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北京的朋友来上海玩时,跟我讲特别喜欢上海的林荫小马路,非常适合散步与游憩,而北京那种大马路宽得能降飞机,尤其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有时候马路和路边建筑距离远得过分,对行人很不友好。
我也非常喜欢上海老城区那种并不宽广的旧马路,有没有林荫倒不是关键,路是真正与城市生活互生互纳的,而不仅仅是机动车的交通手段。道路两旁,一路走下去,脚抬之距,即有便利店,有洗衣店,有裁缝店,有旧书店,有咖啡馆,有小酒吧(当然上海的这些沿街市井也被“统一规划”了好多),有一种并不喧闹的生机,因为看得到“人”,看得到他们具体生活的样子。
而新修的宽阔道路,路边建筑往往规划得特别严整,有序,也分割,有时候一条长长马路走下去,边上全是住宅,还是那种整块的、封闭的小区,路与小区之间被铁栅栏隔开,这样的街景非常无聊,路上行人永远只是像赶路的,而不是生活在那里的人。
当然,城市规划不能以个体的审美偏好或舒适感受为准则,如果宽大马路比起细密路网真的具有交通上的更高效率,那也只能做出必要的牺牲。
可真的是这样吗?陆铭曾经就此问题进行过实证与论述,结论与许多人的直觉并不一致——低密度的宽马路不仅未必能解决拥堵,而且可能会导致服务业供给不足,异化生活方式,加剧通勤压力,恶化拥堵与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