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雨
石智祥
(一)
秋雨无声,田野间万籁俱寂,就连往日喧嚣的鸟鸣也不见踪影,秋雨不似春雨淅沥、不如夏雨狂暴,就像猫觅鼠时的轻盈悄无声息,但沾衣欲湿、行走沾泥,略带一些寒气。
秋雨是一种情绪,让人触之即伤,沐之即感,愁绪如山腰白雾萦绕入怀,挥之难去。
细雨已下了好几天,原本预定本周举行的运动会,因雨因场地湿滑只能延期,学生原本调动起来的兴奋心情,因雨浇灭,时不时问老师什么时候举行运动会,然后又看看天上厚实的云层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转身回到教室,毫无心绪拿起书翻看起来。
雨还在下,尽管小,但很伤情,寒气袭人,让人沮丧!
(二)
秋雨,是一个非常俗套的话题,写了千年还有人写,估计千年之后还有人写,虽不外乎秋雨伤情之类的话语,但情之不同,因个人阅历而不同,所以情发万千。秋雨本无所谓情,但诗客骚人赋之以情,则情如涟漪,触之感伤。“触景生情”皆因情在心,景乃触发器或催化剂而矣!
四季更替轮回,时序而矣。但文人总爱寓物以义、寄物以情、赋之以命、拟之如人,所以春非春、秋非秋。
文之伤秋繁多,自诗经亦始,不一而足,皆以“悲秋”、“伤秋”、“苦秋”、“病秋”等入味,痛之钻心入骨。
《诗经》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等。
因安史之乱大唐国势衰败,忧国忧民的杜甫以秋入笔的诗作俯拾皆是,秋风、秋雨皆成文章,《秋雨叹三首》“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百日,泥污后土何时干。”《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纵使身经离乱,杜工部依然胸怀国事颓败、心忧百姓疾苦,以秋如诗叹世事多艰恨壮志难酬。
晚唐以来,以秋为诗的大多是个人伤怀,不是离情就是别恋,儿女情长,不外乎无病呻吟,格局自是不及杜工部,但遣词造句细腻入微入味,不止停留在喉舌之间,更有深入灵魂深处者。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各种孤寂的人世、各种凄凉的心境,如泣如诉、似怨似哀,沁之入心,蚀之入骨。
(三)
秋雨本是雨,无情无绪,无烦无恼,只因文人系情入物,寄物舆情,所以万物皆有情。
而文人皆因心境、身世等情动于衷,赋万物皆有情矣!人喜万物喜,人悲万物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