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奇迹》是一部由托比亚斯·维曼执导,丹尼斯·莫斯奇托 / 苏珊妮·博曼 / 贾思敏·塔巴塔拜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奇迹》精选点评:
●小男孩真是好帅啊!风景优美,剧情还算不错
●画面这么美,豆瓣你就给整个两张??
●跟片
●风景秀丽…………
●跪拜在Jas的石榴裙下,剧情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samuel太好看了呜呜呜呜
●风景好好看喔
●你抬头看那片星空 流星划过天际时 那是它几百万年前在宇宙逝去留下的最后光亮 而你因为光速的传播 穿越了几百万年的时光 看着它 这几百万年地球翻天覆地 而你也只不过存在一瞬 "随便你 小虫子"
●就很舒服啊,就够啦
●我想念德国的大山。
《生命的奇迹》观后感(一):生命太短,但我愿意在这短暂之中寻找属于我的勇敢和快乐
虽然结局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我在里面却看到了女孩在去世前拥有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很多人在严重病痛《几乎无法治疗》折磨的前面,都会选择全力治疗。但是电影中的女孩不一样,她患有治不好的哮喘病。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她放弃了这个治疗,跳出了充满医药水的地方。去了另外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还遇到了很好的朋友,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玩得很开心。女孩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到了属于她的勇敢和快乐。
《生命的奇迹》观后感(二):生命的奇迹
看着影片中患哮喘病女孩的努力坚持以及所经受的痛苦,我不禁想到,大自然中,有些生命轻如鸿毛,而有些生命却创造了奇迹……霍金21岁时,患上了不治之症—肌肉萎缩硬化症,不能言语,全身瘫痪,仅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当时医生预测他仅有两年的生命时间,但是他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奇迹般的活了半个世纪,还成为了现化著名的物理学,令他的生命绽放光彩!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身残志坚的人,他们用他们的残缺的身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我们想不到的奇迹,我们这样的人又何谈生活艰难?生命苦楚?所以,让我们一起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观后感(三):很普通的还不错
故事讲述了一个脾气很差的哮喘病女孩,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她逃出治疗院,和一个陌生的乡下男孩一起登上山顶,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治愈。 故事总体上比较普通,大体就是一些自然、友情、家庭的元素,没有某一点是特别突出的。不过两个小孩的性格都很有趣,互相较劲提供了不少趣味。 就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来说,铺垫首先是不够的。女孩在前期没有特别多的体现说她的生活有什么问题,等于是后面的故事直接告诉观众这女孩有很多心事。因为讲个人情感,本身就是比较细腻的东西,仅仅是父母分开、母亲在她房间挂衣服、和哮喘发作的细节不足够支撑人物内心,都落不到她的行为上。 而且导演似乎想将一些远超出女孩本身的命题,所谓生活的态度或生命的中的希望云云,但是这方面表现差强人意。
《生命的奇迹》观后感(四):生活有时就这样,它让我们没得选
选来选去,还是选了一个治愈系的电影来看,嗯....对戾气太重或过于反应现实或科幻的东西仍然提不起兴趣来,更准确的说不喜欢这类电影里传递出来的黑暗情绪,因为现实生活中已经感受到很多了。
艾米丽,一个自出身就患有哮喘病的女孩,多次在生死边缘挣扎,因为不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而变得格外的倔强、固执以及一些压抑,不让爸爸帮忙搬行李,玩恐怖的游戏,讲血腥的笑话,喜欢吸血鬼,不吃急救药,不接受住院治疗,但却不得不依赖吸入剂。年轻的父母不知道该拿艾米丽怎么办,尤其是母亲,因为女儿不喜欢自己的病情而选择迎合她,无视病情,其实他们不知道艾米丽很需要他们的帮助。在一次跟朋友玩游戏的过程中哮喘病再次发作,差点丧命。这次父母决定把艾米丽送到一个大山里专门治疗哮喘病的疗养院进行治疗,虽然艾米丽仍然反抗。
到了疗养院,艾米丽在父母争吵的时候,逃跑了。带着急促的脚步与呼吸,穿过树林,闯进了大山里的农场,抬头间,她便被这里的美惊讶到了,蓝天白云,高山起伏环绕,绿树成荫,牛群自由散漫,青草覆盖着土地,她有点喜欢这里了....
进到农场,故事进入正题,艾米丽遇见了前腿受伤的奶牛内利,与阳光活力的男孩相遇并彼此产生好感,与一个期待能有朋友的女孩成为室友并且对室友嗤之以鼻,拒绝接受恢复训练并嘲笑医生,为报复男孩子们的无理行为故意将足球踢到很远的地方,无礼的不接受他人的帮助.....这一系列的行为足以把她归为坏女孩的行列。但实际上她只是在抗争而已,与老天对她的不公抗争,与自己的懦弱抗争,与哮喘病带给她的束缚抗争,显然抗争无效,于是她将她的反抗情绪转移到了她周围的所有人,或者说她能接触到一切,她期望通过抗争摆脱束缚,获得像正常人那样的自由。因此她讨厌一切形式上或非形式上的束缚,最后的极端行为便是逃离这个关着她的疗养院。
父母还有老师都认为她很弱,爬不上那座高山,显然这犯了她的忌讳,激起了她的抗争,二话不说爬山去了。很巧,再一次跟男孩相遇了,刚开始还是很无礼的拒绝帮助,但是男孩真的是太温暖了哈哈,智商情商都很高有没有。再一次很巧的是女孩掉水里了(女孩求生欲真的很强),男孩很巧的救了,并且男孩给女孩讲了篝火可以驱走病魔、变得坚毅、获得自由的故事,女孩一听,这不正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吗?于是他们一起上山,从刚开始不搭理,恶作剧,暴风雨,彼此敞开心扉,彼此变得多愁善感,互相帮助分享,畅谈未来,感情渐渐升温....最后女孩承认了自己的懦弱,登上了山顶,跳过了篝火,但她的哮喘病依然没好/摊手/,毕竟那样不科学,只是不一样的是她愿意面对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了,她的心自由了~嗯,男孩很重要。
故事告诉我们,待在城里容易生病,进大山不但能收获童话一样的爱情,还能让你身心健康,所以愚蠢的人类赶紧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吧!哈哈,开玩笑,其实是说我们每个人真正需要逾越的是自己心里的那座高山,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的现状,那是我们生命走向奇迹的起点。
妥妥的英雄情怀,跟豆油们一样怀疑是旅游宣传片,男女主穿的登山鞋应该火了吧
我觉得我也该出门走走了~故事复述完了,很多有趣的细节没有写,比如内利。我只是想写点什么,不要喷我~~
《生命的奇迹》观后感(五):《奔跑吧艾米丽》:一次奇特的观影体验
开着电视吃饭时偶然看到的,女主角艾米丽在二楼跟楼下黑人聊吸血鬼时,才开始被吸引住专心看,所以一直在开动脑筋从人物表现和后续发展补完前置情节,进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
1、考虑每个出场人物的作用,预测其再次出场和剧终时的状态。比如黑人小哥有一瞬间让我以为他是主角,但是台词又有点飘忽,像是会神兵天降的类型。果然后面还是帮了忙。室友急性子傻大姐一直是喜剧形象,用来推进情节发展非常方便。
2、考虑情节发展和场景编排,比如艾米丽背包落水后漂落下游,马上想到警察或父母找到背包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场景会安排在哪里?会不会形成一连串狗血情节,比如误解之类,会不会破坏全片氛围?看到后面不仅赞叹导演处理得非常利落,没有允许狗血情节出现,让每个人物都显得成熟而不失可爱。
3、考虑有没有原作,这个是看到艾米丽噩梦时,感觉具现化的方式特别像有个人体验,被房间里晾的衣服吓到,也算一种普世的噩梦场景了。无限拉长的衣服和镜头以及黑雾,都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猜测如果有原作,对应的语言描述应该是怎样的。
4、考虑人物关系的进展,两个人的关系若要加深,至少要有那么两句“谢谢”和“对不起”,表达方式不限。谢谢用来建立信任,对不起用来加深理解。
诸如此类,还考虑了一些乱七八糟有的没的。不过电影情节我还是好好在看的,毕竟少男遇见少女这个情节设置以及演员表演都相当吸引人,后半程一直在赞叹男主角麻吉天使,女主角也是酷酷的傲娇毒舌病弱少女经典设置。
不过,在对大半部戏持续解构后,在山顶女主要求下来自己走时,我突然就泪目停止解构了。现在回想一下,这个真不是情节设置的必杀催泪点,单纯就是我的体验积累到达阈值了。
其实我一直在代入啊。无论是哮喘,还是噩梦,以及与同学、朋友的关系,甚至也有一些和亲人的关系。影片中的描写确实击中了我。
我患哮喘的时间要早于艾米丽,治愈也更早,所以留下的记忆更加断续。但是那些呼吸不通畅难以入睡的漫长夜晚、在医院看见过的无数次的“陌生的天花板”、病中与母亲讨论自己感受时的片言只语、甚至急救时的濒死体验,至今还能回忆起一些。
噩梦同样如此,老家附近有个储菜的地库,小朋友们经常冒险下去玩,我也不例外。于是那段时间经常反复做一个梦:滚落地库深处,在最底处发现一间屋子,摇曳的烛光下,突然钟鼓齐鸣,一只猫头鹰展开翅膀向我飞来。
比起直接的病痛和噩梦,与童年朋友以及同学的相处,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要更大。是的,疾病使得我与他人不同,这不同既是矛也是盾。而矛和盾,都加剧了我的孤独。也许当时没有人提醒我,并没有那么不同;也许有人提醒过我,但我没有听进去。
在学龄前,我几乎每次自己出门都带着一根木棒作为防身武器。武器的选择固然是受西游记影响,但我也不可能选更过分的武器是不是?防身是因为附近有几个大一两岁的大孩子总是合伙欺负我,当然这欺负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戏耍,只不过我从小就是吃软不吃硬的类型,宁可靠挥舞木棒来建立自己微不足道的安全圈,又或许单纯是在懵懂中享受争斗的乐趣。高中时曾经偶然遇见欺负过我的大孩子,对方矮我小半头,有点尴尬地说,那时不懂事,其实就是想跟你玩。
哮喘是在上小学后逐渐好转的,但是整个小学期间,也许是父母的关照,老师总会郑重其事地向全班宣布我有哮喘,同学们不要让我剧烈运动。老师的宣布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吗?我已经忘记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了,但从行动上看,我可能只是在扫除时认为自己可以少干一点,在操场上还是该怎么疯就怎么疯,很理智的选择,我给自己点赞。而同学们可能也没有过多关注老师的话,毕竟世界那么大,学习和玩耍才是正事。
小学三年级从六年制小学转学到五年制小学,变相省了一年,在新学校依稀记得跟父母有过一次严肃的讨论,要不要跟班主任强调一下哮喘的事?虽然那时候近一年没有犯过了。最后的决定不知是父母还是我自己的,还是强调一下吧。不过那时同期转来的还有一位先天性心脏病的同学,发病时会啊啊大叫。所以我想同学们基本上还是不记得我有过一个什么劳什子病的,毕竟无论足球、篮球、滑冰还是双杠,所有常见运动我都积极参加了,也从来没再发过病。期间我还回过一次原来的小学,翻过校门,正好碰见同学们上体育课,蜂拥而来,跟我一起玩起了撅口袋,甚至有兴奋的女生拄着我肩膀蹦跳说喜欢我。这种受欢迎的场景,至今仍能成为我内心的力量。
所以我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回想:疾病让我的经历变得不同,但并没有给我造成太大的伤害。这是拜亲人的关怀与分担所赐,也是拜我从小到大遇到的师友所赐。我与疾病共存了几年,它限制了我部分选择,我接受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和平分手。就算不分手,生活也可以继续。
电影中艾米丽所遭遇到的,也是如此。疾病让她不同,她为这种不同而焦虑,一方面害怕别人揭开这层伤疤,另一方面又自己主动揭开伤疤向人示威。她渴望另外一种不同,与疾病无关的不同,而要想向自己的内心和他人确认这种不同,就需要某种有仪式感的事件。这种状态我们可以很熟练地归类为中二。
一般来说,中二状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摩擦磕碰甚至头破血流后,才能衰减成为反思的部分动力。不过好在这里是电影,有无敌可爱的淳朴男主角,能够免伤女主的中二能量,吸收并转化为势能,带她一起上升、上升,到山顶看透一切风景。山顶两人并肩走时,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这两人好像哈利波特的父母……
时下疫情已告一段落,但好多人都指出,社会伤疤远未复原,面对疾病的偏见势必会造成很多多余的附加伤害。疫情期间一直关注的公众号“小引诗歌”,有好几篇文章提到这个问题。什么才是灾难?什么才是病毒?我们如何与疾病共存?与同胞共存?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认为,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分别属于健康王国和疾病王国。在面对疾病时,一定要尽量拒绝隐喻型思考,疾病是由病原体微生物或生物免疫系统引起的不幸,将之视为“恶魔般的敌人”并与腐败、污染、邪恶、道德等挂钩,是一种原始的恐惧思维投射。前两个月中,自媒体对个人不遵守防疫规定的报道,很多都在后来被证实存在过度妖魔化渲染。这种渲染无疑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基础,而互信基础,恰恰是社会恢复期所必不可少的隐形资源。
时值全球疫情新高,愿我们在峰顶看见生命的奇迹,最后吐槽一句:标题就不能老实直译成《奔跑吧艾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