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哈佛之路》是一本由陈颉祺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哈佛之路》精选点评:
●被名字耽误的好书。 能在年纪尚小的时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方法,人生不止于哈佛,一定会更精彩
●没想到我会读这本书,因为一向对以名校为噱头的东西嗤之以鼻。随便翻了一下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和哈佛无关,更多的还是一个同龄人的思考。其实自己虽然一直处在所谓优秀的一群人里,但是觉得很多事都是浑浑噩噩的发生的,自己几乎没怎么深入的思考过,或者只是假装思考过,自我认知不够深入。有人说高智商一定程度上阻碍情商的发展是不假的,当然知道了这一点之后能不能去克服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原来大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从出生到40岁前基本都是单调下降的啊,原来不是我的问题。所以知道了这一点后,调整对人生的预期,可以活的不那么痛苦。
●两年前4月读第一遍无比亢奋,今日再阅竟全然淡定,冷眼旁观。不知是理想变了,还是我变了。励志的书籍于我觉得再也无看的必要了。大叔我即将成长为励志大叔了。
●一本书,一段历程,缺失了灵魂。我是逼着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我讨厌这类书,无法令自己有长久的思考,看完的那瞬间,它就已经从我脑海中抹去。我觉得书本赋予人的价值,永远不可能是短暂的,我已经缺乏了对工具书的耐性了!
●最近有空读了一些闲书,相比过去那个动不动就愤青的我而言,慢慢变得平和了?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就给我做出了表率,别的不谈,光作者的境界、令人赞叹的意识、无私的分享精神,足以震撼我等ds:中国还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个国家问题很多,但仍然有很多很理性,很努力的人在,冲这一点看,未来还是很美好的!
●很给人启迪的书。。。。
●优秀的人,思路清晰,思考的深度,让三十五岁的我动容。
●lz大牛啊!
●给我带来诸多启发
●1.为了表妹看的这本书 2.学习方法贵在坚持3.现在非常优秀的人
《通往哈佛之路》读后感(一):很棒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看这本书可以使你知道如何找到方法提高成绩;如果你是一名早在社会上谋生的成年人,比如我这样的人,也能学到如何摆脱浮躁之类的大众因惑,很佩服这位年轻优秀的作者,带给我们大家如此丰盛的精神食粮,可贵在于是他亲身经历及对人生的思考!
《通往哈佛之路》读后感(二):有史以来最实在的学霸经验
一本被名字耽误的好书 并且很可惜的绝版了只能买到影印本 头一次看这么有趣又实用的书 作者非常真诚以讲故事+自己的思考+方法论的形式 用朴实又有富有诗意诗意的语言 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阅读过程中总能让人停下来思考良久或是得到 “aha” moment的欣喜 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他说去香港读书给他最大的挑战是 “第一次以少数派的身份在生命中第一次体验独立生活” 读到这里我都快哭了,终于有人概括出了和我一样的想法 当你独自生活在一个全是跟你不同种族的人的社会里,虽然它确实足够包容 但你需要面对的不只是外在还有来自内心的巨大压力———没有归属感 在英国生活的一年,我的内心始终有个洞怎么填都填不满 特别是刚去那三个月,巨大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每天都在吞噬我
但那都过去了,我依旧很感激这段经历,因为我挺过来了,还发现自己原来还挺强大的。我现在很有自信,把我丢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我都能想办法活下去。
打算把里面的思想和方法都梳理一遍,然后再去买几本影印本给我还在上高中的弟弟妹妹看~
这本书越早看越好,不是非得教会你什么,而是能给你打开一整片值得思考的广阔星空,说是人生之书一点也不过分。
《通往哈佛之路》读后感(三):读完学霸十年前的思考
作为学生时代读过《哈佛女孩xxx》的人,在看到下面这本书的名字时,几乎是没有阅读兴趣的,也因此在将近十年前错过了一本好书。
其实,最能体现本书内容的是其副标题 —— 一个中国学生的成长思考。是遵循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实操。
全书主线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作者很实在地总结分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积极心态的养成,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人读完都将获益良多。
开篇就道出了自己学习的精髓——总结和背诵。作者在高中时代以为总结是最重要的,而背诵只是一个副产品。但到了大学,每每回忆中学课程,完全不记得当初是怎么总结的,脑子里只留下了那些背诵下来的知识。类似的,以前还听过这么一种说法解释天才和常人的区别——天才的思维链比常人多且紧密,比如做成一件事需要7个思维链,天才可以从第5个开始往后做,而常人可能需要从第1个开始往后做。
所以作者认为:背诵,记忆,才是学习最后的目的。总结只是手段,是为了让输入大脑的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而背诵和记忆才是目的。
讨厌背诵的你,千万不要忘了,死记硬背带来的最好效果其实有另外一个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词:博文强识。在这个部分的其他章节也是宝藏,会让人见识到优秀是可以选择的,因为真的没有捷径,靠的就是踏实努力和坚持。
第二部分 作者探寻了大学教育的真谛。读下来有种豁然开朗,说出了自己心声的感觉。作者还浅谈了十年后的今天更视为珍宝的“互联网检索能力”。
第三部分 作者以自己的大学经历为例,谈到了对未来的抉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个部分的后半段,作者很特别地提出要“小心分辨成功者的话”。
人生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如果你失败了,你很容易找到失败的原因,你就是因为它而失败的。可是,如果你成功了,却往往很难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成功,因为,可能的因素太多。更加糟糕的是 ,成功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去美化、去包装自己的经验,反正听者和讲者都无法肯定成功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心得,都应该不是坏心得。一定要小心去分辨成功者的话语,因为不管你相信了什么,去做了什么,你的人生只有一个能够负责——你自己。读过不少学霸们的文字,这本尤其接地气。不过,也正像作者在书里说的一样 —— 实际行动是至关重要的,制订计划是为了更好的行动。下决心锻炼身体的那天,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直接去健身房。
- 完 -
《通往哈佛之路》读后感(四):思考、学习的力量
作者年轻又帅气,最关键的是睿智。
差不多十年前的书,差不多是在比我小十岁的年纪写的,但是依然给我不少感触。
昨天带书回家,班车上,同事看到,说:“啊呀,我最讨厌这种,通往哈佛什么的了。”
我说:“这本书主要是讲作者的思考,学习方法的。”
另一个同事马上说:“啊呀,这些学习方法什么的都一样,都没用,什么卡耐基,你不要整天看这些学习方法。”
我有点哭笑不得,对方是长者,是领导,甚至是要去冲击院士的成功人士。我说:“我不时会有点打不起精神,所以要时不时来点鸡汤激励下自己。”
他们有他们的习惯,他们有他们的思考,而我是一个决定要终生学习的理性乐观的青年。
这本书,应该买不到了,我是前几天淘宝上买的,是复印的版本,然后今天发现这家店已近没有了。
书虽然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写的,但是对于三十多岁的我依然有启发。这个年轻人真诚地分享他的思考,他的学习方法,他的感悟。
合上书,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点,关于阶层,关于成功。
“等到有一天,你开始接受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同阶层的,而从一个阶层到另外一个阶层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你就会感激考试,因为考试是能让你迅速进入更高阶层的可能捷径。”
然而当他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的英语就是赶不上那些很小时候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的人,他读到富兰克的话:
“决定一个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三个要素:一是出生,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这三者的重要性,大致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
那么,是不是这将成为逃避困难的借口,出身没法改变,运气也不好说。然而,仔细思考,就会更加努力。因为:
“这个世界的资源分配很不均匀,或者说,很不公平。可这恰恰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出身很重要,但努力才是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东西。我们努力奋斗得来的成就,可以解决我们孩子的出身问题。”
关于阶层,成功的进阶式思考,令我印象深刻。虽然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我没有作者这样系统的总结。
第二点,关于积累的力量。
“人生的几次重大考验前,每一次我都没有做到第一,但每一步我都做到了10%,经历过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考研究生,10%*10%*10%=0.1%!优秀团队中的前千分之一,当然有资格问鼎哈佛。”
“如果你的每一步都进入了前50%的话,经历过10次人生的大考验,50%的10次方=0.1%,你依然成了前千分之一!所以说,只要你在人生的重大考验面前都进入前50%,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你的生活很有可能就已经无比富足。”
这就是积累的力量。相信积累的力量,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好的心态,拥有强大的信念。
书中还有很多学习方法,关于英语学习,背单词,时间管理等。谢谢作者的用心。
:作为一个17个月孩子的老妈妈,我觉得家长们不必焦虑,孩子的成功,由:出身,运气,努力三要素组成,而这三者你已经给了最重要的出生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通往哈佛之路》读后感(五):书摘《通往哈佛之路》
【大学】
等到有一天,你开始接受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同阶层的,而从一个阶层到另外一个阶层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你就会感激考试,因为考试是能让你迅速进入更高阶层的可能捷径。
西方教育的传统。仅仅在60年以前,美国本科教育中,是几乎不包括任何职业教育成分的。在英文语言中,本科教育的同义词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本科教育追求对人的心灵和思想的发掘,其中包括才智和创造力,更重要的还在于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耶鲁1828年报告》提出,要清晰分辨人类思想中的“方法”和“内容”这两个概念。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就是获得内容,在这万变的世界中没有永恒的价值。想要成为商业、医学、法律、政治和学术领域的领袖,学生们需要的是方法,就是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菲茨杰拉德:现代社会对名牌大学的追逐,实在是出于一种对贫困的恐惧和对成功的膜拜。 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重点应该在于追求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而非授予学生一门或几门专门的技艺——大学不应该成为职业培训学院。人,或多或少都是周围环境的奴隶,所以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将人从无知和偏见中解放出来,让人能够真正自由地去思考,自由地去行使自己的判断力。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强调“学而优则仕”。在这种文化的绑架下,很多大学生忽视了工作经验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学历、学位、学校。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颇为触动:这个社会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大量的人正是由于没有目标,所以才一直处于学习阶段之中。
【合作】
小心平等陷阱。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合作还有一种广泛存在的模式:领袖+追随者。如果这位牛人真的有能力做这个项目的领袖,而你又甘愿做一个追随者,那么你们的合作必然很有效率。他有能力把握整个方向、进度和任务分配,同时因为你是追随者,于是你们团队的决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你和他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原本巨大的认知差异,也不会给项目带来实质性影响。
努力成为领袖是每一个人的方向。但是,在你还没有那种能力,还没有学有所长的时候,还是应该先努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为一个优秀的追随者。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更多和强者合作的机会,并在模仿和积累中逐渐成为一个强者。
小心头脑风暴陷阱,小心一切形式的过度自由。头脑风暴是小组讨论时,为了启发更多想法和开阔思路,对组员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发言和讨论不做任何限制。往往只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采用,作为一种很短暂的思维启发而已。现在多采用《罗伯特议事规则》: 1.如果你有了想法,想要发言,那么你首先必须去想的是:按照会议的进程,是否还有我发言的时间,又是在什么时候?规则不允许强行要求发言,不允许打断别人的发言,也不允许发言超时。 2.当要表达不同意见时,规则严禁面向对手发言而必须面向会议主持人发言。在法庭上,律师只允许面对法官说话,而不能对着陪审团陈词不同意见的发言者之间,那种“你来我往式”的即兴讨论是不被允许的。 3甚至有些时候,讨论本身都是被禁止的。比如在法庭上,律师能做的,只是向陪审团上呈证据;而陪审团更可怜:他们只能倾听,思考,作出判断,自始至终都必须是“哑巴”!
有效讨论必须共同遵守的以下几点: 谁有道理听谁的 没有事实依据,谁也不应该随意下结论; 有了事实证据,结论就算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 无论如何也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必须对事不对人 只提建设性意见。
当合作无法进行时。厌恶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非常正常的情绪,却也是极端浪费生命,而又于事无补的一种情绪。可以思考,我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对我和整个团队有建设性的帮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放弃也并不丢人。
【接受批评】
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听到的批评,在听到的当天,绝不作任何辩解。
很多时候,人们拒绝接受批评,其实只不过是在听到批评的一霎那,辩解的欲望过于强烈,以至于我们根本就没有对批评意见做过认真思考,所以给批评者的感觉是你拒绝接受。而一旦心情得以平静下来,仅仅是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发现,自己就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
反思为什么别人会对我产生这样的误解。争辩和抱怨都是浪费时间的,而真正有意义的辩解,就是去坚持自己的行动,假以时日,让时间去证明自己的正确。
【其他】
在这万变的世界中,学生真正需要的,不是掌握专业的知识,而是方法。自学能力很重要。
比如搜索引擎,特定顺序加引号,或者加OR,使用通配符*,使用-排除搜索结果,强制保留被省略字段。必须通过提前思考和经验积累,去弄明白你想要搜索想要寻找的网页都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的关键词。
面对重大的机会,永远不存在“过度准备”。然后玩命去准备吧,没什么好担心的,多做一点算一点,这样最后即便失败也没什么可后悔的。如果你真的相信这句话,你就会在准备的过程中体会到,因为你相信了准备永无止境,所以等到最后和别人相比,不知不觉地你的准备就已经很充分了,而你也变得很有自信。那个时候,你的心情必然会平静下来。
所有好生意的共同前提是,你在某个领域做到比其他人都要优秀。
工作中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值得做的事情,值得做的事情就必须事无巨细,一概能够玩命做好,而且要做到最好。
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