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是一本由[英] 史蒂芬·约瑟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精选点评:
●我是怎么买到这本书的,未读之前以为里面就是些创伤后应急障碍的指导方法,读时才发现不止于此。创伤后成长心理学,於我心有戚戚焉。太多话让我泪目,摘取一鳞半爪:人最终需要自己做出决定,不管他的才能和身处的环境如何,他都会成为自己决定要成为的人。我们究竟走向何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不在环境。"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这个书名太有名了
●感觉很开心。昨晚读了很多页的《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感觉整个人都豁然开朗了,今早还做了一个好梦。曾经我笼罩在创伤的阴影之中,接二连三地做梦,回到学生时代的情境,回忆起当时酸涩的滋味,甚至在梦中流过眼泪。“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是一个很长的跨度。十年前,我是18岁。18岁的天空阴云密布。如今28岁,读了此书,看到了走向光明的出路。书中创伤后成长的思路和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感恩作者,也感恩生活,命运虽然给了我很大的挫折,但是没有杀死我,我还是能够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像风浪拍击中生长的海草一样。感恩!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看了以后觉得心理咨询师挺不容易的,听过那么多人黑暗面的倾诉还要自己保持乐观积极健康,一般人做不到。
●喜马拉雅听书。
●深入浅出地从心理学临床研究角度,讲述如何从逆境与创伤经验中通过自我控制与社会性疗愈,走上个人成长的康庄大道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看
●创伤的影响,如何复原,怎样走出创伤走向个人成长。
●啧啧,终于生出来了。。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一):不要害怕创伤,创伤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喜马)
史蒂芬约瑟夫博士写的心理科学书籍,本书主要讲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原因,出现的症状,以及怎么修复。
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康复以后,往往把生活看得很淡很淡,他们会把生活中的点滴幸福看得很重要,很容易感受到快乐,也更加关注他人,把自己的生活获得更加充实。
那么什么原因让人们感受到创伤呢?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人们感受到创伤的原因是心理上的憧憬和现实世界的不符造成的,人们总是认为好人有好报,每天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锻炼就会得到长久的寿命,但是现实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你可能觉得只要自己做好事,就一定会得到好报,但是现实往往不会怎样。当你的心理预期和现实不符的时候你很可能就会出现心理创伤。不公平的事情时常发生,在灾难面前,人们往往自私而怯懦。
人们有两种方式面对创伤,一种是同化,一种是顺应。同化指的是用旧有的认知体系来接收创伤带来的新知识。
顺应的方式是根据新真相,修改我们的假设世界,我们需要明白坏事也会发生在好人身上,生命是无常而脆弱的。创伤幸存者得以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人生,重新理解创伤经历。
而人只有在“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被满足了之后,才能启动“顺应”的认知过程。
受到创伤的人怎么自助呢?首先得自我评估,然后孕育希望,最后开始行动。
以上。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二):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一书是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约瑟夫所著,其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创伤后的压力与成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专注研究灾难幸存者,以及他们如何重新适应社会的课题。
本书框架分成三个部分:一、直面创伤 二、重建内心世界 三、疗愈。本书写作目的在于为遭受重大创伤和生命挫折的人群提供应对“创伤”事件本身的崭新思维角度,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创伤后心理压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消极面是真实存在的,除此之外创伤还带来积极面,即创伤后成长和积极转变。本书致力于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心灵治愈,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抚平心理创伤,完成生命的重建,最终实现心理的复原和心智的成长!
书中值得称道的地方/特点:
阅读后的个人感受:
读者需要补充学习的地方:
总结: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三):《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译者后记
美剧《犯罪心理》中的连环杀手佩罗塔,曾经告诉行为分析员哈奇,自己童年时饱尝家暴的痛苦。他将自己后来的人生归咎于童年的创伤,因此断言:“所有小时候受过虐待的人,以后都会变成连环杀手。”但是哈奇说:“不,只有一些人长大后变成了连环杀手……还有一些人长大后变成了抓他们的人。”(Natural Born Killer)
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坎坷的童年,但是古往今来,鲜有人在生命中不曾遭遇艰难和磨难,不曾体会创伤的滋味。创伤的形态多种多样,个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校园暴力、朋友背叛、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疾病、难产、自然灾害、汽车事故,都可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这也是“创伤”这个词语的本意。创伤让人悲伤,让人产生幸存者的负疚感,让人不断闪回,让人噩梦连连,让人过度警觉,让人无法忘怀。但是创伤不一定会毁掉人的一生。逆境可以成为孕育心理幸福的土壤,创伤后应激反应也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引擎。
这就是本书作者史蒂芬·约瑟夫博士想通过本书传达的理念。
什么是创伤后成长?科学家发现,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可能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对自我的看法,甚至转变自己的人生观念。有人说,他们更加重视友情和亲情,更有归属感,更渴望亲密的联系;有人说,他们认识到了个人的弱点和局限,更懂得感激;还有人说,他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时光,更清楚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在经历创伤之后过上了更有意义的生活。
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有科学家开始关注创伤后的积极心理变化。他们提出了许多衡量心理成长的方法,比如约瑟夫博士的“观念变化问卷”(Changes in Outlook Questionnaire)和“创伤后心理幸福感变化问卷”(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ost-Traumatic Changes Questionnaire),卡尔霍恩和泰德斯奇的“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还有帕克等人的“压力成长量表"(Stress Related Growth Scale)。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创伤后成长现象并不是少数人的例外,而是一个普遍现象;他们调查了交通事故、自然灾难、人际关系问题、疾病和其他悲剧性的人生经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幸存者中有30-70%的人说,他们体会到了某些积极的变化。
本书作者约瑟夫博士,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心理学、健康和社会关怀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积极心理学、心理治疗和精神创伤相关研究,是创伤后成长领域的先锋人物。他发现,那些在经历创伤之后努力恢复生活原状的人,精神状态往往大不如前;而勇于接受创伤、改变自己、接纳新生活的人,会变得更加坚韧顽强。假设精神世界是一个美丽的花瓶,创伤会把它摔成碎片。就算你把碎片重新拼成花瓶的原貌,你仍然无法消去上面的裂痕,你的花瓶远比过去更加脆弱。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是你可以改变未来。你可以捡起花瓶的碎片,拼出一副漂亮的马赛克。约瑟夫博士认为,创伤后成长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创伤的理解。我们需要从过往的经历中寻找意义,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心理康复的责任,留心积极的变化,把自己引向恢复和成长之途。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已经改变了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对创伤的传统看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痛苦带来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师开始以这门新科学为蓝本,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康复。但是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的科学读物,也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实用手册。如果你正在经受痛苦,你可以从本书中寻得帮助;如果你所爱的人正在遭受创伤的折磨,你也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
原书共有268条脚注,绝大部分是引文出处,已按惯例删去,仅保留解释正文的部分。作者提到的一些概念、人物和双关语,中文世界的读者可能并不熟悉,所以我也添加了若干注释,供读者诸君参考。为了区别作者原注和译者注释,译者注释均标为“译者注”。原文中出现的错误,也以译者注的形式标注出来。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积极帮助。他们慨然担任了我的小白鼠,试验书中的问卷;他们也和我一起探讨书中的理论和模型,实践自助指南中的练习。谨在此由衷感谢他们的慷慨、信任、敏锐、犀刻、耐心和陪伴。
2016年3月31日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四):即使经受创伤,也能朝向未来生长
(本书评系转载,原作者曾旻,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门神叫Janus,由于触犯了天条被罚到人间,并且被割裂成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各自拥有Janus一半的性格,哥哥总是活在昨天,终日沉浸在过去,弟弟一心盼望着未来,常常期待明天。他们爱上了一位叫玛雅的女孩,有一天哥俩同时向女孩表白,玛雅回复到,你们各自活在一半世界里,一个是昨天,一个是明天,可是只有在你们凝结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于是,天神显灵,让Janus的身体合为一体,而他们俩的脸却分别留了下来,一个望向西方,一个朝向东方。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永远朝向未来生长,也常常回望过去。换句话说,过往的经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对于当下的选择和对于未来的计划。而逆境与创伤经验是人类经验中及其独特的一种,它所留下的记忆痕迹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有着天壤之别。所以,逆境与创伤往往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前阵子看了一本书《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它让我重温了心理创伤的研究历史,以及人类面对创伤会有怎样的改变。
对于人类心灵创伤的研究始于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他在19世纪末重点关注一种情绪障碍——歇斯底里症。在弗洛伊德之前,医生对歇斯底里症鲜有兴趣,因为医学上普遍认为歇斯底里症只有女性发病,它源于子宫内血液不能流通而使得女性无法保持理智。但弗洛伊德通过他的临床观察与案例分析,得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歇斯底里症源于精神创伤,其根源在于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创伤。他认为,正是童年早期的创伤体验(常常是性创伤)使得人们在成年后罹患各种精神疾病。
同时期发生的另一件大事也推动了人类对心理创伤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站中,有许多士兵出现了情绪崩溃而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一开始人们的态度是认为他们只是不够勇敢或者道德低下。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持续受到惊吓和噩梦的折磨,人们开始怀疑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的诱因。有人提出了“炮弹休克”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这背后存在一些生理上的变化。而当生理上原因开始无法解释现实时——越来越多没有被炮弹袭击的士兵也开始出现精神崩溃——精神病学家们开始考虑心理因素。
心理创伤大规模被承认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越南战争期间,许多越战老兵出现了一系列警觉、回避、闪回等症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而当时现有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没有一种诊断类别能够概括这些症状表现。于是在1980年,DSM-III首次提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诊断类别。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不仅仅是战争,生命中诸多的突发事件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心理创伤,到1994年DSM-IV版中,对于创伤事件的定义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结论,从第三版中“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的宽泛描述到第四版的“面对真实的死亡或死亡威胁,以及严重损害身体完整性或性暴力。”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开始强调个体的主观害怕与恐惧的体验是另一个重要标准。
21世纪以来,美国的9.11,国内的汶川地震,这些震惊全球的重大事件越来越引起我们对于心理创伤的关注。我们对于创伤可能带来的心灵伤害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潮流,人们开始觉察到,逆境和灾难不仅带给人们以心理创伤,同时也给予人们机会,重新选择、获得成长。正如开篇提到的Janus门神,它作为一种隐喻,暗示着人类面临的任何事物可能皆有两面性。创伤事件可能不仅仅给人类带来压力,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许也是契机,让人们获得创伤后成长。
大约有7成以上的人会在一生中遭遇至少一次重大的生命事件,亲人突然离去、交通事故、火灾、地震、暴力犯罪事件等等。我们谁都不敢确定自己能够幸免与此。Janoff-Bulman(1992)在多年对创伤幸存者的研究之后感叹,在他的临床工作中他所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从未想过这会发生在我身上。”所以,这很奇怪,我们都知道,生命中的巨大挑战如此普遍,我们谁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可是在深层次的体验中,我们并不接受这一事实。这可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日常生活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平稳而充满控制感。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节奏,我们深层的认知中会形成这一信念:我会幸免于难。这是我部分同意最早对创伤事件定义的原因:“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的事件”。正是它如此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它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会像击碎一个花瓶一样,击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信念——而这一信念本质上是歪曲的(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很有可能遭遇创伤,而不是我们相信的那样,我们会免于创伤)。这一信念的破碎,打击人们的情绪和认知,也给予人们一次机会,让人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创伤后成长因此而发生。促使它发生的,正是我们每一个遭受创伤的人,主动权在于自己。
Tedeschi和Calhoun(2004)最早提出创伤后成长,它意味着一种更加丰满、更加充盈、更加有意义的生活。Joseph和Linley(2008)在PTG的概念下,构建了心理—社会反应过程模型,更加全面的详述了创伤后成长的成因,以此发展出一套从创伤中恢复并获得成长的心理-社会的应对方法。这一成果凝结成了这本《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它基于科学研究成果,整合了认知行为治疗、正念、系统脱敏、暴露疗法等多种技术手段,科学有效地帮助人们学会从创伤中获得成长。
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不仅它详述了对于心理创伤的研究历史,也不仅仅在于它清楚地阐述了创伤后人们可能出现的积极与消极心理反应,更在于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它提出了诸多应对创伤的建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创伤后成长的THRIVE模型,作为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自助模式,可以帮助一些有创伤经历,不知如何应对的人们可以自我疗愈。这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下创立的治愈模式,非常简单易操作,就像国外正流行的手册化的心理咨询一样,每一步都清晰易懂。而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勇气和选择,当我们选择翻开一本书,并选择去行动时,改变就开始了。
作者:曾旻,知乎创伤心理学达人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1289407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读后感(五):《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接受脆弱,在悲剧的摧毁力中磐涅重生
创伤事件来得如此之快,让人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小时候在乡镇里几乎没有摩托车,更别说小轿车,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那时候在跟朋友追逐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跑到了路中间,只听到一声刺耳的刹车声,我整个人愣住了,转头一看,在我眼前是放大的自行车,我心跳加速,出现短暂性失聪,感觉就像过了几个世纪,整个世界只有这辆车。
我的听觉慢慢回来,那个骑自行车的人的叫骂声越来清晰,我才恍惚地走回路边。我已经不记得自行车有没有撞到我身上,也不记得我在路中间停留了多久,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尽头,那是多么可怕的一次体验,以至于我不敢再贸然过马路。甚至到了现在,二十几岁的我依然不敢随便横跨没有红绿灯的路,我宁愿等上十分钟,多次确认我是否能够安全地走过这一段路,才会迈出脚步。
虽然那一次的事故,让我久久陷于对自行车和马路的惧怕中,但这次的心灵创伤却能让我提高对路况的警觉性,后来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事故。也许就像《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中所说的,正确地处理创伤,能让你更好地成长,使你更加强大。
《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是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小组负责人撰写的关于创伤后成长心理学的书。从生理机制上研究创伤,并且正视创伤,从创伤中获得成长,是这本书对遭遇创伤的人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我将从创伤的生理机制、碎花瓶理论及治疗方式对创伤进行阐释。
01 剖析创伤的生理机制,从源头上理解生命的脆弱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薛利曾将“战斗或逃跑”分为3个阶段: ① 警戒阶段,身体保持静止,准备战斗或逃跑; ② 阻抗阶段,人会调动一切生理、心理和社会资源与应激源对抗; ③ 衰竭阶段,如果对抗措施无效,机体在这最后的阶段就会因为生理疲劳而迅速衰竭,严重的话可能致死。从这个理论中就能解释,为何小时候猛然发现我要被车撞的时候,我为何没有迅速逃离危险,因为在那一瞬间我甚至无法启动警戒阶段,直接跳至衰竭阶段,放弃挣扎。这也是很多影视中,过马路的人突然发现即将被货车撞上,却没有在第一时间逃离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植入求生机制,在面对危险的情况下,都会启动“战斗或逃跑机制”。但危险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有的人在一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状态,有的人会对同类型的危险产生条件反射并能更好地应对,有些人经历危险后会形成心理创伤,对其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要想治疗创伤,必须从源头上理解创伤的生理机制,从源头上理解生命为何如此脆弱。创伤的生理机制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大脑的侵入性反应、恐惧劲爆系统以及条件反射。
1、大脑的侵入式反应当人在面对极大的压力时,身体会发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流速率提高等现象。这种反应本质上是身体的准备状态:你已经充满能量、运动敏捷,随时都可以战斗或者逃跑。
但如果我们既不能战斗,也不能逃跑,我们的身体只能束手就擒。这种时候你会精神恍惚,仍能感觉事态的变化,但是自身已经没有感觉,也不带任何情感。这种现象称之为“强直静止”。
一旦大脑认为挣扎会令事态更糟糕时,大脑就会启动“强直静止”机制。“强直静止”会增加生存几率,同时也会使人事后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强暴,他没有出去救人,从心理角度上他嫉妒父亲对他的好,但从生理角度上讲,这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的身体在抗拒被强暴的局面。但最后他逃过了被强暴的厄运,却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2、大脑的恐惧警报系统人的大脑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海马体如同USB接口一般,会将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储存,一般将其归类为短期记忆或者长期记忆。因为海马体工作时间很长(参考背诵单词使其成为长期记忆的时间)。
但人在面对危险时却必须做出反应,因此会暂停海马体的功能,让大脑的“警报器”进行工作——杏仁核会在信息处理之前进行决断,在你思考之前身体会进行快速反应。士兵在听到汽车逆火的声音会立即伏地,也是杏仁核的作用。
但是当发生创伤反应后,海马体会被“屏蔽”掉,杏仁体会持续工作,使你的身体保持警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你处于危险的状态,使你心跳加速。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场演出进行时,这群面临过生死存亡的人走出舞台,烟雾喷出,士兵们被吓得惊慌失措。心灵创伤不代表你弱小,没有勇气,这是人类的生理机制,让你重新理解生命既强大又脆弱的定义。
02 重新绘制心灵地图,利用“碎花瓶理论”抚平困扰一生的心理创伤
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里和战友曾在黎巴嫩战争时期行军,当时他们的指挥官命令他们射杀了村庄里的26条狗,防止它们向敌人报警。多年后的今天,战事早已过去,这26条狗出现总是出现在战友的噩梦里。奇怪的是阿里完全不记得发生过什么事,后来跟战友约谈他们的经历,他才逐渐回忆起这段痛苦的回忆。我们在上文中讲述创伤的生理机制时提到,当人们遇到危险时,杏仁核会暂时“屏蔽”了海马体的功能,那么阿里的海马体无法将这段射杀26条狗的经历处理成为记忆,出于身体的保护机制,阿里选择把这段记忆遗忘。
但是遗忘了的事,尽管不会形成长期记忆,依然会有没有逻辑的记忆的碎片,在生活中遇到触发机制,会随机地触发出来,对人体产生更大的伤害。唯有把这段记忆处理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我。
作者把经历过的创伤比喻为“情感行李箱”。人在经历创伤后,会把思想和情感塞到行李箱里,迅速逃离现场。但如果行李箱打理得不好,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崩开,因为将行李箱永远地扣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想抚平创伤,唯有把行李箱打开,重新整理思想和情感。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虽然痛苦,但不用担心何时会崩开,每次整理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痛苦会越来越小。
“碎花瓶理论”指的是创伤的过程如同打碎花瓶的过程。尽管把花瓶按原来模样粘好,却已有了裂痕,不复美丽。倘若把碎片拼接成一幅色彩缤纷的镶嵌画,以新颖而更有意义的方式保存记忆,就能维持自我认知的统一,以现实的眼光看待世界。马蒂·霍洛维茨教授把人类抚平心理创伤的过程划分为下列5个阶段:痛哭、麻木和抗拒、回跳效应、理解创伤和抚平创伤。
1、痛哭痛哭几乎是每个遭遇创伤的人必经阶段,汹涌而来的可怕想象和记忆会击败一个人的情绪,痛哭是宣泄情感的方法之一。
2、麻木和抗拒麻木和抗拒也是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抗拒事实就像作者提到的“情感行李箱”,暂时性把情感锁在行李箱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打击力度。如同《我还活着》一书中,幸存者基蒂面对到处尖叫、死亡和喷着浓烟的焚尸炉时,他过了好几个星期才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这几个星期恍若梦境般度过,却能给他一个很好的缓冲期。
3、回跳效应回跳效应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情感行李箱”崩开的情况。就算我们能暂时将记忆封闭,但发生过的事情总会有记忆碎片,就算我们极力压制,它总有一刻会突破封锁,把我们的意志击溃。我们必须积极处理创伤,修复创伤。
4、理解创伤理解创伤的阶段,就是从心理上接受大脑的侵入式反应和恐惧警报系统(第一部分有介绍)。在这个阶段,人们仿佛将自己置之事外,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创伤过程的发生。
5、抚平创伤当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整件事情的过程,就能从创伤记忆碎片,转至短期创伤记忆,进而转存为长期记忆,接受这一事实。
如果经历创伤的人拒绝回忆痛苦,只会陷入不断被创伤记忆碎片刺激的困境,最后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会发疯。当人类将创伤理解为自然而然的认知过程,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处理创伤,整合回忆,才能从创伤的困境中抽身而出。
03 运用“THRIVE模型”自助指南,开启人生新旅程
在讲述治疗创伤的具体步骤之前,我想先谈谈《月光男孩》这部电影。
《月光男孩》讲述的是一个没有父亲的黑人小孩喀戎,母亲吸毒和自身的矮小使他倍受欺负,在好友胡安的帮助下他度过了童年的艰难期,青少年时期的他依旧被欺负,却被好友的真诚所温暖。多年以后黑人小孩成为一个强壮的男人,向当年的好友袒露心声,最终他找到了自我。当然,好友的帮助在喀戎成长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他的意志仍然是支撑他生存的核心要素。喀戎的自我救赎之路,跟THRIVE模型有很多相同之点。
THRIVE模型是作者及其团队所研发出来用于帮助人们经历创伤后仍能有所成长的自愈模式。接下来我将结合《月光男孩》的自我救赎之路对THRIVE模型进行讲解与分析。
步骤指导1:自我评估喀戎经常被其他小孩追赶欺负,融入不到集体中,但却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软弱无能的。并且在好友的怂恿下,他跟好友一番“斗争”,向好友证明了他一样可以强大。
自我评估就像是一个货架,你要经常查看自己什么货需要补充,自己还有哪些存货。当然,当自己无法对自我进行准确的评估,可以向他人询问。就像是喀戎被人嘲笑是“基佬”时,他不能理解,向胡安询问。
胡安的回答至今都让我暖心:你可以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但你不能承认自己是“基佬”。你可以接受自己的性别取向,但不能接受别人的嘲笑。
步骤指导2:孕育希望人类的迷茫,无非是没有了希望和动力。当你看到了希望,才能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
胡安就是喀戎的希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胡安一样强大,能保护别人。结局大家都看到,他不仅如同胡安一般强壮,也“继承”了胡安的工作,
步骤指导3:讲述新的故事自己的人生是自己掌握的。当你经历了创伤,选择逃避但被创伤折磨,还是痛苦地面对创伤进而治愈它,这是两个不同的故事。
倍受欺辱的喀戎,选择了对胡安倘开心扉,从胡安和胡安女朋友身上汲取温暖,懂得了生活不仅仅是痛苦,还有骄傲和爱。
步骤指导4:发现变化变化也许不容易,但依然要努力作出改变,直至你开始产生变化。
对于喀戎来说,他的变化是显而易见,他在学游泳的时候,能全身心相信,把头放在胡安的手上,闭上眼睛在海水上飘荡,在这一刻,他学会了信任。
步骤指导5:评估变化当你发现了自己有新的变化时,你要评估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变化。如果不能进行自我评估,依旧可以向亲朋好友求助。
步骤指导6:以实际行动表明成长把成长付诸行动,让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喀戎后来长大了,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他为了不被欺负,每天都进行强大的体力训练,最终成为了一个比胡安还要强壮的男人。
04 结言
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奇迹男孩》里天生面部缺陷的奥吉般有父母的支持,朋友的赏识,老师的扶持,更多的是像《月光男孩》般面对歧视,像《少年的你》般面对欺凌,很多人背负着心理压力无法面对生活,走上了不归路。
我很幸运出生于一个充满爱和激励的家庭,在我面对悲剧感到脆弱时仍然有家人指导我如何度过心里的坎,让我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迈入了人生另外一个幸福的阶段。
——END——
[email protected],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