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书生非他属,理学之后心学悟
蔡汉以
2020-06-06
福建第一古堡---平和蔡家堡,近期增添---王阳明纪念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了解这位“明朝第一流人物”的功绩;他所创立的“心学”体系,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王阳明“心学”体系,现转发一篇“写王阳明”的文章。
(来源:阳明学府)旷世大才。不同于现代大多数人的印象,古代的读书人并非全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恰恰相反,古代很多的著名大才都是文武双全的英杰,文可提笔挥毫作诗作词,武可提刀上马冲杀。被称作“青莲居士谪仙人”的李白,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剑客,李白师从左金吾大将军裴旻,其剑术有着“少任侠,手刃数人。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的水准。豪迈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大文豪辛弃疾,本身也是一名武艺超群的将领。年轻时血气方刚的辛弃疾,曾亲率五十骑夜袭驻扎五万兵马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将张安国后千里狂奔,一直把张安国押解到临安,交由朝廷处置。那抒发“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情感的岳飞,不仅武力有着“臂可开八石弓”的强横程度,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样不浅。不仅一首《满江红》被广为传唱,岳飞的书法更是畅快淋漓、刚劲不柔、淳正浩然,有《书谢朓诗》《前后出师表》《吊古战场文》等传世书迹。
作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并非是单纯的文人,他也是军事才能突出的将领,属于文武双全的旷世大才。宁王叛乱时期,王阳明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又用了疑兵之计和离间计扰乱宁王叛军,为出兵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遗憾的是,当时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日里与宁王交往密切,骁将难敌帝王耳边阴风。终其武宗一朝,王阳明的平叛之功都未有任何封赏,直到世宗即位,王阳明才论功行赏、加官晋爵。
困厄。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顿悟都是在人生境遇大起大落之时而产生的。他曾上疏议政,触怒了当时擅政的大太监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任龙场驿栈驿丞。不成想在路途中,王阳明就被刘瑾派人追杀,伪装成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阳明还是毅然踏上路途,前往贵州龙场赴任。当时“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风化未开,但王阳明没有气馁,他根据当地风俗来开化教导本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被贬官出京的落魄时期,王阳明潜心研习经典,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入的领悟。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此时的王阳明仕途失意,甚至连自身性命都岌岌可危。但就是在这种困厄的境地,更让王阳明能够以独特的眼光去看待经书典籍中的心学思想。
格物。宋明理学和心学虽同属儒家思想,但具体思想形态上可谓泾渭分明。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源诉诸于天道、天理等概念,从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口号。但是客观唯心要贯彻到极致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完全信奉理学教条、罔顾人伦者是不可理喻的,这也暴露出宋明理学在根源上的弊端。明代心学则对固有的理学体系发起了冲击。主观唯心的中心思想简单概括来讲就是“吾心即为宇宙”,对程朱理学的“探寻天理”形式的追求自我产生了质疑。朱熹曾提出“格物致知”的学说,意图是通过“格物”来思考物象之间的联系、追求天地与个人境界的合一。但王阳明为何会投身心学,很大原因就是他在理学的道路上走不通了。宋明两朝里,牵强附会不甚理解、以攀上高枝运道亨通为目的而钻研理学的儒生不可胜数。王阳明也曾投身理学的道路,从朱子的招牌“格物致知”出发,想要走出自己的理学风格。他曾在雪夜中观格竹子,但连续几夜下来都没格出任何的天理,更别提天道天理与个人境界的合一了。没格出道理反而格到卧病在床的王阳明,自此对于早已成体系的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这为他之后投身心学的道路、成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埋下了伏笔。
格心。王阳明被贬龙场驿丞后,本就已经人到中年、又经历多年宦海浮沉,未来仕途不得拨云见日,胸臆难平、感怀万千。他又对当年的“格竹”旧事耿耿不忘,经此人生困厄,王阳明某日顿悟出了自己曾经苦苦格物而不得的“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是一次思想上的伟大蜕变,他把对于“天道”“天理”的追求转向了“本心”,转向了“自足之性”。在古代未曾有对思想进行系统阐述,但用我们如今的知识来说,那就是王阳明在思想上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指出,程朱所谓的“格物”已经走上了歪路,因为世间万物庞杂如瀚海,事理也是无穷无尽,一一格之烦累而不得其旨、大概率会陷入钻牛角尖而自降格局的尴尬境地。
王阳明由此提出:“理”就是良知(即良性正面的本心),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但一味假求外物是无法寻求本心的,要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取。简单来说,王阳明的思想就是从“格物致知”变成了“格心致知”。当然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多人对王阳明的误区在于认为他完全反对“格物致知”。
上面已经说过了,王阳明的思想是从“格物致知”变成“格心致知”,他强调“致知”一定要“行”,要“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因此说王阳明全盘否定了“格物致知”只能说明对王阳明的思想的理解不够。
大成。明代的心学发展,是由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而王阳明集大成。王阳明的学说思想阳明学的直接源头就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而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王阳明逝世后五十四年,从祀孔庙,代表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官方认可。没有人生落魄的困厄境地,王阳明也无法设身处地贯彻“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念,更无从成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曾与王纯甫:“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这段话就是在说,人生中难免遭遇巨大的挫败、困厄、变故和屈辱,这时心理状态能够不为环境的跌宕和个人得失所影响,就已经超脱了简单的个人意志是否坚强这一层面,而是上升到整个世界观的问题。
控制情绪就是修行,不惧困境就是境界,这便是王阳明的“道”。
附:王阳明简介。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