三部曲《第三种黑猩猩》中提出第三种黑猩猩。长臂猿、人类、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是灵长类家族中的五个成员,从分子生物学的DNA测序来看,人类的近亲是黑猩猩,其基因相似度为98.4%,仅有1.6%的基因不同,正是这一点点的基因差异,塑造了人类与黑猩猩的巨大差异。这仅有的1.6%的基因差异之中是什么实现了人类的大飞跃,从而超越了其他古猿,现在比较热门的推测是:语言,人类有了语言,从而提升了沟通效率,这种语言带来的沟通效率应用在战斗、生存、凝聚团队等方面,与其他动物有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语言的起源是人类独特性的一种重要秘密。思想是语言的符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符号是符号的符号,所以语言的发展不仅仅可以提高人类的沟通效率,而且可以发酵出多元化的思想与文化,思想与文化塑造了人类的精神,这些类似于精神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人类的高贵,也决定了人类的命运。
世界上的语言到底有多少种?就像数天上的星星一般困难。不过按普遍估计,当今世界,人们用来对话和签名的语言有6000种!
很庞大的数字,很惊人的多样性!
不过,没有人可能会掌握这么多种语言,那当初我们是如何同不同人种进行有效沟通,又是如何讲故事,“八卦”给别人听的呢?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却可以听的懂一个美国人在喊妈妈?
学英语很难吗?中国人觉得不太难。
学汉语很难吗?外国人说是的。
学越南语,学西班牙语呢?
终其一生,其实我们也不过能掌握两三种语言,能掌握5-7种一定是天才,能会20种语言的人真的很异类,很天赋异禀!
不过,当你真的掌握了20种语言的时候,你可以独自一人出门跨越千山万壑,再也不需要一个翻译了。
20种语言?是哪些?又是谁给出了这么一个标准答案呢?
《人类语言的故事》把答案都给了你!
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作者加斯顿·多伦写下20种常用语言。并深入其中的每一个世界,从最小的世界越南语开始开始(使用人数相对较少),到逐渐迈向最大的世界(英语)——全世界的“语言超级大国”。
尽管每个故事都聚焦于一种语言,但它还聚焦于一个议题,聚焦于该语言的一个具体特点。
作者每一章开头会先对该语言做简短的概要介绍:它的各种名称、语言谱系、使用者人数、一些基本语法、声音和文字系统,以及外来语信息(借用外来语的主要来源,英语的哪些词是来自这种语言的)。更有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八卦故事。
让你时而点头称是,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又会被八卦逗的前仰后合。
这又不单单是一本介绍语言种类的字典式的书籍。更是如作者所说,聚焦了不同的议题,带入了不同的历史。每种语言的发展,背后的意义和人民为了发扬自己文化所付出的努力甚至是血的代价。
本书提到的两种通用语--斯瓦希里语和马来语,起初是以贸易语言的身份发展起来的。后来,一些政府将其作为行政语言使用,但即便是今天,它们也大多是使用者的第二语言(桥梁语言),而非母语。但是,通用语的主要创造者和推行者,始终是帝国主义--波斯语、葡萄牙语和英语都是这样从摇篮中一路成长起来的。其他亚洲语言也经历过类似时期:阿拉伯帝国传播了阿拉伯语,中国历代王朝传播了汉语,奥斯曼帝国传播了土耳其语,越南国王和军队传播了越南语。跟葡萄牙语和英语一样,其他欧洲语言也依附于殖民帝国。西班牙语和法语由海路传播,而俄语则从陆路传播。而且历史从不改变它的做派--至少,南印度的民众这么想,故此,他们强烈反对把印地语发展为全印度通用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但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通用语是在持不同母语的人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语言。
土耳其的语言革命,印尼的“敬语”骚乱……如果说,书中提到的这20种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取得了胜利,那只是它们多样化的开始。不足为奇,所有的语言在构成的词汇、所用的语法和传播的声音上都不一样。它们的书写系统不仅在样子上千差万别,在功能上也大相径庭。人们对自己的语言有不同的集体感受: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尊敬、自豪、保护,有时也有冷漠,但还有(尤其是对将之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臣服,甚至厌恶。语言会付诸不同的用途:大多数(但并非所有)受政府和企业欢迎;有些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学传统,有些没有;有些靠着数代移民维持,另一些则很快遭到放弃。
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就是书中提到的20种语言)正导致数百甚至上千种小语种走向衰落。这是一个悲剧,随着小语种在各大洲遭淘汰,文字、故事和名字里所囊括的宝贵知识。
与此同时,主流语言本身所代表的语言、文和历史的多样性,也远远超出了人们通常的认识。
而读完这本书,也会让你体会到复杂的滋味,不同的感受。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汇总语言分类的书籍。这是一本分析其起源、演变、特点以及语法结构,并详细描写了这些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故事,共同构成一部严谨又不失活泼的人类语言小史。
书中的20种语言分别是:英语,汉语,西班牙, 印第-乌尔多,阿拉伯, 孟加拉,葡萄牙, 俄语, 马来语, 法语,德语,西瓦希里语,日语, 旁遮普语,波斯,爪哇,土耳其语, 泰米尔, 韩语,及越南语。
你准备好从哪种语言开始看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