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能了生死?发愿往生必成
《神僧传》卷八记载:释鉴空,俗姓齐,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元和初,值钱塘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餧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伸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转世】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证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转世】大将军矣!当时云水(僧人)五人,惟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余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余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若不求生净土,来世又难免轮回矣】。
曾经讲经说法的鉴空法师,转世之后,不仅没有了生死,还变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有一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几天没饭吃,在雪地里饿昏了。恍恍惚惚,见到一位梵僧走过来,对他说:“法师,你今生怎么这个样子啊?”秀才说:“我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你怎么叫我法师啊?”那位梵僧说:“啊,看来你都忘记了。我这里有一个枣,上根利器的人,吃了这个枣,能够知道三世的事情;下根器的人,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秀才吃了枣,就枕着石头睡着了。他梦里回到自己前生,真的是一位法师,而且还有四位同参道友。这五个人里面只有这位梵僧了脱生死,其他四个人都在轮转。前世的鉴空法师在狮子座上讲的是相似法,而且吃荤,不严格持戒,所以他不仅没有度脱,还堕落到了这个穷秀才的地步。他又问:“悟法师现在到哪去了?”梵僧说:“我们五个人一起行脚的时候,在香山,悟法师对着一尊石佛像开玩笑地发了一个愿,‘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脱死。如果万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话,我愿来生做一个雄赳赳的大将。’果然昨天他已经拜将,作大将去了。”
一个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开玩笑而发的一个愿,到后世果真就实现了。开玩笑发的愿,尚且能够满愿,如果我们以至诚心发愿往生净土,不是更能够兑现、圆满吗?
其实,我们在世间一切事情的成败,乃至于我们感得的正报和依报的种种情况,都跟我们发愿的心念直接相关。而愿的力量很大,种子迟早会现行。至诚恳切的善愿,在我们的生命行为当中,更是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我们以至诚恳切之心发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感、互动、互通,一定能成办不可思议的往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