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袍之刺》是一本由原老未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罩袍之刺》读后感(一):摘除偏见的刺
我对阿富汗的印象,主要来自媒体报道,早期苏联入侵、后来的塔利班极端宗教统治,反恐战争、恐怖袭击,也被《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深深感动和震撼.......与胡塞尼的小说不同,《罩袍之刺》是一本外国人视角的纪实报道,作者冒着风险多次深入阿富汗大城小镇,和书中几位人物同吃同住,以平视、尊重的视角记录了几个不同年龄、身份的妇女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努力向我们展示普通阿富汗女性的真实生活,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与我们并无不同,如作者所言,种种刻板印象如扎在罩袍上的刺,读过本书,或许可以让我们摘除偏见的刺。
《罩袍之刺》读后感(二):罩袍之刺观前感
周三上午,罩袍之刺就已经摆在了案头。但是我却没有立即打开来阅读。并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没有读书的心情。就是一瞬间的感觉,罩袍之刺这本书太好了,需要沉下心来方可阅览。
读了很多年的书,个人觉得阅读一本好书,其实就是一场心灵的邂逅。心不静不必开始。否则难免南辕北辙的唐突了一次机缘。
就像是旅行途中,偶遇奇绝险峻的山岭。没有充足的准备,远远的看着就好。没有一定的必要非得去登顶。山就在那里,不因为谁的目光而有任何改变。
在我看来,罩袍之刺就是耸立于帕米尔高原云端之上的神峰。值得任何去展开一次膜拜之旅。只是在旅程展开之前,做好了心灵的准备吗?
不仓促,不唐突。对得起罩袍之刺作者历经7年的阿富汗风雨之路。也要给自己带来一次机缘巧合的心灵旅程。
《罩袍之刺》读后感(三):被《罩袍之刺》惊艳到
moomoo的《罩袍之刺》很棒! 首先,这是一本“说人话”的书。别误会,“说人话”应该是对写作者的最低要求。但是,如今的大量作品,“说人话”似乎是对很多写作者的较高要求了。所以,说人话不装B是引导我读下去的初心。 其次,这书是镇定的,尽可能的客观的,平视的。做到这些是非常知易行难的。其实,在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类似书中的人和事时时刻刻发生着。真希望有更多的像moomoo一样的记录者、讲述人,将事实,不止于此的事实告诉大家。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第三,这书有情怀。人,是有感情的,比如,喜怒哀乐。但是,不一定人人有情怀,比如,悲天悯人。难得这本书里体现了那么多不是人人可以体而行之的情怀,男女平权,扶助弱势群体,歌颂和平反对战争等等。 总之,这书写得行云流水,照片质量很高,有的堪称惊艳。希望是一本男女老少通吃的作品。moomoo加油!
《罩袍之刺》读后感(四):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般珍爱他人的
因为疫情,天灾,人祸……这纷繁复杂的一年注定不会平凡,而曲曲折折数年,在这一年终于“呱呱落地”的《罩袍之刺》也注定不会平凡,更不该被忽视。
它有太多不该被忽视的理由,在阅读中你会一一发现,那些找不到出路的发声,那些看不到未来的隐忍,那些在密密麻麻网格下渴望平等的双眸……她们不该被一笔带过,也不该被夺人眼球所误导,她们应该呈现在老未的笔下,这样一位尽量真实与客观的倾听者与记录者。
由于近期工作繁忙,挤挤蹭蹭的利用碎片时间也才看了不过一半的故事,不算客观,但也尽量说点浅薄的读后感,这样的故事值得细细品读,剩下几个故事,想要体验一口气读下来的畅快感。
第二个故事中,“没有人想过他们也有梦想,也有过相似又不同的一生。”被击中,我们都生而为人却又大有不同,平凡人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实在不足称道,久而久之,连自己也觉得谈梦想太过奢侈,揣着梦想过的每一天都不再是充满希望,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感受到梦想在现实前无力的窘迫与失望。于是,和更多的人一样我们对梦想缄默不言,自嘲着,“呵呵。活着就好。”
古拉姆的故事纵使知道难逃一死也还是期盼着电视剧般峰回路转的大团圆结局,然而这里不是TVB,没有“做人啊做紧要的就是开心”这样的正能量,这里是阿富汗,真实的阿富汗,这里是坎大哈,贫穷与腐败恶性循环的坎大哈。(当然,哪里都会有。)
“是人,就会死。在美国,因为车祸、因为癌症死去;在阿富汗,因为子弹、因为爆炸死去。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也许有100个敌人,但我所做的事可以让坎大哈75万人过上好日子。”
老头,如此朴素的愿望,在这个国度需要付出生命。
这些记录让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更豁达了,仿佛与老头隔空对话,让生命有了新的领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空口画大饼,却字里行间都是悲壮,做好了死亡的准备说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未知的无惧,对生命的豁达。
当然,我仍旧珍爱生命。
愿每一个生命都被珍视,愿这份珍视不需要被呼吁,只是出于本能,我们都期待快乐幸福不愿痛苦悲伤的每个人都平等的本能。
《罩袍之刺》读后感(五):It's Afghanistan, not Terrorismistan.
对于“阿富汗斯坦”,你首先想到的是啥?
对于许多人而言,对这个位于中亚、南亚以及西亚交汇处国家的印象,恐怕或多或少与”战争“、“女性地位低下”、“宗教纷争”有关。你若问我这些词所描绘的是阿富汗吗?我的回答是:是的,这的确是阿富汗的一部分现状,但我更想说的是,这并不是阿富汗的全部。
我是一名背包客,由于兴趣使然,一直在对中东地区(虽然地理意义上阿富汗并不算中东)进行着探索。多年前,在某旅游社区上看到了moomoo写的游记,那是我第一次从新闻以外的渠道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度,也是第一次看到“原老未”这个名字,从那时起开始关注阿富汗,也开始关注moomoo。两年前,有幸去了阿富汗旅行,使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完善的认识。正如moomoo所说,人们对于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偏见,而这些偏见的造成,其中有不少是因为人们从媒体中获得的“bad news”占比确实太高,以及某些游记为了猎奇、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刻意渲染危险的氛围(说白了,就是企图通过夸大其词来显示自己多么牛逼,个人觉得大可不必,请尊重事实,“真实是一种尊严”)。
等待这本书的面世真的太久太久,期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拖到了2020年,像极了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好在最终这事儿还是成了,感谢moomoo坚持了下来,让此书得以面世。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没有白等,这几年的等待完全是值得的,因为这的确是一本好书。翻开书,这其中有我听说过的故事,也有没听说过的故事。品味这些故事的同时,也将我的回忆带回到了阿富汗。当我看到致谢中出现了我认识的当地朋友的名字时,一方面觉得能搜集到这些故事,他一定起了不小的帮助,另一方面觉得,这世界其实也挺小的。
说了这么多,似乎还是没有说到书中的内容。我想,这其中的故事,还是交给读者们自己品味。希望这本书能留在你的书架上,对你有所帮助、有所思考。也感谢moomoo,尊重事实,真实记录,谢谢。不知从何时起,坚持“尊重事实、真实记录”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坚守这一基本原则和底线的人也越来越少,很高兴看到moomoo坚守了这一点。P.S. 班达米尔湖真的很美,有机会一定会再回去的。
最后,我希望有一天,这个国家的形势能够好一些,到那时,也欢迎大家前往阿富汗旅行,亲自探索这个国家。
《罩袍之刺》读后感(六):一半作者,一半读者
曾经第一本书从某种角度来说愧对读者,把旅行随笔&吐槽改了改(而因为过审又删节太多失去特色),很真切但读过就罢,除我之外也许对其他人都没有什么保留价值吧,我只能给自己打3分,分分都给青春。 这本不会。 我在拿到样书时认真读了一遍。毕竟离2017年完稿已经过去3年多了,对我来说,书里的人物和故事一半亲切,一半陌生。以半个亲切的作者身份来自我评价,这本书不是情节跌宕起伏的那种博人眼球的猎奇旅行文,你也几乎从中看不到我在阿富汗的任何私人经历。绝大部分时间,我不在书里; 而以半个陌生的读者身份来说,这本书没有消费“阿富汗女人的痛苦”,用卖惨去讨好读者,也没有以高高在上的语气去评论去判断,整体读下来是舒服的,干净的。 另外书中的218张人文照片,照片从观感看自不必说,肯定牛逼。(我的美编、也是三联书店镇社之宝蔡立国蔡老师说了,这么好的照片,必须要用好纸。我称了下,一本书362页0.75公斤,非常厚实,出门约架可以带它那种)而从内核来说,照片更是尊重的,纪实的,平视的。
最后再加一句吧,这并不是一本对阿富汗女人的赞美诗,里面有一个故事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曾经有个朋友担心我写出来对那个主角不好,我认真想了,要么整个人物故事换掉,如果留下,就不能美化。
《罩袍之刺》,是用我的角度我的观点去尽量还原的一种“客观”,我不愿得到的仅仅是大家对它的赞同。如果这本书能引发思考,对我来说是比赞同更为重要的事。 我给自己的这本书打5分,因为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