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一本由骈宇骞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6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贞观政要》精选点评:
●唐太宗是个聪明的人,会用人。可怜他的臣子一个个为了他鞠躬尽瘁。
●三天上不了网。联通那帮废物一打雷就掐断网线,一断就断三天,打十几个电话报障、投诉,人家根本不在乎,快下班才打个电话来说业务忙,让我过两天还不好的话再打给他。越来越厌烦垄断央企。注释的还可以,没有丛书里其他一些书那样一看就是学生捉刀的,但是把魏文帝注释成曹操是什么意思?内容上来说,开始挺惊喜,后来越来越觉得沉闷,从头到尾,说来说去都是那一套。
●常读常思常新
●以前读过。
●为政之要,在于得人。
●大唐盛世开启的重要篇章。
●拜读了这本古籍后,我深刻感受到,论修身治国的水平,唐太宗李世民无疑能够跻身中国历代帝王top5之列。 整本书内大量李世民纳谏与求谏的言论,足以看出其虚心内敛的特点。很难想象,作为一名开国之君、位居文明顶端宝座之人,居然能够做到不骄不躁、不好大喜功、也不穷奢极欲,主动要求属下不断地质疑自己的权威,堪称中国式人君之典范。 不过从吴兢写这本书的目的也能看出,中国古代政治理想的焦点仍然在君主和能臣之上,而并非在制度框架之上。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句话:“中国古人最爱做三个美梦: 仁君梦、清官梦、武侠梦。”
●这本书以后再版的时候,可以加上副标题《唐太宗论治国理政》
●在对外战争时有士兵受伤,太宗皇帝亲自为他吮血;京师闹蝗灾,太宗皇帝视察,抓住一只蝗虫吞了下去,还说吃粮食就是动摇国本,民以食为天,他要把动摇国本的东西吃掉。看完这些真觉得惊悚,难怪说这本书好多都与史实不符。
●本科阶段所读政书,贞观朝君臣对话,多为论文、论著、教学所引,常读常新。
《贞观政要》读后感(一):我写的《贞观纪念歌》(初版)
(作曲用《国父纪念歌》版本,作词别鹤)
太宗皇帝,文武合一,仗剑废墟起。
荡平了百傀,扫灭了十狄,扭转了旷世陵夷。
炎黄子孙,再造天地,晋宋齐梁陈隋,慰四百载乱离。
塞外突厥,漠北铁勒,雪耻如卷席。
讨高昌吐谷,伐龟兹焉耆,重光了汉图西域。
南震吐蕃,东溃高丽,唐刀天竺再击,四海八荒如砥。
十八学士,二十四勋,凌烟齐努力。
礼运大同篇,又路不拾遗,奔涌出唐诗唐律。
华夏至此,冠冕亚欧,贞观千秋寰宇,同胞万世奋起。
《贞观政要》读后感(二):很容易看的一本书
吴兢撰史,简明扼要。这本书写的很是容易看,基本上不用看翻译,所以读的很快。因为读的很快,没怎么思考,所以竟然不知道要写点啥,还是记录几条有意思的吧。
看到“纳谏”中:然而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
“务农”中: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贡赋”中: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这意思是说,在当时人看来,汉武大帝并不是什么明君圣主?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看来,汉文帝是被赞颂的啊
君臣借鉴一片: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贞观政要》读后感(三):【演讲视频版书评】痛击抹黑大唐贞观的“十大谣言”(上、下)
【演讲视频版书评:《贞观政要》《帝范》】
痛击抹黑大唐贞观的“十大谣言”(上)
方源野主讲《华夏五千读书汇》 之 痛击抹黑大唐贞观的“十大谣言”!!_痛击抹黑大唐贞观的“十大谣言”(下)
方源野主讲《华夏五千读书汇》 之 痛击抹黑大唐贞观的“十大谣言”!!(解读古今中外经史
助力当代炎黄子孙
中外经典 提升视野
东西互补 全面提升!
提升你的形势洞察、圈层构建、领袖思维、博弈等能力
杜绝套路 真诚讲说
解析历代先贤的行为模式
回顾史实 预判未来
抽丝剥茧 直击本质
重申往昔 承前启后!
《贞观政要》读后感(四):唐太宗李世民——民族英雄、百世师导、千古一帝、万邦北辰
(节选自拙作《贞观誓》(贞观志)的前言,作为书评,引用请完整注明)
2011年 别鹤(方源野)/撰
“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自己的一生评价,也是贞观之后千载以来,历朝历代的一致评价,是每一位致力于华夏复兴的伟人所公认的灯塔,概莫能外,从未超越。而若一位英雄,同时超越了犬戎灭西周后拨乱反正的汉高祖、弘济苍生的汉文帝、肇造区夏的汉武帝,则他必然解决了民生路线与民族路线的矛盾,实现了人权与主权的完美相成,必为百世之师导、千古之一帝、万邦之北辰。
毋庸置疑,唐太宗李世民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没有任何一位政治家,像他一样托中国于谷底,使华夏民族登上了独步天下垂范千古的顶峰。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领袖,像他一样拯危亡、登衽席、匡文教、复汉疆、树帝范、立典章,将华夏民族锻造为永远屹立的六面体,在惊涛骇涌之中长风破浪、倒海移山。他以人为本,以汉为镜,不仅使数百年空前黑暗的世界,一跃为光明神州,而且平突厥、夷铁勒、制西域、通吐蕃、服天竺、征辽东,使大唐三百年,成为了蛮荒杀伐神学桎梏的亚欧大陆的拯救者,使汉人、唐人的名字响彻人类文明,使汉官威仪、唐制衣冠定格为这个民族领袖群伦的化身。自此以后无论中外,每一颗巨星流陨,都在他开创的轨道之中运行,为各个人种闪耀他留下的焰火,照亮文明的未来。
李世民登临的舞台,经济之残破、人种之仇杀、文明之衰落、政治之腐化、神学之窒息,都是史无前例、百国罕见的。从汉末算起,三国的交伐,十六国的肆虐,北朝胡族的残暴,南朝的萎靡与羯乱,隋炀的罄竹难书,隋末反王的率兽食人,让炎黄子孙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苦难,晋武隋文的短暂安定,不过十年,余下的都是尸山血海、千里无鸣的惨祸。
同时,从新莽算起,国势被异族不断蚕食,终至六朝鲸吞,西域辽东的沦陷,自不必提,永嘉以后,黄河上下的呻吟煎熬,大江南北的鼎沸滔滔,更成了犬戎灭西周以来最为严重的虏祸,国耻之甚,迄于隋末,不但君主几乎再成俘虏,而且一百三十反王崩析扰攘,多为突厥傀儡,突厥之下更有四境群夷,近则瓜分豆剖、掳掠侵扰,远则窃据边疆、蔑视上邦。
四百八十寺的楼台烟雨,佛典百倍六经的沙门占田,则使汉声呜咽,血祀沉沦,而罗马之厄,条顿蛮族、天主教权相继寻起,泰西落入茹毛饮血、十字火刑的绝境,礼失求诸野,亦成为镜花水月的幻灭。
加上五胡北朝的游牧驱策、外族压迫,两晋南朝的门阀政治、声色犬马,尤其是隋炀专横暴虐,敲夺天下之骨髓,离散子民之妻女,以供一人淫乐,甚至酒肉丝绸,任夷狄白取,如此独夫一旦倾覆,则民怨沸腾,更陷于群寇水火,人肉充军粮的朱粲、十室九空的薛举,甘做突厥走卒的梁师都、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高开道等百余军阀,其触目惊心,真不知古道颜色,从何照起。
这样人人自危的黑暗里,民族衰微的血泪中,一似天赐华夏,李世民以弱冠之年横空出世,救驾雁门,荡涤隋乱,扫灭群傀,从天策府到玄武门,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唐太宗,贞观的太阳终于升起。是为拯危亡。
唐太宗以道为重、儒为轻、释为客,解戎衣而开学校,蔚成了路不拾遗、商旅野宿、无敢侵欺细人的贞观之治,使贪污率和犯罪率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并且收复和开拓了约七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其惯性扩向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为华夏民族留下了一个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的生存空间,成为后世追慕的汉疆唐土。是为登衽席。
唐太宗诏令《群书治要》,主导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迄五胡乱华的文化工程,同时大修《姓氏志》及多朝官史,澄清胡膻,重焕华风,使文物仪章,莫备于唐,并且纳谏如流,倡导口语,使百体争开,返璞归真,沉淀下独一无二的大唐精神,培育出无比绚烂的艺术之花。是为匡文教。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唐太宗无时不以发扬国威为念,既平四百年乱,又横扫亚洲,北伐突厥铁勒车鼻,西讨吐谷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东征高丽靺鞨,南败吐蕃印度,全胜,复扩版图至三倍,实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彻底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在群虏围剿之下,国势强韧,超大汉而上之,终唐三百年,北伐东突厥、薛延陀、车鼻、铁勒诸部、后突厥、回鹘、党项,西讨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拔汗那、突骑施、小勃律、大勃律、石国、大食,南下吐蕃、松外诸蛮、天竺、蛮僚、南诏、林邑、交趾,东征高句丽、靺鞨、百济、日本、新罗、渤海、奚、契丹,又以天可汗为前驱,欲置环球同沐大汉风,遂使唐人威声,远播域外,汉族势力,震烁古今。是为复汉疆。
唐太宗竭诚以尽天下,推赤心入腹中,“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为全民族的公利,继五帝之后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遂使村乡自治,工商并盛,洗刷了三王封建、嬴秦专制和七朝部曲门阀的黑子;又重建相权,相防过误,集众之善,使凌烟阁群星璀璨,同时抚民以静,官吏清谨,囹圄常空,几致刑措,留下《贞观政要》《帝范》,落实并输出科举制、府兵制、三省六部制、均田租庸调制,宽简为本的贞观律形成《唐律疏议》,发出中华法系的光芒,为世界五大法系之首,千年袭用,沿及东亚各国,奠定民权之基础,规范着一个重生的东方。是为树帝范、立典章。
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在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上,贞观,这曾经的世界中心,这块坚强的岩石,这个伟大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将冲破层层浊浪和枷锁,再次矗立起东方的凯旋门,重新屹立起我们被焚毁的大明宫——每一位炎黄子孙心灵深处的神殿。而那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将生活在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世界,共同拥有一个“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欃枪而廓八纮,乘庆天潢,登晖璇极,袭重光之永业”的壮丽山川。为了这一天的使命,我们全力以赴,生死以之,以此明誓,代代前行吧!
君不见,九嵕山,秋日登临云海散?
君不闻,六骏声,秋风礼泉动人间?
铜驼荆棘生皓雪,几多鼎沸覆河川,
群雄卷起千层浪,旌旆百舸望贞观。
弱冠青龙抚长剑,绝域呻吟三百年,
永嘉雁门腥不绝,五竺迷烟忘轩聃,
黎庶喘息啻十载,雄霸外纵与内残,
万邦谁托沟渠月,茹毛饮血丝路垣。
寒门神裔遍辗转,百傀俯首敕勒毡,
天策虽扫薛刘窦,虏骑渭水黑云寒,
铁蹄欲践陇祖墓,四郡岛夷辱弹丸,
誓领英豪起沉疴,北伐东征西璧全!
雪耻除凶从今醒,夜无闭户廷直谏,
群书治要追坟典,唐律疏议大同篇,
垂攘遐荒涿鹿影,峨岳弭刃安史乱,
梦去兰亭遗帝范,弩末玄甲热依然,
曾俱往?他日崖煤孤舟绫,离离宿草吁唐汉:
此是药师懋功剑,颉利系颈大漠展,
此是定方议潮鞭,昆仑葱岭紫宸殿,
此是白袍仁轨船,横弋平壤扶桑贯,
此是玄策诗高骈,子孙可忆潭蓬湾,
亦勿忘铁砺飞沙千万里,象主穹庐仰长安。
孰人叹,凌阁相依翠微缈,红巾寂寥黄岗绽。
延伸阅读:
华夏千古民族英雄—古今中外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160条
借用腾讯视频:贞观之治大唐开国1400年祭《贞观政要》读后感(五):贞观政要笔记
卷一 论君道
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卷一中规中矩,倒是二凤这个“迟复嘉谋”萌到我了,回复慢了还要加一句表明自己很认真www 配合二凤晚年写的请假条食用更佳。
卷一 论政体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万历十五年》里讲过“引经决定”这个方法,
一月三次的经筵,其目的更直截了当,它表现了皇帝和大臣们坚决地在经典和史籍中寻觅最有效的方法,以达到大同之治。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陵。但也说了经典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礼教”涵盖面到底有多广我没有概念,但“经典和史籍”这一点,感觉确实够用——不仅仅是守成能用,改革也能找到帽子戴。
卷一 论政体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征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征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征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 皆欲化而不能, 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征所说,恐败乱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既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首先不提论点,封德彝的论据是“秦任法律,汉杂霸道, 皆欲化而不能”。但是秦和汉的教化真的没实现吗?
这里说的“秦任法律”不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按理说秦国用的法家人物,从商鞅起,一直是给秦国带来好处的,直至大一统。秦用法律教化人民也成功了:《史记·秦本纪》载“法大用,秦人治”,长平之战就是商鞅变法的最好验证。
“汉杂霸道”指汉宣帝刘询说的“汉家自有制度 , 本以霸王道杂之 , 奈何纯任德教, 用周政乎 ! ”《汉书 ·元帝纪 》刘询一个中兴帝王,既然执政结果是好的,霸王道杂之的想法应该也不错。
观汉祖之取天下也, 遭秦世暴乱, 不阶尺土之资 , 不握将相之柄 , 发迹泗亭 , 奋其智谋, 羁勒英雄, 鞭驱天下 , 或以威服,或以德制, 或以义成 , 或以权断, 逆顺不常, 霸王之道杂焉 , 是以圣居帝王之位, 而无一定之制。三代之美 , 固难极矣。皇甫谧 《帝王世纪》从这个材料看来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就一直走的是“霸王道杂之”的路线了,而且“霸王道杂之”的结果是刘邦“以圣居帝王之位”,说明打天下可以用霸道。
往后直到“孝宣中兴”都在不断坚持这个策略,说明治天下也可以用霸道。不知道为啥封德彝非说秦、汉没成功。
其次,这里论点是“大乱之后能否立即推行教化”的问题,秦国自穆公百里奚以来······咳,停止rap说正事,《裂变》里的秦孝公说过“秦国破罐子经不起摔”,变法太猛怕折腾不起,剧里商鞅给出的解释是“民众对法律有很强的辨识能力,只要是好的法律就能顺利推行”,史记记载的回复是: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茍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感觉史记里商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的回答更像撒鸡汤······倒没有魏征“穷则思变”讲的透彻。
卷一 论政体
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改革旧弊”四个字信息量太大了。
卷二·论任贤
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这个“不用谢”太帅了哈哈哈哈
卷二·论求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我帅我先说.jpg
卷二·论求谏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轻松创建待办item,李二凤的高管必备APP
卷二·论求谏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我看这些东西真的是崩溃的,二凤这神经得一直紧绷着累不累啊。
卷三·论择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如果现在还有人感慨“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可以参考下这个。太宗没说百姓不能享乐,只说过乐工杂类身份不能被抬高。
卷三·论择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故于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轻松管理团队成员,李二凤的高管必备APP
太宗一定是个便利贴的狂热爱好者
卷三·论择官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朝廷必不可独重内臣,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太宗因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简择;县令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这里对基层的重视可以说是很感人了。
卷三·论择官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户部尚书。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史。房玄龄这话的难理解程度对我而言堪比红楼撕逼,查了资料才知道这里房玄龄不夸李纬只说他喜欢胡子是“李纬没有什么长处不足以担当尚书”的意思······君臣间默契可见一斑
卷三·论择官
贞观三年······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贞观十一年······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曰:······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这两段对上了,八年的时间,不知道中间得多坎坷才能在11年改革选拔制度。
卷三·论封建
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卷四·尊敬师傅
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王。曹老板在贞观政要里出现频率非常高:什么曹操那样出身的人也能当皇帝呀,什么陛下的功德比曹操高呀。初唐对曹老板的评价似乎很高,毕竟一次和汉武对仗、一次和汉高祖对仗。
唯一一次反面例子是讲曹操太宠小儿子曹植导致兄弟阋墙,用来论述李世民不该给子孙恩赐太高。
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此胎教非彼胎教,太宗的庭训真的是做的很到位了,出发点都很符合太子的职业规划。
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至于荆王诸弟,生自深宫,识不及远,安能念此哉?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选良佐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卷四的重点就在讲继承者们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目光短浅且不能体察民意。“长于深宫”和“目光短浅”的相关性或许得多搜集些样本算个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才能证明,没有数据这里不深究了。
读人物传记的时候经常遇到一种说法:XX出身于社会底层因此明白民生之艰,长大以后为政清廉减轻徭役什么的。把一个人的执政能力归结到小时候家里穷,emmmmmm我有点不服气。因为很多官N代富N代也明白民生之艰:清静无为的中兴帝王不少,簪缨之家的治世能臣更多。“减轻徭役”本就是一个正确答案,怎么寒门明白减轻徭役就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呢?
卷四·规谏太子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其词曰:......五官在魏,无闻德音。或受讥于妲己,且自悦于从禽。虽才高而学富,竟取累于荒淫。我们的丕丕小公主做啥事了你们又拿他当反面教材!
“讥于妲己” 郭女王也就害了一个甄姬,她又没亡国,
“悦于从禽” 你们皇帝可以不打兔子,我们丕丕不行!
“才高而学富” 对!
“取累于荒淫” ······丕丕很节俭的好吗,丕丕一直兢兢业业好吗······
魏晋南北朝之时对曹丕的文学素养评价一直很高,不过也确实没有找到什么夸他政治才能的。
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非懿德之君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卷四颜之推心中估计二凤也不是啥懿德之君,因为玄武门和看起居注的事情摆在那,上位者何必事事都做得好呢,我们要的是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又不是要圣人。