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读后感摘抄

发布者:臻言臻语 2021-11-13 02:40 来自: 文章吧

《故宫六百年》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7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一):职掌·指掌·掌故

故都掌故,总令人向往。唐都长安,有程大昌《雍录》;北宋汴京,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有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梁录》。自金代起,除了在明初和民国做过短暂的故都外,北京一直是都城。但都城中有座六百年的故宫,一位职掌故宫学术研究和传播的作者,为故宫立传,他了如指掌的讲述能否满足读者对掌故的向往?

一、职掌图籍

作为故宫人,祝勇说起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的那些老先生们,如李宗侗、马衡、沈兼士、庄严、张庭济、单士元,满溢仰慕与自豪,“家有数老,如有数宝”,读来如入芝兰之室,向慕羡慕;谈起故宫的藏品,又是名副其实的如数家珍,配合书中精美的照片,观之如临天禄琳琅,眼界大开。《论语·子张》篇,子贡称颂孔子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故宫之墙亦高数仞,《故宫六百年》是一道门、一扇窗,读者藉之领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第九章“一座书城”,讲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纂、收藏和流散,第十二章“天府永藏”,聚焦以三希堂藏品为代表的石渠宝笈书画的命运。随着紫禁城变成故宫,帝国的盛衰兴亡在这些文化艺术神品之上打下一道道令人感慨的印记,如李清照《金石路后序》所言,“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与李清照一样,作为一个爱书人,我也常常想到萧绎在江陵围城之中,迁怒怨艾于自己“读书太多”,一把火烧掉十四万卷书后出城投降;而杨广死后,犹托梦故臣索取自己的藏书,再联想易安夫妇积二十年之力蒐集的图籍也在靖康之难中风流云散,存亡之际,盛衰之隙,得之艰而失之易。藏书是盛世事业,书运如国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二、了如指掌

祝勇以故宫建筑如午门、太和殿、文华殿、乾清宫、养心殿等作为讲述线索,带领读者返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现场,如指掌中之物一般当场温故。第六章“内阁长夜”,作者着力塑造了李东阳持重谋国的形象。正德年间,刘瑾等宦官势力急遽上升,朝政窳败,内阁反制宦官失败后,阁员求去,只有李东阳未被允准。从此,他一边承受着清流的道德谴责,一边委曲求全,尽可能降低宦官对朝廷的不良影响,尽可能挽救宦官的打击对象,尽可能让朝廷正常运转。一片苦心孤措,李东阳其人,正如其诗所咏的居庸关,“万里朔风须却避,千年王气镇长存”(《居庸叠翠》),实为国之干城。

作者还特意交待了李东阳与《清明上河图》的渊源。李氏曾在清卷上写有题跋,认为作为北宋画院专职画家的张择端,不甘束手于王朝日渐沦落的现实,故以隐喻社会危机的绘画方式向徽宗进谏。书中讲到,曾经的内阁首辅徐溥在弥留之际派自己的孙子把《清明上河图》交给了李东阳,并附信笺,“吾之志,交汝也”,可见,以谏言维护政治清明,是两位政治家的共同愿景,这番期以国事的传承,令人动容。

三、掌故为鉴

慈禧是《故宫六百年》着墨最多的人物。我以往几次参观故宫,在东西六宫中,对储秀宫印象最深刻,可能就是因为这儿是慈禧入宫后的首个居所。祝勇提醒读者,作为太后,慈禧在六十大寿那一年本应搬进慈宁宫,但她却执意要住宁寿宫。原来宁寿宫是乾隆当年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寝宫,慈禧无太*上*皇之名,偏要借此宣告自己有太上皇之实。

那一年是公元1894年,也是旧历甲午年,中日战事正酣,慈禧的万寿庆典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排除一切干扰,将庆典进行到底,已经成为她心中不可动摇的信念。书中说到,十月初三,慈禧接见大臣一个多时辰,只谈庆典,不接战事的话茬;十月初十,庆典圆满举行,大连要塞失守,慈禧赏赐皇帝和王公大臣听戏三日,军国大事一概停办,还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令其终生不欢”;17天后,旅顺失守,日军屠城,万人死难。

与此同时,祝勇选择了《纽约时报》的一条史料,记者报道,在战胜大清国之后,日本国内至少四十万人自发举行了大游行庆典,皇宫外摆放明治天皇和皇后的肖像,街道上以黄菊花摆成“武运长久”“大日本帝国万岁”的标语。

这一段史事,令人想起秦二世。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丞相冯去疾、李斯等劝谏胡亥俭省赋税力役,二世言,“凡所为贵有天下,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把慈禧的万寿庆典和日本国民的胜利庆典并列,是无声的批判;把秦二世与慈禧并列,则是前车之覆未成后车之鉴,前车后车翻在了同一条沟里,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者在学术与通俗之间摇摆,行文之际既引用单士元、许倬云、史景迁、茅海建、葛兆光、韩毓海、张宏杰等学者著作,又引米沃什、博尔赫斯、托马斯·曼、刘震云甚至安意如等作家作品,取材可谓赅备。但全书风格颇类历史文化散文,实是一部通俗普及的故宫传,似乎没有必要像严谨的学术作品那样在书后罗列40页之多的注释,而且安意如与茅海建、葛兆光等学者并列被引,令人觉得不伦不类。是书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偶有冗赘粘涩之处,220页最末一段一共六句话,竟连用了五个后来。在读的过程中,还常常遇到“这部分内容详见拙著《×××》”,既有自我带货的嫌疑,也容易使读者卡壳、跳戏。

最后做几个小勘误,189页,“开始了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步伐,……杀常遇春,杀沐英”,朱元璋杀常、沐二人于史无征;319页,谋杀解缙的锦衣卫指挥使实为“纪纲”,书中误为“纲纪”。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二):《故宫六百年》|权力之巅600年,不止是故宫

遇到《故宫六百年》这本书前,内心已经是充满期待。一是因为人,二是因为历史,三是因为故宫这座偌大的建筑群。

这本书的封面上,英文是这样写的:From The Forbidden City To The Palace Museum。直译过来就是——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一句话,把这座世界顶级木结构建筑从庙堂上拉了下来,成为游客眼中的建筑艺术。

因为人,是因为作者祝勇。他围绕着故宫写了一系列的图书作品,作为资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要了解故宫,读他的文字,自然是首要考量的。但爱上他的文字及作品,还是来自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作《天山脚下》。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是贯通的,能够把一部纪录片做的如此写实且如此漂亮,文字自然也会充实饱满,于是兴高采烈的找来他一系列作品来读,其中就有《故宫六百年》。

因为历史,因为所学专业故,对历史本能尊重并充满好奇。今年是2020年,故宫600年,往前自然推演,是1420年,处于明王朝时期。有机会行走在故宫博物院中,往往会被红墙琉璃瓦震慑,有一种历史穿越的错觉,但到底在哪一个历史场景中穿越,行走在其中的人,往往是迷茫的。因为故宫对每一个外人来讲,是熟悉的,熟悉到能够脱口而出其中的建筑名字;但有时是陌生的,陌生到甚至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潜伏在大脑底部,无法吐露。

一则是真的知识储备不足,二则是面对浩瀚的故宫建筑群,在绵延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交叠中,个体变得那么渺小,渺小到一粒微尘,去凝视历史的沉重。再就是故宫本身所代表的政治权重,让人不自觉望而生畏,不敢高声语。

因为故宫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虽然长久以来被当作权力的象征,但真正从建筑美学探究,有我们一时难以学尽的知识和技术,甚至有的已经流失。2018年的夏天,我一个人买了张票,在还算热闹的人群中,观赏了故宫的角落。这是我第一次进故宫,一切是那么的陌生,本以为很了解故宫,但走在其中,才发觉自己的无所适从,我不懂它的历史,不懂它的艺术呈现,不懂它的意义。本来很志气高昂的去,回来却已是灰头土脸。在这座建筑群面前,我成了一个真实的膜拜者,我好奇于它的历史,它的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每天上演的怎样的故事?

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只有赋予了它烟火气,整个作品才会鲜活起来。故宫实在和人间烟火气搭不上边,因为它处的庙堂之高,让江湖之远的百姓望尘莫及。但这并不意味着故宫就是僵化的、呆板的、固化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交割,让整个故宫变得鲜活起来,就像流动在金水河的水,静静的却充满灵动。

可以讲,《故宫六百年》这本书满足我了对这段历史的期待。如果说,对于故宫而言,600年的史实脉络压缩,恐怕体量也要超过目前这本书,我们可以用浩瀚来描述故宫六百年的历史,因为生活在其中的人,因为发生在其中的故事。但历史如若单独被条目罗列,被史实镌刻,或许就不可爱了。

祝勇老师这本书,就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紧锁的故宫历史大门,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去遇见一个人,去经历一段故事,去品味一段历史,而不是单纯的以史实考据的方式,知道一些关于故宫的知识。

当偌大的时间和空间放在个体的人身上时,个体承载了历史的沉重,也赋予了时间生命。历史因为有了人,而变得更有魅力。在祝勇老师的书写中,我们看到故宫建造者朱棣的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也看到了明朝200多年历史中每一位统治者的个性魅力;窥探到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细微之处,也生发出对生活在深宫大院中的皇家子嗣们的同情与怜悯——高处不胜寒,权力斗无边,甚至一着不慎,都有丧命的危险。

好在全书的重点不是政治斗争,不是争权夺利,而是以人为点缀,梳理故宫600年的脉络,从明朝燕王朱棣住进这座宫殿,到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再到近年来故宫方面为了再现这座宫殿的魅力而进行的探索、实践及保护等,让600岁的故宫再现青春活力,也让观光者看到了故宫的深厚文化底蕴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祝勇老师用自己深入的研究,带着情感的笔墨,带着读者在故宫的历史洪荒中穿梭,去遇见内涵更为丰富的故宫,把时间的数字一点点化为场景的再现,我的眼睛在字里行间游走,心却在故宫博物院的宫殿中穿梭。如有机会,带着这本书,再游故宫。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三):道不尽的故宫

如果我说,故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想必大多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会赞同。故宫的建筑中贮存着中国文化的幽魂,一如它的端庄持重。即使我从未到过故宫,也会在纪录片里、学者的文字描述中,贪婪地细嗅那历史风味的尘埃。

《故宫六百年》便以引导者的姿态,以空间带时间,让人领略这一扇扇宫门内的血雨腥风和岁月悠长。祝勇老师摒弃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以人性的视角叙写历史,让人们通过文字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本来,历史中的帝王、妃嫔,都是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啊。

阅读这本七百多页的书,我沉醉再沉醉,不想在这一场梦中醒来,为历史中人叹之、笑之、悲之、痛之。历史如此传奇,如此吸引人。那些历史人物仿佛在你眼前展开他们的故事,观看时仿佛也随他们走了一遭。朱棣、朱祁钰、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刘瑾、魏忠贤……李东阳、杨涟、年羹尧、弈䜣……万氏、郑贵妃、张皇后、慈禧、婉容……

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过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又漫步保和殿、文华殿、内金水桥、武英殿、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重华宫、乐寿堂、景阳宫、倦勤斋、寻沿书屋……这里的一个个故事,不能尽言,读者若一读,即可手不释卷。不管是其宫殿选址上的讲究和阴阳八卦的规划,还是宫中的权力争斗、爱恋仇恨、书籍历史、草木繁花、文物宝藏,都深犀透辟,深入浅出。

即使作者下笔广阔,叙写了自元末至民国的故事,笔致也还是轻灵的。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可以单独抽出来成为一篇文章,这是其形制上的轻灵;这本书的文笔辞藻,即使讲述着古老中国深厚的文化,用词叙事大体也是通俗的,是大众可读的,这是其文辞上的轻灵所在。

故宫的文化内蕴、深宏壮美、爱恨情仇,着实令人着迷。

就文化内蕴而言,以交泰殿为例,其地理位置便大有讲究。其取自八卦中的泰卦,泰卦之象是乾卦在下,坤卦在上。乾在下,因为天往上升,坤在上,因为地向下沉。因此,只有乾下坤上,刚下柔上,二者才能交融合一。其理妙也。

深宏壮美的是外观,在宏大的故宫面前,总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可若走入乾隆的小书斋,便知人的需要还是自己的一方暖地,而不是阔大的空间。

就爱恨情仇来说,作者对各个皇帝的孤独,可谓是写得极精准,但最令我受触动的,是作者对慈禧的描述,可谓是一场从人性角度为其重新翻案。

作者认为,慈禧年轻守寡,她在岁月中的苦熬,必然需要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以最大限度地补偿她的失落感,消除她内心的空虚,以及处在政治悬崖上的那份恐惧感。慈禧依靠着生活上的讲究与铺张,来排解她身体里的欲望。

作者还在书中将康有为的政治智商贬到了泥地里。只依据自己的心思,矫饰皇帝皇帝密诏的意思,使太后和光绪的情感破裂,在出逃后还大肆将慈禧宣扬为暴虐的典型,而对朝中局势、皇帝处境却没有切实的认识。如此,历史教科书上康有为的光辉形象便被作者解构了,光荣的变法也蒙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革命的渐进和顿进值得我们深思。

在康有为一群人提出的不靠谱的叛变计划(袁世凯领兵逼宫,杀慈禧)暴露后,慈禧更是没有了爱。作者写道:“一个没有了爱的女人,定然是可怕的。她恨花心的丈夫,恨不争气的儿子,恨光绪这个白眼狼,恨洋人,恨全天下的人。整个世界,几乎都成了她的敌人。这恨变得不可控制,让她成了惊弓之鸟,让她彻底失去理智。”

我曾阅读《宫女回忆录》,主要内容为服侍慈禧的宫女荣儿的讲述,老太后作息规律,生活讲究,身边却没有一个可说得上知心话的人,底下人战战兢兢,一些大臣们、天下的人们都视她为皇帝的篡权者。

那么,作者是否有杜撰臆想的成分呢?我认为不是。现代心理学虽产于西方,但对人本身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作者这种以人性的衡量来看人写人的方式,或许离历史本身更进一步。

目前,故宫这一文化IP大热,无论是可爱的御猫,还是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又或是关于故宫的节目——“上新了故宫”,都让人们耳目一新,故宫活起来了,年轻起来了。

人们对此有褒有贬,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较好的趋势。即使人们对《上新了故宫》第一季有所不满,认为其是走马观花,更多是宣传文创而不是故宫本身,但第二季的《上新了故宫》,已经获得了更好的声誉。

如果读者想要看休闲轻松一点的内容,可以看《上新了故宫》,如果要更深刻地了解故宫,可以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若要了解紫禁城的历史,可以看《紫禁城的黄昏》《宫女谈往录》《血朝廷》《最后的皇朝》《我和慈禧太后》,如果对故宫的古物感兴趣,也可以看祝勇老师的《故宫的古物之美》(一二三)。故宫的文化性,也藏在这一本本的著作之中。

我看着书,感受到里面一张张精美的图片里散发出的精致、神圣、苍老的气息。书中摄影角度多变,有细节特写,亦有蔚然大观之景,令人神往。今年夏天,若能一见故宫,便心满意足。

紫禁城,故宫,这一过去的宫殿,太宏大,太深沉,我们无法穷尽,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就已心满意足。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四):肇建在书里的紫禁城

肇建在书里的紫禁城 冀宏伟 这是一部关于故宫的集大成者,煌煌六百年,十个甲子的全新解读,倾注了祝勇五年的才情心智。这是一座纸上的宫殿,文字里的紫禁城,中华文明之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藏书等领域凝聚的巨大成就尽在其中,尽收眼底。祝勇的《故宫六百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5月)堪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罗兰.巴特的《埃菲尔铁塔》、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但又超越了这些经典名作。条理丰富的史料储备、纵横驰骋的驾驭能力、悲欣与共的哲思色彩、疏密有致的时空节奏,凸显出祝勇历史散文特有的审美气质和艺术风度。阅读《故宫六百年》的全部意义在于,凭卷之中与释卷之余,仿佛走过了故宫六百年的历史隧道,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重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大国风范、民族骄傲。 作为一名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十年之久的故宫研究学人,祝勇不是以一名历史研究专家的角色创作《故宫六百年》的,而是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带领读者游览故宫建筑,了解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沧桑变迁。这一平和特殊的定位从第一章《王者之城》的开头第一句话,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 这种通俗直白的写作方式,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且也揭开了故宫六百年的神秘面纱。同时又与故宫“昔日皇家宫殿,今日普通游客自由进出”的开放性,包容性一脉相承,暗自契合。 有人说,看懂故宫就看懂中国古代历史了,那么读懂《故宫六百年》也就读懂故宫了。徜徉在《故宫六百年》的字里行间,如同行走在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故宫的每一个建筑都是历史的布景,在《故宫六百年》这本书里,从午门到神武门,每一座宫殿,都隐藏着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作家通过以空间带时间的结构展开,把历史事件与故宫建筑融为一体,以严谨详实的史料为依据,以交谈的方式溶入作家的认知情感、人文精神、美学张力。 铁打的宫殿流水的皇帝。从午门到神武门,从朱棣帝建造紫禁城到末代皇帝溥仪永别神武门,这不是一部关于故宫六百岁的编年史、流水账。作家没有囿于简单的历史叙事,也没有满足于建筑说教,而是以深邃博大的历史眼光,诗性温情的文学语言,寄托着一名文人穿越古今的文化乡愁与直指人心的思想内涵。故宫的缩影就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故宫的苦难就是中华民族的苦难,这是一部散文式的文明史、建筑史、苦难史。作品既有天子焚心似火的吟唱,也有命运起伏沉浮的抒情;既有蓦然回首六百年的雄心,也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细腻。《故宫六百年》不仅仅是讲述故宫的斜阳旧影、似水流年,而是在借物咏怀里展示历代王朝更迭的荣辱兴衰、政治变局、社会形态,又往返古今、探幽入微、自得玄机,在仁义礼智信的千年文明里,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拷问与古典追思意识,以及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回望与致敬。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谜,一盘散沙。而书写史料浩繁、线索纷乱、混沌神秘的故宫六百年历史沧桑,是作家面临的难题,同时也对作家充满了挑战。面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名作家在作品里评判的依据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作家能做的就是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客观性。祝勇的《故宫六百年》显然有意跳出野史、民间传说、道听途说、主观臆断的窠臼与桎梏,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把人物与事件置入特定的历史空间,从文化、性别、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横向和纵向,历史与现实的眼光就事论事,去伪存真。例如在对乾隆与慈禧这两个“重量级”人物与历史事件书写时,占用了较多笔墨与篇幅。尽管乾隆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盛世明君”,但作家首先把乾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评价,对于乾隆的得失功过,不是一味地神化和无限制地歌功颂德,对于乾隆帝国中晚期朝廷上一堆贪官的千疮百孔,以及无休止的造反起义给予了理性客观的剖析。比如写慈禧,首先把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拥有七情六欲、儿女情长的女人,一个生活在日暮西沉,残山剩水的晚清特殊历史时代来评价。既然是一个人,就允许慈禧有缺点;既然生不逢时,就允许慈禧犯错误,就不能一味地以“臭名昭著,十恶不赦”看待。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这些重要历史节点上,慈禧依然是可圈可点的人物,对慈禧的功过是非作家不做作、不放大、不缩小,尽量让史料说话,力求还原真实。 今天,面对紫禁城宏大神奇的建筑群,总会令人生出不可思议的惊叹,甚至连对故宫六百岁的想象都是困难的。它的宫殿楼台、城池庭院、红墙璧瓦、斗拱飞檐、皇亲国戚、帝王将相、人影幢幢、魑魅交叠、往事云烟……总会给叙述带来冷冰冰的沉重感。祝勇说:“六百年的故宫,那么沉重。我不想沉重,我想轻灵,想自由,像从故宫的天际线上划过的飞鸟。”于是,在《故宫六百年》里,我们明显感觉到作家回避枯燥无味的历史沉重感,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笔触,溶入艺术想象力,力求达到大众化、形象化、趣味性。例如在叙述午门一章中,描写午门的重要性时,这样写到:“在我眼里,午门更像一道幕布,一道巨大的天幕,自高空垂落下来,可放电影,把宫殿中演过的历史大戏,再投射到午门的红色墩台上。 可以把特别制作的超大视频投射在上面,让历史图像与历史建筑浑然一体”。又比如描述喜爱收藏字画的乾隆,对进献的真迹一律笑纳,对乾隆认为的赝品一律退回,退回时还不忘写上几字:“假的不要。”这样带有戏谑调侃式的描述,一个世俗气十足的乾隆皇帝顿时跃然纸上。 《故宫六百年》全书一共十九章,由南到北按照故宫建筑次序,每一章对主要宫殿以及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重点进行书写。如果分开了看,每一章自成一体,可以看成是十九篇精短散文,而连起来又浑然一体,是一部紧密相连的长篇散文。这种创作结构完全契合故宫的建筑结构,即单独看是许多座独立存在的宫殿,连起来看又是一座完整宏大的紫禁城。彰显出作品与建筑相得益彰、融会贯通、分合自如、游刃有余的魅力。另外每一章的中间都穿插着大量的摄影图片,让读者在语言文字与摄影艺术的交汇处感受着紫禁城的无穷魅力,以及在光与影的艺术享受里,感受时空变幻,江山易主的流年碎影。文字是流动的图景,图片是凝固的文字,读者正是借助文字与图片的诗情画意,身临其境地感受美的瞬间,留住永恒的历史现场。 格非说过:“写作固属不易,阅读又何曾轻松?”当我在彻夜不眠,昏天黑地的贪婪里读完《故宫六百年》,怎么也走不出历史的波诡云翳,对故宫的感叹唏嘘。以至于读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总习惯了把这本大书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这一部大书,洋洋近三十五万言,从明初一直写到21世纪,道不尽的王者之城,竟然让人看到了两个故宫,两座紫禁城,一个是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另一个是文化意义上的故宫;一座是时间意义的紫禁城,一座是空间意义的紫禁城(祝勇)。 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世界五大宫殿之一,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木结构建筑群,在故宫建成六百年之际,阅读《故宫六百年》给我的触动,犹如当年第一次步入故宫时引发的震惊 ,如果说当年第一次步入故宫可以用“史无前例”来比喻,那么这次阅读《故宫六百年》则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七千年的人类文明,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子九千九百间,藏品一百八十万件,二十四位皇帝在此居住,历经六百年十万人修建的故宫太庞大浩瀚了,大的令人茫然无措,大的令人不可思议,大的一个生命置身其中,就像一粒沙子投入大海不值一提,转瞬没了踪影。有人算过,一个人如果每天认真看五件藏品,要把故宫所有的藏品看完需要一千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如果在故宫每天住一间房子,不重复,需要住到二十三岁才能住遍。所以祝勇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其实阅读《故宫六百年》最大的收获是,它让我懂得了,故宫从永乐十五年始建的那一刻开始,故宫不属于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帝王,而是属于人民的创造,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文明。故宫是人类文明的永恒接力,层层递进,生生不息。 为此,我向故宫六百岁祝福致敬,向为故宫六百岁献礼的祝勇老师捧书致敬,谨以一名普通读者的名义。

《故宫六百年》读后感(五):故宫六百年,容无限于有限

2020年,故宫建立六百年,整整十个甲子。这座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家宫殿、世界五大宫之首,以其宏大的结构,精美的设计,丰富的文物珍藏成为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我想,站在故宫里,人人都会觉得自己无比渺小又无比伟大,渺小到就像是这宏伟宫殿里的一粒沙子,伟大到数千年文明的光华在自己眼前流水一般汹涌铺展。一座紫禁城,容纳了这个民族所有来处的痕迹,虽然它修建的时间有限,虽然它四周城墙圈定的空间有限,但它本身和它内部无数的文物、文献中所蕴含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和精神世界是无限的。

故宫六百年,是容无限于有限。

正如祝勇献给故宫六百年的贺礼之作《故宫六百年》中所说:“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紫禁城真正的意义。”

祝勇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对故宫有着深入的研究,又是中国新散文的领军人物,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出版了《血朝廷》《最后的皇朝》《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故宫的文物之美1-3》等多本故宫系列作品。而在故宫六百年之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故宫六百年》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为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式展现紫禁城的广度与深度,展现这座“时间之城与空间之城”的建筑、珍藏、文化以及在这六百年间发生的历史,是祝勇这些年故宫书写系列的集大成者。

本书除了序言和后记,正文分为十九章,几乎每一章都重点写一个地点,写这个地点关联的重要历史事件。十九章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文化大散文,每一章单独拿出来都是资料详尽文化深厚的散文上品,而十九章无论时间或是空间都紧密相连,成为一部文化巨著。

1、王者之城:这一章主要写故宫修建的前后过程,也写了朱棣的一生。在北京蛰伏多年的朱棣终于走出燕王府冲入南京城,杀死了侄子皇帝并取而代之,接着暗暗谋划隐秘进行迁都北京的准备工作,并开始修建北京紫禁城。他以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眼光,看到了北京在政治、军事、地理上的重要位置,历经十余年终于完成了这座煌煌皇城的建设,并迁都北京。

2、天地人心:这一章先写了故宫建筑结构与中国哲学的统一,再写故宫的修建是永乐大帝朱棣从壮年到暮年的半生历程。可以说故宫的历史从一开始就与这位“建长陵、修长城、建北京城、建报恩寺、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亲征鞑靼、亲征瓦剌、收服安南、修《永乐大典》、铸永乐大钟、派郑和远赴西洋,无所不能”的强悍皇帝的命运紧密关联交织糅杂。作者写故宫的建造而不仅仅是写故宫的建造,而是由故宫引出朱棣,再由朱棣映射到整个明朝的历史、文化史。并借唐代《通典》中“是以一人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来解释“天命”,认为天下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概念。并以故宫修建完成不久的一场天灾,以及大火之后朱棣的罪己诏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道,梳理了《老子》《易经》《中庸》《五行》中关于天、地、人三道的解释与变化,分析出故宫的建筑结构与布局暗合天、地、人的大道。虽然只有600年,但其内涵与灵魂直通先秦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庸之道、阴阳五行等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都与故宫的建筑设计一一对应。

3、午门以深:午门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门,在这一章作者主要写了一场以午门为对象而进行的皇权之争。朱祁镇被太监王振忽悠征讨瓦剌却被俘,朱祁钰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被推上位,瓦剌大军攻到城下看到大明朝已经拥有新的皇帝,他们的俘虏不能再发挥原想的作用,所以决定放回朱祁镇。回来后的朱祁镇被朱祁钰囚禁于皇宫之内,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九年以后朱祁镇再次翻身,第二次登上了皇位。在这里作者写了门与墙的对立与统一,打开是门关上是墙。在朱祁镇与朱祁钰两兄弟的皇权之争中,我们也看到午门是权力之门,命运之门,也是生死之门。

4、太和千秋:这一章写太和殿,写太和殿里逃过一劫的朱佑樘。朱见深的万贵妃在自己的儿子夭折之后,对所有皇子进行疯狂的残害,唯一漏网的就是朱佑樘。然而在朱佑樘的成长过程中,保护他的人一个个死去,像张敏,像纪氏,幸而,他又遇到了“明朝276年历史上最男人的太监”怀恩,正是像张敏、怀恩这样的太监和宫女,在这个最没有人情没有温暖的地方,给了朱佑樘爱,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而没有让他幼小的心灵在冰冷的皇宫里血腥的权力之争与奸诈的诡计之中,向着畸形和病态发展,最终成为了明朝皇帝中最有爱的一个,创造了“弘治中兴”。

5、青春文华:这一章写文华殿,写文华殿里朱佑樘的儿子朱厚照以及康熙帝的太子胤礽在文华殿学习的过程,以及他们后来的叛逆,向着本性的深渊的坠落。在这里作者深切的认识到不受限制的权利突然来到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且长期压抑的少年手中时,会让所有人性中的邪恶脱笼而出。并且批判了明清两朝皇室教育制度只能制造出守成者而很难塑造出一个改革者创新者的弊端。

6、内阁长夜:内阁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而出现的一个部门,这一章主要写内阁里的几位代表性官员(主要是李东阳),以及牵制内阁的司礼监。明朝的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了宦官掌权,曲意逢迎的宦官与内阁文臣之间的长期斗争。作者以朱厚照时期豹房“八虎”与内阁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代表的文人集团的斗争为代表。这些文人集团是笃信儒家“忠臣”信条的,我们应当认真看待这场文人集团以血肉之躯与盗取皇帝名义的宦官集团的阴谋特务汹涌暴力之间的交锋,这是一场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历史的交锋。当我们看到户部郎中李梦阳字字见血的奏疏,看到他们一袭棉袍下裹藏的嶙峋傲骨,想起当下“公知”一词被踩在泥泞里践踏蹂躏,真是叫人感慨万千,知识分子真的是越来越可贵的存在。知识分子骨头里的钙质与盐分在当下还存在几分呢?

7、乾清疑云:这一章以乾清宫为中心,写围绕着乾清宫发生的“明宫三案”。一是梃击案,万历皇帝宠幸的郑贵妃勾结宦官势力收买流民张差闯入慈庆宫企图梃击太子朱常洛。二是红丸案,朱常洛登基后,郑贵妃怕其返攻,于是先下手为强,为皇帝献上女乐,也就是官妓,使其夜夜荒淫致使朱常洛病体缠绵,趁着病体虚弱之时,又名秉笔太监进献泻药,连泻三四十次而不能站立,紧接着又借鸿胪寺臣献上红丸,也就是春药,大虚的体内两种水火一般相反相克的药物冲击下,终于杀死了朱常洛。三是移宫案,朱常洛去世之后尚未成年的朱由校被李选侍握于手中企图垂帘听政独揽朝权,大臣们入乾清宫抢走朱由校,于文华殿摆脱李选侍而登基。作者以此“明宫三案”为例,说明了高挂“正大光明”的乾清宫内所有的龌龊勾当,皇权之争中人性的沦丧,黑白的颠倒,进而滋生出像魏忠贤这样历史的褶皱里的阴暗鬼魅。但是这里也并不完全是湮灭一切的黑暗也有像杨涟这样以一人的伟岸人格照耀历史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体的脊梁被打断了,但精神的脊梁将永远挺立,不仅在当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永远以正义和希望的君子之道指引着这个民族。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8、倾城之恋:这一章主要写清朝康熙与乾隆及其皇后的故事。康熙一生共有三位皇后,却先后去世。康熙13年。赫舍里氏在坤宁宫生下皇子却失血过多而死,康熙16年钮钴禄氏册封皇后不出半年就病死了,而更为可怜的是康熙28年佟佳氏在册封皇当天就病死了。康熙多情,三位皇后的去世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极为沉重的痛苦,所以此后他再也没有立过皇后。他用他所有的感情来侍奉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将内心所有的温热与爱全都变成了仁孝。而乾隆皇帝与皇后富察氏的婚姻,也是让彼此看到了对方,折射出自己。从16岁到37岁,他们最美的年华都是彼此相互关照。富察氏死后,乾隆打造的记忆宫殿重华宫布置如其与富察氏生活时一般,又有祖父、父亲两位皇帝赏赐之物。长春宫,富察氏当皇后时居住的地方也一切“原状陈列”,在悠悠的历史中低低地诉说着当年的柔情。

9、一座书城:这一章写文渊阁或类似文渊阁的集体编撰印刷书籍的地方。在这座600年的皇城里,曾经编撰过几部宏伟的巨作。首先是永乐年间主持编撰的22211卷的《永乐大典》,三亿七千万字。其次是康熙--雍正年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零四十卷,一亿六千万字。第三是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它比永乐大典更宏大,全收《永乐大典》的内容。虽然在编撰四库全书的同时也烧毁了六七万卷所谓“禁书”的古书籍,但不能不承认这确是一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工程。然而这些书籍以及当时收集到的前朝珍本都命运坎坷,多数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文明在野蛮面前是那样的脆弱,所以作者才会有“黄金可求,而古书难觅”的慨叹。

10、人间草木:这一章写故宫里面的草木,写武英殿断虹桥前的600年的与故宫相同岁数的“紫禁十八槐”,以及紫禁城各处的“花木葱茏”。在这里作者比对了明清两朝园林的风格。在明朝,宫中所有园林都是中正对称,深合儒家思想的,所以是政治的。而清朝统治者作为草原民族,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更加亲近,所以清朝皇宫中的园林更加自然,尤其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休所建造的乾隆花园。这一座并不大的花园里集结了几乎所有精巧的设计,一个长方形的花园犹如一幅浮雕画卷,有“名士风流”“寻常人家”“坐看云起”“符望春秋”几层意境。这是600年皇宫建筑中最具个人特色,最灵动活跃的部分。

11、秘境之秘:这一章写乾隆花园的最后一座建筑——倦勤斋。这里没有宏大的殿堂,与国家政治无涉,这里是乾隆为自己建造的养老秘境,是秘境之中的秘境。借此我们可以看到“千古一帝”的高大形象背后的另一个乾隆,或许这才是更真实的乾隆。在这小小的空间里,盛放着他不老的少年之心和无尽的奇幻想象。

12、天府永藏:这一章写以三希堂为代表的乾隆的皇家藏宝室,以及以三希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洵的《伯远帖》)为代表的乾隆珍藏。故宫现存150多万件文物藏品有130多万件为清宫旧藏,而以乾隆年间最盛。但是作者并没有自豪于这些奇珍异宝,而是穿过历史的迷障,看清了这批藏品背后的悲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之所好,就变成了官员最用力的方向,而那些拿着公款搜寻奇珍异宝进献皇帝最终加官进爵的人,谁真正看到过他们治下的百姓究竟如何生存呢?作者以一颗仁爱之心,看到了艺术的风雅潇洒后帝国的千疮百孔。

13、养心垂帘:自明朝嘉靖建立养心殿以来,诸多皇帝都住过,尤其是雍正皇帝,后来成为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作者写慈禧垂帘听政并不一味的写他牝鸡司晨的女性乱权专权祸害国家,而是客观评写她和恭亲王奕祈大胆启用李鸿章等一大批汉臣,力排众议建立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及西方自然科学,睁眼看世界,建立“外交部”总理各国事务,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国力还能较快恢复,出现“同光中兴”。同时也承认他“最关心的终归还是他的权利”。

14、无限军机:这一章写军机处这个起初只为临时处理西北军事,后来却能涉及一切军国大事,架空内阁的机构,这个看似简陋低调,但紧贴养心殿紧贴皇帝的机构。由军机处丢失太平天国的一方印玺引出奕祈在剿灭太平天国后最辉煌的时刻,命运突然浓云横生。作者以康熙与吴三桂、雍正与年羹尧,先是亲如兄弟,后又一朝翻脸成生死之敌的关系发展历程,写出了封建王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铁律。所以奕祈的下场是早有预演的。在慈禧终于打败奕祈及其势力的同时,也就打倒了大清朝最能办事的军机处,只剩下几个无用的木偶供其驱使,清朝的灭亡,怎能不很快到来呢?

15、皇极哀荣:这一章写皇极殿,写慈禧的六十大寿。慈禧这个“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孤寡老人,半生挣扎于权力的漩涡,到老了很想为自己办一场盛大的寿宴,像康熙的六十大寿和乾隆的八十大寿那样。在她的心里经过“同光中兴”大清朝已经走出了最危险的境地,并认定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上书中的文字不过是文人博取眼球的哗众取宠罢了。但是,甲午战争的爆发彻底打破了她的美梦。然而他对于寿宴的执着已经深入骨髓,不可动摇。大清国库最后的一点银钱未能用在战场,而是花在了她的寿宴之上。就在大连失守的同时,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进入皇极殿。东北战场血流成河,皇极殿里奢靡至极,在同一片国土同一时间上演,如一场华丽的戏剧,看得人百感交集。

16、寻沿书屋:作者说之所以特别写寻沿书屋,是因为“它牵连着光绪和慈禧‘母子’关系中最脆弱,最尴尬的一段岁月”。光绪皇帝每日早起都会在这里等着慈禧起床,然后去问安,所以这里是他们每日交流的衔接点,也就成了内心隔膜产生的地方。当看到作者对于光绪请安、主持变法、变法设备等事件的描写时,我一直在想,光绪皇帝坐在寻沿书屋等待慈禧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这个要他叫“亲爸爸”的姨妈应该给过他爱,在偌大空寂的皇宫里也给过她安全感,但这种爱攥得太紧,让人窒息,这种安全感,随着国家的命运走向,越来越无力,甚至成为最不安全的所在。在本章之中,作者还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说清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慈禧反对变法,而在于康有为等人变法的激进与不成熟,政治上的弱智将慈禧推到了变法的对立面,也将光绪皇帝推进了无尽的深渊。

17、乐寿悲喜:宁寿宫中的乐寿堂是六十大寿后慈禧的寝宫。自从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等人逃离北京,在日本等地大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见并一味贬低谩骂慈禧,致使慈禧成为众人唾骂的对象。而白克好司这个赌徒、盗窃犯、流氓、骗子用自己荒诞下流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淫荡混乱丑恶的慈禧,让她的形象更加难堪。作者借此写出了人性深处的病态悖论,一方面热衷于慈禧的荒淫(比如上个世纪产生的一大批以清宫为主题的三级电影),另一方面对寡妇的荒淫在道德上表现出零容忍。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性的道貌岸然后深藏着的丑恶变态。同时也说明慈禧的晚年生活是“依靠生活上的讲究与铺张排解他身体里的欲望”。

18、永别神武: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后门。溥仪退位之后,紫禁城外朝部分归北洋政府所有,溥仪及其皇后退居后廷只能走神武门,直至被逐出宫。破败的紫禁城里住着三个年轻的身体,溥仪、婉容、文绣,他们在古老紧闭的皇宫后廷骑车追逐。我透过纸页,透过如烟岁月,仿佛依然能够看到那荒唐又痛心的戏剧一幕。而退位皇帝溥仪与新青年代表胡适的会面更让人觉得戏剧性。关于溥仪婉容、文绣在紫禁城的生活以及他们此后的命运电影《末代皇帝》有过极好的表演,建议你们去看。其实。溥仪也不过是一个不由自主卷入历史洪流的可怜人。

19、故宫诺言:这一章主要写清政府灭亡以后故宫文物的坎坷经历。抗日战争爆发后故宫文物必须转移,当时庄严先生负责古物的装箱。一大批故宫文物先后到上海、到南京,又在南京大屠杀之前分三路运出南京,在战火之中跨越天南海北大江大河,流离奔逃。在长达25年的漂流之后,很大一部分终于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故宫。还有一部分被带到了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在这所有的藏品之中,作者特意写到了十面石鼓。我曾经无数次临习过石鼓文,那是中国文字的大美,是康有为眼中的“中华第一古物”。感谢庄严、马衡等人,不惜生命,不惜几十年流离守护这些文物,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人在,文物在!”是庄严先生何等庄严的诺言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精魂,看到了最终穿透黑暗的牺牲、仁爱、中庸和道义。

本书旁征博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吕氏春秋》《孟子》《老子》等著作到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到当代,跨越2000余年时间长河的哲学、文学、史学、建筑学及其他诸多领域的学术著作,甚至于欧美、拉丁等诸多外国文学名著、文化著作都被信手拈来,可见作者的渊博,以及为了故宫的研究,他翻阅了多少的典籍资料。

煌煌七百余页,确实是一部巨著,然而作品部头再大,总有边界,更何况七百余页的篇幅与其中贯穿数千年的文化内涵相比,与一个民族从古到今的精神瑰宝相比,不仅不显得臃肿,且显得极为紧凑。

其实这是另一种以有限容纳无限,以有限的篇幅容纳了无限的故宫历史以及汇聚于故宫的灿烂文化。

2020年5月28日凌晨

曹文学

推荐阅读
  •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晨读美文100篇!背下来写作就厉害了

    11-12

  •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每天一篇情感美文,总有一篇会感动你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情感,它们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不为外人所知,却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名为

    10-18

  •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情感美文)

    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无法挽留。就像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柔和,却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我们试图用双手去抓住它,却只能触摸到空气的虚无。爱情,亦是如此。那些曾经

    09-24

  •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美文欣赏】岁月静好

    秋风轻抚过岁月的痕迹。落叶在静谧的小径上缓缓铺展,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阳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洒下斑驳光影,与老槐树下斑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09-19

  •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每日精选美文分享#

    美文欣赏:为我生活的城市守望作者 东方春晓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言说的后进落寞,有赞誉的秀色丽景。外地的朋友浅游小聚之后,都会在送别的站台,紧握或拥抱时道一声:过

    08-19

  •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100篇精选晨读美文,每天15分钟(4)

    4Perhaps Love愿我们心中充满爱作者:John DenverPerhaps love is like a resting place也许爱就像一片栖息地A shelter from the storm来自风暴里的避风港It exists to giv

    07-05

  •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美文欣赏:在时光的罅隙里

    作者 东方春晓​ 无论快乐或不开心的日子,时间都如流沙,在指缝间“哗啦”流失。当暮春的秀手,叩开夏日的门楣,亦将逝去的五月,演绎相逢或告别的剧情,浅浅喜,淡淡愁。

    07-03

  • 缘分的秘密 !(美文)

    缘分的秘密 !(美文)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

    07-03

  • 精选每日晨读,美文100篇‼️
  •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情感美文:不论结局,感恩相遇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我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然后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但有时候,这些相遇却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

    05-16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