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是一本由江勇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精选点评:
●湿抹布,滴滴答答,拧一拧就好了。作者抖机灵,不大气。阅读过程愉快。涨知识到是真的,在史料操作上学到不少东西。
●“比如五百本可以分手;一千本可以决定;五千本可以赴死”
●书写的还行,就是太厚了。荷兰伯爵樵十一世。详情:http://www.douban.com/note/289009046/
●讲了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考据癖十足
●用胡老师的方法写胡老师,最后出来的东西可读性也跟胡老师写的也差不多了。
●卓越亚马逊电子版居然不能在kindle上用,真可笑!5元,for kindle iphone version。
●2011/12/22
●堪称最好的一部胡适传记。不了解晚清民国,就不足以理解当下。
●刚看了下前言,江先生有句话我同意,解读胡适不能只听他自己的日记。我没看过《四十自述》,仔细看过唐德刚的口述自传,太忠诚了,忠诚于胡适自己的嘴巴。
●自由之思想,严谨之行为。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一):文字含量最大的传记
这本传记的文字含量很大。
据作者说,将写五大本,每本五十万字。果真如此,恐怕是传记史上文字最多的一本吧。
胡颂平先生的《胡适年谱》长达数千页,江勇振的胡适传也将书写一个记录。
当然,这么写传记,既可以刻画一个细致入微的胡适,但蕴含的风险也很大,弄不好,会搞得拖沓和罗嗦,希望江勇振的这本书不会如此。
这就需要作者有卓越的评论能力,在评说胡适时,既要细致入微,又要鞭辟入理。让人读到一个鲜活的胡适,而不是一个重复的影像。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二):有些过于细致了~~
试想将来五本出全,会是很大场面。
如果出个精简版,一样好卖~
然后系统说评论太短了,要再加点,那就加点:
作者似乎本着一种和已有胡适传记斗气的观点在整理各类材料,
总是试图证明胡适本人所记述的经历是经过修饰、刻意穿凿的,
那么引述胡适自传立论的各类传记作者自然下笔也就不甚高明,
并且作者很以此津津自得,每有收获辄欣欣然。
书中几处流露出这种情绪,看着有些刺眼。
另外,胡适到美国最初的日记是缺失的,这是所有研究胡适的人都绕不过的坎。也许通过各类材料可以七零八落的拼凑出一些他到初到美国经历的片段,但和其他部分相比依然显得单薄,同样本书也没能提供更新的东西。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三):小宝:最好的胡适传
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duyao41/wenzhang/detail_2011_05/04/6155710_0.shtml
我读胡传第一部,有点像在读武侠小说。胡适就像初入江湖的少侠,他广泛的阅读就像到处找人过招,那些读物就像各个门派的武士,武士的功夫有好有坏,读物的水平有高有低,但少侠胡适天赋异禀,他能将每个武士的一技之长,每本读物的一得之见,化为己有,终于练成绝世神技纵横天下。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四):大成之作?失望的阅读
此书,早有耳闻,早就想一览为快了。但因为价格之故,一直没买。前几日图书馆进了一批新书,上架的书里正有此书,于是大喜过望,直接就借来了。
厚厚的一本书,原想一定是大成之作、经典之作,但是待读过之后,不免失望,而且是很失望。不知道,这是不是和所抱的“希望”太大了有关呢?我毫不怀疑著者的治学之力,但阅读之中,明显觉得著者是在自负地炫耀。
著者东拉西扯,南征北引,似乎为了“挖掘”而“挖掘”了,在一些校细枝末节竟也能写上上千字,但是却很少说到点子上,太拖沓,总是过渡不到下一节,有一种过犹不及的感觉。该详写的没详写,该略写的没略写。另外,还老是想着“颠覆”他人所写,不被胡适牵着鼻子走,又是这里挖破绽又是那里找证据,但是著者所引述的内容大多也还是来自《自述》和《口述》,也没见提出什么新论。除此,著者还说我们对胡适有误解,但是读完之后怎么感觉更有”误解“了呢?故,自负心太明显了,使人看的不舒服。
我并不是非议此书,只是觉得读过之后很失望,这不是我想看到的胡适传记。在前言里读到,著者打算写五大本,每本都要达到一定的厚度,每本都要五十万字,其规模可谓巨鸿,而且著者也相当自信,满是得意。但是,我不会看了。真的是没有必要这样去写胡适,传记不应该是这样个写法吧?期待着一本真正胡适传记的经典之作问世。
.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五):暴殄文字的书
这书我在网上看了一点,看到这一段——
胡适在留美的时候还不了解杜威、还不了解实验主义,这是很可以理解的。胡适说“我在1915年的暑假中,发愤尽读杜威先生的著作”,这句话不可信。杜威跟后来的胡适一样,也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而且,跟胡适一样,是一个淹博的大家。杜威是1859年10月20日生的。1915年暑假,胡适“发愤尽读杜威先生的著作”,然后在秋天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去的时候,杜威快要五十六岁了。以美国杜威中心所编撰的三十七册的《杜威全集》的分期法为准,这已是杜威的中期。早期是1892年到1898年,有五册;中期是1899年到1924年,有十五册;晚期是1925年到1953年,有十七册。我们现在有《杜威全集》可读,甚至有光盘版可用,可以键入关键字来检索,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精读、选读或检索。胡适当年则不然。杜威的著作还没集中成册,他必须广为搜求。就以《杜威全集》为准,到1915年,杜威的著作已经有早期的五册,中期则是到第八册。加起来共有十三册。“发愤尽读杜威先生的著作”是一回事,能不能“尽读杜威先生的著作”则是另一回事。加以胡适那年夏天并没闲着;他不但照常博览群书,而且六月中旬开始,他还在旖色佳开了两个星期的“国际关系讨论会”(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他不但是致欢迎词的要角,还“每日延二三人至吾寓为茶会”。[1]到了哥大以后,胡适只选了一年的课,其中两门是杜威的。第二年,他就开始写论文了。
……
【然后是大说特说胡适“在1915年暑假‘发愤尽读杜威先生的著作’前后一年间所购买、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划线批注的杜威著作只有一本”】
----
看到这里
三字经都忍不住要脱口而出了
一个博士学位问题就扯出了这么多
最后还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多么冗长而无聊的解释
怪不得这书说要写那么长了
这人都什么脑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