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剑,鞍山市华育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自诩为“东北最虎的人”。“虎”,在东北话里的意思指傻、缺心眼、顽固,不是什么好词。但他带大的,120多个管他叫“爸”的孩子,并不这样认为。
1995年,柏剑22岁,刚参加工作。也是从这一年,他开始了救助流浪儿的“事业”。
最开始柏剑并没有把它当成“事业”来做,但他和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之间,似乎存在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刚开始助养了一个,没多久又来了好几个,很快就变成了十几个……”
他把这种吸引力,解释为“缘分”。25年来,在这种缘分的维系下,共有120多个孩子曾和柏剑一起生活。
这120多个孩子,有孤儿、贫困家庭的弃儿、社会小混混、未婚妈妈的孩子……幸福的孩子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孩子,则各有各的不幸。在遇见柏剑之前,他们的童年是灰色的。
孩子们在柏剑的人生里来来去去,如今,在他建立的“梦想之家”里,还同时生活着32个孩子。
在这里,他们抛下了所有身份,只剩下了“家人”。
这120多个孩子里,出了36个大学生,其中包括4名研究生,目前还有12个孩子正在读大学。摊开这群孩子的成长史,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前途,都是用双腿跑出来的。
柏剑是一名体育老师,他自知按他的收入水平、教育条件,无力给孩子们们更好的学习环境,读书不一定是个能出头的选项,那就剑走偏锋——去跑马拉松。
跑马拉松又苦又累,有钱人家的孩子很少选择这行。
但这也是一条“艰难的捷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肯吃苦,肯长期吃苦,跑得够快,够好,达到二级以上运动员标准,就可能参加高考特招,念个好学校。
柏剑并不认为,做慈善是有钱人的专利,他甚至也不把这件事当成“慈善”,他更习惯用“家人”来指代这些孩子。
柏剑小时候,过得并不比这些孩子来到“梦想之家”前好。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柏剑说,曾是锦州市三好学生的二姐,开始刨草药、做鞋子,就是为了供他读书。
倾注了一家人的努力,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大学生,柏剑却没有带着家人改善生活,反而搭进去了自己的爹妈姊妹,养活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别人不理解,家人也不理解,甚至柏剑自己也没想通,一张张嘴,都要吃饭,怎么养?“咬着牙,硬撑呗”。
刚开始柏剑的工资够养三五个孩子,后来兼职卖盒饭,又多养了几个。孩子越来越多,一个月200多块的工资远远不够,他又干起了“副业”,比如大年三十带着孩子去检烟花壳子换钱。
这“一家人”,一天要吃一袋十斤的大米,豆角太贵吃不起,那就改买土豆,省吃俭用,一个月也要花销八九千块。
最难的是2005年,同时要交5个大学生好几万的学费。
这笔钱拿不出来,只能拉下脸来跟全班家长借钱,“能借我多少就借多少,哪怕是二百五百,只要我柏剑在,指定还这份钱”。
柏剑有很多信用卡,全都用来套现。他跟老妈说自己买房了,让她来帮忙收拾,来了才发现是要她帮忙照顾孩子。为了帮他,老妈把家里养的牛卖了换钱。
柏剑的二姐说,“我们都恨他啊,但恨他也不敢说”。
嘴上这么说,但二姐的心是最软的。
2007年,二姐停掉生意,来“梦想之家”帮忙,一直到今天。
恨他,怨他,不理解他,骂他是疯子,是神经病,但谁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受苦呢。
这些苦,柏剑没有转嫁给孩子。他不希望孩子一直被过去、被糟糕的原生家庭、被不幸的童年影响。
他让孩子们在纸上写出自己的20个优点,想不出来大家帮着找,再慢慢鼓励他们朝这些方向努力。
这些孩子,每一个都是世俗标准中输在起跑线上的人。
但每天清晨,柏剑带着孩子每天大声说:“今天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太好了,我怎么如此幸运,我还活着,并拥有健康的身体,我有机会去选择,去学习爱与被爱”。
他用跑步和读书教孩子去化解心中的仇恨,不要抱怨,不要愤怒。
到了春节,柏剑贴钱也要让孩子回家看看,只有解开心结,才能好好生活。
他抱着一个朴素、简单信念:苦难终会成为一个人成长中的动力和源泉。
孩子们的苦难,他的苦难,都是如此,苦难让人愈发努力的向前走。但就像“梦想之家”这个名字一样,他不想要孩子一直沉浸在苦难之中。
“若要如何,全凭自己。”
凌晨四点半,起床跑步。只要跑下去,总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第3769期
视频 | Aha视频 编辑 | 夏天 匡匡
出品 | 腾讯新闻 Ah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