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起跑线》是一部由真人秀执导,香港主演的一部2016-06-20(香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起跑线》影评(一):责任重大,无处回头
香港中产的情况就是目前内地情况的一个参照
一旦进入了有娃赛道,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想要『另类』不做主流
太难太难
花这么多钱的是否真的能如期许
很难说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
虽然儿孙不一定有儿孙福
但是儿孙有自己的时代浪潮
父母很难为其预设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父母还是过好自己的人生吧
《没有起跑线》影评(二):以身作则最重要
最大的感触
竞争时代
父母焦虑子女的未来
导致每个父母一直不断地逼迫孩子上各种学前班、补习班
如果父母打算做一个快乐的家长
到孩子需要入读幼儿园时
就没有优秀的幼儿园肯接纳孩子
学校包括了幼儿园开始设定的各种入学门槛
一直不断给家长传输不能比其他孩子差的观念
导致了恶性循环
孩子呢,每天比家长上班还辛苦
甚至游泳课都不是快乐的锻炼身体或者玩耍
而是强制性的训练
个人观点:与其不断要求孩子进步
不如先要求自己
不是吗
《没有起跑线》影评(三):无论多么发达的时代,总是有精神世界人文底蕴不够的人。
标题为自己看完之后的感想吧。觉得这些父母虽然家庭背景很好,教育理念相对大部分穷人好一些(比如会投资孩子的未来),但是他们似乎还是缺少相应的仔细思考对于孩子的动态变化。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同时我们应该追求优秀,而不是因得不到而焦虑,甚至弄巧成拙。
8.3分是一个很中肯的分数了。这个片子大部分的观念没有直接给出特定答案(除一些明显不太对的)而是通过口述,真实跟踪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他们的背景环境,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令我思考信服得出自己合理的答案。其中也有游戏的两集,让人看起来很夸张,虽然看的时候感觉很蠢,但这种夸张的方法却令人更加明显地思考。正是思考后才会令人得出夸张的结论。令我受益,值得一看。
推荐阅读顺序45132。(也是我心目中含金量较高的顺序)
1是讲父母的教育理念,介绍了赢在子宫里的夸张观点。
2是讲明星爸爸体验疯狂父母的孩子的一天。
3是明星妈妈体验和孩子teesa。
4孩子tessa是不服输好胜的孩子,也是父母所影响出来的。争强心有些重,怕输。后面教育心理学家也观察出父母想让孩子赢,不让孩子遇到挫折的行为认为孩子应该学会面对挫折。令人深思.
5 中考生认为 考试是马拉松。六年还有很多时间
同时我也深深认为自己的精神世界仍然很菜。。努力思考学习吧。
《没有起跑线》影评(四):没有起跑线?
“在香港,有两件事不做,这辈子可以活得很潇洒:不要买房子,不要生小孩。买了房子,就会成为银行的奴隶;生了小孩,就会成为社会的奴隶。“
当下社会阶级分层的论调越演越烈,虽不像欧美发达国家社会阶层固化,但可以从发达地区香港的教育白热化看出一些趋势,其实国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家庭已经开始注重子女教育的起跑线,比如学区房、早教、重点幼儿园、兴趣的培养等等,就像纪录片里香港的家庭一样。
5集看下来,最后一集似乎有所启示,总结几点:
1. 越优秀的小孩越怕输。
我们最喜欢的朋友是“赢”,但其实,应该和“输”做朋友,和“输”一起,才能找到“赢”。
2. 外国著名研究,针对成功人士,总结出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
第一,智商。中上程度就足够,不是资优;
第二,对工作的投入感。工作遇到困难时想办法解决,不轻言放弃;
第三,创意。创意会使人想到好的方法怎样去解决问题;
这三个因素中从未提及一个人成绩有多好,分数有多高。
3.跑马拉松的理论。(因材施教)
不是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适合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去跑,
就像每只马的特性都不一样,
有些马的特性是在开始时领头,
但是有些马留在后边发力,开始时守在后面,去到直路才冲出来。
如果孩子的特性是留后,
在一开始就催迫他去跑,
很可能跑到一半就溃败,
就是说,赢在起跑线的那一刻,未必赢在终点线。
《没有起跑线》影评(五):无奈
常听人(尤其是妈妈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6年,TVB用五集实况节目《没有起跑线?》,通过身怀六甲、升幼稚园、小学、考中学DSE(中学文凭试)等四个处于不同阶段的真实家庭为赢在起跑线所做的努力,窥探香港近年教育情况。
怪兽家长、直升机家长、虎爸虎妈已经听得很多了,片中一位大肚妈妈因为之前的自由成长而使一岁半的大儿子去幼稚园面试失利,面临无学可上的局面,誓要让二胎赢在子宫里。一位妈妈说,学琴八级没什么用了,越是没有见过的乐器越好,最好是表演级,说的是进小学前取得表演级。一位十项全能的小朋友说,如果你不进步就是退步,偶尔失手就算不同级的同学也会知道很尴尬,她的压力来自于自己。也许他们的说法、做法有些偏执,但周围的确有不少家庭是这样的状态。
节目还邀请了陆永、吕慧仪两位艺人在真正虎爸虎妈的带领下,体验一天香港繁忙儿童的学习生涯。插班小学二年级的陆永,面对英文课中突然出现电路板,小朋友们很自然地接驳、亮灯的行为吓了一跳。饭后小息时间同学们的电脑编程,再次让陆永感叹不已。放学后的中学面试班、田径班、礼仪班、萨克斯风学习,也都让他叫苦不迭。同样的,吕慧仪也被一天上两间幼稚园学两文三语、放学后上电脑程式编写课、跟国家级教练学游泳,忙碌、辛苦的一天压得喘不过气来。
片中提到一个广告词:你不爱竞争,竞争还是会找到你。虽然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但也不可否认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没有起跑线》影评(六):为什么不少学几样,然后把每样学到最强?
教育的严与松有时是一种悖论。
严,孩子可能失去儿童的天真快乐。
松,孩子长大后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可能败下阵来。
这几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但也是合理的。
在自然界,刚出生的小动物,也必须从母亲那学会捕食和躲避天敌的技巧。
否则,它们就会饿死或成为天敌的食物。
这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
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虽然,人类有社会保障制度,生存能力差的人,勉强过活不成问题。
但人从来不是一种仅仅活着就会满足的生物。
他们喜欢追求精神价值、追求自由和尊严。
而这些对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才能得到。
所以,严酷地训练孩子的生存技能,绝对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看见,有很多努力是盲目的、没用的。
一个小女孩,学数学、文学、钢琴、书法、舞蹈、武术、花样滑冰……
简直是这世上能学的都学了,可这些技艺,真能每一项都为她将来的幸福舔砖加瓦吗?
不,结果可能是,她学了很多今后再也没用过的技艺,却可能从未体验过没心没肺的童年生活。
这绝对是一种损失。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规划的,哪怕最后的结果和最初的计划有偏差。
但规划了,绝对比并不规划强。
所以我觉得,对于有用的技艺、或证书、或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让她学。
对于其实没大用,只是觉得将来说不定可能有用,或能给家长涨面子,或能够增加奖状册厚度的东西——要不然,就放弃吧。
因为,我们总得留点时间,让孩子们体会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让他们把最喜欢、最适合做的部分,打磨到最强。
而这,就是因材施教。
《没有起跑线》影评(七):不要怕输
相比于“一定要赢”,或许“不要怕输”更重要。《没有起跑线》EP04
小盆友早两个月会说话、会走路,并不会让他以后的人生中具有短跑优势,也不会口才绝佳。同样的,在三岁会游泳和十岁会游泳,都一样会在未来在他们落水后帮到他们,其实无差的。拼也罢,抢也罢,起跑线在这儿,那终点在哪儿?你和别人的终点是一样的吗?《没有起跑线》EP05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人开始一马当先,有人最后发力,也有人中断加速,然而过程则重要过名次,因为毕竟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也都是为了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如果人生前面的20%都不快乐,抢到了第一名,后面人生的80%会不会快乐呢,就谁也不知的,至少不快乐的童年和青年是肯定了。
一个人会成功呢,首先是智商中等以上则可,第二就是毅力,即对一个件事情的投入感,是否愿意克服困难,第三就是创造性。人们往往为了争名次,或者想做到最优,总在框框里打转,然后就想争想抢,最终或许成绩不差,但是整个过程都不快乐且无趣。特别是亲子互动的情况中,父母总是以成人的“优势”来主导一切,“你不要动”、“你做的不对”、“你快一点”、“你这完全不行”,完全忽视了创造性和趣味性,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 有时间就来信,并希望能把字写大些,不妨出出格嘛”。
[我在这方面问题很大,争心过盛,疾言厉色,焦躁慌张,以后请尽量平静一些,做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落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一直进步,想办法更好,总会慢慢赶上别人的。与人相处互动时,可以随性自然一些,不必要争胜当先,怕输怕丑,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过后就忘的。
当然,不间断的努力(而不要是短时高强度的努力),让自己更优秀,这样才更有安全感和选择权。]
《没有起跑线》影评(八):人生没有起跑线?
最近看了香港TVB在2016年拍的一出实况节目《没有起跑线?》。要知道香港教育制度的严峻性是有目共睹的。现今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要「“赢在起跑线”,才有机会加入“人生胜利组”。“人无我要有,人有我要优”,透过追踪孩子处于学前、报读小学、升读中学、DSE(中学文凭试)会考四个不同学习阶段的真实家庭情况记录,体现了真实的教育生态现状。
一
妈妈们希望自己的小孩“赢在子宫里”,还在孕期就四处为孩子寻找学前教育机构;
每天上两个进击版幼稚园,放学后再上四个兴趣班;
幼稚园升小学,又一个搏杀阶段,要想被名校录取,要练练练身兼十八般武艺;
顺利进入名校后比较又永无止境……
不仅小孩累,家长更累,每一天都是搏杀。
孩子们的求生欲可以说是很强了。但是幸福感日趋降低。
二
幸而香港近年教育生态有所转变,从以下的言论中可见一斑:
知名演员谭玉瑛:“赢在起跑线是对的,但所谓赢的意思不是指琴棋书画或者十八般武艺,而是说要培养一个好的人格。”
教育心理学家吕畇侠:“会成功的人,跟一般家长所想的不同。第一,智商中上程度就足够,不是资优;第二,对工作的投入感;第三是创意。”
结束中学文凭试的文玮:“用短跑速度去跑马拉松可能未到终点就瓜左…起跑线可以由自己界定几时开始。”
免费补习机构创办人陈荭校长:“很多事情其实没有需要提早。一旦被催促而过度提前,反而浪费了他当时那个年纪应该有的生活、乐趣。另外,不是每个小孩的成长特性都是适合一开始就出尽全力去跑。赢在起跑线上,未必赢在终点线。”
亲子教育专家吴纯甄:“家长应该还给小朋友一个快乐的童年,多跟大自然相处,多做户外活动,在那个年纪就做那个年纪该做的事情,其他事情早晚都会懂的,不用紧张。”
三
可以说人生没有起跑线;也可以说个人的起跑线不是你的家庭和父母,也不是别人的期待,而是自己。都说得通。
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