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倪忆菁

发布者:清泉 2021-11-13 03:08 原作者: 黄有璨来自: 黄有璨

算起来,我跟忆菁认识,到今年正好5年。

5年里,我和她的关系,从老师学生,到朋友,再到同事,最后成为合伙人一起创办“有瞰学社”,也一起见证了经历了很多故事。

这是个还挺特别的妹纸,今年作为合伙人一起合伙创业以来,我就跟她说,回头我得找个时间给她写篇文章。

她听了这话就往心里惦记上了,最近老来催我。

所以,咱就认真兑现下呗。

(1)

我跟忆菁认识,说来也挺有缘。

2016年,我和Luke、布棉刚刚开始我的上一段创业,当时正值移动互联网最后一波高峰浪潮期,作为一家致力于为行业培养更多互联网从业者的创业公司,我们做了个名叫“3.3计划”的旗舰课程,声称“用3年时间,为行业培养300位最顶尖的互联网人”,整个项目由我自己负责。

当时,第一期课程申请日期临近截止时,我收到了忆菁发来的申请邮件。

申请资料的内容很工整也很结构化,字体特意调整成了楷体,还专门准备了PDF和Word两个版本,里面的信息既丰富又重点突出,一看就是有很用心准备过的样子。

我看忆菁的申请资料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这妹纸挺能折腾啊。

当时的她,85后,身在上海,工作6年,中间还跑去法国留学了两年。在6年职业经历里,她在新东方做过课程顾问,在Paypal做过风险分析师,在法国留学了2年后,又回国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编辑,再然后又转成了产品经理。

总之,4-5段职业经历,看着基本都不怎么搭嘎。

在她的申请资料里,她写道,自己喜欢有趣的人、生活和事。写自己将来想做高质量生活方式和女性有关的内容。写自己负责新媒体3天时间做了25W粉丝。写自己在公司做的视频内容拿了几千万播放量。还写自己曾经唱过Rap拿过奖。

我认真看完申请资料,对这个妹纸印象深刻,然后拒绝了她。

(2)

说起来,最早拒绝她的理由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她的经历看起来确实太跳跃,有点还没太想清楚自己方向的感觉。我不能确定她是否真的会长期投身互联网,也不能很确定我们的课程和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到她。

所以,拒绝她之后,我也加了她的微信,向她简要说明了下理由,也问她想来参加这个课程的最大理由是什么。

她巴拉巴拉回复了我一堆,大意是说她回国后加入创业公司,虽然2年内做了很多事成长了很多,但总感觉很多事都还是自己在摸索,心里特别没底,特别想要跟一群人一起交流碰撞,也见识下有体系的高手们都是怎么思考判断的,之类。能感受到她还挺认真在对待这个申请的,也还有挺强念想和执着的。

于是我回她:那就这么着,我们几个月后会开放下一期课程的申请,你先观望下,如果到了几个月后我们新一期课程开放报名申请了你仍然还强烈想要参加,到时就过来吧。

又过了差不多3-4个月,我们新一期课程开放申请,她第一时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加入。

(3)

2016年7月,在我们的线下课程现场,我跟忆菁第一次见面,她一头干练的短发,打招呼时显得略有一些拘谨。

线下的她,说真的,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反而不如线上看申请资料和聊天时深刻,4周的课程里,更多时候,她在人群中都不那么显山露水,反倒是更多时候她会让自己往后站,选择默默观望,并不那么自信和外放。

但闲下来,坐在一起交流时,她又会在不经意间展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她会参与每一次班级里的主题交流,也总是会在现场默默倾听,有种“生怕自己错过了些什么重要东西”的状态,也会在其中偶尔贡献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那个课程临近临结束时,她给我发信息,说自己对于后续的职业发展还是有点困惑,想约我1V1聊聊,后来我们相约吃了个饭,聊了差不多2小时,那天聊起的太多具体内容我记得没那么清楚了,但还是留下了几个印象——

她对于她当前在做的工作并不那么喜欢,但又还不能清晰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她隐隐给人一种“做过了很多事”的感觉,但又还不能清晰的界定好自己到底擅长什么;

她是个挺关注和在意细节的人,例如,跟我聊完后,她在离开后还给我们办公室的全员专门点了份奶茶。

后来,对她有了更深入了解之后,我才能更好理解她当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2016年时的她,正好处在一种“其实对于未来心存迷茫,对自己也没那么自信,但又从未想过要认怂,迫切想要抓住些什么以完成自我拯救和快速成长”的状态中。

(4)

在过去近20年的中国大学生群体里,“大文科”相关专业(即传播学、新闻学、历史、社会学、文学等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年轻人们,在毕业后数年的求职就业和个人发展上,一向是最容易迷茫焦虑的一群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往往都要等到毕业过后,才会意识到其实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能指导自己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而反过来,他们对于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并不清晰,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并不那么感兴趣。

于是,在就业和个人发展上,他们就会很容易在毕业后陷入到漫长的迷茫和探索期中,并持续伴随着内心深处的深深焦虑。

大学本科毕业于传播学文学专业的忆菁,恰好就是这样。

2008年毕业后,她先是随便找了个在新东方做销售顾问的工作,干了不到1年,发现自己不喜欢做销售,又觉得外企比较光鲜体面,于是一转身选择进了Paypal——当时的Paypal,算得上是一家拥有全球声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未曾想,进了Paypal担任风险分析师的她,却发现Paypal和自己的岗位是那种“特别稳定、一眼能看到头”的事情,简单来说,她在Paypal做的事,就是每月按时分析下商家和合作伙伴的信用情况、账户安全情况,并产出一些报告就完事了。她的直系上级,在这个岗位上呆了5年,才从专员晋升到了主管。

在Paypal干了两年后,她觉得这实在不是她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又觉得自己刚工作3年,还能去做些探索,于是选择去出国留学读个商学院。

2年后,她在法国结束留学,那时也正值国内互联网创业大潮风起云涌,她决定回国,投身到此前自己全无经验,认知几乎为0的互联网大潮中。

这时候,时间已经来到2013年,而这时的忆菁已经毕业5年。

毕业已经5年的她,拿着法国知名大学的MBA学历,回到国内想投身去做互联网,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投了无数简历,历经3个月的无人问津和被拒绝之后,她为自己争取到一份在一家初创公司担任新媒体编辑的工作机会,月薪6000块——这个数字,比2年前她在Paypal的收入还要低了不少。

这是她第一次接受降薪进入一个行业。后来她说:她很清楚,当自己想要进入一个新领域却又没有在这个领域积累起足够强优势时,定价权一定不在自己身上,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机会,而不是要赚多少钱。

说起来简单,但真换到自己身上,拿着一个国外留学MBA的身份,选择要以6000块薪资进入一个全新行业,从新媒体小编开始完全从0做起,这样的选择分量之重,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的——大概想想你就知道这一选择背后需要承受多少非议和压力,尤其是你曾经的同学们都已经光鲜亮丽。

2013年到2016年的忆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独自开始在一条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她不会跟过去的同学们再有很多接触、聚会,也放弃了很多社交,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上,也关注公司内外几乎一切能让自己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那家初创公司想做新媒体增长,但没人,她就说让我来;想做一些二次元漫画剧,没人负责,她也说我可以做;再到后面,公司想要独立做一个APP,也缺乏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她也跟老板说不然也让我来试试。

她就这么一个人乱七八糟的折腾摸索着走到了2016年,干过新媒体、做过内容制作、也负责过APP开发,慢慢有了一点点看起来微小的成绩。但她毕竟没见过其他公司,也不知道互联网这个行业里的高手们到底都长什么样,更不确定自己过往的那些成绩到底成色几何。

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我们的课程和项目里,第一次跟很多这个行业里知名公司、大厂的人们在一起,好奇、审慎而又心存些微不安,对于自己将来何去何从也仍然不是那么清晰。

但她心底有个声音一定是非常坚定的——她一定要在这个行业里做成点什么事,让所有人看到,包括她的父母、亲人、过去的同学和朋友。

(5)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当时的那个项目,可能恰好是在对的时间的出现在忆菁的人生轨迹里,帮助她填补了许多空缺,也在其中找到了很多参照。

课程结束后的1年多时间里,那个课程的同学们各自返回自己奋斗的城市,忆菁也回到上海,大家仍然保持着联系。

我其间每次前往上海也会约当时的同学们一起坐坐聚聚,每次都会见到忆菁。我们约定每次聚会,大家都要各自说说自己近期又做成了些什么事,于是忆菁每次也都饶有兴致的会跟大家一起分享下自己近期干过的事。

于是我们知道,忆菁在2016年我们课程结束后的1年多时间里,又连续换了两份工作,其中一个是在一家知名已上市服装品牌负责签约网红孵化和新媒体网红带货,另一段则是在一家游戏公司里担任老板的业务助理。

中间,我记得还有一次,她还想跳槽到一家当时比较知名的知识付费公司,我还帮她做过内推。

这一年,跟她过去的经历一样,一如既往的前后不搭嘎。

我知道,她还处在探索的状态中,还没太整明白自己长期到底想做什么,也还在不断见世面,找自己。

我也知道,以她的状态,在当时的那家游戏公司,肯定呆不久。

那时候,我给她的建议是:要探索,就要快速探索,尽快把自己搞明白,把自己的长期方向能确定下来。不然,都30出头的人了,如果还不能在一个行当里去长期积累和沉淀,还要不断再更换行业、岗位之类的,肯定挺伤的。

她后来沉淀了一阵,告诉我说:做游戏肯定是过渡,自己终极目标还是想做点跟教育相关的事。

这话我肯定听进去了。

(6)

2017年下半年,正值当时三节课开始进入业务加速发展期,开始需要有更多伙伴,尤其是一些中层骨干型的伙伴加入。

于是有一次,我去上海时约忆菁吃饭,问了她一个问题——有没有兴趣考虑下,过来跟我们一起干。

因为知道她当时对于自己的长期定位还不那么清晰,我也特地强调了下,教育肯定是个慢活,不投身进来至少干个3年估计也干不太明白。所以最好还是认真想想。

我们聊过后,她又思考了个3、4天,回复我说感觉还挺兴奋的,于是我们开始了一系列密切的碰撞探讨。

最后,她在2018年年初,选择从上海北漂,加入了我们。加入我们的同时,她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降薪。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此转变为上下级。

后来跟很多朋友说起来,好多人都觉得,我能把一个上海土生土长,在上海啥也不缺的妹纸从上海挖到北京来北漂,挺神奇的。

并且,这个能选择从上海跑到北京来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的妹纸,应该也不简单。

(7)

然而,忆菁来到北京跟我一起共事的第一年,却并不顺利。

来到北京的第一年,我们对她的定位,是让她来主管所有营销增长相关的工作。

那时候,正值三节课刚刚完成A轮融资,需要加速追求业务发展和增长的时候,于是,在她手上,同时要开始关注投放、转化、流量矩阵搭建、新媒体增长等多个项目。

这当中,很多项目对ta来说,其实也是头一遭。

另外,当时的我,肯定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管理者,身上毛病还不少。

比如,我往往会以我自己惯常的工作节奏来要求其他人,但当时的我完全还没意识到,我自己的工作节奏是要快过99%以上的人,用我的节奏来要求其他人,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跟上。

又比如,我当时经常会既管过程又管结果,一个项目但凡往前推了几周我觉得过程不理想,就会让大家按照我的逻辑来做,这对于向我汇报的中层而言会非常难受。

忆菁就在这么一家需要业务快速增长的公司,带着一堆自己过去也没那么熟悉的项目,面对着我这么个毛病一大堆的老板开始了工作。

2018年那一年,她和她的团队几乎是马不停蹄全年无休的干了一整年,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的做,她带着5-6个人的团队,一年下来做了差不多小几千万收入的样子,对一家初创公司来说,这个收入体量肯定不算低了。

但即便如此,我给予她的肯定也不多,更多时候,我给予她的都是压力——在我看来,他们有几个重要项目的节奏和进展还是低于我预期的,尤其是我们年底做的一场重头活动,最终并未完成预计目标。

当时的我,正处在给自己上紧了发条的状态,成天在办公室释放出来的气场令人发指,眼里只有目标和业务,但凡有有一些工作的进展不如我的预期,我就会向下释放出巨大压力。

在忆菁入职后的前半年里,我就曾经先后两次找她1V1谈话,跟她说,关于XX工作,要是你还是干不好,那就别干了咱换个人来。(大意如此)

但也正是这一年,让我见识到了忆菁身上一个极度牛逼的特质——韧性。

我见过的绝大多数人身上,在压力面前往往都会有一个“承压极限”。也即压力大到了一个程度后,自己必然会选择要极刚的把压力反弹出去形成冲突对撞,又或者可能自己就会崩掉。

甚至有的人,对于强烈的负面冲击和压力承受力是极弱的,他们天然更需要在正向的环境下工作和前进。

然而,另一些人身上,面对压力却能拥有极强的承受力,他们可以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压于自己身上,处于将折而又未折的状态,习惯于在巨大压力和负面声音下默默前行,且还能犹有余力,逐步化解自己背负的压力,甚至找到方式把压力回弹出去。

这样的特质,我称之为“韧性”。它需要一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存有某些强大的信念,也真实与一些巨大的压力共处过,才能做到。

而忆菁,可以说是我见过韧性最强的女生,没有之一。

所谓“至刚易折,至柔无损”,放在忆菁身上,当是最好的诠释。

2018年下半年,有几个月,忆菁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她带着极为有限的资源和人手在同时负责推进两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因为策略制订失误一开始就出师不利,她因此在公司内的管理层会议上连续听到我和公司其他人的一些负面批评和反馈。在长达1个多月的时间里,她迎着各种批评和负面反馈,带着有限的团队为了追赶项目进度和修正失误,几乎每天都绷紧了弦加班到深夜。然而此时,她的团队里一个她很看重认可的同学,也是其中一个项目的主力突然遭遇一家公司挖角,向她提出要离职。

那个提出要离职的同学对忆菁来说分量有多重?我这么说吧,忆菁可能有点把ta当曾经的自己看待,在ta身上投射了很多情感和期许。并且,实打实的说,如果ta当时要离职,ta当时负责的那个项目各种信息线程都非常复杂,一旦ta离开,将会有很多工作需要沟通和交接,带来特别大的工作量。而当时忆菁手里能调用的资源,除了自己之外,只剩下一个实习生。

设身处地的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有点绷不住了的场景。

但忆菁只是找我聊了一次,跟我说让我再跟那位同学聊聊,看能不能留住ta,剩下的事,等我给她结论,她来搞定就好——我还记得,当时她流着眼泪跟我说的这些,我猜那些眼泪里,一半是因为对那位离职同学的情感,另一半也多少为自己感到有点不忿。

但说完后,她就擦干了眼泪走出会议室,回去接着干活了。

最后,那位小同学还是没能留住,忆菁带着一个小实习生把项目生生扛了下来,那一个月的时间,估计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

项目结束后,她专门申请了几天假期,给自己好好回回血。

我后来才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忆菁可能从来不是那种第一时间站上舞台赢得大家关注和认同的人,也从来不是那种自带光环的人。但她是一个曾经经历过无数打击,骨子里却绝不认输,对自己有着极强信念和期许,更善于在漫长时间里逐步证明自己,也觉得自己必须要干成点什么事的人。

很大程度上,这造就了她的“韧性”。

(8)

经历了2018年一年的并肩战斗,我和忆菁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默契,也更加知道彼此该如何配合。

2019年,她主动申请,从主管业务前端的营销增长转而去负责业务后端课程产品设计和教学,在课程研发、教学交付等方面给予了我更多帮助,她也借此对于教育业务的理解变得更深,也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是她长期想要投身的事业。

但,如果回到她自己身上,其实在2018-2020年里的她,还是有点没完全把自己搞明白——或者通俗点说,她对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以及自己将来到底想要做点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长时间里都仍然是不确信的。

一个人,在没把自己搞明白的时候,总是容易表现出来很多比较矛盾和不顺的地方。

在2018-2020,一起共事的3年里,我能感受到她身上很多这样的矛盾和不顺。

比如,我会发现,其实她是有输出和表达欲望的——她会自己做一个知乎号,业余时间去写些回答,慢慢也有了3W多粉丝,且私下还会窃喜于此。但她在知乎却从不以真实身份示人,也从不愿意公开跟朋友和同事们说自己在做这件事。

那感觉,就像是你一方面特别想要做一件事,另一方面又特别害怕自己做这样事的样子被其他人看到,惹来一些非议和不好的评价。

在公司业务和管理里,她也很少会在会议上第一个发言或带节奏,也很少旗帜鲜明的表达反对。更多时候,她会扮演一个支持者,偶尔给一些建议和反馈,然后Follow大家的决策,默默带着团队去落地执行就好。

再比如,我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

一方面,我能感受到忆菁是个细腻的人,她的衣品极好,也会记得同事伙伴的生日,并在特殊时刻给他们拿出一个重要的惊喜,也会在跟一些她比较认可的人见面时给对方准备贴心的精致小礼物或甜点,让对方在恰如其分的时候收到。

但另一方面,她却又会表现出来很多对生活和外部世界的毫不在意,甚至是刻意的忽视——来到北京3年,她似乎对这座城市没有哪怕任何一点的好奇,从来没有去逛过街探过店,也从来没有去试着发掘有关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甚至,她但凡外出,无论目的地是哪里,她都只会打车,甚至不会有兴趣去关注一座城市的格局、交通、地理建筑、风土人情。

这些种种细节里,我能感受到,她其实在内心里对自己存有期许,但也许又还没能做到足够自信和自如,以至于她在很多事面前,一方面想要迎难而上,另一方面又会对自己存有些许质疑。

我知道,她还不是自己最好的样子,可能还有少数重要的关隘需要突破。

(9)

2020年里,我和忆菁之间发生了一次一度有点危及到我们之间信任关系的误会。

事情说起来略有点复杂,最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在一段公司很重要的业务调整中,我们俩原本都绷紧了弦在一起紧密协作解决问题,但后来公司层面发出的一个公告,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尊重和认可,并且,由于我是她的直属上级,她认为公司发出的公告背后肯定来自于我的首肯,可能在我这里就根本没有认可她,由此进一步产生了一种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意义的感觉,感到心灰意冷。

情绪堆积之下,她向其余公司高层提出,不想再向我汇报工作,也不想再跟我合作——但凡你在一家公司里做过中层以上的管理工作,你就会知道这个表达分量有多重。

而对我来说,其实当时精力和焦点完全放在业务上,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上面提到的那个公告也并不想忆菁想的那样来源于我。

于是,在我正在全神贯注带着团队在一线解题时,我突然听到了忆菁的事,一时间,我错愕不已,也备受打击——我有种感到自己的工作做得如此失败,以至于连自己最信任的团队成员都已经不再愿意认可自己的感觉。

那件事发生后,我一度状态低沉了好几天。

再后来,我和忆菁长谈了一次,那次交谈,我们找了个特别安静的咖啡厅,我跟她说,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失败,向她道歉,我也说,我也想知道她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不是直接把意见反馈给我,而是要跟其他人做出如此强烈的表达。

然后,她跟我把整件事里她的委屈感受和盘托出,我们逐渐厘清了很多问题所在——事情背后,是很多复杂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并非简单是某个人的问题所致,相反,这可能是一次让很多人都感到委屈痛苦的事件。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总得一起经历过一些重要的事件——要么是一起流过血打过仗,要么是一起经历过巨大的委屈和痛苦,才能让彼此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升华。

对我和忆菁来说,我们一起打过了3年仗,也在这次事件发生时彼此分享见证了各自的委屈和情感,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由此变得更进一步。

那天,我们把话聊得很开,我们聊了彼此在这次事件背后的感受,聊了自己在乎看重的事,也回顾了当初她为什么选择从上海孤身一人北漂来跟我们一起奋斗,还聊到了未来很多年里自己想做的事,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们在希望终身投身教育事业、对教育和产品的坚守以及很多价值判断上,存有高度一致。

那天临近结束时,我们有了一个共识——我们应该是未来可以一起同行很长很久的伙伴和朋友。

(10)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是持续不断的修行。2021年,对忆菁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也是她生命中又一个新的转折。

这一年,我结束了之前在三节课的创业旅程,但仍然决定投身到成人新职业教育领域重新出发,开启新的创业。

有了这个决定后,我问忆菁,要不要一起做。她想了想说好。

我们就此成为了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她也第一次开始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学习、思考和处理很多事。

而成为一名创业者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也见证了她的一些重要的变化。

很大程度上,作为创业者与打工人之间会面临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创业者往往需要“因为相信,所以看到”——你需要关于未来、关于自己都拥有某种强大的信念,并基于这种信念给自己勾勒出来关于很多事的图景。

而打工人则更多时候是“因为看见,才能或才敢选择相信”。

之前的忆菁,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一样,还没能对自己足够自信,也没能找到很多自己关于未来的坚定信念。相反,更多时候她其实是在选择“追随”——在自己面向未来没有清晰信念的时候,选择追随一个你自己充分认可的人,Follow ta的思考来一起推进落地很多工作,其实也是种不错的策略。

但成为创业者之后,她发现一切都变了——她不再能够简单的追随别人,更多时候,她避无可避,需要让别人追随自己。更多时候,她不再能够躲在背后选择少发言,只要做好支持就好,而需要自己站到舞台中央来进行表达赢得大家的认可和信任。

然而,最初她自己其实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为此,她一度有点慌张,也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怀疑——她会私下问自己,这事自己真的能做好吗?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是不是自己还是更应该考虑其他的选择?

我一直认为,忆菁身上一定是有一些强大力量的——一个在很长时间里面对各种困境、压力和无数挫折都从未认怂,韧性十足,坚信自己可以完成自我拯救的姑娘,怎么可能是没有力量的?

但作为一个创业者,她得自己能看到自己身上的这些力量,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无限放大它们。

我说过,她身上可能还有少数重要的关隘需要突破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创业,也许就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让她来直面这一考验。

我在《非线性成长》一书里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里,你需要先不断打破边界,不断探索尝试以发现自己身上具备的可能;然后再不断为自己建立边界,逐步明确自己的独特使命和局限。

如果换个角度解读这句话,我觉得每个人的终极使命,都是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位置,然后在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稳定创造价值、获得认可,也持续发光发热。

而为了找到那个位置,你需要不断探索和直面自己内心的欲望,在欲望、好奇心等的驱使下选择向前一步,然后再在付出了足够丰富、深入的实践并取得很多成果后,借由外界的反馈及聆听自己的内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最终,你为自己选择的那个位置跟你身上某些独特的特质、能力和天赋完全契合,也跟你的自我认知逐步实现完美契合,能让你充满自信和能量的面向其他人去表达输出时,将会是你最美的状态。

2021年里的忆菁,其实一直处在这种“反复自我调试和校正”的状态里。

她发现,自己内心里其实有欲望想要做点更大的事,但却又不能确信自己能配得上这个位置。于是她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自我认知,需要重新去回答“我是谁,我到底有何独特之处”这样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她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于是,2021年里,她花了很多时间去向外看,她参与了很多工作坊,也试着链接了很多创业者,在过程中打开自己,把自己的思考、自己做过的事都拿出来坦诚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并获取其他人的反馈。

在持续的对外交流中,她也慢慢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发现。

在一些工作坊里,她发现,虽然自己很多时候真的习惯性会往后收,不会那么强烈的表达自己,但当少数时刻,她选择站上舞台去展示和表达自己时,她能收获的认可和追随,远大于她的想象。

她也发现,过去她对自己的怀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并不知道自己过去取得的那些成绩到底含金量几何。但当持续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有人愿意为了她之前的一些经验和成绩支付很高的报酬时,她也更加客观的理解了自己过去那些经历和经验的价值。

她还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起了一种信念——某种程度上,她发现当前的成人学习领域,其实好产品和好服务都太少,相反,更多人都在以快速割韭菜的方式来变现,很少有人考虑长远的未来。与此同时,那些真正花时间在认真做产品做服务的人,其实当前在行业里也挣不到钱。

她觉得,这个行业不应该是这样的。她开始有了更明确和强烈的念想——让这个行业因为我们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好一些。

一个人,在有了足够多的实践后,有时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的反馈才能更好认识和看清自己,建立起一些更加稳定的答案。

忆菁在2021年里的经历,恰是如此。

我相信,每一个人要想在这个复杂多边的世界里笃定前行,一定需要结合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欲望,为自己找到一两张重要的人生底牌。

2016年时,作为一个职场打工人和连续多次职业转型者的忆菁,当时的人生底牌也许是:虽然心中迷茫,但绝不认怂,坚信自己能够完成自我拯救。

而到了2021年,选择成为一个创业者的忆菁为自己找到的人生底牌则变成了:坚信成人学习和新职业教育这个行业的未来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并且坚信自己是能够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一些的。

完成了这一变化后,忆菁的状态也变得更加动人了——这是我能找到的最贴切的词。

你能想象,一个此前内心就积攒着强大能量和韧性,绝不认怂但却有点点迷茫不自信的妹纸,突然实现了重要的自我突破,坚信自己生来就是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不同,坚信这个世界一定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从而可以坦然自如的站上舞台中央,面向大家进行表达和输出,并时而闪闪发光的样子么?

那可能就是现在的忆菁的样子。

从2016到2021年,我见证了忆菁的状态,并“不断探索,希望寻求别人认可肯定”,到现在“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此生为成就一些重要的事而来”的变化。

我觉得这很美,也发自内心的为她高兴。

(11)

今年7月前后,我和忆菁在一起讨论,有瞰学社这家公司应该有些什么坚定不移相信的事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哪怕此前的所有经历看起来再混乱再不堪,只要ta真的全力以赴去投入去努力去奋斗过,也跟足够多的人建立了链接,那在临近35岁前后时,ta也一定可以借由外界的反馈为自己找到某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答案和位置,在这个商业环境下去生存得很好,而未必非得追求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正确答案”。

忆菁对此玩命点头。

因为,这就是她实际走过的路。

(全文完)

推荐阅读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