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后,我们不少老师都想把过去的自己改革一新,变成时尚的新我。于是我们的理念和教学都变成追求超时代的“秀”。只求外表的新,不讲教育的规律,热闹的课堂,时髦的形式,而忽视了教育的真谛。
我以为,类似于超女现象的文化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可不是吗?去年超女红了大半个中国,“敢秀你就行!”成了中国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口号。而今年超女的市场锐缩。这就是当前“秀”文化的肤浅性。
而教育不是“秀”出来的,前几年曾批评赛课的作秀,但现在很多课堂在变相作秀。别的学科我不知,我觉得我们中学语文好像就在作秀。当然不能全怪我们不分白天黑夜在课堂上奋斗的老师们。而是导向问题。
也不是我们课改方向有错,其时课改没错,而是我们理解错了。好像从这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育,也不是表演艺术,更不是简单的说话训练。现在有的课堂只求学生开口说话便是好课,一节课下来,学生满堂闹,但真正读懂文章的没有几个。有的老师抓住文章感人的主题,于是不厌其烦的讨论主题、拓展主题,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在于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如果语文教学不 把这作为语文教学的根基,那么语文就不是母语教育了,语文的魅力就在于语言文字的美,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独到性,这应该是教学的第一重点,只有学生对课文的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对语文有深厚的感情,也才会从中学到真的语文。
人文性不是政治说教,而是语文特有的文化影响力,是通过对语言的感悟才自觉地感受到其人文性,读朱自清的《背影》,要学生反复揣摩一组组语言,才能品味得到,不是老师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感人场景就可以体会到其人文性。因此说语文的人文性一定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
所以说,语文教学应该把语言美作为首要任务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