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是一本由谌旭彬 / 杨津涛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短史记》读后感(一):有趣的历史
最近听大家在议论一本书,说的很热闹,经过询问知道书的名字叫做《短史记》,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什么题材的书能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反应,让我也开始期盼找机会看一下,今天我终于读到了这本书《短史记》,读了一下,真的确实是很不错的一本书,下面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
《短史记》作者是谌旭彬和杨津涛,谌旭彬是湖南人,笔名言九林,是青年作家,现在居住在北京。他是一位资深历史编辑,原为历史频道主编,现为一些只名栏目主编,曾在多家媒体上发表过历史类文章。出版过很多畅销书籍。杨津涛,是天津人,笔名启风,现居北京。是媒体人,曾供职于一历史杂志,长期为一些知名媒体撰稿。
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的温度渐渐冷却,并趋于稳定,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生命出现了,那么演化就开始了。生物一直在变化,地球表面也一直在变化,地球气侯也在变化,在上新世末期,现代人类的祖先出现了。最开始是匠人和能人,直到20万年前,最早出现在非洲,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智人出现,人类的历史开始有记录了。而我国则是在大约在170万年前出现在云南的元谋人, 漫漫长河中,历史经过时间的洗礼,所记载的往往失真, 那么什么是真的,谁能证明?本文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引经据典,对历史中存在的大量误解进行了纠正,还原历史真相。比如 :“刘禅不是阿斗”,我们常用的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叫着,原来刘禅不是阿斗,而是阿升,作者参考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何林英的两汉碑刻隶书字体研究来分析了为何人们一直把“升”字当成了“斗”字,告诉了读者你们原来一直在错着。还有“可以拜关公,不能桃园结义”,“少林大战武当”“不诚实的智力测验”……太多了, 本书中作者会一一为你解答,让你豁然开朗,看清现在,把握未来。
《 短史记》真的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帮你擦去了迷雾,看清真相. 你可以同孩子一起来阅读,让孩子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认识历史,了解史实,不偏信,不迷茫,并从多个维度来思考问题,进而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短史记》读后感(二):真实有万钧之力
当我抽离一天的忙碌回到家中,回想一天中所遇见的人,发生的事,不禁有些失忆了。于是,安慰自己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哪怕只记得大概情形,无法还原细节,我也是认认真真地度过了白昼与黑夜。 少年时对历史的认知,一往情深地认为写成白纸黑字的都是如假包换的,但是活得久了,才发现历史如同爱打扮的小姑娘,总不喜欢以真实面目示人。阅读《短史记》,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更多地培育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没有怀疑精神,哪能走好脚下的路。 短史记的兴起,源于互联网浪潮。由于每个人都是麦克风,完全可以按照自我喜好去设计历史,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假使我们想摆脱孤独,就需要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知名的、不知名的人群中,看同样的事情别人是如何经历的。生、老、病、SI,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春夏秋冬,也见证了我们从相信到怀疑。 《短史记》提出的核心观点,就是要求有良知的人类,能够有充足的能力与清醒的意识区别“事实陈述”与“观点表达”。事实陈述更多地指向“是什么”“有什么”,观点表达更多地指向“为什么是”“如何有“,但是我们仍然不可能在阅读之后,把二者如同泾渭分明般地加以辩证。一方面相对于历史,并不完全指有人类的历史,我们的存在时空都是狭窄的,另一方面我们在继承历史的同时,一刻也不耽误地创作历史。 综观上下五千年,岁月静好的梦想还是经久不息的,对于薪火相传者,这是责任,更是荣光。幸运的是,人类还是在时空的转换中,形成一种朴素的价值观,认为”真实有万钧之力“。在衡量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更加需要参照物。正如我们追求幸福,本无可厚非,但是把幸福的来源归因于比别人更幸福,我们就走进了死胡同,一天,甚至一小时、一分一秒都无法体验幸福。 克制是一种值得尊崇的习惯。人的伟大,至少在发明”人定胜天“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可是,斗争场面的记录比斗争本身更重要。我们要么是夸大其辞,认为历史完全是虚假的、不可信的,要么就是枉自菲薄,认为历史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于是把更多的精力与兴趣付之于投入产出比更高的学科。 人类不能否认个人的短视,可以人类却没有医治个人短视的神丹妙药。我们总是在探索中求证今天与昨天的区别,并在这个过程中,标注自己奋斗或努力,也许感动了自我,却撼动不了世界。没关系,哪怕保有一点认真精神,人类所实施的行为至少还能保留真、善、美的因子。
《短史记》读后感(三):以谐趣的壳,讲讲大家都感兴趣的严肃历史
以谐趣的壳,讲讲大家都感兴趣的严肃历史
历史在我们很多人的认识中,都是一个相对空泛的概念,也许他曾经存在过,可是时间已经完全将历史的痕迹抹灭,我们在生活里几乎无法寻找到些微的痕迹,但是又非常明显地知道,历史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然而,口口相传毕竟会因为人的思维差错而有讹误,而书面记录又多带有主观的色彩,所以我们要判断历史类文章的可信度,往往需要借助许多的史实,才能做到辨别真伪。而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信息的飞速流传,也看到真伪难辨的各种历史的讹传,更有各种各样假借历史的外壳胡言乱语的无端臆想。也许,我们需要在这个快餐时代让“短史记”流行一下,借助谐趣的外壳,来讲一点自己的对严肃的历史的认知,
互联网的性质特点就在于快速,便捷,几乎没有门槛,所以好事者的刻意编造,为博眼球而曲解乃至捏造,对不可靠史料不加辨析地传播,或者仅靠猎奇的虚假作品,这些都很容易让历史陷入“虚无”之中,我们需要一个对史学有专长但是同时又要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史学观点的人,比如谌旭彬,单纯讲历史的文章,绝大部分水平比较高,三观也比较正,即使在考究上颇有自己的独立讲解,也多是持客观的态度来表达的看法,以《短史记》里“庄子的“诡辩””这一章看,如果说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问句预设的前提是你只有是鱼才可以知道鱼的快乐,那么庄子的辨析往往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所以谌旭彬才引经据典说,让惠子“请循其本”,这其实本身就是漂亮的符合逻辑的反击,从对方逻辑的漏洞着手,然后谌旭彬再引用其他的历史和逻辑来对应写,这样的观点其实还是很值得尊重的。
除了这类学术类的争鸣观点之外,《短史记》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不随便下定论,每一个结论都是有自己的观点的表达和自己的思考在内的,最经典的无疑是“三国”的君臣关系的辨析,作者引用《蜀志》中说的刘备早年“于乡里合徒众”之时,即有“羽、飞为之御侮”,及至做了平原相,又有关、张二人“稠人广座,侍立终日”,私下“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刘备称王之后处理关羽、张飞的关系,也不仅全然如同三国演义里所说的“二重君臣关系”,说白了,史料里引用所叙述的内容,讲的都是刘备与关羽公开场合拥有“尊卑之分”的君臣关系;在私下里是拟制血缘的亲密关系,两者并行不悖。作者的考究有自己的理由,关羽、张飞和刘备之间更多的是“君臣关系”博弈的历史现场,与事实并没有太多的出入,作者的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考究之后的逻辑不符合人们常规的认识,但依然是基于基本的史料来的理解。
以网文的质量来看这本书,自然在历史和考究上是很下功夫的,毕竟无论传统历史还是近代人、当事人所记录的历史,肯定是无法完完全全忠于现实的,必然需要辨析真伪,从作者的体察和口述者的历史立场入手。谌旭彬也是基于这样的态度,基本没有妄下定论的言辞,即使有个人观点也多是历史事实的史料性表达。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对历史上颇有争议的时间,比如当代中文知识界曾长期流传“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汉廷之“虽远必诛”的让后世人血脉贲张的征伐,也许二者之间其实都具备了匈奴的血统,杨广让后世“诽谤朕横征暴敛”的灵位注解等,标注资料来源也确实增加了可信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短史记》读后感(四):《短史记》——疑今察古,鉴往知来,读史明智
每年的年初,我都会给自己制定详细的成长计划,其中,必然会包括自己长久以来想看的大部头书籍。其中,就包括《史记》。
对我来说,《史记》是一座高山,攀爬它,相当有难度。不仅仅因为其文章古奥,还因为其篇幅之多,让我望而生畏。
就这样,读一读《史记》的想法,在我脑海中频频出现,我却从未真正开始。
直到今年暑假值班,闲来无事,我去办公室找了一本耐读的书籍,这本书便是中华书局简装版的《史记》。
对照着古籍软件,我开始了阅读。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本书是删减版的,很多重要的内容,都没有得到呈现。读这种书,简直属于浪费时间。
于是,我马上下单,在网上买了一套三全本的《史记》。正是岳麓书院的这套三全本《史记》,打开了我的古籍阅读之路。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其实内心胆怯,但仍一往无前。再长的书,也总有读完的那一天。
这一读不要紧,来了兴致,我又买了中华书局三全版的《左传》和《世说新语》。秉承着善始善终的原则,我打算完整地读完《史记》之后,再去读另外两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实际上也没有那么难。主要是得放低要求,第一遍不能太苛刻,要求自己全都理解,全都记忆,那是不现实的。
之前买的词典笔,在此处也派上了用场。我发现查古代汉语,词典笔真是太有效率了。克服了生字的困扰,结合着注释和译文,我对《史记》真的是越来越爱了。
不得不说,司马迁写得真棒。
但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会生出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我常常会去网上寻找答案。可答案五花八门,又让人很难分辨真伪。因此,我在阅读《史记》的同时,还会读一些辅助类的书籍。
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于汉朝的各种制度,就有着比较好的诠释。但也有一些书,我是看着名字买的,但其内容却跟《史记》没有太大的关系。
就拿我最近看的一本历史类随笔来说吧,《短史记》,它成功地取得了我的注意。
不能说《短史记》和《史记》没有一点的关联,有几个章节的内容,确实也提到了《史记》的内容。但更多的,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疑今察古,鉴往知来”。
从源头上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体系,也可以说,这是它的一个优点。《短史记》中的篇章,也多是选自“短史记”公众号里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就一个历史上疑难的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地分析。
在佐证观点的时候,《短史记》的作者谌旭彬和杨津涛拒绝主观臆测,他们博采众长,从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入手,为我们剖析这些历史疑问的种种。
正是《短史记》中的这些短小篇章,却能帮助我们屏除很多的历史杂音。如今太多的影视剧和小说,喜欢演绎历史,进而给人一种错觉,让人认为,历史本就如此。
实际上的历史是什么样子,该由那个时期的人去描述。亦或者,我们也可以从研究者的身上,找到一些真正接近史实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在当今娱乐化的年代,显得吃力不讨好。但正是这种对于历史初心的坚守,让这个公众号获得了一批又一批忠实的拥趸。从公众号文章的发布到集结成书,两位作者治学严谨,给我们当代普通人的历史研究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作用。
《短史记》这本书,内容虽散,但框架清晰。内容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编是去伪存真,第二编是鉴往知来。
陈胜和吴广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样的?马克·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为什么会有很多伪作的书,要算在曾国藩的头上?布鲁诺被烧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是《短史记》中,关于“去伪存真”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从标题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到,《短史记》这本书,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范围却是相当地广。古今中外,纵横看去,总能看出点端倪。《短史记》在每篇文章的结尾,还附有相关的论文出处,不可谓不严谨。
在“鉴往知来”的部分,《短史记》颇具远见,抛去历史的成见,作者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来回溯历史事件中,那些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历史。
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对于历史,我们会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一个学习者的视角去体察历史事件,我们会看到很多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
当然,对于这本《短史记》,虽然它的名字让我产生了误解,但从它的整体内容上来说,还是非常值得入手的一部历史著作。相比较于各种演绎,我更喜欢这种真实的思考。
这种思考非常地可贵,同时,也启发着我更深入地研读历史典籍。
现如今,再去读《史记》,除了敬佩之外,我会更多一些怀疑。对于发展来说,没有什么比思考更重要的事情了。
当然,《短史记》的有些观点,我也并不是很认同。它确实是出于一种创新性的思考,但我自己的思考,也无比重要。大概,这正是这本书的作者,期待读者们所真正拥有的阅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