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读后感精选

发布者:海西一片云 2021-11-13 02:56 来自: 文章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本由吴淡如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读后感(一):后浪的故事:变与不变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是杨德昌导演的电影,颇受好评!这部电影的英文名:A Brighter Summer Day,直译的话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颇为相似。也确实有很多人,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上映在前,《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在后,两位导演都是牛人,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少年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故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案件,其同名小说是根据电影和剧本,由吴淡如改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以少年作为故事的主角——可以说都是后浪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最近,“青春”又一次成为了热搜,“后浪”突然成为一个话题。是的,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总会有一部作品来讲述我们当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抑或“A Brighter Summer Day”。

先来看看故事吧,说说我们在看的这部小说。

小说还是和电影有所不同,虽然故事的主线和电影别无二致,但是细节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仅举一例:故事结尾处,主人公小四(张震)面对小明,有一段对话。小四希望小明可以回头。电影中,小明说:

你太自私了 要改变我? 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 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你以为你是谁啊? ……

在小说里,小明没有说这些,她仅仅说:

关我什么事! 你要死也可以去死,也不关我的事! 我不要再看到你了 ……

没等小明把话说完,盛怒之下的小四已经挥刀。

没有人相信,在十五岁这一年,张震杀了人。 连他自己都不相信。

小说就此结束。而电影,还有这样的一幕,小猫王想通过看守人员带给小四一盘录音带,当他转身离开后,看守人员将那盘录音带随手丢尽了垃圾桶。

不知道,你更喜欢电影的结尾还是小说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电影的处理,虽然只是几句对白的差异,或者一个场景的取舍,但是深刻程度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花样年华的时候,意气风发的少年都想改变世界,但现实世界并不会轻易为谁改变。往往改变的是人们自身。小说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小四(张震)的父亲,他在经历巨大变故之后,整个人的精神世界坍塌了。可以说,小四的父亲被改变了。小四不希望父亲被世界改变,不希望心中的恋人被世界改变,说到底——他不希望自己被世界改变。遗憾的是,小四选错了路。凋零的不止是小明,还有小四——他终究还是被世界的恶改变了。

人无法选择身处的时代,可选择的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读后感(二):缅怀那曾经迷茫过的青春——读《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感

图、文/文小妖

我想,但凡看过杨德昌导演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人,心里大概都会住着一个叫小四的少年。

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后一个多小时中,我沉沉睡去。醒来时,却看到小四拿着刀刺向了小明,我用双手挡住了眼睛,甚至有些埋怨导演为什么对这个干净纯粹的男孩做了这么过激的安排。

一次机缘巧合,读到了吴淡如据电影剧本改编的同名小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再次把电影翻出来看,文字与画面相辅相成,我似乎开始懂得了那个叫小四的男孩……

故事的开始,小四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成绩还不赖,如果再用心一点,会有一个好前程。然而,乖巧的小四遇到一个叫小明的女孩后,他的人生走向似乎开始偏移。

打群架、混帮派、谈恋爱……这些事情一桩桩闯入到小四的世界,让他措手不及。表面不动声色的他,其实内心早已波澜起伏,只不过他是一个安静乖巧的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是常事。所以,小四给了我一个错觉,这样的少年的青春应该不会起伏得夸张。

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散散淡淡,就像是记录着一群熟悉的人的家长里短,无波无澜。小四依然像电影里那般乖巧,奋力去感知所经历的一切,他陷入了迷茫的青春之中,跌跌撞撞寻找一个出口。

尤其是张爸爸与老师前后两次的对话的遭遇,隐隐暗示了小四精神世界的坍塌。小四的试卷被滑头抄袭,因此被请家长。张爸爸第一次与老师的对抗,带着几分理直气壮和不满,他甚至反过来教训老师。事后,还安慰小四,“没关系,你没错。”彼时的小四,心里虽有些担心,但心里充满了自豪感,父亲的正义与勇敢为他心里点燃了一盏灯。

后来小四与医务室的马护士发生了龃龉,小四再次被请家长。这次,张爸爸的表现与前次大相径庭,他低着头,连连在老师面前承认错误,这让小四惊愕的同时也充满了愤怒。爸爸的自尊与形象在他的面前坍塌,他的精神世界似乎也开始一点点坍塌……

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人去认真了解过这个少年的内心想法,他被外界的一切裹挟前行,在懵懵懂懂中形成了自己的三观。所以,在遭遇到心仪的女孩小明的一次次背叛后,他把刀举向了比他更弱,更可怜的女孩。弱者杀害了弱者,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这个少年最终以这样的方式毁掉了自己和小明的人生。

让我心疼的是,在小四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人很少参与进去,每个人都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本分,家里人的交流少而少之,尤其是内心的交流。所以小四的整个青春里充满了迷茫,孤独和哀伤,无处排解,这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犹记得小四在片场被逮住,小猫王为了救他,用石块砸了门卫的玻璃,成功引开门卫的注意力。小四逃离后,又返回来把一只电筒带走。在我看来,小四带着的不仅仅是一只电筒,而是一抹光明,就是这只电筒为小四的黑暗四周劈开了一束光,这束光帮助他看到了有限的世界和人心。

然而,这一束光太有限了,这么广阔的世界,小四只看到了其中一隅。我多希望他能看到整个世界的全貌,也许,那些曾经让他哀伤不已的事会转眼变得云淡风轻。可是,发生的一切是没有也许的。

但是,我还是用幻想衍生出一个也许,如果可以,我很想抱抱那个叫小四的少年,认真倾听他的内心……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读后感(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三个维度深析小四酿成悲剧的原因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吴谈如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作品,取材于牯岭街少年杀人的真实事件,反应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的动乱不安,深得读者的心。 小说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住在牯岭街一名叫张震少年,他此时正逢青春年华时刻,16岁,读初中二年级,成绩优异,深得家父的喜爱。爱情总是产生于一瞬之间,命运让小四遇见了小明,从此便开始了他悲剧的人生。小四最终因为爱拿起手中的刀狠狠地插进了小明的心脏中,谁都不敢相信,小四竟然杀人了。本文我将通过家庭、社会、小四自身的缺陷深度分析小四酿成悲剧的原因,以及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一、父母的不理解,将小四逼上了悲剧的深渊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是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仍存在。——苏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小四来自台湾中层家庭,父亲是政府小官员,母亲是小学教员,原本应该是生活比较宽裕,却因为家中五个孩子,让生活举步维艰,需要经常赊账才能维持生计。也因为这个原因,父母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精打细算过日子上,对孩子的关心显然是不够的。 小四在学校里受到欺负,同学的棒球棒被老师没收,七十五块钱,回家小四不敢提出拿钱,靠着偷母亲手表的方式还债。帮同学作弊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请来家长父亲一个字都没有觉得小四那样做是错的,他甚至还和老师据理力争,在他的心里,小四成绩优异,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对的。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并不意味着任务结束,而是开始。当孩子做错事情,父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便会觉得理所当然,日后只会变本加厉。家庭是爱与温暖吸取的地方,如果在家只能接受挨打与责骂,长期以往,孩子肯定满口胡话,不愿流露真情。因此,我认为小四酿成悲剧的原因,与他父母平常对他漠不关心的做法,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二、社会的混乱,加速了小四的悲剧人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混乱不堪,帮派众多,小人物在人群之中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小四他像我们青少年时期一样,每天按部就班的去学校上课,有一个死党和喜欢的人。他一直都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在学校生活,却因为和小明一起去吃一次冰棍就遭来祸端,大家都认为他抢了老大的女人,在生活中,学习上处处为难他。 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小四知道一味地忍让并不能让那些事非远离自己,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有一线生机。于是,他踢了欺负自己的人,之后源源不断的帮派找他麻烦。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不断地与人打交道,你得迎合社会,不特立独行才能生存。小四周身都是那样子的昏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长期以往生活在这样子的环境之中,小四遇到事情才会想到使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最终,小四因社会环境使然,刺杀了小明,毁了自己一生的前程。 三、小四自身,不懂爱,不知爱为何物,才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 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只有自身的因素,才是问题最大的存在。 小四喜欢上小明始于青春期荷尔蒙分泌使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不关乎身世,地位,只在乎容貌。小四认为喜欢一个人,那个也必须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小明也确实给了他那样子的感觉,自己的母亲病重,需要钱治病,她告诉医生小四是她男朋友。遇到事情也总是找小四陪同,知道小四喜欢她,给小四一个吻,因为这小四错误的认为小明是喜欢自己的,只是因为现实,他们不得不保持着朋友的关系。 当哥们和自己喜欢的女人在一起时,仇恨由内而发,悲剧由此开始。 小四最终动了杀机,在冷清的黑夜结束了小明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全程。 我认为小四酿就这样的悲剧结果,是因为他自身不知道爱情为何物,认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辈子,对方也必须只和自己一个人,来不得半点玷污,他能拿的起却放不下。好强的自尊心,加上不成熟的心智,让他走上了悲剧人生。 【结语】 小四就像青春期时代的我们,因爱而奋笔疾书,因爱生恨。 吴谈如曾经说过:“自己不会写回忆性的作品”,却将我们带回了梦已久远的江南。 她用自己成熟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的动乱时代,也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爱一个人。 想他之所想,因他而努力,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才让人心动。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读后感(四):书是电影的前戏

可能是因为是因为根据剧本创作的小说,所以故事很有画面感。

而吴淡如的文字带着女性天生特有的细腻,在哈尼复仇夜之前,小猫王、小马和小四一起结伴去现场,他们是本能的害怕的,但是又觉得去给哈尼报仇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信念感战胜了恐惧,但是不代表恐惧不存在:

“三个人骑着脚踏车,身上的背包都带着家伙,如果不说点笑话提神,心脏恐怕会像铅块一样落下地。”

比如哈尼被山东推向公交车前有一段环境的描述:

“走在路树阴影拂动的街道上,夜色像弄翻了的墨水,整瓶倾倒在街心,四周都是说不出的黑。远处灯光乍现,原来是辆公交车快速驶来,车头两只眼睛亮晃晃的刺进人的眼睛。”

就像小四说的那样,哈尼就是自己去找死的,或者是哈尼看透了。

但是不知道小四最后看透了没有?

还是就印证了封面上的那句话:他想要对抗的,其实是这个世界的苟且。

说实话比起来吴淡如的这本书,似乎杨德昌拍摄的电影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但是查阅了一些资料,反而觉得很幸运是先看了书,算是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提前做了一个文字铺垫,将一部优秀电影观看前的仪式感做到了最大化。

在B站看到一条评论(评论来源于B站账号:哔哩咕噜哈啾),搬运过来,侵删。

BBC推出影评人票选的百大外语片(非英语片)榜单,法语片27部进榜,华语片有13部,日语和意大利语片各11部。华语片部分王家卫三作入榜,杨德昌、李安、张艺谋各两部,陈凯歌、侯孝贤、姜文与费穆各一部,具体成绩如下:第9:王家卫《花样年华》第12:陈凯歌《霸王别姬》第18:侯孝贤《悲情城市》第25:杨德昌《一一》第38: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41:张艺谋《活着》第54:李安《饮食男女》第56:王家卫《重庆森林》第63:费穆《小城之春》第71:王家卫《春光乍泄》

且不深究这个榜单的合理性,但是看到这些上榜的电影名字,我愿意盲目的相信这个榜单的真实性。而且越是查阅一些关于杨德昌的故事,越会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很有故事感。他身上有很多标签,而且每一个标签都足够吸引人。

一生没有拍过一部烂片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最高的评价莫过于“一生没有拍过一部烂片”。杨德昌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一部短片,还有一个9分钟的动画构思。吴念真不止一次说过:“这个王八蛋,拍片速度太慢了,不然怎么会只有那几部电影呢。”

他送我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平均8分以上,“一生没有拍过一部烂片”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一一》豆瓣评分:8.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豆瓣评分:8.6《麻将》豆瓣评分:8.5《独立时代》豆瓣评分:8.8《恐怖份子》豆瓣评分:8.6《光阴的故事》豆瓣评分:7.8《海滩的一天》豆瓣评分:8.2《追风(未完成)》豆瓣评分:8.6

十年“无性婚姻”,

1984年,蔡琴和杨德昌拍摄电影《青梅竹马》时认识,蔡琴觉得杨德昌是天才。

第二年他们步入结婚,新婚不久,杨德昌表示:“我们应该保持柏拉图式的交流,不让这份感情掺入任何杂质,不能受到任何的亵渎和束缚。因为我们的事业都有待发展,要共同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去。"

我爱你,但是我却不能和你做爱?现在看来是十足的渣男语录,但是杨德昌的才情蒙蔽了蔡琴的双眼。

自此蔡琴开始了和杨德昌的十年无性婚姻,1985~1995十年中,蔡琴全力辅助丈夫杨德昌,为其电影配唱主题曲,也为他的电影客串角色,做好一个贤妻的角色。

但是1995年,杨德昌说他爱上了别人, 这个人是彭铠立。

和蔡琴离婚后,杨德昌抛弃他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和彭铠立结婚,并且很快生了两个孩子,我不是不能和你做爱,我只是不够爱你。

可能我了解的讯息太少,所以评论有些片面化,但是我听到蔡琴的那首《给电影人的情书》,还是会觉得泪目,需要多大的才情才能这么蒙蔽一个女人的判断力,可能真的要自己看了电影才能窥得一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读后感(五):从三好学生到杀人犯,他的青春在15岁那年凋谢了

15岁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到无数个美好的词汇去描述它,因为这是最让人感慨的青春时光。

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能盛放,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布满了阳光。有一些人,他们的青春过早的凋谢了,以一种让人扼腕的姿态。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正当青春的少年少女们,但他们的青春不是花季,而是雨季。

自以为是的正义感,意乱情迷的爱情错觉,被扭曲的人生,青春的大雨将这些少男少女的人生冲刷得面目全非,大雨过后,是不堪承受的苦果。

01.学校里的社会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主人公小四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但由于升学考试失利,他只能去上建中夜间部,晚上去上课。

建中夜间部和小四想象中的学校完全不同,在那里小四头回见识到了血腥和斗殴。夜间部里面的学生泾渭分明,隶属于不同的“帮派”,帮派之间经常互殴,那些热血的少年们企图用武力来捍卫他们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支撑着他们无所畏惧,甚至可以以其他人的生命做代价。

哈尼曾经是一群混混的老大,为了女人小明和另一群混混大打出手,后来远走其他地方。

等到哈尼回来之后,学校里的小社会已是今日非昨,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落寞不已,最终哈尼被人推向驶来的车,他的生命和他坚持的正义感在那一刻戛然而止,而见识过血腥的其他人依旧在学校的漩涡里继续挣扎,浑然未觉。

小四身处于建中夜间部这个小社会里,每天都在见证其他人的帮派斗争,这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的世界观,同时也让他和那些疯狂的少年们一样,有了一种畸形的正义感。

小四无意中认识了小明,小明正是哈尼原来的女人,大家都叫她“大嫂”,哈尼倒台之后,小明又游走于其他几个男人之间,因此在很多人眼里,小明是个自我轻贱的少女。

小四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被人轻视的少女,15岁少年的爱情太过沉重,沉重到让他无法负担,于是在发现小明和自己的好朋友小马好上了之后,小四选择了周围人惯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把刀刺向了小明,后者的生命因此结束,而前者的青春,也随着小明一同死去了。

02.是爱情还是意乱情迷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有这样一句话,运用一个你其实并不懂的词,这根本是犯罪。

就像小说里的那群少男少女整天把爱挂在嘴边,可到底爱是什么?他们有多少人可以给出真切的回答?到底他们所谓的爱,是真的爱情,又或只是一时的意乱情迷?

关于意乱情迷,《夏日终曲》里有一个形容,“病态,扭曲,而且非常、非常悲伤”,用来形容小四实在是恰如其分。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总是和小四一样,轻易地把爱挂在嘴边,爱的太早,放弃也太快,而正是由于放弃太快,反而会给之后的人生留下刻骨的印象,这并不意味着爱得太深,或许只是因为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相比于小四的意乱情迷,小明要更加清醒。或者说小明根本没有意乱情迷的资本,她的肩上负担着整个家庭,她怕爱情毁了她,毁了她的家,所以她可以清醒地游走在不同男人之间。

作为小说的女主角,小明并不是一个讨巧的角色,很多读者对她的印象或许和书里的人一样,觉得她自甘堕落。但脱离背景去看待一个人,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小明的所有选择,得放在她的人生遭遇中才能看出端倪。

小明的父亲去世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长期卧病,被房东嫌弃的她们最后只能去表舅家里寄人篱下。生活的艰辛让小明远比其他人成熟,当其他人用武力来证明自己的时候,小明想的是如何在这种混乱局面下活下去。

这是一种令人辛酸的成熟,小明选择了利用她的美貌。这样她才不会在学校帮派的争斗中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但成熟的小明在小四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单纯的形象,这正是小四喜欢小明的原因,小四头回遇上小明的时候,他压根儿没想到这就是其他人口中的“大哥的女人”。

小明给他的感受,和其他人口中的放荡女形象完全不同。而小四给小明的感受,也和其他帮派中的混混们迥然不同,小明的正义感还没有被扭曲,所以小明也对小四表现出了好感。

但二人的关系再没有下文了,仅仅止步于好感,小明可以随时结束这段关系,正如她在小说结尾选择离开小四一样。而小四则把他的爱情看得无比重要,重要到让他无法原谅小明的背叛,悲剧因此发生了。

03.来不及绽放的青春

看完了小说,回过头来深思这场悲剧,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呢?答案或许不止一个,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书里面那个混乱的学校。

在我们的认知里,学校应该是让少年们焕发青春的地方,可在小说里,建中夜间部却成了埋葬所有人青春的墓地。更让人心惊的是,这样的学校,恐怕远不止建中夜间部一个,远不止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被誉为“国内版”《白夜行》的《生吞》同样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学校里的残酷故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生吞》有一个很显著的共同点,这两个故事里,少年们的悲剧在蔓延之时,没人来救赎他们,老师没有,家长也没有,他们的青春过早的凋谢了,而大人们当时甚至浑然未觉。

这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一再被提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的悲剧会对人的性格造成多大的缺陷。但想一想,学校对人性格养成的影响并不比家庭低多少,家庭对人的性格造成的影响难以磨灭,而学校对学生性格造成的影响同样无比深刻。

如果没有处在一个暴力与斗殴横行的学校,小四还会不会想到用那样一种暴力又无可挽回的方式去结束他的爱情?

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设,但我们依旧可以得出一个最起码的结论,如果没有被暴力浸染,小四的悲剧很有可能还有挽回的余地。如果没有被暴力浸染,小明不会用美貌来保护她岌岌可危的人生。

没有如果。暴力切切实实发生了,而且还毁掉了包括小四和小明在内的无数少年的青春甚至生命。

在暴力之下,这群少年的正义感,爱情观,人生观都被扭曲得面目全非,而在离开学校之后,他们的人生还有没有机会回归正轨?暴力给他们留下的阴影,还有没有消除的可能?

但比起这个问题,我更想知道的是,我们怎么才能将暴力从最不该发生的校园里消除?

推荐阅读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美文,日子,盛开在五月

    靡靡之香,穿过弄堂,绕过亭长,在城中漫溢......车窗,划过玲珑紫粉,偶有留白,丰富了五月的层次。是丁香,结成花海,分列长街,随风涟漪。浅夏,登场。取之不尽的暖意。

    05-15

  •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美文)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幸福,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清欢。 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绵延不断,奔波不停,都是为了美好生活,为了得到幸福。 幸福是人们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一

    05-01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