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 淡定从容,便是优雅》是一本由刘颖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 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一):杨绛:幸福的我们仨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离世。2016年,我读了夏墨著的《最贤德妻,最才的女》,书中比较详实地记录了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从而描摹出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此外,还讲述了杨绛先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让我对杨绛先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今天与大家分享刘颖著的《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同样是一本传记,作者刘颖撷取了杨绛先生百年人生中的人事、情境、心境等片段,以青年、女性、当下人的视角,感知杨绛先生豁达、睿智、良善的精神世界,体悟先生宁静、淡泊、温婉的生命情怀,从而发现生活简素之美,生命简约之美,人生简单之美。刘颖是诗漫文化作者,喜欢诗词古文,尤爱民国风情,所以撰写杨绛先生的传记也是情理之中。作者说这本书是诚意纪念杨绛先生逝世四周年追思之作!因为她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被称为“先生”;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女性代表的楷模;她是民国最后一抹优雅。通过这本书,作者也想告诉正处于焦虑、彷徨、犹豫中的千万女性,最好的人生是成为自己,最好的风景是成全所爱,最好的爱情是成就彼此。
我熟悉杨绛先生,是读了她写的《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通过这部书,能够看出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的深爱。
说到杨绛先生,不得不提他的丈夫钱钟书,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所以这部小说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
关于杨绛与钱钟书之间的爱,可以用一见钟情来阐释。1932年,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从此,他们便再也没有分开。直至1997年3月4日,杨绛的女儿病逝,1998年12月19日,丈夫钱钟书病逝,两年之内,杨绛先生身边最亲的人都离她而去,这对她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但是杨绛先生并没有被击垮,她用另外一种方式与自己最亲的人相聚在一起,那就是文字。这之后的十多年间,杨绛先生2001年出版了《从丙午到流亡》。2003年出版了作品《我们仨》。2007年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2013年,杨绛亲自校订了她妹妹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上面用铅笔做了很多修改。2014年,杨绛出版了《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杨绛先生一直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对家人的爱。
大家对杨绛先生的热爱,除了她的文字,就是对她爱情的羡慕。有人因此还说钱钟书是骗人的,他写《围城》中的婚姻是那么不堪一击,而他自己的婚姻却是那么的幸福。实际上,杨绛先生已经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了,完美的爱情是要靠自己争取的,每个人的婚姻都可以是幸福的,就要看你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幸福,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年轻人每天都与自己妻子视频,叫妻子宝贝,从他的家境看并不富裕,而且他的父亲身体不好,需要他照顾,孩子还小,但是每个视频中都能听到这个男生有魔力的笑声,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能够感染很多人,也让我看到了最普通的爱情该有的样子。我想,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也是如此,那种爱是深爱,是没有掺杂一丝虚假的爱,爱情真的是美好的,珍惜吧,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幸福的另一半。
《杨绛 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二):杨绛:人生最高的境界,便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杨绛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才情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她的爱情,势均力敌、细水长流。她的家庭更是幸福美满、家风优良。她的一生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
她虽生在乱世,却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份与世无争的从容和淡定。她的故乡在江苏无锡,那个时候的杨氏家族皆因知识分子而显赫于此,生在在如此的家庭,耳濡目染,让杨绛从小就痴迷读书,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书籍。
她的外表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是坚定不移的,无所畏惧和从容。终此一生,不管发生了什么,她都淡定、从容的面对。
这份从容和淡定,一直为人所羡慕。但能做到者,少之又少。现实中有多少人的人生不是在追求的路上呢?尽管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无非就是房子,车子,存款还有名利有情。在很多人心中,有钱有权的人生才算完美。
欲望往往没有止境,究竟要拥有多少钱,多少车子和名利才算得上人生的最高境界呢?要知道,钱也好,权也罢,都是没有止境的,挣不完,也升不到头,怕是我们的人生都被欲望吞噬,到了最后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那么,人生最高的境界究竟是什么?诗漫文化作者,刘颖的《杨绛 淡定从容,便是优雅》中,她用自己的视角,回顾了杨绛的一生,用朴实的语言,通过讲述杨绛的一生,给我们折射出生活背后的人生智慧。
淡定——我和谁都不争
往往越伟大的灵魂,越是思想简朴到极致。林语堂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很多时候,不争,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让一个人真正的做到看淡一切,与世无争又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年轻气盛,阅历和城府都不够,当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便总喜欢争出个高低之分。
人生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这一路好的坏的都是属于你的风景,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从中慢慢长大,然后看淡世态炎凉,学会了什么是淡定。
杨绛的一生,跟谁都不争,她不喜欢名利,更不喜欢那些虚头巴脑的标签,她其实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想要用拥有一段最平凡的人生,写自己喜欢的文字,爱自己的家人,仅此而已。
可是,很多时候,你不愿意争,却总有人想要把你推到很高的位置,这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对于杨绛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让她很是惶恐。因为跟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来往,是一种负担。
所以,每一次的盛情邀请,她都只好委婉拒绝。
对于杨绛而言,不争,活出真实的自己,才是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方式。
杨绛在《隐身衣》中提到,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一件“仙家法宝”便是“隐身衣”,有了这件大衣,他们便可大隐隐于市,无人关注,不被打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安身立命。
从容——和谁争我都不屑
谁不想岁月静好,人淡如菊?但事实上,在这个繁华又充满诱惑的世界,安稳又何尝不是一种奢望?所谓的宁静,并非是岁月无恙,而是人们内心的平和安然。
真正的安宁来自于内心的从容淡定,只有当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你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才能在波澜中得以平静,最终乘风破浪,开出绚丽的花朵。
而杨静就是这样一个内心从容的人。
在家国动荡的十四年抗战中,死亡似乎离每个人都那么的近,仓促到让人无力招架。也许就在明天,也许就是今夜,又或者是立刻马上。
人心惶惶,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所有人都过得小心翼翼,杨绛一家也是如此。
那一天,钱钟书像往常一样去学校上课,而杨绛和钱家人留在家里,不久,家里来了两个日本兵,杨绛知道来者不善,但她不能乱,她依然努力保着镇定从容。
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可以从容的找个借口溜出去把钱钟书的一摞《谈艺录》手稿藏起来。将事情做好,又从容的跟人本兵进行周旋。
杨绛的沉稳平静,让家人很是放心,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所有的从容不迫、波澜不惊,都是因为爱,爱钱钟书,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为了所有人,她不能表现出任何异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她用自己的沉稳、从容在危机中赢得了出路。从容是一种坚韧的指挥,让人宠辱不惊、云淡风轻,从容更是智慧的积淀,是成熟的盛放,也是临危不乱、风云在握的强大。
心若从容,也就不屑和谁争
结语:生活充满了各种未知,你不知道下一秒等你的回事什么样的人生,即便你早已为自己规划了一个完美的人生,但很多时候,生活不会按照你的规划去走,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为你所遇到的不同人,不同事,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影响,带来不同的感触。
但无论你遇到了谁,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都会过去,只有当你面对一切都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那说明你已经看破人世,看穿世事。
当你看破人世,看穿世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间,想要在心灵得到一片净土,就该放平自己的心态,不去攀高,因为你不去攀高,就不怕会从神坛跌下来的疼。
慢慢地,我们也如杨绛先生一样:“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
最,后你发现: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这也是杨绛先生,用一生的时间才悟出来的真谛。
《杨绛 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三):杨绛先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一生淡泊名利却难掩其风骨
很多人对于杨绛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她是钱钟书背后的女人。却不知,她的才情丝毫输给丈夫钱钟书,她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被冠以“先生”的尊称。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女性的优秀特质,从容与优雅,理解与包容,不仅成就了钱钟书,更成就了她自己的芳华人生。
在《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一书中,作者刘颖站在青年、女性、当代人的视角,回顾了杨绛先生一生,在一件件看似平常的生活事件串联背后,折射出的人生选择和智慧,活血能够给予我们更多感动和启迪。
01 从父母爱情到夫妻相扶,她撑起了一个家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可以说是世人羡慕的模板。从一见钟情到互述衷肠,从携手赴外求学到共回中国任教,从夫妻俩到一家三口一生相濡以沫,充满了浪漫、包容与相互扶持。
而这得从杨绛父母的培养、关爱与影响说起。杨绛一家刚从北方搬回南方住的时候,由于房子靠近水道,经常能够捕到新鲜河虾,家里人除了杨绛外都爱吃生虾,结果都生病了,以父亲病得最严重。
母亲很担心,四处求医,但是由于父亲曾留过洋,只推崇西医,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
杨绛的母亲偷偷请了中医来看诊,确诊是伤寒,都表示无能为力。母亲不甘心,又几经辗转请来了一个中医名家,开了中药。为了能够让他接受中医的治疗,母亲买了西药的胶囊一个一个倒空,再把中药塞到胶囊里重新扣好,假装是中药给父亲喂了下去。由于母亲的坚持和细心的照料,父亲的身体才得以恢复健康。
杨绛父母爱情对她人生成长以及爱情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是正面而积极的。杨绛婚后对丈夫钱钟书也是一样默默的关爱和扶助。
夫妇二人赴英国留学期间,杨绛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本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她却甘愿洗手做羹汤,这还不算,她甚至学会了无数修理技能。这都源于钱钟书经常犯错又委屈地认错:“我做坏事了……”
比如“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做坏事了,把台灯弄坏了。”“我做坏事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
面对钱钟书这样一样一心做学问,生活技能几乎为零的丈夫,作为妻子的她总是包容地说:“不要紧,还有我。”
这样的夫妻关系,怕是许多读者都有些忍俊不禁吧。本来应该处于被宠溺位置的妻子,却成了丈夫最坚强的底气和后盾,试想现在有哪一个妻子能够这样毫无抱怨的包容与付出呢?
杨绛先生说:“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于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爱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意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她愿意做钱钟书背后的坚强后盾,而她的付出与包容钱钟书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回馈了杨绛沉甸甸的爱,一筐筐的情话诉诸于情书之中,浪漫至极,而他也为杨绛准备了一辈子充满仪式感的早餐,平淡却坚守。
相互扶持是夫妻经营之道,他们可谓是楷模。
02从女儿到母亲,身份变了,不变的是爱读书的传承
作为父亲的小棉袄,杨绛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总说“生活程度不能太高”,虽然家境优渥,但他践行着低调、淡薄的生活态度,这也成了杨绛生活的理念。
杨绛和钱钟书在三里河南沙沟的家,偌大的房子装饰物只有巨大的书架,还有书架上摆满的书,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奢华家具和装修。
杨绛爱读书,也深受父亲的熏陶。她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念书,父亲午休,她就坐在父亲床边看书,一点声音都不出。小小的年纪就能收敛玩心,醉心于书海之中。
杨绛爱读书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父亲问杨绛:“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杨绛回答:“不好过。”父亲又问:“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说:“一星期都白过了”。
杨绛爱书成痴,而丈夫钱钟书也如此,他们二人在留学期间,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即便动荡或者贫瘠的年代,都没有放下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这一点深深影响了他们唯一的女儿。
女儿在刚刚能坐稳的时候,就能像个小大人一样,拿着一本硕大的书坐上好半天,给她一支笔,她就在书上画来画去。大人在看书的时候,孩子也抢着看。
这种爱读书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的影响和传承。
03 从教师、校长再到译者、剧作者,她的才情并未被时代湮没
杨绛先生一生淡薄,不喜追名逐利,但她对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却也从不推脱,认认真真做到极致。
回国后她在学校任教,当时她的恩师委托她筹建振华分校女校并担任校长,本着对母校和恩师的情感,以及“振华振华,振兴中华”这样一种对国家崛起的期盼,她答应了。从开始忙碌选址,到学校聘老师、安排课程,再做预算、做薪水,亲力亲为,兢兢业业,为战乱时期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而作为译者,杨绛翻译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著名小说《堂吉诃德》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肯定以及中国读者的疯狂喜爱,读者争相排队购买,译本总印数多达70余万次。
杨绛先生对于《堂吉诃德》一书的翻译可谓是精益求精,第一次翻译完成因为某种原因译稿流失后,她又进行了二次翻译,那么一本大部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她的翻译很少逐字逐句翻,而是“将几个甚至整段文的句子拆散,然后根据书中精髓,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更是费神。有时候为了更精准翻译,她会采用几种翻译方法,一一写出来再一一比对,斟词酌句,最后找到最适合的版本。
她的翻译,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词汇的转换,而是追求故事的传达、思想的传承,以期能够“用精美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传递作品的灵魂”。以至于被大翻译家傅雷先生点赞。
此外,杨绛先生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卓然。1943年,杨绛凭借着戏剧作品《称心如意》一鸣惊人,之后又写出了《弄假成真》,这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界经典的作品。而我们熟知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是在钱钟书看了杨绛的《弄假成真》后才灵感迸发写就的。
杨绛先生在教育、翻译、创作方面的贡献,对时代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钱钟书由衷地称赞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可见其对于妻子的默默支持以及无限才情的肯定。
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把家里所有的稿费都捐献了出来,成立了清华“好读书”基金,旨在帮助那些贫困的学子们能够继续学业,追逐梦想。如此大爱,更是让人动容。
杨绛先生逝世至今已经四年,从《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一书中再读她的故事,回顾她的作品,不禁让人泪目,先生的才情与优雅、豁达与纯粹,是我们一生学习的典范。
《杨绛 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四):《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幸福的女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网络提到杨绛,很多人会想到她与钱钟书的爱情,牵一人之手到白头,这种相濡以沫的爱情,确实令人羡慕和向往。但是,杨绛留给世人传颂的东西,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她的作品,甚至是她的一生。
杨绛是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被众人称之为“先生”。她的身上有着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也是女性代表的楷模。
在那个战争动乱的年代,没人能确保明天的日子依然岁月静好,人心不稳是常态,深陷其乱也是常态。想要在慌乱之中保持镇定与从容,恐怕是件难以实现的事,但杨绛却做到了。
有人说,时代的尘埃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时局动荡意味着家庭动荡,对杨绛来说也不例外。那段时间,她经历亲人、朋友离世,家人分隔两地。
面对种种未知,杨绛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淡定一些,从容一些,安分地守着岁月,等待平静日子的归来,以书为精神粮食,读书成为每日必做的事情。
正是那些岁月的沉淀和积累,使得杨绛在文学中的造诣突飞猛进。然而,功成名就之后的杨绛依然保持原来的淡定与从容,不骄不躁地生活。
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杨绛坚守初心?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本书《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
网络01.人生之路怎么走,必须靠自己决定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曾加入过中国同盟会,参与反抗清政府的活动,之后赴美留学,回来后被推荐任职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杨绛的母亲唐须嫈出生富贵人家,少时曾读过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与杨绛的姑姑杨荫榆,还有章太炎的太太汤国梨都是同学。
杨绛出生书香门第,父母是知识分子,受到他们的熏陶,从小就喜欢阅读。八岁那年,杨荫杭想送杨绛去启明女校读书,但因为二女儿在学校读书时感染风寒住进医院,后来没能走出来。
杨荫杭对于送杨绛去上学这件事,心里犹豫不决。于是,杨荫杭和唐须嫈便将决定权交给杨绛,去不去都由她说了算。
那一年,杨绛才八岁,不过个懵懂的孩子,压根没想过选择之后有哪些利弊,但是她却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决定——去启明女校读书!
当时,母亲唐须嫈边帮女儿打点行李,边反复问:“你打定主意了?”
杨绛回答:“打定了。”
这是第一次独自离家,既充满诸多未知,也承载着无限的思念。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是否值得为之付出,但是没有往前走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在启明中学,杨绛开启了全新的生活,不但学到新的知识,也学到了礼数。在这里,杨绛的求知欲被充分挖掘,她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知识的海水。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享受美好的一面,自然也会面对不好的一面。远离家乡,奔赴女校读书,就意味着从此要独立生活。
对杨绛来说,平时上课的日子没什么大问题。可是,一到月初的周末,当地的学生都被家长带回家,享受团圆的美好,唯独杨绛因路途遥远,只能寒暑假才能回家。这种时候,对小小年纪的杨绛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
可是,难熬的岁月往往最能考验人的秉性,显然杨绛通过了这样的考验。面对人生路上的选择,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便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网络02.面对需要勇气,拒绝需要遵从内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拒绝”两个字是难以说出口的,人情世故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使我们深陷其中。面对很多人和事,明明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思前顾后,不敢果断地说出口。
对于杨荫杭而言,他对杨绛的教育则是:拒绝不需要借口,要有勇气坚持做自己。
那一年,杨绛十六岁,就读苏州振华女校,因为当时时局动荡,北伐战争不断,学校的学生会选出一些学生上街搞爱国宣传,对路人演讲。
才华横溢的杨绛被学生会选中,但是她打从内心拒绝参与,而当时学校规定,如果被选中的学生家里不赞成,也可以不参加。
杨绛本想以此为由,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万万没想到,父亲却不同意杨绛这样做,他的理由是,父母既不能陪伴儿女一辈子,也不能帮着走一生。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忙,这是一种本能,而自己勇敢地面对,巧妙地解决掉问题,却是一种本事。
网络于是,杨荫杭说出了他的亲身经历。曾经杨荫杭是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当时张勋闯入北京,江苏绅士们纷纷联名登报,以表对张勋的欢迎和拥戴。
杨荫杭有位下属为了拍领导马屁,没有经过杨荫杭的同意,擅自将杨荫杭的名字加了进去。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就忍下了,毕竟也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杨荫杭却容忍不了“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他当时的做法引起业内诸多人的非议,很多人都说他做人太死板,情商太低。可是,杨荫杭明白为了讨好别人,打破原则这种事做不得。
杨荫杭用这件事情来告诉杨绛,希望女儿能抛下借口,勇敢地面对,哪怕拒绝不易,但也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第二天,杨绛到学校里,便在所有老师和同学面前,鼓足了勇气说:“我不赞成,我不去。”
杨绛是个有勇气的人,坚定地拒绝,勇敢地面对,这在往后的岁月里,也为她免掉了不少麻烦,比如,拒绝钱钟书仓促的订婚;婉拒西班牙驻华大使发出的邀请。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遵从内心,拒绝不想要的东西,却比接受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顾虑人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觉得拒绝会伤到他人。
殊不知,我们的宽容只会换来别人的伤害,让人理所应当地索取,以至于失去自我。与此相反,坦然的面对,勇敢的拒绝,却能够换来珍惜与尊重,能够减少牵绊和道德绑架。
网络03.守着自己的心,等到那个对的人出现
说起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费孝通。费孝通与杨绛相识很早,他们是同班同学,也是女校唯一的男学生。
当时,费孝通跟随家人搬到苏州,在家人的安排下,费孝通十分不情愿地入读苏州振华女校。那时起,他与杨绛就成为了同学。后来,费孝通与杨绛一起考进了东吴大学。
杨绛的相貌好,成绩好,年纪小,自然受到诸多男生的关注,在学校里可谓是“校花”级别的人物。而费孝通因与杨绛是老同学,大概感受到来自异性的危机。
于是,他对着追求杨绛的男同学宣布:“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费孝通帮杨绛挡掉了不少麻烦,而费孝通与杨绛的家境相当,认识多年,就算称不上青梅竹马,那也是十分了解。可是,杨绛却非常清楚,费孝通只不过是朋友。
或许,爱情是世界上唯一无法将就的事,哪怕再熟悉不过的人,也勉强不了自己去接受。
网络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要牢牢地守住自己心,等待那个对的人出现,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啊!可是,杨绛却做到了。
费孝通认为他是最合适做杨绛男朋友的人,他曾经问过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
杨绛确切地说:“朋友,可以,但是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并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杨绛的话彻底断了费孝通的念头,不过,他们一直维持最初的友谊,仍旧是很好的朋友,但也只是朋友。
哪怕钱钟书过世后,费孝通前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说话依然很坚定:“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知难而上’了。”
杨绛至始至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即便是遇到爱情这么感性的事,她也能够拨开云雾,看清内心,并牢牢地守住它,直到钱钟书的出现,才让她奋不顾身地去爱一个人。
有人说,爱情使人盲目,一旦遇到爱情,便会让人飞蛾扑火般投入。然而,对于杨绛来说,爱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要顾虑周全。
风花雪月的爱情固然美好,但不落地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冲刷。当爱情遇到了生活,如果能多几分理智,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分手。
然而,杨绛遇到钱钟书,眼里不止是爱情,还多了几分思虑。有一次,杨绛给钱钟书的回信无意中落到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的手里,他心生好奇,便悄悄地拆开信看。
信上,杨绛说道:“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行字,却让钱基博对杨绛颇有好感。他觉得,儿子能有一个思维如此缜密,办事如此周到的女子陪着,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由于杨绛对于爱情的理性,遇事思虑周全,为人处事周到,加之满腹才华,实在令钱钟书难以忘却,这也就有了“一眼误终身,一守即一生”的爱人。
我们都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因为这种感情有我们对爱情的期待,涵盖了爱情里所有的美好。殊不知,美好的爱情,不止是人前的恩爱,更有人后的经营,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轻易放手,彼此珍惜。
[email protected],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文章均为原创,如有盗版必定追究!
《杨绛 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五):杨绛:聪慧过人,淡然如菊
如果说,女人是一朵花,那么,把杨绛先生比作淡雅的菊花再合适不过了。她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端庄秀丽,香远益清,又傲然挺立,无愧是花中精灵。
每每看她的照片,她那温柔腼腆的样子总让人感觉像邻居大姐一样亲切,不由得从心中泛出一股温暖的柔情,没有时代隔阂,没有年龄隔阂,甚至没有文化层次隔阂。
她的文字,笔墨很淡,轻松幽默,写人叙事极为自然,仿佛是话家常。就是在那些平平淡淡的文字中,隐藏着她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
像许多喜欢她的读者一样,我也特别喜欢她,只要发现有关她的文字,不管是她写的,还是写她的,一定会找来用心阅读。
最近,四川诗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刘颖出版了一本书:《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我迫不及待地买来,彻夜阅读。
刘颖用散文的优美笔法,将杨绛生前的一件件事展开细数,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看到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看到了她对待生活那不慌张,不迷茫,不妥协的优雅身姿。
1、 一场乌龙误会,成就了一世人间佳缘
1932年春,杨绛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当时,钱锺书读本科三年级,名气很大,新生一入学都知道他。他架子大,一般新生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愈发感觉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三月,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在孙令衔的牵引下,于古月堂外,杨绛结识了这个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
那天,钱锺书身穿一套青布大褂,脚上穿着一双毛布底鞋,戴着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锺书很有魅力,他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谐幽默的谈吐,使得他光彩照人。
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但在钱锺书面前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又活泼可爱。
他们两人一见如故,谈家乡,谈文学,兴致极高。
后来,被问及是否对钱锺书一见钟情,杨绛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钟情之事,但我无此经历。”
即便杨绛从未承认,但这次见面,钱锺书的模样印在了杨绛脑海中,他眉宇间透出的“蔚然而深秀”更是变成了她一生的记忆。
然而,他们初见后,却闹出了一场乌龙误会,两个人差点失之交臂。
原来,见过面后,他们分别向孙令衔打听对方。孙令衔告诉杨绛,钱锺书已经订婚,同时告诉钱锺书,杨绛有男朋友。
名花有主,芳草有根……这几乎断了他们的希望。
其实,杨绛所谓的男朋友是费孝通。
费孝通和杨绛十多岁就在一个学校,后来到东吴大学,两个人又成了同学,还一个班级。费孝通大二那年转到了燕京,随后,杨绛去了清华。虽然费孝通也曾主动向杨绛表达心意,但她并没有答应。在她看来。费孝通是朋友,但也只是朋友,君子之交,清淡如水。
而孙令衔口中的钱锺书订婚,更是一场误会。
钱锺书有个远房表姑,人称“叶姑太太”,叶姑太太有个养女,名叫叶崇范。叶姑太太很欣赏钱锺书的学识,有意撮合他和叶崇范。对于这门亲事,钱家人是同意的,但钱锺书本人并不同意。
钱锺书在遇见杨绛之前,对于与叶崇范的亲事,从未想过解释。可是,在遇见杨绛之后,心里根本放不下杨绛,他便急于澄清。
钱锺书给杨绛写信,约她在工字厅见面,他想为自己争取个机会。杨绛一到,他即刻脱口而出:“我没有订婚。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杨绛也告诉了钱锺书自己没有男朋友。
开诚布公的交流,扫除了所有的灰暗阴霾,他们开启了美好的恋爱之旅。
其实,误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误会产生后,我们没有解释的勇气和机会。
这样坦诚的初识,为他们一生爱情和婚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相处的基调。
他们的爱情之所以能够坚不可摧,成为人人羡慕的最理想的婚姻,与他们的坦诚是分不开的。他们彼此用心对待,让婚姻细水长流,相亲相爱,相守一生。
2、 守着一颗坚毅的心,将苦日子过甜
生活不会一直让人称心如意,让人永远无忧无虑的是童话,而生活则是酸甜苦辣糅杂其中,欢喜悲愁尽在心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外的华人都很关注祖国的战况,同胞亲人的安危。很多人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辗转回国。杨绛一家也在其中。
他们回来之后才知道,日本空袭苏州,当时杨家的宅子比普通民居大一点儿,被当成了政府要地重点打击。杨绛的父母和大姐、小妹受惊吓不小。转过年秋天,母亲得疟疾,因日军封锁,缺医少药,不久去世。父亲因母亲去世,大受打击,身体很不好。
杨绛想念母亲,遗憾没能见她最后一面,为此偷偷哭泣,但哭过之后她变得更加坚强。
面对病重的父亲,年轻的小妹,幼小的女儿,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包揽家务杂活。
她瘦弱的双肩挑起的不仅是家庭的重担,更是一种责任感。她弱小的身躯中包含着最博大的胸怀,对父母,对姐妹,对丈夫,对女儿最无私的爱,对人世间所有不幸同胞的同情。
那段时间,她在一段小学任教。这所小学当时受日本人管制,属于半日制学校。日本人四处设卡,盘查来往行人。
杨绛从位于辣斐德路的钱家到学校上班,有一段很远的距离。需要乘车、步行、再乘车才能到学校。后一段路是乘有轨电车,要通过黄浦江大桥,但桥上有日本兵把守,只允许空车过,乘客必须下车走过去,过了桥再上车。
当时日本人规定:日本兵上车检查时,所有人需要站起来鞠躬。
杨绛很讨厌这个举动。有一次,她站起来稍晚一点儿。日本兵勃然大怒,面目狰狞地走到她面前,并且用食指将她的下巴抬了起来。
杨绛也怒了,她盯着那个日本兵的眼睛,发出愤怒的吼声:“岂有此理!”
这铿锵有力的四个字,让全车陷入一片寂静,所有人既为她敢和日本人叫板在心底喝彩,又为她担心。日本兵与杨绛对峙了许久,杨绛一直冷冷地望着窗外。日本兵见杨绛丝毫没有退让示弱的意思,转身下车离开。
回想整个过程,杨绛不免有些后怕。但是根植在骨子里的爱国心,一旦触动,就不由自主迸发出来,不容践踏。
这也杨绛的性情,像傲然挺立的菊花,虽看上去柔弱,但坚强不屈。以后还发生了几件类似事情,杨绛都是如此模样,不由得让人对她肃然起敬。
3、 文如其人,淡然幽香
杨绛上高中时,国文老师在班上讲诗,课后让学生效仿着作诗。
杨绛一挥而就,写下了《斋居书怀》:“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
国文老师说,“仙童好静!”。
当时年纪不大的杨绛,于纷乱的利欲世界中,却能持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心境,实在是难得。可见,她的心是静的,对外物是淡然的。
杨绛在当教师时,受陈麟瑞和李健吾两位剧作家的影响,业余时间开始戏剧创作。
她创作的第一部剧作是《称心如意》。陈麟瑞看了初稿后,说:“你这个剧本,做独幕剧太长,做多幕剧又太短,内容不足,得改写。”
杨绛认真地参考陈麟瑞的建议,把之前整段的大故事拆成四幕剧。她细心修改,反复斟酌,一直到自己满意,才把稿子重新交给陈麟瑞看。
陈麟瑞看到改写的本子后,欣喜不已,很快把本子交到了李健吾手中。
没几天,李健吾给杨绛打电话,说《称心如意》立刻排练,著名导演黄佐临亲自执导,他会登场参演。
1943年春,《称心如意》正式公演,杨绛的作品第一次搬上舞台。演出引起了巨大反响,《称心如意》一鸣惊人。
之后,杨绛一鼓作气创作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和《风絮》。
《弄假成真》和《称心如意》被称为现代喜剧双壁。
李健吾则赞扬杨绛:“假如中国有喜剧,真的风俗喜剧,从现代生活提炼的地道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学里面,《弄假成真》将是第二道里程碑。”钱锺书看过了杨绛的《弄假成真》,萌生了创作《围城》的想法。就在杨绛最荣耀的时候,杨绛听到钱锺书想要创做的想法,她坚定地选择了支持。
为了让钱锺书心无旁骛地创作,她亲手料理家庭琐事,甘当“灶下婢”。
她说,“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爱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创造力而牺牲自己。”如果没有杨绛的支持,《围城》不一定那么快,那么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杨绛有一颗淡然的心,为了爱,心甘情愿付出。爱,可以创造奇迹。
散文创作,是杨绛收获颇丰的一种创作体裁。普普通通的经历写得极有趣味,这主要得益于杨绛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品性。
读她的散文,像一位智者在对一件件往事娓娓道来,她的情感不是那么浓烈,而是自然本色,如拉家常。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淡淡的味道,淡中还掺杂着一丝苦涩。她质朴的笔墨,写出了人生常态,五味俱全。
杨绛和钱锺书两个人都愿意将时间花在做学问上,不喜欢在无谓的应酬中虚掷光阴。为了静下心来读书,他们常常闭门谢客,能不参加的场合就不参加,能不见的人就不见。
因为疏于与外界打交道,他们不免被人说成清高傲慢、孤芳自赏。可是,他们自己明白,名利浮华没有让他们迷失自己。他们的心早已被宁静的书海涤荡得清澈而纯粹。
正像杨绛在《隐身衣》里写得那样:“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浮生烟雨,浪潮跌宕,不免让人仓皇迷惘,不知所措。
其实,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岁月无恙,只不过是在风雨洗礼后,渐渐学会了波澜不惊,优雅从容。
人世间真正的平和,是来自于内心的安宁。
杨绛是一个优雅从容的女子,于百年岁月中,守着一颗坚毅的心,将苦日子过甜。她恰似一朵淡雅的菊花,于芬芳中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