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之寺》是一部由川岛雄三执导,若尾文子 / 三岛雅夫 / 木村功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雁之寺》观后感(一):真癌
水上勉的文真的惨绝,再经拍出来更惨,看美人演代入感太强,俄狄浦斯情结写如此惨!还有谁!电影里把雏雁向母雁求食图,到结尾图被修复成雏雁长成母雁离去。老和尚死了,慈念以后也会向好,最后只留下里子,被母亲嫌弃,被男人玩弄,像不值钱的物品一样随便易主,再随便抛弃。 电影拍的比原作更惨,女主太惨了!!!为什么!但是原作比电影更有深度,原作惨是底层人物,聚焦群体,电影里可以说直击底层女性
《雁之寺》观后感(二):俄狄浦斯情结
雁之寺
名画家临死前把情人托付给了好色的和尚。和尚将情人据为己有,情人因被母亲抛弃委身于和尚。
小和尚是女乞丐的弃婴,之后被贫穷的养母二次抛弃,出家寻找出路。情人也承担了小和尚母亲的角色,并与小和尚做爱。
小和尚在自己弃婴身份败露之后第一次杀生,并在之后杀死了虐待自己的和尚(弑父)。
和尚是鹞鹰,将人弄的半死不活的,然后放入自己储藏食物的壶里。情人是母雁,呵护着小和尚,并在小和尚坦诚自己杀人之后保护了小和尚。小和尚已然得到了母爱。
所以就很难理解,电影最后为何将母雁喂食小雁的画作破坏,又修复成母雁离开小雁。小和尚理应不再囿于自己的出生以及母爱的缺失,参悟并成为高僧的。
抛开以上电影就有些乱了:小和尚对和尚的谋杀,让前文对和尚病情的铺垫显得毫无意义。观众眼里,和尚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杀一个已死之人朝弑父上凑呢;前文中对和尚尸体藏入死人的棺材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还要在送殡的途中一波三折制造惊险,又让它最终安全下葬。这种刻意的制造紧张是没有必要的与观众的互动,甚至不如让观众和情人在和尚坟前一起意识到和尚已然死了,并且埋身于此这样来的惊奇;讲了性,但也只是到子女看到“父母”做爱的程度,这么套公式意义何在?小和尚老师的角色是什么作用?提到了二战的背景,也只是徒增噪音;结尾情人似乎在纪念品屋做起了收款,小和尚似乎成了讲解员,也是稀里糊涂的,不知所以。有种就这?的感觉。火急火燎的跑回家直奔茅房,结果就只放了个屁。
《雁之寺》观后感(三):FIFF22丨DAY4圆桌《雁之寺》:玩物,工具,性幻想对象,被偷窥者,恋母情结……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川岛雄三导演的《雁之寺》,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给3星吧。藏于日本小寺的女性哲学,女性身份于电影中的多重转换是从两个男人的剧情视角中体现的,成熟男人的父权暴力和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在小寺庙的畸形男性社会下,女性的身份视角是非常全面的:玩物,工具,性幻想对象,被偷窥者,恋母情结……这些是在当时社会女性的畸形身份,但是在这部电影一览无遗。而整部电影好像封固于三个人的社会关系,成了一种小社会,这种关系放置于寺庙中,本身也就成了超脱于凡俗的存在。
最后小和尚杀了老和尚,看似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实则只是被奴役者对权力掌控者的反抗,并不是真正觉悟。最后觉醒的是女性,超脱于这个社会关系后,才真正听到了大雁的鸣叫,最后飞走的大雁,也就是女性主义的独立,这是一部不错的女性电影,但是在节奏和镜头表达上仍有欠缺~不过已经足够将主题表达清楚,感觉是个文艺片的表达,却套用了商业片的外壳。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雁之寺》 3星,非常喜欢镜头和空间的设置,最后的彩色很惊喜,但是总体节奏稍微有点快,感觉余韵不足?女性角色较平。
特邀嘉宾 fan2030
《雁之寺》我给2星。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像前一天聊到的《陷阱》。故事很有趣,几对人物关系也特别值得玩味。再到结局的处理,这些都是特别值得去回想的。但对电影的整体感觉也是雁过留痕,并不觉得导演对这个故事打入了深刻的个人风格和作者痕迹。所以我并不会给出太高的分。
场刊嘉宾 曲有误
《雁之寺》场刊给了3星,主要我比较喜欢关于住持之死的处理,不动声色像副画卷似的展开和小和尚这个角色和女人之间的互动。
然后我倒是没觉得这是女性电影,这里面女人始终都是一个被动且依附他人的局面,没怎么看出来女性主义的独立。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这个女性形象我觉得她一直表现得非常“无意识”,包括她对于危机判断非常后知后觉,毫无警觉性那种。
场刊嘉宾 元铭清
嗯,其实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感觉,但是我个人认为最后女人听见大雁的哀鸣实际上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前面确实都是依附于男人的表现。最后那句“大雁在鸣叫……”,我猜实际上是对前面自己依附父权行为的推翻。
场刊嘉宾 曲有误
可以说她这个形象有点附庸品的感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她其实原来一直是很安于在男人手中流转的命运。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我也觉得女人的这个角色可以更复杂一点。
场刊嘉宾 元铭清
因为对我个人来说整体是感觉,电影中的男性关系实际很畸形,女人这个角色确实一直都是一老一小两个男人的附属物,这其实前面一大部分就是在暗讽曾经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身份。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电影后面收得急了点,我是很喜欢拍主持死那段,其实什么都不拍,从对静物的凝视中你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特邀嘉宾 fan2030
哦对,说起彩色,我对彩色这个转换表示不满,是因为62年没什么彩色电影技术,所以要秀一把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一段是导演能力体现的高光。
场刊嘉宾 曲有误
彩色我第一遍看的时候确实是一头雾水,我不太喜欢彩色的部分说实话。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彩色我还挺喜欢,感觉有点像Tati的《玩乐时间》。
场刊嘉宾 元铭清
彩色的话个人感觉有些突兀了,不过我感觉可以理解,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就是感觉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场刊嘉宾 曲有误
住持夜归到早上那段我觉得可以算全片最佳。
场刊嘉宾 元铭清
其实我挺好奇雁在这个电影的意象表达,为什么是雁呢?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我觉得平面的大雁屏风和其他比较深空间感之间的对比很有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副画在最后的出现你们觉得怎么样?
特邀嘉宾 fan2030
我觉得去转到现代,然后那幅画的出镜,这个没什么让我不满的。可能是修复之后彩色画面实在太精致了,让我觉得有点割裂。
场刊嘉宾 曲有误
突兀吧,就像上面说的时代的变迁.
场刊嘉宾 元铭清
那幅画我总感觉有点含义,就是有一只大雁飞走了,留下两只小雁,但是这个定格我是理解为对男权社会附庸的打破。
场刊嘉宾 曲有误
那按你的理解,最后画作的修复是不是也可以看成男权的根深蒂固?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这个画可不可以与被凝视联系在一起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用这幅画作为最后放在结尾的一个定海神针,其实不太充分,它前面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显得很重要。
场刊嘉宾 元铭清
话说我看到后面都不记得这个画第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了,就感觉后半段突然一直在强调这个大雁画,我印象中这个大雁画开始着重出现的时候应该是慈海不见的时候,然后警察来了,那个时候大雁画就经常出现在构图里哈哈哈哈,所以留意了一下。
特邀嘉宾 fan2030
这样说的话,会不会觉得太过于“满”,就是我突然想到,如果电影中有“线索”类的东西出现,太过于频繁强调反而有种过的感觉。
场刊嘉宾 元铭清
主要是前面也真的没怎么强调,所以我感觉不得不去想有没有特殊的含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在小和尚和若尾文子两个角色视角上的摇摆不定也是个问题。
场刊嘉宾 曲有误
最后视角从小和尚转到女人有点太快太急了。
场刊嘉宾 元铭清
这个一开始让我是感觉想表现青少年成长时候的心理悸动,女性就成了性幻想对象。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小和尚和若尾文子之间的感情其实写得更功能化,一方面是欲望的激发,一方面是死去母亲的幻影,没有什么很真诚的人物感情建立。
场刊嘉宾 曲有误
所以其实结尾母雁的缺失我更倾向于是影射小和尚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女人作为母亲影子的功能被小和尚的欲望毁灭。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对了,我觉得小和尚演得还不错,虽然角色还可以挖得更深,空间也不太丰富,但是感觉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