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师》是一部由Ofir Raul Graizer执导,莎拉·阿德勒 / 佐贺·史塔斯 / Tim Kalkhof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蛋糕师》影评(一):假如有一天我不能再继续爱你,我愿意把自己活成你的样子继续爱你
爱情往往是一道世纪难题,没有人能够轻易解答,有些爱更加难以留存,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想爱却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的牵绊,不知如何继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灵魂之间的琴瑟和鸣,无关乎性别,年龄,肤色,宗教,若有一天我可以有幸遇到那个让我奋不顾身的人,我愿意为他停止漂泊,与他一起共话江湖,后半生风雨同行,如果失去了他,我愿意为他活成他的样子,感同身受着他的一切喜怒哀乐,只希望还能留住我与他之间刻骨铭心的回忆!
《蛋糕师》影评(二):爱
经历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感受,爱上他所爱,同时让他们爱上自己。所以,那个雨天,在托马斯又穿上欧伦的衣服后,他打开门看见的是欧伦,他决定要做欧伦。托马斯是有过嫉妒,但他没有爱上正妻,是想感受所有欧伦曾经的感受。影片和演员太优秀,欧伦虽然早挂了,但影片处处感受到他的存在。第一次到欧伦家吃饭开始,几乎含着泪水看完的,母亲不告诉孩子托马斯父亲离开托马斯,显然她对孩子隐瞒了欧伦的死,用去了很远的地方代替;欧伦母亲第一次送给托马斯吃的,转身橱柜上出现那么多的食材罐子,一个沉默的镜头包含太多信息,欧文为什么爱上托马斯,母亲为什么会突然让托马斯去看欧文房间,而妻子不怎么会做糕点,影片没有一处挑明这些事情,就在这些恰恰恰当好处的镜头里一镜皆知;和欧伦儿子一起做糕点那段,托马斯是感受到了他说他他不要孩子
《蛋糕师》影评(三):把对他的思念活成他的样子
同性恋真的有够可怜。
又要做小三,一个月才见一次,又要给人老婆打工,只能偷穿别人泳裤,一开始烤了小饼干还讨不了好,又要照顾人小孩,又要给人做蛋糕,经营别人老婆的咖啡店,帮人家老婆给客人做咖啡,还要帮人家妈妈做苦力,吃人家妈妈吃不掉的饭,穿人家的旧衣服,亲吻人家的老婆,满足人家老婆的性需求,和人家妈妈一起做菜,和人家老婆讨论他,好不容易生意起色却被赶走还被拿到食谱。
我多么希望托马斯可以变成一个不那么感性不那么重感情的人。活成喜欢的人的样子即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
爱上一个有妇之夫,他可以为了自己抛妻弃子,同性恋总是得不到幸福,或许没有出车祸会成就另一段美好故事吧。
(btw,主演德国男孩真的很可爱,非常可)
《蛋糕师》影评(四):换换性别的普通故事
虽然不是高水准的电影,但我们需要它的存在,它只是一个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不需要太出众,讲清故事和引起共鸣就够了。
几点我比较体会到的: 1.当我们失去所爱时,尤其是在对方无征兆的突然消失,我们会去寻找答案,因为突然中断的爱情会阻碍你的前进。 2.失去他后,你会想他,他的物品,他接触的人,别人和他的回忆,你和他的回忆,用这些填满你的伤口,占有这些东西,像是拿回一部分的他。
在现在这个时间,我相信有无数的同样的故事发生,电影为什么选在这两地发生,映射的开放与未开放。未开放的社会仍会养成觉得自己要跟随社会通俗的人,当这个人到了开放的社会,他得到了解放。有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个人的错,大家会觉得为什么这男二为什么要和女的结婚,会直接怪他,而大家忘了的是,“社会”对一个人的塑造和约束,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蛋糕师》影评(五):爱是成为一个人
爱一个人最深的方式就是成为他,经历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感受,爱上他所爱,同时让他们爱上自己。所以,那个雨天,在托马斯又穿上欧伦的衣服后,他打开门看见的是欧伦,他决定要做欧伦。托马斯是有过嫉妒,但他没有爱上正妻,是想感受所有欧伦曾经的感受。影片和演员太优秀,欧伦虽然早挂了,但影片处处感受到他的存在。第一次到欧伦家吃饭开始,几乎含着泪水看完的,母亲不告诉孩子托马斯父亲离开托马斯,显然她对孩子隐瞒了欧伦的死,用去了很远的地方代替;欧伦母亲第一次送给托马斯吃的,转身橱柜上出现那么多的食材罐子,一个沉默的镜头包含太多信息,欧文为什么爱上托马斯,母亲为什么会突然让托马斯去看欧文房间,而妻子不怎么会做糕点,影片没有一处挑明这些事情,就在这些恰恰恰当好处的镜头里一镜皆知;和欧伦儿子一起做糕点那段,托马斯是感受到了他说他他不要孩子,又在做欧伦一样的父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幸福啊……故事,人设和情节在一两句话,或一个镜头里就全部呈现出来,不是长篇来回忆杀,慢镜头来情绪的梗,电影艺术真的从来不是取巧技术和拍摄技巧能达到的。
《蛋糕师》影评(六):看过这部片子,我想再尝尝黑森林了
低沉回忆向的钢琴曲,事业有成的魅力大叔,出场貌似为了黑森林蛋糕却又不经意的暗示,都还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我相信两位男主是两情相悦。后面蛋糕师做的一切,也都为我证明了这一点。又一次相信爱,可能就是一部影片的事情。
他去他定居的地方,穿上他的衣物,和他朝夕相对的女人相处,教他老公的儿子挤奶油。有一种“我想经历你所经历的,用我的后半生“的感觉。其实即使他和女主人公之间有性发生,他的深情依然占据其人格上风。同性之间的真爱超越了很多,亲情,宗教,社会,还有无数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索性还好结局让我依旧相信爱。
这部影片让我对宗教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宗教应该予人自由而非束缚。其他的,可能是我没有宗教信仰的缘故,对于这方面,不是那么那么地有感触……【暗藏宗教因素的外国影片,我会觉得挺勇敢,思想是想要去打破一些东西,其次,认为人到底是否被太多东西束住了手脚。独立和自由,是即使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下依旧要宣扬的价值观。】但我,做我坚定的独立主义者。
一些我认为的没达到更多⭐的原因,这部片子的调子,稍稍有些平淡,时长拉的有些长了,一个人丧的时候慎看,嗯。
《蛋糕师》影评(七):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是我看过代入感最强的一部电影,并不是说有相似的经历,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特别的出色,男主的恋恋不舍,悲伤,绝望,以及那种喜悦中透着悲伤却又不能诉之于口的别捏心理真的用各个方面表达的淋漓尽致。
感受最深的是孤独,他说,我有家,有工作,有你。他前半段有男二陪,后半段有女主陪,但是不管哪个阶段,我都仿佛能感觉到他的孤独,我都仿佛能预知他的结局,孤独的结局,看到他哭的像个孩子离开了耶路撒冷,看到他很正常的下班骑车回家,我无不感受到孤独感。若非要说出一丝感同身受,应是他在耶路撒冷的安息日里自己一人在家,这个节日不属于他,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谁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异国他乡的我们更能凸显出这其中的特别。就仿佛圣诞节的我在德国,德国人的春节,与我却没有一丝关系,人人喜悦地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我呢?与我而言这只是个长达两周的假期,趁机补补拉下的功课,出门旅游散散心,无非如此。但在静下来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看着空荡荡的房间,拿起手机却不知道该找谁的时候,又何尝没有过所谓的孤独感呢?
扯远了,影片结局,女主的笑容浮现在我脑海里,我仿佛觉得,她释然了什么。我不知道,对自己的和解,对他的和解,对世界的和解。
以上。
《蛋糕师》影评(八):爱像黑森林
先说题外话,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希望能慢慢坚持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是国外某个电影节的开幕片(记得是),更因为它是我偏爱的bl标签片。原本对剧情是没有多大兴趣的,但是这部戏的演员把所有的细节都表现得很好,使剧情上升了一个等级。
男主的拿手糕点是黑森林,入口的巧克力是苦的,然而却又有奶油在调剂,使得人欲罢不能。埃文一开始是不想在家里出柜的,但是,从后来他妻子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他已经迷恋上这种黑森林之爱了。我知道,伊斯兰教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十分鄙夷的,这苦,他想要坚持熬过去。
当埃文死后,男主去寻找他的足迹,一点一点进入他的生活,帮助他的妻子摆托困境,以他的角度与他的妻子在一起(真的这一段拍得最好)(有点像ciao的结尾,两个人最后融为一体)。两个相似的人才会互相吸引。虽然隐瞒了一切,但在最后,被赶走时,也意识到这样做是对他妻子的另一种伤害。不管怎样他带给妻子过甜,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过。(话说,我有点佩服男主坚持只在一家店找工作的精神,虽然这是套路)
女主有点悲剧色彩,刚开始以为丈夫是出轨了,结果是要出柜了。好不容易找到丈夫的替代人(还在某方面那么像),结果人家爱的是你的老公(哇,越想越可怜),好不容易生意有起事,就被停了证书(我觉得那个派证书的对女主有意思,才这样报复)。不过,女主是软弱的,她在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人后也只是让他走,在他去世后也不敢看遗物,听语音信箱,对自己不相信的宗教不敢反抗,这才会有悲剧。
《蛋糕师》影评(九):因为有你,我对那座城市特别向往
很喜欢这种舒缓的的节奏,虽然有些地方剧情的处理略显突兀。
最大的感觉是电影的配乐很赞,特别符合场景剧情和人物心理。在剧情的演变上,导演用了不少的长镜头,将每一个情节娓娓道来,尽全力刻画到位。这样其实很好,何必在有限的时间里植入过多的情节,够用就可以了,正如人生,简单点有什么不好。
男主的颜值和身材不算出彩,但声音很有磁性,讲起德语和英语都很好听。很喜欢他做蛋糕和失神时候的样子,对表情的把握相当到位,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他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活动。不是很喜欢男主和女主上床这个情节,感觉正常的发展不应该是这样的,毕竟男主是为了了解爱人的生活才走到这一步,如果有些催化,而且纯粹是为了体验爱人的做爱过程的话可以植入,但片中似有两人产生真感情的嫌疑。
依旧是CGR的événement点映,又去了一个从未去过而且可能从不会想到的地方,châteauroux。一座很安静的小城,61省Indre的盛会,昨天正值周日,所有的店铺都关了,街上空无一人,又下雨,于是很勉强地逛了一大圈,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照例有一座古旧的教堂,但是有一些中世纪的建筑可以观赏,天气晴好的时候应该还是不错的。
很喜欢男主的设定,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年某人就职于SAP,隔季度就会被rotate到德国,公司的总部在沃尔多夫,大家会居住在附近的小镇。那年的国庆,说好了去德国找他,结果使馆无情拒绝了我的签证,叹息。几年后初至德国,在慕尼黑啤酒节上喝得一塌糊涂,随后就把他在德期间跟我讲述的他常去的那些地方转了个遍,海德堡、曼海姆,更有一天独自一人坐火车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叫做Bad-Schonborn的小镇,坐在他曾经住过的房子对面的咖啡厅,大哭了一场,咖啡厅的姑娘大惊失色,疯狂问我Are you OK?
电影源自生活。
《蛋糕师》影评(十):伤感的甜
当你有一家精致的小甜品咖啡店,每天亲手做各种甜点,对自己简单的生活满意。
谁知手艺太好,俘获了一个外国男人的味蕾和心,但那个男人有妻有儿,还住在一个宗教习俗浓厚的国家,而且还意外身亡。
不知该说是幸福来的太突然,还是悲伤来得太彻底。
从柏林到耶路撒冷,他通过一串钥匙,找到异国男友生前的妻子、家人、住所。
在他妻子的咖啡馆消费、打工、变成明星甜点师;见到他的儿子、母亲;甚至在他的妻子试图接近时,也没有拒绝...
这种匿名渗透,细思其实有点吓人。但从爱情的角度,又有种奇怪的浪漫。
从我个人的日常经验来看,做甜点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但男主角不丰富的表情、缓慢的节奏、忧郁的颜色和克制的对白,处处都显得不是那么快乐。
失去爱人,当然不是件快乐的事。
触摸到他曾经生活的地方,找到他的家人,甚至和他们在一起,是能抚平伤痛还是能忘却曾经?可能男主也不知道,他就是伴着复杂的心情,迷茫地去到了那个地方吧。
如果故事变成,那个男人没有遇到车祸,按计划离开了耶路撒冷,搬到了柏林和他生活在了一起。他的妻子,或许带着孩子,或许是难以接受自己儿子抛妻弃子的母亲,到柏林找到他们...完全可以变成中年出柜喜剧,和甜点更配。
可这电影就是要用甜配上生活中的悲伤,还是静静地、渗透式的冲撞。
看完的感觉就是,能为爱人跑那么远,在陌生的地方执着地生活那么久,有点感动。
另外就是,我也会做饼干,就缺一个爱吃的男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